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垊
慈禧死前留下了哪三個遺願呢?
民間的說法是這樣的:一、她要立兩三歲的溥儀為皇帝;二、今後大清不能再讓女人干政;三、更不得令太監擅權。
第一點是皇權交接,是大事,有慈禧正式的懿旨在,咱們隨後再說;第二點、第三點並沒有出現在慈禧彌留之際發佈的懿旨中,只是她臨終時嘴上說的。
原話據說是這麼兩句——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
“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立溥儀,遭人唾罵,主要是因為慈禧此舉太自私,選立新君,她只從自己掌控皇權以及死後不被翻案考慮,從沒有真正考慮過江山社稷。
這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在當時,慈禧之所以要選立溥儀,最主要的一點是她認為自己不會馬上死掉,立這樣一個輩分合適的“奶娃”皇帝有利於她繼續垂簾聽政,操控皇權。
在民間百姓看來,慈禧掌控大清皇權幾十年,從同治到光緒再到溥儀,都是被她玩於股掌的兒皇帝,而江山社稷在她這個貪戀皇權的老婦人手裡卻是每況愈下,既遭外辱,又生內亂,因此她是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罪魁禍首,所以要唾罵她。
今後大清不能再讓女人干政,這原本是慈禧臨終前的懺悔,世人似乎也不買賬,也要唾罵,這又是為哪般呢?
這裡有民間不滿情緒的宣洩,在老百姓看來,女人貪權干政本就是對朝綱的敗壞,但慈禧這個老婦人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後弄的江山社稷千瘡百孔,無法收拾,更可惡的是到死還不承認自己是罪人,只說今後不允許這麼幹了,這不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而是人之將死其言可憎。
另一讓民間不滿的是,慈禧這邊剛說完女人不得干政,那邊卻要求攝政王載灃遇見重大事情,不能擅自做主,必須請示皇太后,也就是慈禧的親侄女隆裕太后。在老百姓看來,這樣說是一套,做起來又是另外一套,到頭來還是要讓她侄女繼續垂簾聽政,這未免也太可惡了,所以要唾罵。
不得令太監擅權,在民間老百姓看來,這也是慈禧的厚顏無恥之辭,自己寵幸安德海、李蓮英,把惡事做完了,反過頭來卻說今後不能學我,如此只許州官點燈,不許百姓放火,怎能不唾罵。
有人說,慈禧臨終時根本沒有說過後面那兩句話,這是史官為給慈禧貼金編造出來的。可問題是有這樣貼金的嗎,越貼越黑。
依本人的看法,慈禧說出這樣的話並不奇怪,而且民間對她說的話也有誤解。
立溥儀固然有慈禧私心的因素,但如果加上要給同治帝以及朝廷一個說法(昔日吳可讀尸諫,慈禧答應再立新君一定不讓同治絕嗣),除了溥儀,其實也沒有更穩妥的選擇。事實上,當慈禧提出選立溥儀時,朝中重臣如張之洞,也只是弱弱地問了一句,為何不立長君?(溥儀他爹載灃)當慈禧說出不能讓同治絕嗣後,張之洞這些重臣也都是理解、贊同的,暗中不贊同的都是想奪皇權的野心家,慈禧如果選立那幾個野心家(如老恭親王的孫子溥偉或者慶親王的兒子載振),朝局可能更亂。
總之,不管慈禧當時怎麼選,結果都不會比選溥儀好到哪裡去,清廷到那階段已經基本完了,皇座上安誰,結果都一樣。
再說不得女人干政,慈禧的這一句懺悔並沒有口是心非,在她的臨終安排中,她的親侄女隆裕不是垂簾聽政的角色,而是攝政王載灃的輔助者,當載灃遇到的壓力過大時,隆裕可以出面用皇太后的名義彈壓一下。
至於不得令太監擅權,慈禧說這話真正的用意,不是懺悔,而是提醒。客觀地說,在慈禧治下,安德海、李蓮英之流距明朝時的太監專權離的很遠,但苗頭已經出來了,尤其之後又是溥儀、載灃這樣的弱庸之主,弄不好是極有可能出現太監專權的,所以慈禧要鄭重地警告一番,這是她政治敏銳成熟的表現。
說完民間的說法,不妨來看看慈禧死前朝廷正式發佈的幾道懿旨、上諭——
慈禧臨終前,一口氣口授了四道懿旨,並以嗣皇帝溥儀名義發佈了一道上諭,這是她最後的安排:
第一道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這是最後拍板。)
第二道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儲貳,曾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現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貳,不得已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這是立溥儀的一個重要理由。)
第三道懿旨:現時局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親裁政事。(這是確定攝政王執政。)
第四道懿旨:現命攝政王載灃監國,所有應行禮節,著內閣為部院會議具奏。(這是給載灃執政預留空間。)
以嗣皇帝溥儀的名義發佈的上諭:
朕奉太皇太后懿旨:昨經降旨,特命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要請皇太后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仔細看這幾道懿旨、上諭,慈禧既定下了框架,又給了載灃一定填充的空間。正因為有這樣的安排,慈禧死後,載灃剛上臺就立刻審定頒佈了《攝政王禮節》十六條,除去將軍國政事集於攝政王一身外,還有一條專門用來解釋慈禧留下的最後一句話——“凡重大事件有必要請皇太后懿旨者,由監國攝政王面請施行,他人不得擅請擅傳。”
這條規定意味著什麼?不僅制約了宗親權貴(別人不能向皇太后請示),而且也制約了隆裕太后——她不僅不能主動干政,而且即便是重大事項面請了她,她的決定要經過載灃的認可並傳達出去才能生效,不經過載灃認可並傳達出去則視為無效。
所以說,慈禧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是異常清醒的,因此唾罵之外也應該有一些審視。
黑句本
慈禧太后在臨終前,立下了三道遺言。這三道遺言,要是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遺言極其可恥,讓人聽完後咒罵不止!
1.立醇親王之子溥儀為帝。
當時在位的皇帝是光緒皇帝,其時正值壯年,可是卻暴斃身亡,百年後考古學家發現光緒皇帝是因砒霜中毒而死。還有慈禧在逝世前就早已把光緒的“諡號”定了下來。“諡號”是皇帝死後由後人所定,而慈禧早早就定了光緒帝的“諡號”,可想而知光緒帝的死是由慈禧安排的策劃的。而在當時大清的情況非常糟糕慈禧卻讓一個三歲的小孩當皇帝主持大局,目的可想而知!
2.慈禧遺言強調,女性不得干涉朝政,然而自己卻掌權朝政48年之久,這不是打自己臉嗎?
3.宦官不得干政,這條遺言更是令很多後人咒罵不止。慈禧的一生中,曾有兩個宦官伴隨著她,先是安德海,後是李蓮英。他們協助慈禧太后滿足權利和物質慾望,導致晚清政府愈加的岌岌可危。
歷史自由學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日,74歲的慈禧太后走到了她人生的盡頭。當日午後三點鐘,這位垂簾聽政、執掌大清最高權力 、統治中國長達47年的“老佛爺”懷著無可奈何的心情,告別了她最眷戀的權力,而一命嗚呼。在她死去的頭一天,38歲的光緒皇帝“龍馭賓天”,慈禧太后聞訊面無表情,隨後又故伎重施,立年僅3歲的的溥儀為帝。或許這位深諳權謀、戀權如命的老婦人還在做著繼續操縱朝政的春秋大夢,卻沒有料到死神隨即降臨到她的頭上。
慈禧與光緒的死,僅一日之隔,因此有學者懷疑光緒是遭慈禧毒手,到今天這仍被視為晚清一大疑案。
慈禧彌留之際,留下三條遺願,其中兩條大大出人意料
據英國人濮蘭德·拜克豪斯在其著述《慈禧外記》中說,光緒崩逝(1908年11月9日)的消息傳來,慈禧太后面色如常,無悲無戚。彼時的她早已病入膏肓,身體虛弱不堪。她召集軍機大臣載灃、奕劻、世續、鹿傳霖、袁世凱到福昌殿,降懿旨授時年25歲的醇親王載灃以攝政王監國,宣佈立載灃年僅3歲的兒子溥儀為嗣皇帝,入承大統,並即日抱入宮中教養。
第二天,慈禧太后又令軍機章京擬好懿旨並當眾宣佈:“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后(指隆裕太后)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 ”。當時在場的有光緒皇后(隆裕太后)、監國攝政王載灃、軍機大臣等。
濮蘭德寫道,彼時的慈禧太后神志清醒,雖已至彌留時,但仍持續談話,思路清晰,態度安詳,和平日無異。讀完遺詔後,她向侍從們做永遠告別之語,聽者無不傷心落淚。之後她逐漸昏沉,大家都以為大限已至。忽然又清醒過來,作迴光返照狀。慈禧太后執掌清國大權近50年,她人生中的最後一句話,讓聽者無不大出意料之外。她說:“
以後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說罷閉目而逝,時當下午三點。慈禧太后權謀狠辣,手段陰毒,權勢慾望強烈,她牝雞司晨,成為彼時大清的實際掌權者,時間跨度長達數十年。
不料這位權欲勃發、生性強悍的“老佛爺” 臨死前卻留下“不能讓女人干預朝政”的遺言;她當朝時重用太監小德張、安德海、李蓮英,使其參預政事,勢焰熏天,臨終前卻叮囑“
不得令太監擅權” ,以免重蹈晚明覆轍之言 。這確實讓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鏡。這大概就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吧。三個遺願,並非全是因循守舊之言
在此前的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慈禧太后病重,外間謠言甚多,太后見朝野訾議洶洶,言論激烈,大都與立憲有關,於是在這天下諭,宣佈九年立憲期限。欲效法當年日本的明治維新。其中有這麼幾句話:“......自本年起,務在第九年內,將(立憲)各項籌備事宜,一律辦齊,屆時即行頒佈欽定憲法,並頒佈召集議院之詔......總期國勢日臻鞏固,民生永保昇平,上慰宗廟社稷之靈,下答薄海臣民之望。將此通諭知之” 。
由此可以看出,慈禧臨終前留下的遺願不止三條,而是四條:(一):立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為嗣皇帝,載灃為監國攝政王;(二):不得讓婦人參預國政;(三)嚴禁太監擅權干政;(四):預備立憲。
臨終前疑似良心發現,因何仍留下滾滾罵名?
慈禧臨終前留下的遺言,不乏明智之語,但為何她仍然在浩浩青史上留下滾滾罵名,成為千夫所指的歷史罪人呢?
縱觀晚清歷史,慈禧太后所代表的是官僚地主階級內部最守舊、最頑固的勢力,是皇權意志的維護者以及極端體現者;銳意改革的光緒皇帝以及依附於他的開明官僚群體則是適應社會進步趨勢的較先進勢力。但由於“帝黨”力量弱小而每每被實力雄厚的“後黨”所壓制,所以它的進步性在還未完全充分發揮出來之前就被以慈禧為代表的保守勢力所扼殺。正因為如此,整個晚清朝廷的統治實質上是慈禧個人專權。由於這種專治靠血緣氏族制來維繫,便造成慈禧太后這樣一個頑固愚昧的半文盲得以一言九鼎,她只知計較細微得失,根本不懂治國方略,卻三度垂簾聽政,遂造成實際把持晚清朝政40多年的弔詭局面 。她自私卑劣,盲目排外,鎮壓戊戌變法,造成了晚清接踵而至的內憂外患與積貧積弱,因而被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即便臨死前疑似良心發現或幡然悔悟,仍然難逃歷史罪人的萬世罵名。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請勿搬運】
鐵馬冰河wu
1908年11月15日,這是慈禧人生的最後一天,就在前一天,光緒皇帝在劇烈的腹痛之中走完了他悲慘的一生。在此之前慈禧已經病了近一月有餘,這天她像往常一樣於凌晨時分起床,開啟了她人生最後一天的忙碌生活。
慈禧因忙於料理光緒的後事,頭天晚上睡的很晚,但凌晨起床卻面色出奇的好,不但沒有任何倦意,而且精神頭還很足。起床後,慈禧便在宮女的攙扶下進行梳洗。門外已經有許多太監宮女靜候多時,這些是給慈禧梳妝打扮的。
梳洗完畢後,按照慣例,太監將寢宮內的簾子打開,在場的人員便跪拜向慈禧問“老祖宗吉祥”。隨後慈禧用早膳,早膳的豐盛程度一如既往。用餐完畢後,慈禧在早上六點召見軍機大臣,在場的還有隆裕皇后和攝政王載灃等人。
會議結束後,以新國君的名義下了詔書,尊慈禧為太皇太后,尊隆裕為太后。不知不覺來到中午,慈禧開始用午膳,剛開始一切都很正常,突然間慈禧感到頭暈目眩,眾人忙將慈禧扶到床上,眩暈情況持續了較長時間。
此時的慈禧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便立即召開會議,佈置自己的身後之事,此後重要之事全由攝政王載灃裁定。說完上諭後,慈禧的病情突然加劇,她馬上讓軍機大臣趕緊起草遺詔。遺詔起草完畢後,慈禧閱後修改了幾處。
之後慈禧對身邊的人感嘆了幾句,說道:“我一生垂簾聽政數次,他人認為我是貪婪權力,實際上是形勢所迫而做出的決定。”此時的慈禧突然神志清醒,旁人都沒感到過她如此的和藹可親,沒過多久慈禧便開始昏迷起來。
御醫們急忙為慈禧開了一劑救急之方,內含:老米一兩,人參五分,麥冬五錢,鮮石斛五錢,水煎溫服。慈禧服用了一生中最後一劑藥方。雖說此藥劑有生津益氣之功效,但它並無法妙手回春之法,不能挽救慈禧的性命。
服藥一個時辰後,慈禧睜開眼睛,說出了人生的最後一段話,也算是她的臨終遺言。慈禧有氣無力的說道:“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下午五時許,慈禧嘴巴微張,臉朝向南方而逝。慈禧的臨終遺言總結起來共三條,一是讓三歲的溥儀繼位,二是後宮不得干政,三是太監不可擅權。慈禧的遺言令人震驚,也給歷史留下了一團迷霧。人們不禁要問她為何留下這樣的遺言?
後人對慈禧的遺言進行過多種解讀和分析,但結果都是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慈禧早已料到大清將會在她的手中壽終正寢。她作為大清最後的實際統治者,大清在她的掌控之下,一步步走向衰亡。因此她要用“後宮不得干政”來警示後來者。
慈禧一生對太監比較寵信,如安德海、李蓮英等。太監的權利在慈禧執政時期得到極大的膨脹,連李鴻章見慈禧都要給李蓮英塞好處。太監們的飛揚跋扈,慈禧太后是心知肚明的。因此,臨終遺言中“太監不得擅權”應是對後來者的警示。
慈禧臨終選三歲的溥儀為繼任者,也是無奈之舉。慈禧之所以選溥儀,完全是依據大清宗法,即講究的仁宣二脈。也就是說只能從嘉慶和咸豐兩個皇帝的後代中選,除了血統滿足外,還要沒有襲承爵位且不是獨子,溥儀皆滿足這些條件。
慈禧選溥儀還有另一層打算,就是溥儀年幼,可以延續自己的訓政,也不會出現百日維新的慘痛教訓。慈禧選立新帝時已經病入膏肓,認為慈禧是為病好之後重掌朝政的說法應是一種臆測。但不得不說,慈禧臨終遺言正是她執政的總結。
野史也是史
慈禧太后把持政局近半個世紀,期間沒有勵精圖治,挽救病入膏肓的清朝,反而貪圖享樂,阻撓光緒帝變法圖強,不過說實話,戊戌變法也不是個能走通的路,但無論如何,慈禧太后當政,是進一步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終於病入膏肓,但在彌留之際立了三道遺囑,三道遺囑啪啪打臉,更是暴露了慈禧太后自私的一面。
首先是立醇親王的兒子溥儀為太子。
要知道那時候的光緒帝還被軟禁在瀛臺,只有三十多歲的皇帝,只要有可能重獲自由,不一定不會有自己的孩子,立那麼早太子做什麼?
後來我們知道了,光緒皇帝死在了慈禧太后的前面,很多人認為是老太太害死的皇帝,這就能解釋為啥著急安排太子人選了,就算死也要把光緒皇帝帶走。
況且溥儀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只有3歲,你讓一3歲的寶寶去拯救千瘡百孔的大清國麼?就算有他爹醇親王輔佐也是白搭。
第二個就是不得重用太監,使其擅權。
慈禧太后覺得明末就是宦官掌權導致的內憂外患,所以咱大清不能重用太監。可是看她的一生,先是重用安德海,然後則是李蓮英,這兩位雖然沒有直接擅權,但朝臣們都有一個潛規則,那就是想要討老佛爺的歡心,必須得孝敬好李蓮英,所以導致李蓮英及其貪婪,這中間耽誤了多少軍國大事,誰能說的清?
第三個便是女子不得干預國政。
這是三個遺囑裡面最打臉的一個了,她老人家是忘了這麼多年垂簾聽政是幹什麼的了,還是忘了自己是女兒身了?都沒忘,可能她自己也意識到這些年自己乾的事情不漂亮,所以不想再讓後宮有第二個太后垂簾聽政了。
雖然也算她懺悔了,但這臉打的也太狠了。
慈禧太后最後的三個遺囑,與其讓人唾罵,更多的是無語。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慈禧太后是我國頗有爭議的一個歷史人物,大多數人提到她,都會想到其當權時期所做的一系列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因此慈禧的歷史風評非常不好。
而在慈禧死前,尚為當時清朝實際掌權者的她曾留下了三個遺願,至今仍然遭到世人的唾罵,這到底是什麼遺願呢?人們又為什麼要唾罵呢?
1、立溥儀為帝
慈禧彌留之際的大清雖說早已岌岌可危,但其餘威尚在,而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慈禧和光緒帝去世時間僅僅相隔一日,所以光緒帝駕崩之後慈禧便火速立了年僅三歲的溥儀為新帝。
對於這個結果,很多人自然是不滿的:清朝早已日薄西山,正是需要一位有能力的君主的時候,結果慈禧卻在衡量了各方利益之後選擇扶持這樣一個三歲小兒,許多人認為這是相當不負責任的。
不過雖說讓溥儀登基引起了不少非議,但是不論是從血緣純正度還是臣子的接受度來看,溥儀都是新帝的不二人選。另外照當時的情況來看,不論是誰當選新帝,清朝的覆滅都已不可避免,所以這個遺願本身並不是遭人唾棄的主因,與其說人們不滿遺願,不如說人們不滿的是慈禧的霸道專橫以及過往的累累罪行。
2、不許女子議政
我們都知道在同治皇帝去世之後,慈禧就開始參與朝政並逐漸掌控了清朝的實權。作為女子,慈禧達到了權勢的巔峰,這在封建社會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實在她當權之前清朝就有過後宮女子不得參政的規矩,慈禧自己打破了規矩卻要求立下了這樣的遺願實在是令人費解。或許是想要保住自己僅剩不多的名聲,或是反省到了自己的錯誤,又或許只是單純的自私,只想自己成為破格的存在而不允許別人效仿,畢竟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因為效仿她賣官而受到慈禧的厭棄的。
真實原因到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不論是哪種,人們似乎都可以找到理由唾罵她。
3、禁止宦官專權
慈禧寵幸宦官並不是什麼秘密,李蓮英和安德海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尤其是安德海,仗著慈禧的寵愛招搖過市、作惡多端,於是不少人都覺得慈禧本人都沒做到的事情卻要求其他人做到是非常不合理且可笑的。
但是仔細觀望這段歷史,我們會發現,雖說慈禧極其寵愛李蓮英等人,但似乎始終沒有讓其接觸政治中心,所以其實慈禧本身也算是以身作則過了,提出這個遺願要求後世也做到倒也不算過分。
實際上我們細細品味這三個遺願後會發現,這它們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人們真正厭棄、唾罵的並不是遺願,而是遺願背後的慈禧本身。
慈禧此人做過的荒唐事不計其數,人們厭惡她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厭屋及烏”的,自然也會厭惡她所有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所以說,出問題的不是遺願,而是提出遺願的人。
舊時樓臺月
我相信,很多人都不喜歡慈禧。
那我們來看看慈禧的三個遺願,分別是什麼?
第一個遺願,立三歲的溥儀為帝。
其實這這個溥儀是離光緒帝最近的,因為他的生父叫載灃,是光緒帝的弟弟,他們的父親叫奕譞。光緒帝沒有兒子,自然是立他的侄子最為合適,另外溥儀的母親是榮祿之女,榮祿很重慈禧器重。
但關鍵是,光緒帝是早慈禧一天病死的,這個就太過巧了,畢竟光緒帝的年紀並不大,而根據一些說法,尤其從光緒帝的頭髮中檢出砒霜,有些人認為光緒帝是被慈禧毒死的,所以慈禧是害死光緒,立溥儀為帝。
第二個遺願,後宮女人不得干政。
這一條當然沒有問題,可關鍵是,慈禧在咸豐帝死後,同治帝繼位之後,再到同治帝死後,光緒帝繼位,一直是慈禧在後宮干政,這個是典型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或許,慈禧也知道後宮干政是不好的?
第三個遺願,太監不得干政。
這一條本來也同樣沒有問題,可是慈禧先用安德海,後用李蓮英,慈禧除了重用一些親王大臣之外,她也器用一些太監,這一條跟第二條類似,也完全是自己做過的事情,自己再來否定。
所以總的來說,這三條如果放到其他人身上,那是完全沒有問題,比如曹丕死的時候,也立了這三條,當時的曹睿年紀也很小,但是這三條出自慈禧之口,就有點諷刺了。
歷史簡單說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大家都知道慈禧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歷史人物,她臨死留下了三個遺囑,說來非常滑稽,所以被世人嘲笑與唾罵。
首先第一條遺願就是:立三歲的溥儀為帝
就在1908年慈禧去世前一天,慈禧下令提前用砒霜帶走了光緒,這一結果很大程度上也與當時光緒維新變法有關,為了讓她遺留的的勢力不倒,所以慈禧繼續讓溥儀當傀儡,而不是放出光緒。三歲幼兒怎能堪當皇帝大任,實際掌握朝政大權的還是以慈禧為首的實力。身為太后,完全不顧忌朝廷危亡,一心想著自私自利,怎能不讓人唾罵?
其次第二條遺願就是:今後女子不得干政
女子干政,明明就是自己做的事兒,卻偏偏不讓別人做,從慈禧干政的那些年,不得不承認她的野心和貪婪,要說她做出的貢獻,也確實近似於沒有。想想甲午戰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居然是為了給太后置辦奢華的生日宴會,而擱置了軍費。真是可笑不已。
慈禧一方面享受著掌握大權的刺激,另一方面也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無奈,可若是以她來代表全部女子,那真的是不以為然,毫無實際意義。
最後一條遺願就是:不得重用太監
宦官作為我國曆史上一種特殊的存在,也是參與朝廷權力之爭的重要力量,在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慈禧太后自己重用的太監。李連英作為慈禧一手提拔培養的太監,在慈禧身邊也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其實這一條遺願和第二條是相輔相成的。不讓女人干政,說白了也就是不想讓太監專權,這兩者配合對於朝中政權的把控。
不僅僅是慈禧太后,明清等多位帝王已經用自身經歷告訴我們,利用太監確實可以取得控制權,但其狹隘性和侷限性很難讓國家有長足的發展。慈禧太后,已經不是在其位不謀其政了,而已經發展成為不在其位,卻謀其政,最終才發現自己謀不了的尷尬,也算是慈禧臨終前的肺腑之言了。
江水趣談
慈禧是一個傳奇的女人,他們有受到過什麼正統的教育,可以說目光也很短淺,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女人掌控著這個世界上曾經最龐大帝國的命運近半個世紀,而且在1908年,也就是慈禧死前曾立下三個遺囑。
第一個遺囑就是立載灃之子溥儀為新任皇帝,載灃代為攝政王。
這一條遺囑很明顯就是光緒之後的皇帝,帝國需要挑選新的繼承人,而這個任就是溥儀,溥儀母親是慈禧鐵桿心腹榮祿的女兒,而且溥儀這一系是比較親近慈禧的,所以立載灃一系人馬,可以快速整合慈禧的政治資源,確保權力不失。
第二個遺囑,強調後宮嬪妃不得干政
第三個遺囑,後代帝皇不得重幸太監,以明末為戒。
事實上,慈禧他自己這倆條就都佔了,她自己以皇太后的名義,把控朝政近半個世紀,而且為了避免自己死後,被別人翻案,還有弄死現在的皇帝,扶自己一系的人馬上位。
其次,慈禧她自己垂簾聽政以後,所寵幸的太監如李蓮英,安德海等人,雖然李蓮英沒有還算老實,沒有干政,但是安德海的死不就是因為在地方上作威作福被人給殺了嗎。
可以說,慈禧立的這三條遺囑沒有一條由考慮到如何讓中華再次強大,都是為了自己一系的任搶佔到更多的資源和權力,如此行徑,怎能不被後世人所唾棄。
這個歷史很正
慈禧太后執掌大清王朝近半個世紀,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控制著大清王朝,死前連下六道聖旨,並在自己死的時刻說出自己的遺言,卻被人終生唾罵,這是為何?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隨著光緒皇帝的絕後,慈禧太后也深知自己的年齡逐漸增大,在選擇繼承人上,慈禧太后和權臣們的想法卻不一樣,而對於慈禧太后來說,立誰為帝,是關係到自己在朝廷中說話的分量。
但是,這一年的夏天,慈禧太后開始鬧病,經過精心調理,好不容易好點的慈禧太后,自己七十四歲生日時候貪嘴,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從而加重了自己的病,一連三天沒有參加任何政務事情,這時宮中很多人也知道光緒皇帝無後,慈禧太后病重,那皇位的繼承人是遲早要選擇的,野心勃勃的袁世凱與權臣慶親王奕勖卻相互勾結,想要立奕勖的兒子載振為皇帝,這讓慈禧太后知道之後,開始了自己的行動。
首先,慈禧太后把奕勖調走,然後讓袁世凱親信全部換防,換成忠心於清王朝的部隊,然後開始召集權臣張之洞、世續共同商討繼承人之事,名義上的商討,實際上慈禧太后早就有了自己的選擇。儘管張之洞和世續反對慈禧太后的選擇,但是卻沒有能力改變慈禧太后的想法,於是在一些其他條件上得到了一些允許之後,同意慈禧太后的最後選擇。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連下三道聖旨:
一、命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在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
二、醇親王載灃授為攝政王;
三、朝令大典、常朝班次,攝政王載灃著在諸王之前。
這三道聖旨一下,很多人心裡都清楚,剛剛完成任務回京的奕勖,得知這一消息,才明白這一切都在慈禧太后的掌握之中,這個女人真是可怕,選擇年僅三歲的孩子繼承皇位,想要執掌大權的心依然不變。
醇親王載灃也沒有想到會天降這麼大的好運,既要謝旨,前去拜見慈禧太后,又要去慶親王奕勖府上前去討好,以免發生衝突。而醇親王府接到這個聖旨之後,也開始忙碌起來,正在吃奶的溥儀死活不想去皇宮,著實讓一家人費盡周折。
一直折騰的溥儀終於住進皇宮,還沒有睡醒的溥儀卻被人吵醒,因為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撒手人寰了,於是深感不適的慈禧太后,得知這個消息之後來不及考慮,又連下三道聖旨:
一、立攝政王載灃之子為嗣皇帝;
二、宣佈溥儀既為同治帝嗣子,又為光緒帝嗣子;
三、命攝政王載灃為監國。
這三道聖旨一下,正式確定了皇位人選,同時也正式確定載灃的職責,人們心中的所有懸念都落下了。
但是此時慈禧太后的身體狀態卻令人堪憂,本想繼續統治大清王朝的慈禧太后,卻沒有想到,十月二十二日的清晨,自己的身體狀態急劇惡化,這時候的慈禧太后做出一個決定,給攝政王載灃栓上一個“緊箍咒”,那就是:處理重大事件,必須由隆裕太后裁定。這是慈禧太后給自己侄女葉赫那拉氏的最後一份重要的權力,從而限制攝政王載灃。
中午時分,慈禧感覺不適,說出最後的遺言,那就是:“以後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這段耐人尋味的話,卻成為慈禧太后被人唾罵的緣由。因為慈禧太后本身自己執掌清朝大權,卻要後人以此為鑑,何德何能讓人信服,加之慈禧太后給予隆裕太后的權力,更是打臉自己所說的婦人不得干政,再有慈禧太后所說的太監不得擅權,而李蓮英能官居二品,完全是因為慈禧太后的賞識,更是破壞清朝規定的太監不得超過四品的規定。
可以看出,慈禧太后所說的話,完完全全是打自己臉的行為,著實讓人唾罵和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