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域遼闊,有56個民族,民風民俗各有特色。能發幾張民風民俗照片並簡單介紹嗎?

直心1



臨夏市,古稱“河州”,甘肅回族自治州。以少數民族回族居住為主。民風淳樸,熱情好客。
近年來積極發展旅遊事業

建築有民族特色

戴頭巾為已婚女子,男子一般戴白帽。



古河州白酒。‘建議不轉載'


水冰6843807181


1、佤族

佤族分佈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

2.納西族

納西族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3.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

農曆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4.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

“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係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

5.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

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6.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西遷節等。

錫伯族西遷節即遷徙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日這一天 ,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西漂逐夢


中國由於漢族是中國第一大種群,其他民族比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後,通過識別並經中央政府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

下面是我國部分少數民族簡介

1、傣族(也稱傣泰族)

傣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傣泰民族源於中國的雲貴高原,現主要分佈在泰國、老撾、緬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國等多個國家,總人口約6600萬左右,中國境內有126萬左右。傣泰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字。

到了傣族生活的地區,要是有人向你潑水,就是代表著對你友好,但給你凳子要注意,不要坐。別小看了坐凳子,這也是一個風俗習慣。以為走累了,一屁股坐下去歇歇,但沒準這一坐還能多個媳婦。因為坐凳子也是有寓意的,瞬間讓你脫單,正好情人節省的一個人過了。



傣族潑水圖

潑水節,很多人相互潑水,寓意著沖洗掉過去的不順利,潑水也是祝福的意思。

2、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分佈在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壯族的先民是屬古代百越族群,建國後經民族識別,統一稱為僮族。1965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提議和壯族人民的意願,將宋代以來文獻記載的僮族改稱壯族。



壯族盛大的歌圩圖

歌圩盛行於壯族地區。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樣,但大體上春秋二季為最盛。定期歌圩一般一年舉行三兩次,規模大者上萬人參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進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愛情理想為主題。

3、維吾爾族

維吾爾民族語言為維吾爾語。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要分佈於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是維吾爾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爾綠洲、和田綠洲以及阿克蘇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為集中。天山東端的吐魯番盆地,也是維吾爾族較為集中的區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薩爾、奇台一帶,有為數不多的維吾爾族定居。此外,在湖南省桃源縣和河南省澠池縣,也有少量維吾爾族分佈。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維吾爾族總人口數為10069346人。



維吾爾族舞蹈圖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

4、回族

回族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回族的通用語為華語,第二語言為阿拉伯語,在回族群內部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分佈地區:大分散、小集中,全國都有分佈 總人口:9820000人 語言:通用漢語、或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 宗教信仰:伊斯蘭教。



回族舞蹈圖

回族民間節日主要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5、藏族

藏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民族,是主要居住在中國境內使用藏語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四川、甘肅、雲南等省也有分佈,中國境內人口約541萬餘人(2000年)。另外,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國境內也有藏族分佈。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境內人口:640萬餘人 。

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天竺傳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



藏族舞蹈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分佈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佈,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儘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誌。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的三大史詩之一。分佈地區:中國,蒙古國,俄羅斯等。總人口:10000000人。宗教信仰:薩滿教 格魯派 回教 基督教。

蒙古族舞蹈圖

中國少數民族眾多,多達56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著豐富歷史交化,生活習俗各異,異彩紛層,又有著神密特色,想更多瞭解我國少數民族的人文風情,可以親身去體會,也可以查閱有關資料書藉等,會有一個更深入的瞭解。


颶風1968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56個名族中比較熟悉的少數民族有羌族和朝鮮族,他們的民風民俗略知一二。


羌族是四川省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在中國官方認定羌族主要居住在四川等地,人口大約有30萬左右,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的民俗文化。因此羌族也有自己的風俗習慣,那麼我們接下來盤點一下。羌族的民俗吧。

01.羌族民風民俗

羌族的碉樓


羌族有自己古老的歷史和優秀文化,2000年以前,羌族的住宅是用石頭壘成十多丈高的築籠,即今天的羌語碉樓之意,碉樓有四腳,六角,八角的幾種形式,最高的有十三四層。十米碉樓以不規則的石片砌成。石塊用黃泥土粘合而成,修建的時候不弔線,不繪圖,也不用築架支撐,全憑目測和經驗信手鑄成。

羌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但是他只有語言,卻沒有文字,羌族的婦女的主要工藝品是羌繡,一般在他們的衣服,帽子,鞋子上都做有羌繡,羌繡也被列為全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羌族砸酒和祝酒歌


羌族是古老的民族,這個民族勤勞,善良,熱情,每到傳統節節日的時候,他們就用瓦罐做酒罈。裝做砸酒,然後用麥管做吸酒的管子。還要一邊喝酒,一邊載歌載舞唱祝酒歌,傳統的節日非常熱鬧祥和,很有氣氛。

今日的羌族聚集在四川省阿壩州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等川西北群山之中,這些地方多山高,如與世隔,羌寨一般都建在半山腰。故而羌族也被稱為雲朵中的民族。在漫長的歲月裡,純樸簡單的生活,形成了羌族獨特的民風民俗,座座相連的碉樓,轉悠的水磨,身著盛裝的婦女,濃郁的羌族風情在雲朵之間漂浮。

02朝鮮族民風民俗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東北三省。其中吉林省朝鮮族人口為114.5萬。位於吉林省東南部的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是朝鮮族另一個民族自制地方,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一個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氣候宜人的好地方。

朝鮮族飲食習慣

由於地處寒冷的地方,朝鮮人喜歡吃狗肉,狗肉湯,滋補身體,趨熱,防禦。故有三伏天喝狗肉湯勝過人參鹿茸之說。朝鮮族還有另外兩個最有特色的食物,一個是辣白菜,還有一個就是他們的冷麵,非常的爽口好吃。



朝鮮族的歌舞

朝鮮族的樂器有蕭奚琴,他們的民歌有《阿里郎》,非常的動聽,流傳廣泛。


一瓣心香一瓣


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雲南26個少數民族佔大部分,並且,雲南還有我國特有的少數民族分佈,可謂是其中下面我們來看看雲南的特有少數民族喔!🌞

白族

白族共有160萬人,其中雲南就有134萬人,80%以上的白族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民居的特色是條石砌基,石灰刷牆,青瓦為頂,木頭作架,庭院周正,門樓講究。

小橋流水,房屋潔白周正,當今白族的聚居地大理,已成為雲南熱門風景區之一。

傈僳族

傈僳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一個古老的成員。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餘分佈在麗江和迪慶、大理、保山、德宏、楚雄、臨滄等州縣。

傈僳族是雲南獨有的少數民族之一。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原有拉丁大寫字母及其變體形式形成的拼音文字和維西縣傈僳族農民汪忍波創制的音節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亦稱竹書),均因結構不完善,未通用。傈僳族的文學藝術發展相對滯後,但民間口傳文藝較為豐富,以講述和歌唱的方式傳承下來,有自己豐富的民歌、音樂和舞蹈等。

獨龍族

獨龍族是雲南獨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1998年底人口有5700餘人,主要生活在雲南西北部保山的高黎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江河谷及怒江兩岸,獨龍語屬漢藏語系緬語族,與貢山怒語基本相通。

獨龍人狩獵多在冬春早季,獵具有弩弓、竹籤和扣索。獵獲的成果,都以原始的遺風見者有份。他們還將獸頭骨掛於門前作為擅獵的標記。“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獨龍族的傳統美德。

怒族

怒族主要居住在雲南怒江地區,人口有2.68萬多人。早期由居住在福貢、貢山的土著與唐代“廬鹿蠻”的一部分發展而來。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支。大都使用漢文。民間文學豐富,詩歌多為即興編唱,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點。

怒族主要居住於竹篾房、木板房中。房子大多分建兩層於斜坡上,人住樓上,牲畜關養樓下。每幢房子一般分為兩間,外間待客,內間是臥室,謝絕外客入內。村寨大多以十餘戶或數十戶構成。各村寨的崇拜以圖騰動物作為標誌。

傣族

雲南省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於雲南省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區。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熱帶、亞熱帶地區,那裡氣候溫熱,山林茂密、物產豐富。

傣族服飾也就充分體現了這些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和民間習俗。傣族美食的特色稱為當今時尚的代表。

彝族

彝族主要分佈雲南昭通、楚雄、武定、祿勸、彌勒、石屏,佔彝族人口總人數的一半。

彝族的宗教信仰基本上還處於原始宗教的階段,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和萬物有靈的觀念普遍存在於社會當中。

雲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樓”、“垛木房”和“廈片房”;

彝族人對火的崇敬,關於火把節的來歷:路南一帶彝族傳說,古時有個魔玉殘酷迫害百姓,群眾忍無可忍,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壘久攻不克,於是改為用羊群火攻,就是在每隻羊的雙角和後腿綁上火把,驅羊進攻,結果獲勝,人們為了紀念這次鬥爭勝利,乃於每年夏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慶,由此形成了火把節。

諾族

基諾族有1.8萬餘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中部的基諾山和景洪、勐海等地。基諾族是當地古老的居民,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並有悠久的種茶史。基諾人善射獵、圍獵。基諾山是有名的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並盛產香蕉、木瓜等亞熱帶水果。

基諾人的生活習慣上還保留著一些古代的遺風,他們喜愛兩耳穿孔,孔內塞有木塞或小管,並以耳孔大為美。他們從小就學唱曲子,並能觸景生情,隨意填成詞,節日集會,乘興高歌,生情起舞,特色鮮明。樂器以“七柯”為主,即七竹筒七個音階能奏多種曲調,“七柯”敲響,表示獵獲了野獸。

怒族

怒族主要居住在雲南怒江地區,人口有2.68萬多人。早期由居住在福貢、貢山的土著與唐代“廬鹿蠻”的一部分發展而來。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支。大都使用漢文。民間文學豐富,詩歌多為即興編唱,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點。

怒族主要居住於竹篾房、木板房中。房子大多分建兩層於斜坡上,人住樓上,牲畜關養樓下。每幢房子一般分為兩間,外間待客,內間是臥室,謝絕外客入內。村寨大多以十餘戶或數十戶構成。各村寨的崇拜以圖騰動物作為標誌。

哈尼族

哈尼族現有人口125.3萬多人。

絕大部分聚居於滇南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的哀牢山區,其餘分佈在普洱、勐海、景洪、動臘、祿勸等地。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內部又分哈尼、碧卡、豪白三種方言。20世紀50年代為其創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著名的景觀風貌,哈尼梯田,每逢灌溉時節,都將迎來眾多的攝影愛好者的前往。

傈僳族

歷史上傈僳族並沒有文字。原有拉丁大寫字母及其變體形式形成的拼音文字和維西縣傈僳族農民汪忍波創制的音節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亦稱竹書),均因結構不完善,未通用。

傈僳族的文學藝術發展相對滯後,但民間口傳文藝較為豐富,以講述和歌唱的方式傳承下來,有自己豐富的民歌、音樂和舞蹈等。

佤族

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中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等縣和緬甸的佤邦、撣邦等地,中國境內還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

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先民屬於周秦時期“百淮”族群的一支。 佤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有姑舅表優先婚習俗,同姓不婚。佤族熱情好客奔放的性格從一首阿瓦人們唱新歌可以體會而到。

阿昌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梁河、潞西和保山地區的龍陵等縣,史料中稱“峨昌”、“獲昌”,使用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習用漢文和傣文。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水稻、草煙。手工業很發達。工藝美術有刺繡、染織、雕刻、銀器製作,雕刻技術達到很高的水平。他們打製的長刀遠銷雲南各地和緬甸,各種刀具技術含量高、美觀耐用、深得附近各民族的喜愛。

阿昌族的舞蹈以象腳鼓舞和猴舞較為流行。“對歌”是青年男女在勞動之餘最喜歡的活動。阿昌族的婦女一般上穿長袖對襟衣,下穿裙子,用青布包頭;未婚婦女穿長褲,上身為淺色對襟衣,盤辮。











Geer吉卟


我們中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共有56個民族,56個民族就象56朵花。雖然他們是兄弟姐妹一家人,但毎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風俗,下面就關於這些主要少數民族民風民俗簡單地介紹一下。

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族。壯族起源於我國古代越人,在生活中習慣上保留著“斷髮文身”的習慣,農村還保留“巢居”幹欄的建築形式,保留著對銅鼓,迷信於“雞卜”,至今保留著古越人的語言特點,一些壯族還有“布越”,“布雅依”的名稱。我們中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共有56個民族,56個民族就象56朵花。雖然他們是兄弟姐妹一家人,但毎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風俗,下面就關於這些主要少數民族民風民俗簡單地介紹一下。

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族。壯族起源於我國古代越人,在生活中習慣上保留著“斷髮文身”的習慣,農村還保留“巢居”幹欄的建築形式,保留著對銅鼓,迷信於“雞卜”,至今保留著古越人的語言特點,一些壯族還有“布越”,“布雅依”的名稱。

壯族木樓是住人,下面養牲畜,前廳用來舉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毎日三餐都在火塘邊。壯族喜歡依山而居。在青山綠水中點綴著一棟棟幹欄式的民居木樓。

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宴會

銅鼓是壯族人的主要打擊樂器。

我們中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共有56個民族,56個民族就象56朵花。雖然他們是兄弟姐妹一家人,但毎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風俗,下面就關於這些主要少數民族民風民俗簡單地介紹一下。

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族。壯族起源於我國古代越人,在生活中習慣上保留著“斷髮文身”的習慣,農村還保留“巢居”幹欄的建築形式,保留著對銅鼓,迷信於“雞卜”,至今保留著古越人的語言特點,一些壯族還有“布越”,“布雅依”的名稱。

壯族木樓是住人,下面養牲畜,前廳用來舉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毎日三餐都在火塘邊。壯族喜歡依山而居。在青山綠水中點綴著一棟棟幹欄式的民居木樓。

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宴會

銅鼓是壯族人的主要打擊樂器。

壯族主要分佈在兩廣和雲南等地。

壯族木樓是住人,下面養牲畜,前廳用來舉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毎日三餐都在火塘邊。壯族喜歡依山而居。在青山綠水中點綴著一棟棟幹欄式的民居木樓。

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宴會

銅鼓是壯族人的主要打擊樂器。

壯族主要分佈在兩廣和雲南等地。我們中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共有56個民族,56個民族就象56朵花。雖然他們是兄弟姐妹一家人,但毎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風俗,下面就關於這些主要少數民族民風民俗簡單地介紹一下。

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族。壯族起源於我國古代越人,在生活中習慣上保留著“斷髮文身”的習慣,農村還保留“巢居”幹欄的建築形式,保留著對銅鼓,迷信於“雞卜”,至今保留著古越人的語言特點,一些壯族還有“布越”,“布雅依”的名稱。

壯族木樓是住人,下面養牲畜,前廳用來舉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毎日三餐都在火塘邊。壯族喜歡依山而居。在青山綠水中點綴著一棟棟幹欄式的民居木樓。

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宴會

銅鼓是壯族人的主要打擊樂器。

壯族主要分佈在兩廣和雲南等地。

回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人口比壯族少,但總數也一千萬。主要集中地是寧夏,在黃河流域和北方各省都有分佈,南方少有分佈。回族是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漢族人雜居後形成的新的民族。他們信仰伊斯蘭教,毎年過三個重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開齋節也叫肉孜節,是全球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伊斯蘭曆毎年九月是齋月,齋月是回民最珍貴的吉慶之月,如果該月做善事,可以獲得真主安拉成倍報酬。

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是阿拉伯語“宰牲,獻牲”之意。

聖紀節,阿拉伯語叫冒路德節,毎年伊斯蘭教歷3月12日,是穆罕默德誕辰和逝世日,這天舉行宗教集會。

第三個少數民族是滿族,人口也有一千萬,該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東北的“白山黑水”是滿人的故鄉。滿族不能戴狗皮帽,吃狗肉,也忌其他族人戴狗皮帽進家,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杆,不許拴性口等。新媳婦不能與長輩,丈夫同桌吃飯,只能在一旁伺候。滿人服飾高雅華麗,獨樹一幟。現分佈散,全國各地都有。

維吾爾族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和南疆綠洲上的土著民融合形成。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最隆重的節日“古爾邦節”。

男女青年結婚要由阿訇或伊瑪目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同甘共苦,白頭到老。











fanfan果園


雲南、貴州的少數民族素來有喜歡鬥牛的習俗,且不說規模大,獎金高、循環比賽的專業鬥牛場,這裡帶大家到貴州省黎平縣去觀賞民間原生態的鬥牛現場。

黎平縣地處黔東南,原生民族以侗族、苗族為主,觀看鬥牛是這裡喜聞樂見的休閒娛樂方式,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觀看鬥牛。


鬥牛有專人餵養,一般以村為單位,一個村子餵養一頭或幾頭,大家出資購買鬥牛,也有私人餵養,願賭服輸,鬥敗的牛不值錢,要麼吃肉要麼低價轉賣。贏的牛隨著名氣增大,身價也是水漲船高。

一般鬥牛場都設置在周圍有斜坡,中間平坦的地方,便於人們能輕易觀看牛場上的精彩打鬥。


為了佔領有利的觀看位置,很多人老早就趕到鬥牛場,有的坐車,有的走路,事實上你跟本無法理解,有的人一大早起來趕路,走了十多里路就是為了觀看一場鬥牛比賽。

當然你如果喜歡,也可以買到鬥牛的光碟來看,但真實感遠遠沒有到現場去看來得強烈。那種歡聲震天、熱血沸騰的感覺,不在現場無法感受得到。


每逢鬥牛,牛場周圍的路邊會有小商小販擺著地攤,有賣吃的,有賣小玩具的,有賣水果的,賣糖的,賣各種小物件,還有賣鞭炮的,就像鄉下趕集或趕廟會一樣熱鬧。

每一頭鬥牛在開打前都要走一回隆重的入場儀式,這時候會有親戚朋友前來慶賀助威,牛在場內耀武揚威轉圈,人們在一旁放鞭炮,敲鑼打鼓,喧鬧異常。


每一頭牛都有一副製作精美,莊嚴威武的行頭,轉場時會把這行頭給牛披掛上,人靠衣裝,牛靠武裝,怎麼樣?這行頭威武吧?

另外,每一頭牛都有很多面美輪美奐的彩旗,彩旗插在牛的周圍,如同古代行軍打仗,起著鼓舞士氣、彰顯威嚴的作用,遠遠看去,旌旗招展,士氣高漲。


儘管周圍沒有舒適的坐位,但鬥牛場周圍都站滿了人,真正是人山人海,比肩接踵。人們伸長脖子就是為了看牛,為了看牛!

當然,也有來看姑娘的,年輕小夥子一邊看牛,一邊尋找對眼的姑娘,想方設法套近乎,這因看牛延伸出來的姻緣,為數不少呢!


怎麼樣?少數民族不但民風純樸,也有彪悍的一面,對鬥牛的喜愛,足以窺見一二。


心似雙絲網19


我國是一個段民族的國家,地域遼闊,不能從地形,氣溫,生活方式,語言都有差異,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習俗。

多民族的形成要從原始社會後期說起。到原始社會後期不同的地域基本形成了不同的統治集團,統治集團的形成意味著這個地球就有戰爭,有掠奪,有剝削,有殘殺,有飢餓。

不同地域的人,在生活和勞動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產生了共同語言。由於當時人們生活和活動的範圍極其有限,(沒有交通工具)族與族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相鄰和相近的,在交往的過程中,產生共同語言和相近的生活方式,這樣就形成一個民族。

民族與民族之間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吃,穿,住,語言這四點。

現在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社會交往範圍在擴大,在頻繁。不同民族在習俗和語言交流方面,相互學習,相互借鑑,去其糟粕,吸取精華。在社會發展的大潮流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語言交流,在不遠的將來,達到接近和部分相同的地步!


光輝歲月850198019812


東北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是集漢族,滿族,朝鮮族,回族於一身的地域,這裡風光秀美,人傑地靈。鏡泊湖,雪鄉,小九寨,三道關,牡丹峰,憶龍水上樂園,海月灣水上樂園,嘉禾水立方這些都是非常好玩的地方。牡丹江是全國普通話發音最標準的地方,全國普通話都是根據牡丹江地方發音為標準判定。人美心善,熱心腸,性格耿直開朗。無論男女,都屬於性情中人。東北特色美食鍋包肉,熘肉段,殺豬菜,鐵鍋燉,醬大骨,豬肉燉粉條,酸菜汆白肉,當地醬燜嘎牙子魚,得莫利魚,水餃等都是特色美食。體現出了當地民風淳樸,美食獨特,地理位置的特點。一個東北話,引領全國時尚話。最愛東北人,最愛東北話。






你不瞭解的出馬


中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我發幾張圖片,簡單地,點對點地說明,不作系統講解。

一、藏族是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藏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及南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有獻哈達的禮儀,表達對客人的敬意和歡迎。


堆諧:為西藏西部地方的歌舞。堆是高地的意思,指雅魯藏布江流域由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



藏族人朝覲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謁長者,都要磕頭。磕長頭,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動的寺廟中進行,也對聖山聖湖進行朝拜。兩手合掌高舉過頭,自頂、自額、至胸拱揖三次,然後匍伏在地,伸直雙手劃地為號,如此反覆進行。

二、蒙古族是主要分佈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蒙古牧民在長期遊牧勞動中創造了長調民歌形式,用以抒發情感,表現遊牧生活。


長期流傳過程中,長調民歌已形成完整的體系,包括草原牧歌、讚歌、思鄉曲、婚禮歌、情歌等不同歌曲種類。

三、維吾爾我國有56個民族之一。維吾爾族曾經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10世紀末,開始信奉伊斯蘭教。

維族歌舞非常有特色,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同眼神傳情達意。



四、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佈在世界各地,主要分佈於中國的中部和南方的省份。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豔麗。再加上精緻銀飾襯托,非常美麗。

苗族新年等節日,苗寨要主辦歌舞表演和長桌宴,非常熱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