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百萬莊園裡的《留餘》匾:教人做事要留有餘地,體現了中國智慧

黃河滔滔,洛水清清。康百萬莊園就座落在河洛交匯處的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莊園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北近黃河,南憑黑石關,環境優美,水陸交通便利。因其地勢座落遠看象一隻龜伸脖下水之勢,素有“金龜探水”的美稱。上世紀七十年代,河南康百萬莊園、四川劉文彩莊園、山東牟二黑莊園,並稱全國三大莊園。


康百萬莊園裡的《留餘》匾:教人做事要留有餘地,體現了中國智慧


“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康應魁家族的統稱,因慈禧的封賜而名揚天下。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攜光緒帝西逃西安,返京時,康家殷勤迎駕,花費100多萬兩白銀修行宮、架御橋、鋪御道,並捐贈白銀百萬兩和“一統江山”給朝廷。康家由此受到慈禧太后“康百萬”的封賜。


康百萬莊園裡的《留餘》匾:教人做事要留有餘地,體現了中國智慧


這座北方大型地主莊園始建於明末清初,康家從六世康紹敬到十八世康庭蘭,一直富裕了12代400餘年。到了康應魁這輩兒,更是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達18萬畝,兩次懸掛千頃牌,民間稱其“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明、清時期,康百萬、沈萬三、阮子蘭被中國民間稱為“三大活財神”。


康百萬莊園裡的《留餘》匾:教人做事要留有餘地,體現了中國智慧


行遊康百萬莊園,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富甲一方的豪奢,而是懸掛於主宅區首院過廳的那塊《留餘》匾。《留餘》匾是“中華名匾”之一。匾文為康氏家族的傳世家訓,體現了高明的中國智慧。匾的造型非常奇特,外觀不是常見的矩形,上下各有一塊缺口,看起來像是一部翻開的書,又像是一面招展的旗。據說,這叫“上留天,下留地”。“上留天”指榮而思報,報效朝廷和國家;“下留地”指富而思濟,救濟貧眾災民。“留餘”的中心思想是訓導子孫做事要留有餘地。


康百萬莊園裡的《留餘》匾:教人做事要留有餘地,體現了中國智慧


如今,這塊流芳百世的《留餘》匾已經被當地有關部門製作成一種旅遊紀念品,頗受遊客青睞。匾上共七十四個字,除標題“留餘”二字為篆書外,其餘為字體流暢的行楷。正文為: “留耕道人四留銘雲:‘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後悔者。高景逸所云:‘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園老伯以‘留餘’二字顏其堂,蓋取留耕道人之銘,以示其子孫者。為題數語,並取夏峰先生訓其諸子之詞,以括之曰:‘若輩知昌家之道乎?留餘忌盡而已。’時同治辛末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題。”


康百萬莊園裡的《留餘》匾:教人做事要留有餘地,體現了中國智慧


人常言,富不過三代,而康家卻興旺發達了12代,是什麼原因?我想與有這樣一個家訓不無關係,他們認為,財富是有限的,不能不加限制的使用,應該留有餘地,給子孫後代留下繼續富裕的資本。做事不可做絕,必須給自己給別人留有餘地。“器滿則盈、物極必反”這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緣於康家對生活的深刻領悟,也是他們的處世準則。萬事留有餘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果能夠輕鬆地做到,康家則不會將其做為家訓,代代相傳。


康百萬莊園裡的《留餘》匾:教人做事要留有餘地,體現了中國智慧


康氏家族恪守“留餘”的故事,民間流傳有很多。相傳開創康家鼎盛局面的康應魁,不事張揚,素來節儉。七十五歲生日時,卻決定大擺壽宴,並特意通知欠債戶一定到場。眾鄉親覺得,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五高壽的康應魁想必是要清賬了。誰知酒過三巡之後,康應魁讓管家拿出欠賬簿,一一宣讀借賬人的姓名、借賬的數目和日期,等大家確認之後,康應魁當場燒掉了全部欠賬單。他用一把火告訴康家人:錢財乃身外之物,為人做事切記要留餘忌盡。


康百萬莊園裡的《留餘》匾:教人做事要留有餘地,體現了中國智慧


數百年間,康百萬家族謹遵“留餘”祖訓,修河堤、建學校、焚契約、賑災民,種種義舉贏得了廣泛讚譽。

《留餘匾》是康家訓示家中子弟的家訓匾,是儒家“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中庸思想的集中體現,它體現了高明的中國智慧,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要了解《留餘匾》的更多資訊,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留餘匾。


康百萬莊園裡的《留餘》匾:教人做事要留有餘地,體現了中國智慧


懂得“留餘”,是一種境界、一種胸懷。雖然,這只是地方士紳的傳世家訓,卻體現了非常高明的中國智慧。“留餘”裡包涵著給人啟迪的人生哲理。走進康百萬莊園,人們看到的不僅是恢弘氣派的建築群,還有那個用心靈可以感受到的思想世界——“知人不必言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口德於己;責人不必苛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肚量於己;才能不必傲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內涵於己;鋒芒不必露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收斂於己;有功不必邀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謙讓於己;得理不必搶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寬容於己;得寵不必恃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後路於己;氣勢不必倚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厚道於己;富貴不必享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福擇於己;凡事不必做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餘德於己”。


康百萬莊園裡的《留餘》匾:教人做事要留有餘地,體現了中國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