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原來講了這些事?

《論語》是一部儒家經典著作,是孔子一生思想的濃縮。

孔子被後人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如此讀《論語》|“學而時習”原來講了這些事?

祭孔大典

昔者,宋朝宰相趙普就用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史書記載,趙普一生所學除了《論語》,就沒有別的人。《儒吏》所記:"趙普,一代勳臣也,東征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餘業。"人家在《論語》的學習上是真下工夫了。《論語》在封建王朝時期,對所有學子們起到了好大作用。一方面很多人藉著對《論語》的解讀中了進士,然後真正地“登堂入仕”了,去完成一個讀書人的使命。另一方面,《論語》是一本能量爆棚的書,讀《論語》會對一個讀書人三觀產生重要的影響。

我們知道,每一部經典的開篇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那麼,《論語·學而》的首句到底說了什麼?



講學背景

把時間追溯到春秋時期,戰爭頻仍,狼煙四起的時代,各國都積極做好戰備工作,他剛用了魯班造了攻城機械,我得趕緊讓韓非抓緊練兵,就像特朗普和普京之間的軍備競賽一樣。(雖然名字裡都帶了個普字,可怎麼也不是同宗同族了。)那時節,軍備上,冷兵器時代,除了造點刀槍箭什麼的,再就是人了,古人講天時地利人和,戰爭取勝的關鍵落實到人才上。

孔子就是人才,而且遠近聞名,孔子在朋友圈裡可算是個名人。他不斷更新的語錄備受歡迎,粉絲可是真不少,大到國君,小到一般讀書人,都紛紛向他伸出歡迎的手掌。例如,子貢,家庭境優裕,家長拎了很多肉(束脩而上),把子貢託付給他。國君希望孔子能撥亂反正,學子們希望問道求學。孔子就帶著弟子們邊遊學邊實踐,歷時14年,重返回魯國,著《春秋》讀《易》韋編三絕。

如此讀《論語》|“學而時習”原來講了這些事?




如此開講

那天,孔子周遊列國,坐著馬車從魯國出發,慢悠悠地行走在去往各國的路上,學生們簇擁在老師身邊。那是一個很有趣的場面,或是停在路邊的樹下,或是立於農田旁,翻過山林,走入驛站,隨便什麼地方,學生們畢恭畢敬,老師不高興了。暢所欲言嘛!那是走到哪裡了,也許是在衛,或是在葉,要不就是到了蔡地。也許是在野外或是庭中,也許是奇樹下,或是陋室中吧,孔子穩穩地坐定,雙手相握,向弟子們行了一禮,學生們忙還了禮,這邊也坐下來,老師咳嗽了兩聲,大家知道這是要開講了。都屏了呼吸。就像現在大師開講前一樣,哪裡還有半點聲音。時間是秋天吧,剛颳了一陣風,天空高遠,明亮著呢,天上有雁陣南翔,從山那邊飛遠了,樹葉簌簌地落。

老師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大家聽得一頭霧水,這是哪一門子學問。但是仍是靜靜地聽,看看有什麼下文?孔子不講了。只是抬眼望著黑壓壓的眾位學生。子路點點頭,似有所悟。冉有搖搖頭,一臉的迷惑,其他人都不安起來,你瞅我,我瞅你。老師在說什麼?多簡單的道理呀?聖人回首,看了一眼憨厚的顏回。目光裡有鼓勵的意思了。

顏回一笑,不置一詞。

孔老師說:“回也,回也!”

他又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這回大家都心有靈犀一樣地笑了笑,孔老師看看大家,也笑了。再看顏回,回掩面而泣。孔老師又道:“回也,回也!”

這倒把大家弄愣了。子路第一個不高興了,老師,我們沒反應吧,是敬您呀,現在,配合您了,又不對了。

孔老師沒回答他,只是平靜地說道:“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終於子夏明白了,然後悄悄地記下了感悟,盡其一生,終於將老師的言論整理到了一處,再細思老師的教誨,決定把這一句話放在卷首。

那麼,孔子究竟講了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古人學習和今人學習的不同,古人學習是為了做事情,孔子先生可是六藝都教的。

六藝也就是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不難看出,他們的學習沒有像我們現在的學生學得那麼高深,動輒就得研究微積分,要不就得學牛頓第一第二運動定律的。

在六藝基礎上,孔子還注意挖掘學生們的潛能。

他說,你們六藝學得是個基礎,關鍵是要注意理念和方向一定要把握住了。

人究竟該怎樣活著才能不辜負這不併漫長的一生?

三千年前,《左傳》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學者,覺也!凡是未至而求至,都是學;學也,效也,是後覺效先覺。你一定要醒過來,學是為了明明德,是發現你自己的。老師終於開講了,樹葉還在落,黃色的如金的葉子鋪到了他的腳下或是階前。

如此讀《論語》|“學而時習”原來講了這些事?

立不中門,行不履閾。

奧林匹斯山上的德爾斐神殿上立著一塊石碑,在碑上鐫刻著一行字:認識你自己。

子夏的耳裡,老師的智慧如長江大河,日夜滾淌著。

“時也,命也。習也,數飛也,多次飛呀;鳥飛,按時飛,小鷹學飛老鷹就把它放在懸崖邊上,推下去,然後就會了。人呀,飛的過程多像小鳥呀。他和顏悅色地講道,按時,按什麼時呢,從一個人來說吧,你應該上學的時候就要及時上學,學則有成呀,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呀!做什麼事情,是有定數的。

人的一生就是《易》乾卦的六爻,初九,潛龍勿用。看孔子說《易》,大家立刻噤聲,感覺高不可測了,屋子裡就流淌著一些神秘感了。下課的時候,有人問卜筮,孔子搖頭。不能言說的。直到晚年,孔子更加明白了,就更不輕意給學生們講了。

他緩一口氣,抬頭看那太陽,像一個蛋似地落在樹枝上,已經偏晌了。大家都餓肚子呢。快點說吧。就一年來說吧,四時陰陽寒暑不同,學的內容也一定不同呀,你看看,我們春夏就應該學詩樂呀,為啥呢?春夏陽氣上升,主清輕呀,詩樂是聲音,也是清輕,與春夏相合,容易學呀。秋冬主陰——

子路一下子就明白了,搶著道,那就學點陰的。引得大家哈哈笑了。孔子也笑了。

《書》、《禮》是重濁難之業,相合則易入也。

大概就是這樣了。孔子講到這裡,曾點捏了個粗瓷大碗,取了茶也遞與老師飲。孔子呷了口茶。很自在的樣子。

你們累了嗎,要不要歇歇,要歇便歇,我是不累。食饌都已經備好了,從裡面傳出了香味,大家都知道老師吃飯也是很講究的。

大家一聽,都紛紛道,不累不累。

朋呀,就是同門師兄弟,自遠方來了,就是看得起咱了。但你們想想,人生總是聚少離多的,還不是多數都悽悽的。

好了,不說了,不說了,你們懂的。

子游年少,聽老師這樣一提,先就受不了,想家了,輕泣下淚來。

大家受了情緒影響,也都滴了三兩點淚。

老師看了看大家,不語。然後站起身來,回裡屋吃飯去了。

看著老師的背影,朋友圈裡就熱鬧起來,比較有質疑精神的學生們就紛紛評論起來:分明是沒有說清楚呀,怎麼還說“不亦樂乎”呢?

存疑。

已經是黃昏時候了,秋天總是有點涼意了,孔老師領著一眾弟子們去爬山。日頭要落下去了,發出紅燦燦的光,大而威武的樣子,不可一世的樣子。

前面不能去了,孔子嘆道,秋雨就要來了,前方,由於鬧鼠疫疫情,已經封起來了,我們得繞過去了。子路去探探路吧。子路答應著,撮了衣襟,正要走的時候,老師說,子路呀,你的性格有點躁,人不知而不慍,你要聽好了。我所知道的,人不知道,我心裡有惱恨,這是驕矜的人;別人知道,我不知道,我心裡忌恨。這兩類都要不得的,做不了君子的。

不要怨天尤人,也別懷才不遇,一切隨緣就好了。子路聽了,很受觸動。

子路聽了孔子的叮囑,從山那邊的小路出發了。

人一生不要總是愁眉苦臉的,很多外在的物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人生而快樂啊,一切的不安,一切的分離,也是快樂的組成部分。都是自己的內心。學作真人,與人相處,獨善其身,相時而動,不是很快樂嗎,人總是要完成自己,那就得認識你自己。快樂如影隨形。

李澤厚先生講:西方是“罪感文化”日本是“恥感文化”而儒家則是“樂感文化”

孔子的以苦為樂,樂學的精神和情懷感染著學生們。大家都紛紛做了筆記,私下裡,散播到自己的朋友圈裡,贏得了很多點贊和評論。



如此體會

孔老師這堂課講得是乾貨滿滿,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他的學生做的筆記:

  1. 我們一生短暫,我們最快樂的事情莫過於發現自己並創造自己,要按時要及時地安排自己的學業,立下遠大目標,克唸作聖,你的努力定會近者悅服,遠者來歸。
  2. 悅樂不慍,這一切又都是悄然發生的,是在人見不到的時候,存在的內省不疚,是時習之功,多次的重複,讓人會在同一領域不斷加執信念,磨鍊意志。終是達到不慍不怒,不躁不怨。

還有孔子去逝後,學習《論語》的筆記,也取來,一併以飱讀者。

  1. 整部《論語》都在講學的問題,各種學,倡導的是活到老學到老,是敏而好學,是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法門只在於時習,在痛苦中感受快樂,在挫折中享受人生的快樂,在一生中,修身基本的態度是不慍。是耐煩,是經久不衰,是大道無痕,大音希聲。這就是聖人的一生。
  2. 孔子的精神是在自己旅途中建立歸依、信仰,並自覺設定天行健,並知其不可而為之,沒有任何來自外在的拯救、希冀和依託。所以孔子的樂,是深沉的,是世俗中見高遠,平凡中見偉大!

其實,最難莫過於怎麼學,這個狀態不投入進去,必然會感覺痛苦萬分。更何況當今世上,知識產品琳琅滿目,放在各種櫥窗裡,令人眼花繚亂。人心是亂的,踏實做事的人很少了。

學生在家裡上網課,左手打著王者榮耀,右手發著微信;前一會朋友圈裡有人在講蔡徐坤的故事,(可是大家不要忘了,蔡是喜歡孔子的噢,他的粉絲們還發起過一起讀《論語》的活動呢。)後一會就得關心今天上映的《陳情令》。學生們的心是雜的,是不安的,是煩躁的,也是世俗的,是逐利的,所以他們是體會不到學的真正快樂的。

孔子說,克己復禮,說做人一定要學會剋制,禮即是德,禮即是規矩,是個人內心的剋制。教育家魏書生曾經講到讓學生們練習氣功的故事,那就是是一種能讓學生斂神靜息的作法,目的也一樣,讓人先進入到一個能夠相信自己並且超越自我的狀態,然後再教學,效果要好得多。

疫情就要過去了,春暖花開。

如此讀《論語》|“學而時習”原來講了這些事?


“神獸”們,在返回校園之前,你是否已經做好回校園的準備?如果還不懂得“學”的意義,那就一起來讀《論語·學而第一》吧。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也許這來自2000多年前的智慧,能幫你走出迷茫和困惑。

2020年3月22日 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