如何做決定才不會後悔?看這篇就對了

近幾年,隨著時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決定的重要性,越來越體現。一個人的人生,由每個細微 決定而築成。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決定,大到人生大事,例如職業選擇、結婚生子,小到每天吃什麼,生活安排是怎樣的。

做決定,可以稱得上是生存的必備技能。

但做決定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嗎?只要自己想通了去做就ok了。

但事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做決定的瞬間,常常伴隨著自己的情緒,或者是人性的弱點,致使我們的決定不一定能按理想的軌跡前行,甚至做出錯誤的決定,付出許多時間和精力成本。

那該如何做出好決定呢?

《做出好決定》這本書總結了千餘篇決策學的相關研究,針對不同讀者的個性特點給出建議,分析了大家普遍存在的心理陷阱,用輕鬆易讀的語言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決策風格,瞭解大多數人會有的、影響決策的心理慣性,從而有針對性地避免失誤,自如決策。

如何做決定才不會後悔?看這篇就對了

作者羅賓斯斯蒂芬·P·羅賓斯,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博士,聖迭戈州立大學管理學榮譽教授,管理學和組織行為學大家,亦長期研究從事決策學研究。其著作曾被以為20種語言、暢銷600多萬冊,並在全球數千所大學和學院中作為教科書使用。主要作品包括《管理學》《組織行為學》《管人的真理》等。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做決定時,應該考慮到什麼?決定落實不了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樣的決策是錯誤的?

01 過度自信:大多數災難性錯誤根源

書中有句話說,造成麻煩的,並不是我們不知道的事,而是我們知道的事,並非我們想的那樣。

在判斷和決策中,沒有任何問題會比過度自信更為普遍更具有災難性。

剛開始我對這樣的觀點不以為然,過度自信怎麼了?這不是有信心的一種表現嗎?

但後來發現過度自信不等於自信,過度自信雖然能幫助我們去完成一件事情,但是這份傲氣,也讓我矇蔽了一些事情。

如何做決定才不會後悔?看這篇就對了

例如曾經1962年迪卡唱片公司經理拒絕“披頭士”樂隊,說出了“我們不喜歡他們的聲音,吉他音樂也不在調上”的話。

大部分的人做事時,會因實際能力和想象存在差距而失敗。

這樣的情況其實很常見,讀書時代,我有回數學測驗考到全級前20,覺得自己特別厲害,於是上課認真沉下心來的時間少了,漸漸也沒花太多精力在鑽研題目上,就覺得自己是最厲害的,哪怕時間不付出很多,也可以做到。

後來的結果,肯定是不好的,成績一落千丈,大概掉了一兩百名。

至此之後,我內心總會害怕自己突然取得一些成績,然後就會心氣高,過度自信。

長大後,參加了一些文案訓練營,明明在文案這塊有實戰經驗的我,卻只有幾個閱讀量,我百思不得其解,訓練營的其他同學一個個都有幾千,我很納悶,後來我問自己說,自己真的有足夠努力去做嗎?

書中說,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傾向?第一是優越感,我們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樂觀態度,看待未來也不實際。第二,我們天真地認為自己可以控制隨機事件。第三,我們的能力有限,不能想到事情發展的所有路徑,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多種方式出現。第四,我們傾向於尋找信息,來鞏固自己對已經相信的事物信任。第五,我們不善於客觀評估過去的決定。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認識到自己過度自信的傾向,在考慮超出專業範圍的事情時,注意我有可能會出現過度自信。尋找我們預測或是答案可能出錯的原因。

02 惰性:能拖到明天的絕不今天做

書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即使在正確的道路上,如果只是坐在那裡,你也會被超越。

這是人類的一個通病,一個任務下來,如果沒有截止日期,沒有一定要完成的理由,作為強大的驅動力,真的會遺忘,一拖再拖。

我們不是說不想做,只是現在,此刻,有更值得做的事情,會讓我們更快樂,於是計劃就被擱置。

我做過很多這樣的事情,例如,曾經很希望能夠寫作,現在有好的平臺,但付出的時間精力需要很多,我又怕付出了沒有收穫,因此自我驅動力還不足,於是就存在寫一下歇一下的行為,沒有非常持續去做事情。

導致拖延症的原因,可能存在很多因素:脆弱的自尊,害怕犯錯,過度追求完美,渴望獲得控制權,缺乏動力,組織能力差,以及經常覺得時間充裕。

如何做決定才不會後悔?看這篇就對了

根本的原因是矛盾心理,推遲做決定,是為了尋找更多的支撐信息或是備選方案。

所以,做決定時,如果只有一個明確方案,可以按照偏好把方案進行明顯排序,拖延度會講到最細。

除了心理矛盾,事情本身也可能是拖延症的來源。

一些不吸引人的事情,雖然長期來看對自己有益,但馬上做所導致的痛苦讓我們害怕。

可採取的措施是,告訴自己不著急,這只是一個小決定。遇到重大決定是,給事情設置一個截止期限,如果做不到就會導致嚴重後果和尷尬。

如果這個期限,能像其他人公開,效果會更好。

還有就是,給自己一個加強自我限制的場所,必去減肥就去供應湯和沙拉的餐館,不要去甜品店,減少卡路里對自己的誘惑。

03 即時滿足偏差:“活在當下”的騙局

有人說,耐心不會一直有用,但不耐煩永遠不會有用。

我們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大概就是信用卡欠債的問題。

我們急需需要金錢來及時滿足自己的慾望,但是後期卻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

這樣的行為表面上跟拖延症相反,實際上都是自我控制的問題。只不過,一個與惰性有關,一個與滿足即使需要有關。

相比長期獲益,我們更容易選擇立即得到的滿足感。

如何做決定才不會後悔?看這篇就對了

我們會戒不掉奶茶,戒不掉賒賬,戒不掉現在正在播放的綜藝,這些即時滿足,卻把代價延遲到不可知的未來。

對待這種上癮心理,能解決的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延遲滿足。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研究人員給4歲小孩的兩個選擇,要麼可以立即得到一塊棉花糖,要麼等待幾分鐘可以拿到涼快。10年後追蹤發現,比起那些立即獲得享樂的孩子,那些能夠延遲享樂的孩子長大後不太容易受挫。

雖然說活在當下很重要,但不是每樣事情都可以及時享樂,未來的好處離我們越遠,我們就越不珍惜它。

所以如果要抵擋立即響了的誘惑,可以做幾件事。第一,設立一個長期目標,並經常檢查這個目標,把注意力放到未來才能享受到好處上來。第二,不僅要注意報酬,也要注意代價,對於重要決定,一定要考慮未來代價,如果控制不了刷信用卡的慾望,跟幾個因為信用卡欠款而破產的人聊聊,聽聽他們破產後的痛苦和尷尬,大概就會清醒些,

我們要了解自己對待立即享樂的方式,設定長遠目標並經常檢查這個目標,充分考慮未來會產生的代價,這會讓我們更好地落實生活。

04 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

全書最顛覆我的一個觀點是,不做決定,也是一種決定。

有時候我會因為自己懶惰、拖延等各式各樣的原因,擱置了這個決定,但事實上,後來也付出十分慘痛的代價,即使最初沒有發現。

維持現狀是需要成本的,最重大的就是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

記得大學時候,很多人開始玩公眾號,但我對自己不自信,怕被別人看到自己拙劣的文筆,就沒有去動筆,只是在給學校做號,做了快一萬粉絲,後來發現,有些自己做公眾號的人,能實現自己的第二收入,後悔自己沒有在一開始就去做這件事情。

什麼都不做的後果就是,讓我錯失了很多機遇,讓我那段時間也沒什麼收成。

我後悔極了,自己當初為什麼不勇敢一點,有耐心一點,也果斷一點,如果交給時間,時間就會把東西,都給努力的人。

如何做決定才不會後悔?看這篇就對了

而我最終的結果,就是被時代拋棄。

歷史上充滿了很多失敗的決定,這些決定失敗的根源就是消極無為。

害怕改變、滿足現狀、懶惰以及沒有意識到需要改變,促使我們決策失誤,跌入深淵。

所以,什麼都不做是一個維持現狀的決定,經常問問自己為什麼不拋棄當前的道路,追求另一條途徑,最後考慮無所作為的成本。

這樣我們才能抓住屬於我們的機遇。

決定的下達,絕對不是當初的情緒衝動,而是經過仔細思考,而做出的,對人生起關鍵作用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