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舉制度的背後,竟然隱藏著這些考試作弊的手段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房不用架高樑,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這首《勸學詩》,是北宋真宗皇帝趙恆所作,千年之後,成為家喻戶曉的勵志詩,鼓勵人們通過讀書來實現升官發財、飛黃騰達。

清朝科舉制度的背後,竟然隱藏著這些考試作弊的手段

為科舉而生的人

一個人要進入官場的話,從出生後兩三歲起,就要開始接受專門訓練。

首要任務是每天要識字,到七八歲的時候,小孩要學會接近2000個字;

其次任務是背誦四書五經以及其他名著,有人統計過,這些加起來超過了五十萬字,如果以一個人每天背誦200字來計算,那麼大約要花費七年才能熟記這些書籍,大概到了十四五歲,就能記住這些科舉課本。

此外,十來歲開始除了要背誦,還得學會寫作,明清的時候,要練習寫八股文,一種引經據典的八段式作文,一般長度也就幾百字。看起來很簡單,實則很難考上。

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六級,從下往上,依次是縣試(童生)、府試(秀才)、院試(舉人)、鄉試(公式)、會試進士、殿試(狀元、榜眼、探花)。

童生並不是指的是小孩,在清朝,只要參加入學考試的,不管年齡多少,都被稱為童生。有七八十歲的白首老人來參加考試的,當時社會上有這樣嘲笑童生的詩文:

行年八十尚稱童,可雲壽考。

到老五經猶未熟,真是書生。

拿最低的縣試來說,每三年有兩次考試機會,通過率只有1.5%,只有通過縣試,才有資格評選秀才。

清朝科舉制度的背後,竟然隱藏著這些考試作弊的手段


所以你就知道科舉是多麼難考,古代的儒士為了考取功名,挑燈夜讀是常態,鑿壁偷光是無奈。

而在大清朝,作弊賄賂是手段,是個旗人不用愁


清朝的科舉現狀:

各種作弊手段窮出不盡:

在清朝,考試作弊的手段甚多,在周星馳的電影《蘇乞兒》中就有所體現。主要有以下幾種:

1,懷挾法。考生在考試之前,把預先準備好的資料藏在衣服裡,或者藏在所攜帶的食物中,或者在鞋底下;

2,買通謄錄生。按照考試規定,考生所有的答題都由謄錄生用硃筆重新抄錄,以防止考官認出字跡來,於是就有一些考生,考前用重金買通謄錄生,相約卷中某行某字為暗號,考生只需要在試卷上填在特定的格式中,就能被謄錄生認出。

3,傳遞法。考官先把試題送出考場,請搶手作答。據說傳遞的方法有很多種,有的是直接考官傳遞,有的是用飛鴿傳遞,;

4,頂包法。考生自己不進入考場,僱傭搶手進場考試。

5,掉換試卷法。考生和搶手同時進場,答完題立即交換試卷。

據說,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搶手的價格是前三後三。就是考試之前,先付300元,如果考中了,再付3000元,考不中就算了。為了防止考生事後抵賴,還需立下字據為證。

清朝科舉制度的背後,竟然隱藏著這些考試作弊的手段

是個旗人不用愁:

在清帝國的考試體系中,科舉考試更加傾向滿洲考生,旗人享有專有的錄取名額,而且,一旦考生髮現試題過難,只需要把來自漢文的經典名句翻譯成滿文即可。此外,有專門為滿人設定的官職。

曾經有人寫道:“滿員升遷之途,較捷於漢員,以缺多而人少也。”


順應時勢,做出改變

歷史上,任何一種制度都不是憑空出現,存在即合理,很多制度都是適應當時時代的要求。然而,不懂得順應時勢做出改變,清帝國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太平天國起義的源頭,就是一個參加科考多次失敗的人發起的,他經過多次考場失意後,心生絕望,產生幻覺,聽到上帝告知他自己的真實身份:耶穌的弟弟。於是他揭竿而起,與清廷對抗十四年之久才被擊敗,而清朝差點翻船。這場戰爭,造成了幾百上千萬人的死亡。




歡迎關注 「說說那些有趣、有料、有溫度的歷史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