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六安的“賡颺書院”

說起六安的“賡颺書院”,可能很多人並不瞭解,甚至可能都沒聽說過,但是,它在六安文化教育上的歷史地位卻非常重要,它不僅是“安徽省立第三農業甲種學校”的前身,也是“皖西學院”、“六安一中”的前身。


說說六安的“賡颺書院”


賡颺書院始建於乾隆八年(1743年),至今已有277年的歷史。賡颺,讀作“耕揚”(geng yang),賡,持續、繼續的意思;颺,是“揚”的古體字,那麼兩個字放在一起,就是”飛揚輕舉、連續而歌”,當年能起這個名字的人,想必一定也是個大儒。

賡颺書院,在老六安城鼓樓街北面的“書院拐”,這是六安著名的“九拐十八巷”之一,具體位置就是在老法院那裡,現在這一片已經基本拆遷完了。幸運的是,“賡颺書院”保留了下來,畢竟這是一個很有歷史價值的建築;但可惜的是,整個書院現在僅存孤零零的四間平房,而賡颺書院輝煌之時,前後左右多達幾十間房屋,講堂、供堂、耳房、號舍、廚房,前廳、後堂,以及柵門、照壁一應俱全。


說說六安的“賡颺書院”

說說六安的“賡颺書院”

賡颺書院自建成以後,就一直多災多難,在咸豐年間曾經“兵焚燬廢”,戰爭讓書院火燒殆盡。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通過募捐的方式,在原址的旁邊又重新開始修建,但規模比較小,建築也相對比較簡陋,直到光緒元年(1875年),廣西巡撫塗宗瀛,出於對六安家鄉的關心和幫助,致函安徽撫院建議再次擴建重修。


說說六安的“賡颺書院”

說說六安的“賡颺書院”


於是,安徽撫院第二年正式批准,按照舊規制式重修了“賡颺書院”,同時把書院改為“官辦州學”,由州府直接掌管,並對其它書院負有制定規約、校閱試卷等輔導職責。此時的“賡颺書院”,辦學規模達到了鼎盛時期,學生大多來自六安本地,也有少量外地學子前來求學,這期間為安徽以及皖西地區,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其中,清末中國著名政治活動家朱蘊山,就是其中之一。

說說六安的“賡颺書院”


說說六安的“賡颺書院”


到了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的時候,由於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光緒皇帝決定改革中國的教育模式,於是下詔停辦了所有的書院,然後按照西方教育的規制,把省級書院改設為“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為“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至此,中國一千多年的“書院制”教育走到了終點。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賡颺書院按照要求,也隨之改為了“六安州中央高等小學堂”。現在六安一中的校史上,寫著“六安一中創建於1906年”,就是這麼來的。


說說六安的“賡颺書院”


中國的教育歷史很長,教育體制大致分為官學和私學,類似於今天的公辦學校和私立學校,其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等都屬於官學,像孔子這樣私設講堂的教育,則屬於私學。而“書院制”教育,早期大多都是私學,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變成了以官學為主。

書院最早出現在唐玄宗時代,到了晚唐和五代十國時期,士人們為了躲避戰亂,便成立了很多書院以讀書講學、修身養性,到了宋代,由於“重文輕武”的原因,讀書人急劇增多,於是官方、民間都紛紛開辦書院進行講學,這個時期的書院發展最快,至南宋的時候,已建立了完善的書院制度,書院的格局、建築、內容、管理等,都形成了一整套規範的要求,這個制度後來一直延續了下來。


說說六安的“賡颺書院”

說說六安的“賡颺書院”

到了元代,雖然廢除了科舉制,但是為了緩和民族矛盾、學習先進文化,書院的發展一直沒有停止。到了明朝以後,由於恢復了科舉制度,王陽明改革了書院教學方式,變成了“講學式”和“考學式”,此時的書院發展再次走向輝煌。到了清代以後,書院開始“官學化”,書院的經費、山長的任免、學生的管理等,基本都是由當地的府衙來決定,那時的書院負責人,不叫“院長”或“校長,而叫“山長”,整個清朝,書院數量也是歷史上最多的時期。

中國歷史上有過很多書院,其中最著有的四大書院,一是“應天府書院”,它位於今天的河南商丘睢陽南湖畔;二是“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嶽麓山;三是“白鹿洞書院”,在江西九江廬山;四是“嵩陽書院”,位於今天的河南鄭州登封嵩山,它們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同時,也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方向。

說說六安的“賡颺書院”

說說六安的“賡颺書院”

六安曾經也有很多書院,如龍穴書院、武陟書院、龍津書院、蓮禎書院、廣城書院等,但這些書院大多是私學,而且規模都非常小,現今基本都已不復存在了。賡颺書院則不同,不僅辦學規模很大、學生很多,而且屬於官辦書院,雖然也靠鄉紳捐款,但性質上依然屬於官學,同時也因為後期“三農學校”在此辦學,從而保留下來了部分遺址。

“三農學校”即“安徽省立第三甲種農業學校”,這個學校由朱蘊山創辦,朱蘊山是六安人,早期積極投身於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為了推行新文化、新思想,以此宣傳革命、教育青年,1918年春回到家鄉,以賡颺書院舊址籌建“三農學校”,到1919年春“五四運動”前夕,“三農學校”正式成立,後來因為學生太多容納不下,“三農學校”搬遷到六安城關北門外,即老“六安師範”這裡繼續辦學,六安師範後來併入皖西學院,成為皖西學院一部分。


說說六安的“賡颺書院”


省立“三農學校”1919年春正式開辦,到1924年的時候,六安城裡來了“大刀會”,學校因此停課,第二年恢復辦學,改稱“省立第三職業學校”,直至1940年停辦。

六安“三農學校”辦學時間雖然不長,卻是六安民主革命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為中國民主革命培養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其中,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王明,於1920年,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三農學校”,讀書期間,受到進步師生的思想薰陶,從此走上革命道路,另外還有,原中共安慶中心縣委書記、1932年犧牲的劉淠西,也是“三農學校”畢業的學生。

說說六安的“賡颺書院”


說說六安的“賡颺書院”

賡颺書院,是六安教育的先驅和搖籃,其歷史價值不容忽視,隨著六安城市建設的發展,這類具有重大意義的老建築,已經所存不多,希望這次規劃建設中,能夠認真修復保護起來,這既是提升六安城市文化品味的重要舉措,也能讓老百姓對六安老城的記憶和懷念,有個具體的情感依附,同時更重要的,這也是對六安歷史文化的一份嚴肅交代,但願這個工程能夠順利實施並早日完工。

(完)

注:本文參考戚衛國先生所著《“三農學堂”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