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改變兩個國家命運的書

當他寫下這本書的第一行字時,他絕對沒有想到這是一本改變兩個一衣帶水國家命運的書。如果他知道這本書為故國孕育了百年強敵,還會寫這本書嗎?他的名字叫魏源,書的名字叫《海國圖志》。

魏源生於1794年,卒於1857年,湖南邵陽人,道光進士,清代著名思想家。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禁菸欽差大臣林則徐成了朝廷替罪羊,承擔失敗責任,被髮配新疆。1841年6月,林則徐赴新疆時途經鎮江,老朋友魏源盡地主之誼,熱情款待,倆人披肝瀝膽地交換意見。林則徐知人善任,知道魏源有完成《海國圖志》之壯心,就把在廣州時蒐集、翻譯、出版的一部分外國資料及《四洲志》的手稿交給了魏源,囑託他進一步蒐集研究外國的情況和資料,迅速編撰一部合乎中國人需求的世界概覽。按照林則徐的囑託,參考歷史史志,以《四洲志》為基礎,魏源嘔心瀝血編撰完成《海國圖志》一書,1842年刻本50卷,1847年刻本增訂為60卷,1852年又擴編為100卷。該書系統介紹了外國曆史、地理和科技知識,譴責“夷兵不可敵”的賣國論及頑固派視堅船利炮為“奇技淫巧”的昏憒,對戰、守和外交策略提出很好的見解,並提倡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張,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代表。

此時的中國正處於清朝晚期,這個龐大的東方帝國傷痕累累,成為世界列強覬覦的第一對象,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拉開了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序幕。在這種歷史和社會背景下,按理說《海國圖志》應該成為國家思變圖新、自我革命的行動指南,然而,由於當時的中國,從統治者到民眾根本沒有國家的概念,滿腦子都是“家天下”的思想認識,特別是當時在腐敗守舊的清政府,無法接受書中對西方蠻夷的“讚美”之詞,認為《海國圖志》是奇淫之書,有的指責漫罵,有的視為胡說,有的認為敗壞國家形象,更有甚者主張將《海國圖志》付之一炬。據保守估計,當時中國有能力閱讀這本書的人多達300多萬人,而《海國圖志》在國內只印了千冊左右,且大多為魏源的師友弟子收藏,基本上無人問津啊!


一本改變兩個國家命運的書


誰也沒想到,這本書後來留傳到日本,助力這個貧窮落後的島國一躍成為世界列強之一,從此成為橫亙在中國面前的巨大障礙,一次又一次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

在《海國圖志》成書的歷史時期,日本正處於幕府統治的封建時代,與晚清政府一樣,常年奉行閉關鎖國的國策。約在1851年,一艘滿載貨物的中國商船漂洋過海,來到了日本的長崎港。日本海關人員檢查貨物時,發現兩本書籍,描繪了一個日本人完全不知道的西方世界,其中包括各國的政治制度、地理環境、文化習俗。日本人從中國商人的口中得知,這本書籍是清朝一位官員所著,名為《海國圖志》。但實事求是地說,初識《海國圖志》的日本人雖然認為這本書很好,但也沒有引起特別的重視。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裡(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領艦隊擊潰的日本,進入江戶(今東京)岸的浦賀,逼迫當時的日本幕府統治者被迫簽下了《神奈川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幾乎是與大清王朝同步進入了被列強侵略侮辱的時代。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的入侵,讓日本表面上低下頭,心中卻埋下了圖強變革的種子,但由於長年偏居一隅,加上幾千年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日本從上到下雖然急於變革,但落後的思想和對於世界的認識,遠遠不足以作為支撐國家改革的思想指導,這才終於認識到了《海國圖志》的真正價值。從1851年到1856年,在這短短五年時間裡,《海國圖志》這部書竟然在日本出現了二十多個不同的版本。被印刷了幾十萬冊,在日本廣為流傳,特別是書中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更讓處於長期封閉的日本人思想認識上豁然開朗。在明治維新時期,《海國圖志》基本是日本武士瞭解西方必背的書籍,思想啟蒙了日本當時的一批有識之人,最為著名的包括:

1.坂本龍馬。十來歲時,為了能搶先看到這本書,不惜與師兄相約決鬥。作為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的維新志士,倒幕維新運動活動家,思想家。坂本龍馬最初提出的船中八策,成為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重要指導方針。

2.佐久間象山。他把這本書連續反覆看了幾年,做了2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後來被日本“維新派”視為師長和楷模。

3.東鄉平八郎。他排著長隊買到了這本書,回來路上恰逢大雨,被淋成落湯雞卻死死捂住這本書。作為日本海軍元帥,在日俄戰爭中他率部打殘俄國艦隊,被日本人視為“海軍之神”。

4.伊藤博文。1898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訪問中國,李鴻章討教伊藤博文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伊藤博文給出的答案是:可以去看《海國圖志》。

日本以《海國圖志》為指引,以“脫亞入歐”為目標,踏上強國發展之路,

1894年,發動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白銀2億兩,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1900年,參與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中國賠償各國關平銀4.5億兩,日本佔7.73%,

1904年,在中國土地上發動日俄戰爭,日本取勝,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享有政治軍事及經濟上之“卓越利益”,並且不得阻礙或干涉日本對朝鮮的任何措置,同時獲得旅順口、大連灣並其附近領土領水之租借權以及有關的其他特權。

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佔領整個東北三省。

1937年,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略中國。

當日本精英苦讀《海國圖志》,引領日本在強國之路上狂奔時,那個當初滿腔熱血編撰《海國圖志》的魏源,面對山河破碎的局面,虛度光陰,晚年時心灰意冷,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