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刻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封護勝463


這是一首婦孺皆知的七絕,作者杜牧的名氣與詩的名氣一樣光耀千古。這首《江南春》跟不少名作一樣在理解上有爭議,大體分為兩派:一派認為這是一首純寫景的詩,就是為了表現江南煙雨縹緲的優美景緻;另一派認為這首詩不僅僅在寫江南的美景,是情景交融,裡面有作者的感情寄託。

我傾向於後一派,不認為作者只是在寫景,而是寫景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在表達一種情懷,一種淡淡的如煙似雨般的擔憂。

想要進一步理解詩人在詩中的真意,首先要清楚作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作品創作時背景。杜牧跟李商隱被人們譽為“小李杜”,是為了跟他們的前輩李杜區分,也算是象李杜致敬吧。

“小李杜”中的“杜”即杜牧。杜牧為官勤政廉明,深知百姓疾苦,並且重視教育,一邊處理政務,一邊到學堂講學。但是,杜牧的憂國憂民跟他的前輩杜甫不一樣,沒有詩聖那麼悲苦,他的苦是一種憂苦。杜牧既勤政愛民,也享受曼歌絲竹,屬於苦中作樂、憂中偷趣一類人,可以說是介於杜甫和李白之間,抑或是二者兼有。

再來看這首《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從這四句詩中,我們發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前兩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寫的是近景,有山有水有村莊,有聲有色有酒香,顏色明麗,節奏歡快,生活氣息濃厚。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寫的是遠景,無聲無息,色調濛瀧,並且是想象中的景象。

這顯然是詩人有意為之,明白了這首《江南春》的創作背景也就明白了詩人的良苦用心。

詩人在詩中特意提到的“南朝”,也就是三百前南朝梁。梁武帝晚年痴迷佛教,大興土木,廣建寺廟,僧尼達十萬之巨,耗盡了民力、財力,最終葬送了一手打下的江山,如一場如煙如霧的空夢。唐憲宗亦如晚年梁武帝,傾心向佛,一心追求長生不老之術,最終落了個被太監殺死的下場。之後穆宗、敬宗、文宗幾位皇帝跟他們的先皇憲宗如出一轍,僧尼數量持續增長,國家不堪重負。

杜牧的這首《江南春》其實是對李唐王朝的委婉勸諫,希望聖上莫要讓“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佛門“盛景”毀掉“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民間一派欣欣向榮。

一首詩,一明一暗,截然不同的色調,非但沒有違和感,反倒交輝呼應,令人不禁掩卷沉思。


原度拾趣


“江南春景,描寫莫盡,能以簡括,勝人多許”,這是清代文人宋宗元在《網師園唐詩箋》中,對杜牧這首《江南春》所作的高度評價。這首七言絕句以寥寥二十八字,寫盡了江南春色的無限生機與風情。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詩寫於公元833年,杜牧拜訪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途中。杜牧在牛僧孺的推薦下擔任推官一職,後轉為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的掌書記。這首《江南春》,從一定程度上,成為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的詩意開端。

尤其結尾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被歷代所傳頌。詩人將莊嚴肅穆的南朝古寺籠罩在朦朧迷離的江南煙雨之中,傳達出一種幽靜深邃之美。在煙雨的籠罩下,這份穿越歷史風塵的滄桑之感,變得更加深婉綿長。

清代範大士就曾評論,“‘四百八十寺’,無景不收入結句,包羅萬象,真天地間驚人語也。”因此,“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並不是單純的歌詠江南春景之作,而是蘊含了豐富的思想內涵。

要充分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深刻內涵,必須要掌握以下相關歷史背景:

其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始於先後四次“捨身入寺”的梁武帝。

作為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創立者,梁武帝蕭衍歷來以明智神武的文武全才流傳於後世,更因沉溺佛教而名聞於古今。為了皈依佛門,梁武帝曾先後四次“捨身入寺”,不僅身體力行遵守清規戒律,而且頒發《斷酒肉文》約束僧侶。

在梁武帝對佛教的大力推崇下,佛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郭祖深曾雲,“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而據後世統計,南朝蕭梁時期佛寺數量達到鼎峰,多達2846所。

梁武帝如此大興土木,造成的惡劣後果遠不止勞民傷財那麼簡單,甚至到了殃民禍國的悲慘境地。杜牧在散文《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中,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梁武帝“捨身為僧奴,至國滅餓死不聞悟”。

事實上,也正因為梁武帝潛心修佛,不問政事,導致了公元548年“侯景之亂”爆發。被囚於建康臺城之後,年事已高的蕭衍憂憤交加,從此臥床不起,於公元549年撒手人寰。足以見得,杜牧筆下的“四百八十寺”,飽含了興衰之感。

其二,“多少樓臺煙雨中”,感於晚唐皇帝的佛教誤國。

作為晚唐時期的代表詩人,杜牧目睹了唐王朝的逐漸衰落。不僅有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還有皇帝們對於佛教的一味沉迷。從唐憲宗開始,到唐穆宗、唐敬宗和文宗幾任皇帝,佛教成為他們尋求長生的寄託之地。

因為先後幾任的虔誠事佛,以韓愈和杜牧為代表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運的衰落充滿了憂慮。唐憲宗時期,韓愈因為《諫佛骨表》,險些喪命。杜牧後來在《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中,藉助唐武宗之言深痛惡絕地指出,“窮吾天下,佛也”。

從唐文宗時期就曾發覺的“吾民尤困於佛”,到了唐武宗才開始大刀闊斧的毀佛行動。從《杭州新造南亭子記》可以看出,杜牧反對這種佛教誤國的荒唐行為,支持唐武宗“拆寺廟而建南亭”的行動。

因而杜牧寫下這首《江南春》的時候,已經看透了皇帝佛教誤國的本質。從“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可以看出杜牧筆下的“四百八十寺”,絕非誇張之辭,事實上有過之而不及。

所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包含以下深刻內涵:

其一,借古諷今,表達了詩人對皇帝佛道誤國的憂慮。

作為“竟陵八友”之一,梁武帝蕭衍文武雙全,創建了南梁,親自書寫《春秋答問》。在建立政權的初期,梁武帝也可謂兢兢業業,五更天就起來批改奏摺。而晚年沉迷於佛教之後,大興土木,廣建寺廟,弄得民不聊生。

杜牧面對晚唐皇帝的佞佛之舉,對王朝的興衰充滿了憂慮,對百姓的苦難飽含同情,從“古者三人共食一農人”,到“今加兵、佛,一農人乃為五人所食”,杜牧深陷“民尤困於佛”的焦慮之中。

在杜牧詩意的筆觸之下,將這種憂國憂民的深情,隱匿在江南的煙雨之中。“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前世不忘,後世之師。“多少樓臺煙雨中“,則把這份沉重的家國情懷,化為朦朧迷離的煙雨,讓人感傷,令人沉迷。

其二,以史為鑑,抒發了詩人的歷史興亡之感。

“六朝舊事隨流水”,南朝歷來是文人墨客寄予歷史興亡之感的感興之物。杜牧趕往揚州途中看到繁花似錦的江南春景,難免想起昔日南朝的曇花一現。這些在煙雨籠罩中的四百八十寺,就是曾經輝煌與衰落的見證。

“多少樓臺煙雨中”,將穿越時空的歷史厚重之感,演繹得蘊藉而悠長。這四百八十寺在煙雨的籠罩之下,多了幾分朦朧,少了幾分肅穆。如清代黃生所言,“曰‘煙雨中’,則非真有樓臺矣,感南朝遺蹟之湮滅而語,特不直說。”

杜牧在這煙雨迷濛的江南春色中,聯想到了晚唐的低迷之氣。那是宦官專權的無奈,那是藩鎮割據的憂傷,那是佛教誤國的痛恨。諸多感情夾雜在一起,彙集成“繁華事散逐香塵”的興亡之嘆,湮沒在樓臺煙雨之中。

其三,寓情於景,傳達了詩人深婉蘊藉的江南情結。

江南,是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思想審美化和人生理想化的詩意載體。此次杜牧奔赴揚州,即將開啟“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的風流人生。在《江南春》的字裡行間,洋溢著江南美景特有的萬種風情。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從動靜結合和色調錯綜的角度,描摹出江南春日裡的燦爛旖旎。山水相繞,鶯啼酒香,頗有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繁華綺麗,讓人心神盪漾。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則抓住了江南春景裡最富特色的景物特徵,描摹出令無數人神往的朦朧之境。這種深邃幽美的境界,也只有江南煙雨才能傳達地如此深婉別緻,勾起文人墨客的歸隱懷舊之思,正是其江南情結的流露。

總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朦朧迷離的江南春景背後,蘊含了對佛教誤國的憂患和對歷史興亡的慨嘆。而經過歲月的洗禮,這句詩已經成為江南美景的代表詩句,傳達了與無數古代文人共有的江南情結。

“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只有對江南美景飽含深情的人,才能寫出被歷代所傳誦的經典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搖曳的不只是杜牧的浪漫深情,還有穿越歷史而歷久彌新的寫意詩情——能不憶江南?


此箋


瀅月齋,以女性視角解讀古今文化,為你詮釋不一樣的世界。

如何深刻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

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出自何處?

正如題主所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出自於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本人是唐朝政治家杜佑的親孫子,出身於京兆杜氏,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御史大夫杜周。杜牧的出身如此高貴,自幼在長安的杜陵附近長大,見慣了京城的繁花似錦,早年仕途又十分順遂,可以說是個蜜罐里長大的孩子。

但在會昌二年(842年),一生順遂的杜牧卻被外放到烽煙四起的黃州(今武漢市新洲區邾城街)做刺史,在這裡做官,就等同於被朝廷流放,此後又被改派為池州、睦州刺史。或許就是在這一時期,杜牧寫下了這首《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

此時杜牧剛剛遭遇了仕途上的波折,卻仍然懷著一顆希望興利除弊之心,因此他在黃州、池州、睦州等地擔任刺史時,不僅推崇儒學,擴建孔廟,設立學堂,還為官清廉,這說明他還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百姓過得更好。

在《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中,他也描繪了江南美麗的景色,這也體現出他本人對自己的仕途和生活抱有希望,因此才能有閒心欣賞江南地區的美麗春景。

二、為什麼杜牧這樣寫?

被朝廷外放到江南的杜牧,為什麼要在《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中寫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句子呢?其實這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文化有關。

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亂世。當時各地軍閥混戰,匈奴、鮮卑、羯、羌、氐等族趁亂進入中原,使得中原百姓每日夜不能寐,不得安定。此時,東漢時期來到中原的佛教就開始成為人們心中的慰藉,不僅是北方的前秦、北魏等政權推崇佛教,南方的梁朝也開始順應百姓的需求,將佛教這種信仰推至頂峰。

南朝梁王朝的締造者——梁武帝蕭衍為了維護當時的統治秩序,因此開始推崇佛教,但在晚年也開始篤信佛教,還在曾多次在同泰寺舍身出家,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親自為百姓講解《大般涅槃經》,並規定僧人必須吃素。

在他的推動下,全國興起了修建佛寺的風潮,據統計,這次修建的佛教寺院共有五百多座,這些宏偉華麗的寺院中居住著十幾萬的僧人和尼姑,擁有鉅額的財產,朝廷還不能輕易徵稅,因此給梁王朝帶來了極大的經濟負擔,梁武帝自己也被困在寺廟中活活餓死。梁武帝本人推崇佛教,本為加強自己的統治,自己卻深陷其中,不免有些得不償失。

三、杜牧的這首詩歌,與當時晚唐的時局有何關聯?

杜牧之所以提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建造的佛寺,既是因為他本人在遊覽江南風景時,看到了這些古老的寺院,也是因為唐朝中晚期的社會形勢。唐朝在歷經安史之亂後,雖然大半疆土猶存,但已經是殘垣斷壁,無力應對來自外族的挑戰,由於土地兼併的加劇,百姓們的生活也日益艱難。

此外,由於官僚集團的黨爭日益加劇,皇帝開始逐漸失去權威,因此他們開始藉助宦官之手奪回自己的權力,卻又造成了宦官的專權,最終導致唐朝覆滅。

唐朝中晚期的混亂局面,雖然不及魏晉南北朝,但也給佛教的興盛提供了不錯的土壤。因此在這一時期,有很多民眾選擇皈依佛教,但唐朝的當政者卻不是梁武帝,他們還是希望自己能有一番大作為,以恢復大唐盛世。會昌五年(845年)七月,為了減少佛教僧眾所帶來的巨大經濟負擔,唐武宗下詔禁燬佛教。

作為一位尊孔大家,杜牧自然和韓愈一樣,反對佛教在民間的盛行,當他得知唐武宗開始滅佛時,他還特意寫了一篇《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以示對這一政策的支持。由於這篇文章寫於唐宣宗時期,因此杜牧寫作這篇文章,也有勸諫唐宣宗不要盲目推崇佛教之意。

作為一位臣子,杜牧也是從維護國家秩序的角度上反對推廣佛教。因此《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中出現“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也是意在諷刺梁武帝因信奉佛教而荒廢政事,最終身死國滅之事。

回答完畢,請採納。


瀅月齋


謝謝,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詩。

這是晚唐詩人

杜牧《江南春》裡的詩句,原詩是這樣的: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江南春色草長鶯飛,山村酒肆,暮色煙雨中恍若又見重重樓臺。

多年以來對這句多少樓臺煙雨中一直念念不忘,不忘的不是那一川煙雨迷離,而是感覺恍然間就物是人非了。

梁武帝,是歷史上著名的和尚皇帝,他不但大肆建廟,甚至四次"捨身"到同泰寺出家。南朝四百八十寺,指的就是梁武帝時期的盛況,據說當年: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

杜牧生活的晚唐時代,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之勢,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侵蝕著這個曾經分光無限的王朝。而雪上加霜的是憲宗當政後,醉心於自己平淮西等一點成就,飄飄然做起了長生不老的春秋大夢,一心事佛,韓愈上《諫佛骨表》、險些丟了性命。

憲宗被太監殺死後,後繼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數繼續上升,寺院經濟持續發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看來杜牧說的四百八十寺還少說了。

現實意義

凡事過猶不及,作為一國之君,更是如此。

歷史上有成就者,都能夠在黃老之間平衡,亦或在釋道之間掌控。

迷道30年不臨朝者萬曆,迷也罷,躲也罷,終究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歷史是一面鏡子,穿過重重煙雨,迷離中似曾穿越千年,又恍如昨日,許多摺疊的影像為啥如此的相似呢!?

一家之言,歡迎探討,評論。部分資料來源網絡。


雨落一方


這應和前兩句聯繫起來理解。我個人的理解是“千里鶯啼綠映紅”貓寫了南朝的美麗,“水村山郭酒旗風”指斥南朝的虛假繁榮、醉生夢死、偏安一隅和不思進取,而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則說明了造成這一切的根源所在:不顧民生大興佛教寺院。

聲律啟蒙上說“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梁帝就是南梁朝武帝蕭衍,這是個愛寺廟不受百姓的皇帝,動不動就跑到同泰寺做和尚,讓大臣們拿錢去贖,根本不顧人民死活。而“多少樓臺煙雨中”最後也成了梁武帝的讖語,隨著冉閔叛亂,皇權傾覆,他的那些寺廟果真消失在煙雨中。

這兩句,我個人的理解是對重佛輕民的指斥,飽含著作者的民生關懷,當然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確。


深圳鄭海洲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南朝佛教,它包括從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到陳後主禎明二年(588)中國南北分裂時期,在南方以京師建康(今南京)為中心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佛教,期間佛教昌盛。

南北朝佛教的主要特點是“北造像,南造寺”即北朝信仰佛教主要以造佛像為主,南朝則是以造寺廟為主。南朝各代對於佛教的態度,大略與東晉相同,統治階級及一般文人學士也大都崇信佛教,所以南朝各代寺院、尼僧之數甚多。

接著,我們迴歸本詩,詩歌后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原本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濛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模糊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杜牧特別擅長於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繪一幅幅絢麗動人的圖畫,呈現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啟迪。




木木南洲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薄霧輕煙,籠罩座座巍峨的寺宇,這迷漾的畫面更為江南春色增添了一番詩意。

詩人不寫“江南四百八十寺”,而寫“南朝四百八十寺”。這就在畫面上點染了一層歷史的色彩。東晉亡後,偏居江南的南朝即宋、齊、梁、陳,皆以腐朽和短命為其歷史特點,而佞佛又是其統治者們腐敗之一端,故說“南朝”而不言“江南”,突顯史蹟。

南朝諸帝貴族,多崇信佛教,而梁武帝居其首。但其結局唯有殘落的古寺而讓人嘆息,這“四百八十寺”已為江南一景,供遊人觀覽,只有寥寥梵音訴說著南朝的這段歷史。逝者如斯,怎不令人嘆息!

杜牧面對江南的美麗春光,由衷地發出讚美之音外,面對嚴峻的現實,又無以附加地對統治者進行譴責。六朝舊事,已被雨打風吹散,而今只有殘存的寺字樓臺隱現於迷茫煙雨之中了。

詩人借景物以寓感慨之情,不廢詩教諷喻之旨,這不僅是對歷史的關照,更是弔古傷今。

杜牧的這首七絕,傳達了江南的春信,山水花鳥、寺宇建築、酒旗漫卷和處處富饒的景色,這些又籠罩於煙雨迷漾之中,充分展現了特有的江南水鄉的風光。同時,詩中有畫,畫中有慨,憑弔南朝覆亡,諷喻其迷信佛教,廣建寺院,害民傷財。而唐代君王豪門也都崇佛,靡費淫逸,杜牧感同身受,借古喻今,時空流轉,千古留名。


雲隱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朝杜牧《江南春絕句》

欽佩古人用28個字就寫就了以前絕美的散文!千里江南楊柳襯托著杏花紅綠相稱,相互掩映,鶯啼婉轉。在鄰家別野和臨山的城堡中,春風吹來了,她掀起了小店的酒帘。抬眼相望,那南朝數不清的廟宇,都矗立在濛濛的煙雨中。

美不勝收,很詩情畫意。南朝雖然滅亡了,留下了數不盡的佛教蹤跡,在煙雨濛濛的杏花春雨的江南,形成了一道風景。

從詩的字面意思理解看似只是對風景的描繪,但是杜牧是一個積極投身現實的官僚,他熱愛軍事,有國防憂患感,所以詩中是想告訴當權者,佛教的興起和氾濫,對國家的損害太大了。興國必須要強大軍力,真打仗了佛家並無用處。南朝寺廟這麼多不也滅亡了嗎!


aTao聽雨


謝謝題主。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江南春》中的後兩句。

這首詩盡情地描繪了江南“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明媚的春光,同時又將視角伸向煙雨迷濛的樓臺,追尋歷史雲煙,呈現出深邃幽美的意境中,表達出含蓄幽深的情思。

先來看後兩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

東晉以後隋代以前的宋、齊、梁、陳為建都於建康的四個朝代,史稱南朝。“四百八十寺”不是確指,而是說佛寺眾多。詩人在“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現實美麗的春景中,突然筆鋒一轉,用想象把時空拉大,一下子回到幽遠的“南朝”,不禁讓人思索起逝去的時光,以及人和事,增強了詩歌歷史的厚重,文化的意蘊,又深化了詩歌的境界。同時,又以南朝佛教蓬勃盛行的過往,並最後一句的抒情奠定基礎。

“多少樓臺煙雨中”。

眼前的煙雨中,那些曾經的歷史被淹沒。詩人將現實和幽遠的歷史疊加在一起,抒發了對時間的流逝、人事更迭的感嘆,而感嘆的同時,又含有隱隱的傷感。

詩人通過虛實結合的寫法,一邊沉醉於江南明麗的春景,一邊又穿越時空,回溯到“南朝”,從而感嘆歲月的無情,時間的蒼茫,給人留下的是一種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的審美意境。

以上就是我對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理解。謝謝。


音準不準的作家劉劍鋒


大家好,我是竹林聽雨815126,很高興能夠在這裡與大家一起學習交流。

杜牧為晚唐著名詩人。他博古通今,才情洋溢,善於懷古諷今;一生憂國憂民,空有政治抱負;有為相之才,卻無奈懷才不遇。

詩人在這首詩中以獨特的視角,描繪出了一幅江南春景圖。既身處景中,又臨空俯瞰,可以說意境深遠,稱為千古絕唱毫不為過。

前兩句詩色彩絢爛,濃淡相宜;生機勃發,又錯落有致,極具畫面感,明媚秀麗卻絕不落俗。

後兩句詩人筆鋒一轉,色調倏然由前面的明豔轉入暗淡。煙霧迷濛中,眾多寺廟若隱若現。在給人一種深邃迷離感的同時,又與綠映紅的豔麗形成鮮明對比,使得江南春景更加豐富多彩。詩人又點明“南朝”,增強了歷史感,悠遠厚重,引起讀者對歷史興亡的感慨,同時又會進行深深地反思。這也正是杜牧憂國憂民,借古諷今的抒懷。

眾所周知,南朝皇帝蕭衍重佛而輕民,搞得民怨沸騰,生靈塗炭。當時的唐朝又剛剛經歷了安史之亂,衰敗跡象已表露無遺。杜牧空有壯志,卻無力迴天。滿腔憤懣,政治抱負卻又無法施展。所以在這首詩中,也充分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敬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