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百億美元的“AR神話”破滅,26億美元融資也難逃“賣身”

估值百億美元的“AR神話”破滅,26億美元融資也難逃“賣身”

曾經最耀眼的AR領域明星創業公司Magic Leap,現在正考慮“賣身”。

雖然2011年成立,直到2017年12月才推出第一款產品,但其融資至今已達到26 億美元,估值在2017年就已達到60億美元,支持它的資本方包括谷歌、阿里巴巴、高通、華納、摩根斯丹利等。

在此之前的幾年裡,曾經一度成為史上最貴概念公司的Magic Leap陷入了數次負面風波。據悉,目前這家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種植園的公司正與顧問商討一系列戰略選擇,包括建立合夥關係或在上市之前出售大量股份,Magic Leap正在評估Facebook和醫療巨頭強生等大型科技公司的潛在興趣。

據彭博社報道,如果出售,Magic Leap可能將獲得超過100億美元的價格,但其 “賣身”計劃或並不易實現。由於消費者端的普及緩慢,這家公司已將目光從專注於普通用戶市場轉向醫療保健、工業和金融等領域。

通信產業觀察家項立剛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Facebook與Magic Leap之間的首次會面未能取得進展,沒有進入真正的收購洽商階段。由於Facebook正面臨產品關稅上漲問題和疫情導致的經營壓力,所以暫時對這筆買賣不感興趣。

質疑風波

一直以來,Magic Leap 受到了眾多資本的追捧。在Magic Leap近10年的融資經歷中,谷歌和阿里巴巴是其最大的投資者。

2014年10月,Magic Leap完成B輪5.42億美元融資,谷歌領投,高通、KKR、KPCB 等大牌投資機構跟投。

2016年2月,Magic Leap完成C輪8億美元融資,阿里巴巴領投,投資方還包括谷歌、摩根大通,此次其估值達45億美元。

2017年10月,Magic Leap完成5.02億美元D輪融資,新加坡淡馬錫控股領投,Google與阿里巴巴也參與了本輪融資,其估值達到60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4月,Magic Leap獲得了來自日本電信巨頭NTT DoCoMo提供的2.8億美元股權融資,使得Magic Leap的融資總額達到26億美元。

Magic Leap 將自身技術稱為“Cinematic Reality”(電影級現實),後來也被叫做混合現實光場。互聯網觀察家、美國《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曾撰文表述Magic leap時稱,“你在頭顯中感受到的存在感,並不是來自屏幕,而是你的神經系統”。

業內人士猜測,Magic Leap很有可能採用全新的激光投射顯示技術,將虛擬影像通過光場還原形成與真實完全相同的視覺,從而“欺騙”人類的雙眼。目前,VR和AR的顯示技術做到了雙目視差和移動視差,但沒有人眼天然的聚焦模糊,而Magic Leap的成像光學系統可使人眼在正確的距離上聚焦或發散,提升虛擬物體的真實感。

雖然Magic Leap的技術理念為人稱道,但其產品推出節奏緩慢,市場反響並不盡如人意。

2018年8月,創立八年之久的Magic Leap推出首款硬件Magic Leap One,售價高達2295美元,而上市後銷量極差。據報道,該產品半年僅售出約6000臺,與創始人最初定下的第一年賣出100萬臺的目標相差甚遠。

除了不合理的定價,眾多用戶對其使用體驗也倍感失望。而事實上,Magic Leap的實際技術能力已不止一次遭到質疑。

2015年開始, Magic Leap發佈多個視頻,廣受外界讚歎。例如,籃球場上一躍而起的鯨魚,家裡隨處可查看天氣、辦公,甚至是查看 3D 全息圖,還有一款外星人入侵的遊戲視頻。

而在2016年12月,外媒The Information報道其公開的AR演示視頻只不過是特效,同時還對多個方面進行了質疑,包括虛假宣傳。

一位體驗過Magic Leap的用戶表示,視角狹隘是VR/MR設備面臨的共同難題。目前,微軟HoloLens的視角只有約35度,而Magic Leap One雖有所改善,但也只有約50度,而人眼視角範圍可達120度,差距較大。此外,電池續航也待優化,只有口袋大小的Lightpack根本容納不了大一點的電池。

相比技術而言,與員工的紛爭、核心員工的離職對Magic Leap的影響更大。

2016年2月和3月,首席工程師Michael Kass和負責法律事務的副總裁Michael Leventhal先後離職。同年5月,Magic Leap對前技術副總裁Gary Bradski和Adrian Kaehler提起訴訟,認為他們向第三方洩露了公司機密,隨後二人離職。9月,Magic Leap 視覺算法工程師 Zeyu Li加入蘋果。10月,負責市場營銷的高管Brian Wallace離開公司。12月,質疑風波發生後,首席公關經理Andy Fouche離職。

5G助力AR崛起

提到AR就不能不提VR,二者堪稱“難兄難弟”。項立剛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如果說VR能讓我們“做夢”,那麼AR可以說是讓我們“睜著眼睛做夢”,VR是AR的過渡品。相比VR來說,AR是更為先進的技術。

2015年至2016年,AR/VR大熱,成為消費電子領域的亮點,但在實際體驗時,暈眩感、分辨率低、體積大、價格貴等缺點卻使其產品一直不溫不火。

此番考慮“賣身”的Magic Leap,就是一家AR領域明星創業公司。不過,它直到成立6年後的2017年12月才推出第一款產品。

隨著芯片、顯示技術、通訊手段和算法等技術的不斷進步,AR/VR在2019年重新成為熱門話題。

以科技巨頭蘋果為例,其陸續收購了PolarRose、Metaio等十幾家公司,以獲得面部識別和開發工具等技術,先後申請了6項AR相關專利。3月1日蘋果新年第一場大會上,CEO庫克明確提出,“未來蘋果發展的核心將是AR”。

3月18日晚,蘋果上線的新款iPad Pro加持激光雷達。蘋果公司認為,該產品配合蘋果近年來大力推廣的AR開發平臺ARKit,希望能在AR領域打開一個新的市場。

“隨著帶有後置ToF相機的蘋果手機面世,加持蘋果AR應用生態的雙管齊下,AR眼鏡、輕量級MR設備的面世有望臨近。”項立剛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

事實上,在技術未成熟的階段,即使蘋果和谷歌這樣的巨頭也並未冒險去做獨立設備,而是更傾向於基於智能手機做適配,並進行內容積累。專注AR領域的Magic Leap雖然融資26億美元,最終也難逃“賣身”的困境。

彭博諮詢高級分析師Jitendra Waral表示,儘管Facebook、微軟和亞馬遜等公司都已投資增強現實技術,但未來幾年,AR硬件可能僅限於企業使用。

他認為,Magic Leap的估值可能有問題,對於買家而言更像是一筆長期高額賭注,且在近期看不到實質盈利。由於距離AR技術成為主流可能還需要幾年時間,因此需要公司有足夠資金來維持部門運行及產品研發。

“AR普遍被認為是很有前景的技術,但創業公司獨力支撐等待AR的春天,會有很大的變現壓力。”項立剛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Magic Leap尋求出售未嘗不是一個理性、明智的決策。

儘管Magic Leap在AR領域的探索失利,但業內專家依然看好AR/VR的長期發展趨勢。

東吳證券認為,AR/VR將成為5G生態殺手級應用。在5G時代,高速率和低延時的傳輸特性有望顯著提升AR/VR產品的用戶體驗;5G+雲渲染大幅提升應用顯示效果,降低硬件成本,助力AR/VR普及。國際巨頭加速佈局,產業生態正逐步建設完善,中國在AR/VR領域佔據全球重要席位,AR具備成為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的突出潛力。

AR/VR市場發展空間巨大。據Greenlight預測,2018年全球AR/VR市場規模超過7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6%。其中,VR整體市場超過600億元,VR內容市場約200億元,AR整體市場超過100億元,AR內容市場接近80億元,預計2020年全球虛擬現實產業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其中VR市場1600億元,AR市場450億元。

項立剛認為,AR/VR在科技、視頻、遊戲等眾多領域具備廣闊的應用前景,未來AR辦公、AR購物、VR直播、遠程手術和虛擬課堂等將更加便利消費者的工作和生活。商業領域將主導AR/VR市場增長,其中培訓及工業維護領域佔比較高,VR遊戲及VR觀影將是消費者領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