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對百姓而言,是最徹底的傷害和最殘酷的洗牌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里行》

興,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假如天下太平,統治階級就必然走向窮奢極欲,勞民傷財難以避免,百姓不會好過。而如果國家滅亡,戰火四起,百姓卻只會更難過。

甚至可以說在任何朝代,哪怕朝廷再腐朽,官員再昏庸,對百姓所造成的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傷害,都遠遠比不上戰亂。

古代戰爭對百姓而言,是最徹底的傷害和最殘酷的洗牌

作者水彩作品

一、沒有什麼比戰爭還要勞民傷財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誰也說不好打仗要花多少錢,但是誰都知道多少錢都不夠打仗花的。

"戰爭機器一旦啟動,就不光是生命絞肉機,更是社會財富粉碎機。"

將士的糧食、衣物、兵器,甚至是死傷的撫卹費,後勤物資保障的各種費用等等等等,在動軸十數萬人的出征背後,簡直是個無底洞。

僅僅只是糧食這一項,不說將士所需,光運輸的成本,都是十倍百倍往上。侵略性的戰爭都力求"因糧於敵"就是這個原因。

《漢書·主父偃傳》: 又使天下蜚芻挽粟,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


古代戰爭對百姓而言,是最徹底的傷害和最殘酷的洗牌

古代運糧劇照

以漢武帝時期幾次對匈奴的征伐為例:

公元前123年,衛青班師回朝後,僅賞賜給立功將士們的黃金就多達二十多萬斤,摺合二十多億錢(約34個億的人民幣)。

《史記·平淮書》:捕斬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餘萬斤,虜數萬人皆得厚賞,衣食仰給縣官。

其他諸如戰爭所用的馬匹,兵器以及數萬匈奴降兵的吃穿用度等等費用都難以估量。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的兩次進攻匈奴都獲得了標誌性的勝利(繳獲了匈奴的祭天金人,迫使渾邪王歸順漢朝)。

古代戰爭對百姓而言,是最徹底的傷害和最殘酷的洗牌

可是這一年,西漢的財政支出足足上百億錢,是全國一年全部收入的幾倍之多。

《史記·平淮書》:是歲費凡百餘鉅萬(鉅萬即億)。

當時供養中央官吏的費用一年約合3千萬錢,上百億錢可以供養他們三百多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給霍去病和衛青各5萬騎兵,對匈奴發起了決戰,後勤補給和運輸糧草的兵團高達50萬人。

戰爭過後,僅對將士們的封賞就整整有五十萬斤黃金。

所以漢武帝幾場戰爭下來,就將"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及也"變成了不得不"賣官鬻爵"和"算緡告緡",而且,漢武帝打的還都是勝仗。

賣官鬻爵:公然收受錢財,出賣官吏和爵位。

算緡告緡:向商人及高利貸者徵稅並且鼓勵民間相互揭發。


古代戰爭對百姓而言,是最徹底的傷害和最殘酷的洗牌

古戰爭場景劇照

在西漢這座金字塔上,塔頂的漢武帝和塔下一層的霍去病將軍當然是偉大的,他們的努力捍衛了國家的主權和地位,保證了更加長遠的將來。

可是這些榮耀的背後,卻是塔底層的百姓不堪負重的付出和遍體鱗傷的犧牲。

二、為戰爭而生的"軍賦"

打仗要花那麼多錢,要死那麼多人,這些錢和人都從哪裡來?

答案是"軍賦"。

古代的賦稅制度主要表現在田稅、軍賦和力役上。

田稅用來鞏固政權和保證統治階級的經濟來源,力役是強制徵收的勞役,一般指代抓捕盜賊、狩獵、祭祀、築城修路、運輸物資等各種雜役。

田稅作為一種壓迫手段,尚且留有餘地,力役更是"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而已。

但是軍賦就不同了,戰爭一旦打響,這就是一種對下層百姓毫無底線的剝削政策。

古代戰爭對百姓而言,是最徹底的傷害和最殘酷的洗牌

古戰爭場景劇照

"賦"字左邊的"貝"指錢財,右邊的"武"指用兵,賦在最初產生的時候就與軍事相關,商鞅變法裡就有徵賦用來供用軍需的記載,且田賦制度就是由軍賦演變來的。

《漢書·食貨志》: 有賦有稅。稅謂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賦共車馬甲兵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

軍賦制度裡要求的,除了終身服役的士兵、服徭役的民眾,還有車、牛、馬等各種軍用物品。

《司馬法》裡記載的具體標準非常詳細,發生戰爭的時候每隔十里地就要上繳至少一匹馬、三頭牛和三個士兵。

《司馬法》: 井十為通,通為匹馬,三十家出士一人,徒二人。四井為邑,四邑為丘,有戎馬一匹,牛三頭。四丘為甸,出戎馬四匹,兵車一乘,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問題的根本就在於,只要戰爭的號角吹響了,就沒有所謂的規律可言,上繳了一次,還會有第二次,一個兒子上了戰場,就會有第二個兒子繼續上戰場。

當戰爭出現白熱化階段的時候,統治階級不會管底層的百姓還拿不拿的出來士兵和錢糧,只要有需要,就會一昧的強制索取。

古代戰爭對百姓而言,是最徹底的傷害和最殘酷的洗牌

古戰爭場景劇照

管子曾說"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當大量的百姓被迫需要花錢去購買軍賦所需物品時,商人就會抬升物價,則百姓一步步走向被掏空的絕境。

除此之外,每一次的對外征戰,除了軍需用品和士兵,作為戰備所需而徵調的平民更是數不勝數。

著名的牧野之戰中,周武王大獲全勝,殺敵十八萬,俘獲奴隸三十三萬。這麼大的數量當然不可能全部是軍人,更多的還是平民百姓。

《逸周書·世俘》: 武王遂徵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

三、戰爭的代價都是由百姓承擔的

李華《弔古戰場文》: 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

對於百姓而言,戰爭的過程是殘酷的,其結果卻更加殘酷,不論輸贏,所有失去的都不可能再回來,所有被破壞的又都需要他們去重建,而戰利所得又往往與他們無甚關係。


古代戰爭對百姓而言,是最徹底的傷害和最殘酷的洗牌

古戰爭場景劇照


01、普通士兵沒有馬革裹屍還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杜甫《兵車行》

古代打仗士兵的死亡率超過百分之五十,因為以當時的醫療條件,重傷的根本就不可能救的回來,而真能在沙場裡全身而退的又有多少?

古人常說的"落葉歸根"、"馬革裹屍還"對於一個普通的士兵而言永遠是遙不可及的。

古代的戰爭規模雖然無法和現代相比,但是死以數萬計的例子確是多不勝數。

那麼多的屍首,就算一具具的火葬,都能把人給累死,那麼等待他們的命運就只剩下了鳥類啄食或者就地掩埋。

古代戰爭對百姓而言,是最徹底的傷害和最殘酷的洗牌

古戰爭場景劇照

公元546年,東魏丞相高歡圍攻玉璧城,和守城的韋孝寬相持五十多天,死傷七萬多人還是拿不下城池,高歡只能班師回朝,對於死去的那些將士屍首,也只是命人挖了一個大坑集中處理而已。

說到底,也只有高級將領和帝王之尊才能夠享受真正的"入土為安"。

五代時遼太宗在南侵的過程中病逝,雖然路途十分遙遠,但眾人還是想盡辦法把他的遺體帶回北方安置。

02、如果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那麼就等於是一部屠城史了。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縱觀古代戰爭史,屠城事件之多,頻率之高令人咋舌。

屠城作為一種軍事行為,可以說不論是什麼民族,什麼國家,什麼時代,什麼軍隊,都曾經發生過。

秦朝白起屠趙軍降卒四十餘萬,項羽屠咸陽,劉邦屠武關,曹操屠彭城,夏侯淵屠太原,司馬懿屠襄平,拓拔登珪屠五原,孫季高屠廣州……

古代戰爭對百姓而言,是最徹底的傷害和最殘酷的洗牌

蒙古軍隊在南下滅金和滅宋的過程中所屠殺的平民,更是難計其數,光是在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攻陷金國都城時所進行的長達一個月之久的大屠殺,就有超過100萬人殞命。

屠城是最能夠展現人心的罪惡和戰爭的殘酷的,或許在這種可怕的軍事行為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政治威懾,但是這種威懾的代價也實在是太大了。

文學作為歷史最真實的記錄者,早已將戰爭的殘酷性一一羅列。

天下第一氣節之作,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所祭的不就是顏季明在安史之亂中的犧牲嗎?這偉大的作品背後全都是"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全都是是可憐可悲又可嘆的慘淡現實。

而且戰爭的其他受害者,那些更多的、已經逝去的生命,卻大都無法為自己發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