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俗小記 之一:花圈

妻家外公去世,設了靈堂。按照風俗,我的父母要攜花圈弔唁。買花圈是我參與這次喪葬的第一個環節,喪俗小記就從花圈開始寫。

父親的奶奶,我們稱為“太太”,是在我剛有模糊記憶的時候去世的。印象裡送葬的場面很大,也有很多花圈。所以在我最初的印象裡,花圈是有傳承的事物。

但實際上,花圈成為喪葬的元素是在清末。我查閱一些資料,據說最早記載花圈在喪禮上使用的,是1903年《國民日日報》刊登的革民黨人祭奠岳飛的詩:“西湖楊柳映朝霞,自結花圈獻嶽爺。”

其後1909年《申報》,報道上海租界華商義勇隊的隊員喪禮,有“肩負花圈,隨車護送”的描述。同年《申報》,批判國人奢靡,“葬儀務極其闊綽,非花圈軍樂不用”。

可見,花圈不是地方傳承,而是清末民初、新舊交替的時代,代表新事物進入中國的。但是,花圈如此普及的原因卻不是民間自發接納。

自1912年起民國頒行《中華民國禮制》,幾經修改,都規定喪禮吊儀有花圈。這是花圈能在全國普及的真正原因,它恰是國家強制力有效性的印證。《禮制》沒有頒行前的民間喪禮,會不會更近“禮”呢?畢竟“禮失求諸野”。

我還能記得小時候,那場轟轟烈烈的“遷墳運動”。政府要移風易俗,推行火葬。在地方當局的催促下,有大量多年的土墳都被後人掘了,屍骨火化以後重新下葬。毀損的棺材,零零散散,遺落在路旁、樹下、田邊。

現如今殯葬方式的統一,不也是國家強制力有效性的印證嗎?只是回想起那些被後輩遺棄的殘棺斷材,仍不免有些驚恐。

2020.3.21


喪俗小記  之一:花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