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將在緩解疫情的基礎上出臺新的抑制措施


英國政府將在緩解疫情的基礎上出臺新的抑制措施

最近我收到鳳凰衛視中文臺《鳳凰全球連線》邀請,請我談談英國抗疫方向的所謂“U型大反轉”,因為據報道英國考慮將封鎖倫敦。

英國的抗疫政策,是在竭盡全力拯救生命和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不被沖垮之間找平衡。即使封鎖倫敦,人們也無需驚慌,因為這不代表著疫情失控;相反,這將是英國政府的預防措施,要在英國人口最擁擠的城市倫敦最大範圍內阻斷人與人間的社會往來,控制病毒傳播速度,防止病例大幅上升,避免出現NHS不負重荷的混亂。

上週四政府開始實施“緩解”策略。該策略未採取類似意大利和法國的大規模封閉,而是強調勤洗手、要求發熱和有感冒症狀的人自我隔離、學校停止海外旅行等,同時贏得時間儲備醫療資源。在解釋此緩解政策時,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蘭斯(Sir Patrick Vallance)第一次向公眾拋出了“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概念,這曾引起英國華人的巨大反彈,不少留學生甚至逃難回國。

中國國內普遍錯誤理解了英國防疫政策,以為英國的緩解策略是以“群體免疫”為目的。但“群體免疫”只是緩解政策裡的一個手段,因為據英國天空衛視發佈的帝國理工大學新冠病毒研究組的“新冠病毒危重病人年齡組分佈圖”顯示:危重病例從50歲以上顯著增加。每1萬人中,40-49年齡組病重人數15人,30-39歲8人,20-29歲3人,兒童和青少年組基本為0。這就是英國一直沒有關閉學校的原因,因為孩童看起來是安全的。最危險的年齡組是60歲以上,年紀越大越容易被感染,對於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新冠病毒很可能具有高度致死性;而對於50以下的健康人,瓦蘭斯反覆在電視裡說:“這些人將出現輕微症狀。”所以把老年人保護起來,讓他們自我隔離,健康的中青年和孩子可能對病毒產生抗體,理論上而言,如果能達到60%,如果真的爆發病毒第二波,那英國已經具有抵抗力。這就是英國國情下的“群體免疫”背景,並非國內描述的沒有人道主義,把英國人不加年齡區別地主動暴露在病毒之下。

緩解策略基本不影響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理想狀況下,如果老年人和體弱者都不出門,讓青壯年繼續正常工作生活,孩子繼續上學,新冠病毒案例增加速度可控,不會壓垮醫療系統。

可英國人,尤其老年人很難主動配合政府政策實行自我封閉。政府已經要求人們不去酒吧、餐館、劇院等地,避免所有不必要的交通,在家工作,有咳嗽或發燒症狀的全家自我隔離兩週,取消大型集會,人與人之間保持一米社交距離,等重拳措施。但以我住的小鎮為例,就算到了倫敦封城聲音四起時,昨天仍有不少老人去酒吧和餐館。老人在中文語境下可能意味著“弱”和“被照顧”等意思;可英國65歲以上的老人都是英國二戰後的嬰兒潮一代,他們是英國理念最自由、最具反抗性的一代,因為他們與美國嬰兒潮一代一起,集體創造了1960年代的反文化運動(1960s counterculture movement),英國當代的反建制和反精英的傳統,都是這代人建立的。他們還成功集體打敗了古典文化(如古典音樂、鋼琴、交響樂等),創造了現在風靡西方的平民文化(如流行音樂、時裝、廚藝、體育等)。想讓這幫思維活躍充滿自信的老人沒事集體呆在家裡,沒有二戰那樣(幾)百年才出一個的理由,基本空想。

但英國不斷根據形勢的變化和最新的科學發現調整策略。帝國理工學院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MRC Centre for Global Infectious Disease Analysis)的尼爾•弗格森(Neil Ferguson)教授及其同事發現,如果實施政府上週宣佈的緩解策略將導致25萬人死亡。那不僅是由新冠病毒造成的死亡,還包括NHS資源(尤其重症監護病房)大量被新冠患者佔用之下,無法騰出資源救治其他疾病導致的死亡。

據FT《美英醫院更易受到新冠病例激增衝擊》報道:“這兩個國家(英美)的人均醫院床位數都少於其他大多數西方國家。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美國和英國每1000人擁有約2張醫院床位,而德國有6張,日本為7.8張。”此外,英國目前僅有5000臺呼吸機,政府已呼籲英國廠家緊急生產呼吸機,生產多少,買多少。

因為擔心老年人病例極速上升,英國醫療資源無法承受,一些已經和考慮推出的新的抑制策略,就是在聽從了尼爾•弗格森教授的建議下,政府出臺的措施。為了控制人與人的社交行動,英國將從週六以後關閉所有學校,但醫院、消防隊、電廠、水廠、超市等公共服務機構的員工孩子,仍將可以繼續受到學校照顧。儘管孩子在此次抗疫中危險性極低,甚至不顯示出症狀,但他們可能是病毒攜帶者,可將病毒四處播散。現在政府亦提倡孩子避免與老人呆在一起。

如果說此前的緩解策略是打長久戰,爭取一勞永逸;現在的抑制策略是救急,把問題留給以後。如尼爾•弗格森所說:儘管抑制策略將實施至7月或8月,使死亡率下降到2萬或可能只有幾千,但病毒可能會重新回來。而那時英國只有一小部分人口被感染過、康復並獲得免疫力。

3月20日,英國首相約翰遜宣佈,不排除以封城作為未來選項,但現在不封鎖倫敦。他表示準備通過大範圍的病毒檢測和社會疏離(social distancing)來在12周裡戰勝疫情,使英國社會在今年夏天之前回到某種正常狀態。

總之,面對疫情,英國採取了多方面的策略,並不斷根據形勢的發展進行調整,絕不能用某一個名詞或者概念來形容整個戰略。不同的策略執行選擇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各有利弊,輿論也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英國政府會不斷地進行權衡和抉擇,以儘可能地實現防疫效果並讓公眾理解和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