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南征為什麼不先渡江然後陸戰攻城?

weiyiserg


如果渡江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背水一戰”,不成功就成仁的節奏了。

俗話說得好,“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兵法上又說“未慮勝,先慮敗”,孤軍深入,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糧草跟不上,有人就說了,可以以戰養戰,其實這種說法太理想主義了,以戰養戰要求高機動性,並且軍隊數量不能太多,否則搶掠而來的糧草無法供應大軍,另外還要考慮地方搞“豎壁清野”。到了這個時候,退沒有退路,前進又面臨著以逸待勞,熟悉地形的敵人重重合圍,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悲劇收場。

曹操不可能採用這種戰術。

這也是為什麼曹操要建個玄武池練水兵的原因。在赤壁之戰中,曹操損失了大部分的船隻,逃走的時候覺得不能便宜了孫劉聯軍,還自己放了一把火把剩下的船燒了,後來的幾個月他並沒有立刻撤軍,而是駐屯譙縣,又開始練水軍,做輕舟。

可見如果不是疫病太嚴重,曹操大軍人員損失嚴重,士氣低落,實在堅持不下去,曹操其實是打算繼續再南征一回的。

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

這是一點,另外就是水土不服的問題。

赤壁之戰前後曹操大軍遇到的疫病,也有一定的可能性是水土不服引起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劉備和孫權的大軍與曹操染上疫病的大軍正面接觸,之後卻沒有他們的軍隊感染疫病的記載,說明,很可能是因為曹軍中的北方士兵沒有南方某個疫病的免疫能力。

曹操大軍遭遇的人員損失大部分來自軍中流行的疫病,而不是一般人印象中赤壁火燒連營造成的。這一點在《三國志》中其實有相當明確的記載,“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又“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曹操大軍的傷亡主要來自於逃亡路上的饑饉,士卒們的互相踐踏以及疫病,“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曹操與東吳在濡須口拉鋸了四十年,數次南征都無功而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南方的丘陵地帶對北方的騎兵並不友好。這極大的限制了曹操大軍的機動性。實際上,東南一帶的水網對於防禦方來說是天然的屏障,這也是為什麼從三國統一,到蒙古滅南宋全都要迂迴作戰,而不是跨長江直下的重要原因。


閒話說歷史


其實這是一個軍事與地理相結合的問題,按照傳統的觀念來說,北方善步騎,南方善舟船,曹操完全可以渡過長江,像當年袁紹渡過黃河在黃河以南曹操的地盤上發動官渡之戰一樣,在荊南四郡對孫權或劉備發動進攻,為何曹操不用呢?

這是兩個問題,一個是軍事問題,一個是地理問題,兩個問題又互相結合。

曹操

從軍事角度上講,如果渡江作戰,也不是不可能,但是要保證自己的戰略運輸線和後勤補給線,那個時候的長江,可沒有一座橋,渡江只能靠船隻運輸,渡過長江並不難,難的是如何保證自己的戰略運輸線和後勤補給線不受到敵人的攻擊。

而想要保證運輸線和補給線的絕對安全,還得靠水軍,也就是制水權,誰有制水權,誰就能控制長江,誰控制了長江,誰就能贏得戰爭的勝利,如果曹操控制長江,他就有能力渡江作戰,如果孫權和劉備控制了長江,那麼曹操在長江以南的所有軍隊就變成了孤軍,沒有補給,沒有後勤,只能就地取材,但長江以南沒有支撐大規模戰爭的物資和補給,一旦被孫劉聯軍切斷了長江,長江以南的曹軍基本上就會全軍覆沒。

長江與黃河水路

荊州劉琮投降曹操後,實際上長江以南的荊南四郡在名義上是全部歸屬曹操的,曹操其實是有條件渡過長江,在南方對孫權進行攻擊的,但是這個辦法所花費的時間會很長,因為最快拿下劉備和孫權的方法就是沿著長江用水軍出擊,這是攻擊劉備和孫權在時間上最快的辦法。

因為劉備和孫權把幾乎所有的防禦力量都放在了長江沿線,對於曹操來說,只要擊敗了這些長江邊上的防禦力量,劉備和孫權基本上就會被消滅,原來曹操南下攻打荊州是做了長遠打算的,誰知道荊州不戰而降,這讓曹操產生了驕傲輕敵的思想,賈詡和程昱都有勸曹操暫緩發動赤壁之戰的建議,但曹操都不聽,因為只要擊敗了劉備和孫權在長江沿岸的軍事力量,就能加快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更何況此時曹操的軍事力量佔了絕對的優勢。

孫權、曹操、劉備

從軍事力量的數量和實力上來看,曹操遠勝孫劉聯軍的數倍,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換了誰都會選擇與孫劉聯軍主力在長江決戰,然後在最短的時間內擊敗孫權和劉備,就能迅速統一整個南方,所以從軍事的角度來看,曹操選擇不渡江作戰,而是沿江作戰,但同時在長江北岸,曹操仍然有陸軍跟隨的。

從地理角度來看,曹操不能渡江作戰的唯一原因就是長江

長江流域圖

因為長江是中國非常特殊的一條河,我們都聽說過長江上會有軍艦航行,但沒人聽說過黃河上有軍艦航行吧,這就是長江與黃河的區別,因為長江不僅比黃河深,而且還比黃河寬。

黃河的平均寬度是659米,平均深度是2.5米,長江的平均寬度是964米,平均深度是10米以上,最深的地方達到驚人的103米,所以長江更適合發展戰艦,而黃河不行,所以袁紹可以渡過黃河打曹操,因為雙方都沒有水軍,只是靠船渡過黃河然後交戰,但長江不同,長江是深水航道,很適合戰艦航行,所以孫權把長江當成天險,大力發展戰艦。

荊州地圖

長江在古代真的就是天險,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除非你用水軍擊敗孫權軍,否則你無法渡過長江,即使一時渡過了長江,也無法立足,孫權能夠憑藉強大的水軍封鎖你的交通線,打擊你的補給線,而且憑藉運河和支流,戰艦能夠從長江進入洞庭湖、鄱陽湖、淮河等各個支流和湖泊。

洞庭湖和鄱陽湖在長江以南,如果曹操無法消滅孫權和劉備的水軍,就永遠也無法擊敗他們,即使渡過長江作戰,你也會現在南方仍然需要戰船配合作戰,因為從荊南四郡攻打孫權,還是要跨過湘水,還得依靠水軍護航,要不然孫權方派出水軍攻擊你的渡江船隻,曹操在南方的陸路進攻還是要失敗的。

荊州水網圖

所以曹操要想擊敗劉備和孫權,長江是無法越過的屏障,長江隔絕了整個中國南方與北方,是一道無法繞過的屏障,而要越過長江,最好的辦法就是徹底地擊敗南方的水軍,只要消滅南方的水軍,基本上就能收復整個南方,這就是重中之重,也是曹操必須要在長江上與孫劉聯軍決戰的原因。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你的問題看得十分準確。曹操在赤壁之戰是犯了戰略性錯誤。應該首先渡江佔領陸地。因為曹操在赤壁擁兵百萬(可能垮漲一點)諸葛估計七十多萬,那也不算少了,東吳總兵力四十萬多不到。曹操只要把這些兵馬拉長戰線二三百里,東吳就無法抵抗,只要渡過長江東吳必敗。

。同解放軍橫渡長江一樣,或許毛主席總結了,曹操兵敗的教訓,將兵士拉長到五百公里之長,使得國軍的江防失去了作用,國軍聽到江陰口失守,南京守軍已心荒,只想保命準備南逃,根本無心打仗,西線聽見南京解放,國軍長江防線全線動搖,軍心已亂,將領已彈壓不住,一舉長江全線攻破。

。曹操如果不採取水面陣地戰,即使打不贏,也不會敗得這麼慘,損失兵馬近六十萬,從此沒法再次興起,古世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