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大幅度地提升決策勝算:養成檢驗關鍵假設合理性的習慣

從本月初開始,以美國股市為代表的世界金融市場開始大幅走低,大量的鼓吹“抄底美股”的文章開始出現。同時,與抄底觀點完全對立的“美股崩潰論”也非常流行。基於美股表現與各國疫情發展情況,很多人又進一步推導出我們的股市將成為全世界資本避險的港灣,因此大家應該進來抄底我們的股市。

如何大幅度地提升決策勝算:養成檢驗關鍵假設合理性的習慣

如果權當看個笑話樂一下,那麼無論抄底還是看空,都與我們沒有關係。但是,如果真的要基於上述的判斷,將自己口袋裡的真金白銀投下去,那就是直接涉及自身利益的重要決策了。單說投資這件事情,想賺錢還是想虧錢?這明顯不是問題,問題是你怎樣提高自己能夠賺錢的勝算?

人在做決定的時候,無論智商多高,基本上都會遇到兩個重大幹擾因素:第一是他人行為對自己的影響;第二是自己對一件事情的預設立場。他人的行為,尤其是自己身邊人的行為,通常會對我們的想法產生巨大影響,比如目前在日本和西方部分國家正在火熱進行中的搶購衛生紙的行為。我們社會也發生過很多類似情況,比如有一陣子搶購碘鹽。在這種情況下,人的決策機制基本上就被情緒所掌控了。買一堆幾年都吃不完的碘鹽放在家裡,真的好嗎?

人對一件事情的預設立場,更是會在不知不覺中,引導了我們的決策方向。而且,人跟著自己的感覺做決定,還有一種很順暢的愉悅感。比如,很多人對我們自己的股市就有很強烈的預設立場:一部分人認為那是充滿了黑暗內幕的東西,千萬不能碰;另一部分人認為這麼多年大盤指數在這個區間徘徊著,這就是底部了。那麼,帶著預設立場去做決定會非常容易,根本不用費心費力:前一部分人應該這輩子就不會碰我們的股市;後一部分人會在近期一個他們認為的低點跑步進場。假如社會財富的承載主力在未來由房市轉變為股市,那麼前一類人就錯過了“十年前買房”的歷史機遇;假如因為疫情導致世界性的經濟衰退,牽連我們的股市一起下跌,那麼後一類人就馬上被套牢了。諸如此類的情形​考慮過嗎?

如何大幅度地提升決策勝算:養成檢驗關鍵假設合理性的習慣

我們的人生,會大大小小遇到無數次做決定的情景,而對於很多重大決定,比如將自己的全部積蓄投入到某個投資項目裡面,如果失敗了則代價過於重大。像2015年的全社會炒股的火熱情緒,周圍人炒股天天在漲的情景,影響了很多人的入市決策。而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過往經驗、興趣愛好等個人屬性所帶來的預設立場,本能地促使我們做著“我認為應該這樣”的決策,而不一定是“事實上正確”的決策。因此,為了最大程度克服這兩個決策過程中的重大隱患,提高決策的勝算,我們要養成檢驗關鍵假設的合理性的習慣。

關鍵假設,就是支持我們做出一個決定的所有重大前提條件。之所以做出某種決定,就是因為我們要麼認為它的關鍵假設都成立,要麼認為哪怕少數不成立也不影響大局。

比如,隔壁鄰居一家都不懂股票,但是因為最近行情好而開始炒股,已經賺了好幾萬了,所以我們也應該趕快入市。這裡的關鍵假設包括:第一,鄰居不懂股票還能賺錢,所以我們也能,這是強關聯的;第二,鄰居炒股賺錢不是因為他們擁有我們無法獲得的其他優勢,比如高人指點等;第三,好的行情將在我們入市後持續下去,並確定能讓我們踩中。

再比如,一個公司推出一個新產品,但是營銷預算有限,他們研究了很多方案,最後決定集中火力進攻距離本地區最近的那個一線城市市場。這個例子的關鍵假設就包括:第一,這個新產品在選定的目標市場是確實賣得動的,而且銷售量和營銷策略的選擇是強相關的;第二,“集中營銷資源進攻一個市場”是比“分散營銷資源同時進攻多個市場”更有效的營銷策略;第三,“進攻一線城市市場”是比“進攻地級市市場、或者縣城市場、或者農村市場”更有效的營銷策略。

再比如,考大學選專業,因為現在最熱門的行業就是互聯網和通信技術而且賺錢多,所以要學計算機編程,而不是商科。這個決策的關鍵假設就包括:第一,這個孩子是個學編程的料,理科是強項;第二,這個孩子有興趣學並願意從事這個行業;第三,社會對這個技能的需求,在未來將長期不會被替代或消滅。

上面舉的這些例子,其關鍵假設的成立與否,直接決定了決策的有效性​。每一個關鍵假設,都與兩大幹擾因素密切相關​:你認為這個關鍵假設成立,是不是道聽途說來的(他人行為的影響),或者是不是你想當然地認為就該如此(預設立場)​。因此,檢驗關鍵假設的合理性,就是保障決策正確性的必要​步驟。

如何大幅度地提升決策勝算:養成檢驗關鍵假設合理性的習慣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但就是因為太簡單了,​經常被我們忽略​,最終可能稀裡糊塗地做一些事後讓自己後悔的決定。有人會說,有的事情過於複雜,我沒有能力完全列出它的關鍵假設,更加沒有能力去檢驗它們是否合理​。比如巴菲特買入了某隻股票,所以我也想買,但是我怎麼去檢驗“巴菲特的選擇是正確的”這個關鍵假設的​合理性呢?

​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分析,這是不是一件你必做不可的事情​。如果類似股票投資這種不是必須做的事情,那麼有句很流行的話要謹記在心​:不要試圖去獲得超越自己認知能力範圍之外的​東西。如果是類似考大學選專業這種必須要去做的事情,那麼當然是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條件下,儘可能將調查研究做到自己能力範圍的極限,然後坦然面對決策的結果​。畢竟我們要明白,人生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能做到“最優答案”,盡力即可。因此,我們要在平時就努力培養自己做決策時,檢驗關鍵假設合理性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