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勉縣的農業命脈漢惠渠:修建始末與李儀祉先生其人

注:該文部分資料與照片來源於華商論壇鄭發三子《勉縣農業的命脈--漢惠渠》、春風細雨《拜謁李儀祉墓園》,人民網《漢中:千年古堰的前世今生》,《定軍山》季刊總第2期《漢江第一渠——漢惠渠修建始末》(作者武侯中學)等,在此表示感謝,文章主要用於宣傳勉縣及漢中的水利建設,並無商用意圖,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前言:漢中盆地雨水充沛,河流眾多,漢江穿城而過,同時,作為漢江支流的褒河在古代也是水量充沛,這就造成了漢中境內擁有眾多的引水渠堰,漢中水利建設與引水灌溉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開始興建灌溉工程。據史料記載,秦漢以來,在漢江大大小小的支流上,先後建有100多處引水堰壩,所以就有“自古漢中多渠堰”的說法,構成了發達的農田灌溉體系,使漢中盆地成為豐饒的糧食產區,有了“西北小江南”的美譽。

在這些渠堰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距今2000多年的“漢中三堰”:山河堰、五門堰和楊填堰。2017年10月10日,陝西漢中三堰與寧夏引黃古灌區、福建黃鞠灌溉工程等3處古代水利工程被確認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並授牌,標誌著漢中山河堰、五門堰、楊填堰聯合申遺成功。

而在漢中勉縣境內,也有以建於西晉建興四年(316年)的山河東、西堰為代表的大大小小几十條古堰,人們在堰河、黃沙河、養家河等河流沿岸築堰開渠,澆灌農田,造福百姓。而漢江水雖豐富,或因漢水洶湧,難以駕馭,施工難度大,勉縣百姓除了飽受河水氾濫之害,一直未能有效利用漢江。直到民國時期,歷時十多年的規劃、勘測和修建,終於在勉縣老城以西築起了“漢江第一堰”,並開渠引水,建成了橫貫沔、褒兩縣,長達30多公里的“漢江第一渠”——漢惠渠。

漢中勉縣的農業命脈漢惠渠:修建始末與李儀祉先生其人

勉縣漢惠渠大壩

一、李儀祉其人

說到漢惠渠,就不得不提到李儀祉先生,正式這位陝西近代水利的奠基人的提議,才有瞭如今的漢惠渠。

漢中勉縣的農業命脈漢惠渠:修建始末與李儀祉先生其人

李儀祉先生

李儀祉是我國著名水利學家和教育家,我國現代水利建設的先驅,歷史治水名人 。他主張治理黃河要上中下游並重,防洪、航運、灌溉和水電兼顧,改變了幾千年來單純著眼於黃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國治理黃河的理論和方略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創辦了我國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學府——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和多所院校,為我國培養了大批水利建設人才,並親自主持建設陝西涇、渭、洛、梅四大惠渠和陝南地區的漢惠渠,樹立起我國現代灌溉工程樣板,對我國水利事業作出重大貢獻,陝西人民受益尤大。

1882年,李儀祉出生於陝西省蒲城縣,是地地道道地陝西人,原名協,字宜之。其父李桐軒和伯父李異材,都是關中名儒,同盟會會員。其父李桐軒辛亥革命後曾任陝西省諮議局副局長、省修史局總纂、西安易俗社首任社長。曾在老家成立了戲班子“易俗社”,經常藉助藝術表演宣傳進步思想。其伯父李異材,數學家,曾任川漢鐵路工程師、同盟會陝西分會會長。其父親和伯父的愛好和學識,對李儀祉的影響頗深。在李儀祉先生的幼年,除攻讀了四書五經以外,還從其父及伯父處學習了代數、幾何等科學,接觸了所謂“西學”。

漢中勉縣的農業命脈漢惠渠:修建始末與李儀祉先生其人

李儀祉先生

1898年,李儀祉以精於數學考取了秀才第一名。第二年又進入專門學習西學的涇陽崇實書院。1901年,入西安關中學堂。1904年,考取北京京師大學預科德文班。1909年,由西潼鐵路局派赴德國柏林皇家工程大學土木工程科留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中輟學業回國。1913年,返德國繼續求學,並和陝西水利局局長郭希仁一道遍遊了俄、德、法、荷、比、英、瑞等歐洲諸國,“考察河流閘堰堤防”,目睹歐洲各國水利事業的發達景象,比較我國水利事業的頹廢,百感交集,立下了專攻水利科學技術,振興祖國水利事業之鴻志。留學期間,他為了給國家省錢,不願拿學位,認為只要知識學到手,學位不過是個榮譽而已。務實、不重名利,成為他一生事業的真實寫照。

一、興修水利,造福三秦

李儀祉自幼生長在渭北高原,這片土地長期缺水。他的終生夙願就是效法鄭國、白公,振興關中水利。1922年,李儀祉離開南京,回陝西任省水利局局長兼渭北水利局總工程師,開始了他興修水利的生涯。他回陝後積極網羅人才,組織引涇灌溉工程勘測設計,但因經費一直沒有著落,直到1927年仍無法開工,李儀祉辭職東去。

陝西古代之所以被稱為“天府之國”,是因為秦時有鄭渠,漢時有白渠,引水灌田,民富國強,造就了“秦川自古帝王都”。可是自1929年開始連續五年的大旱災和瘟疫,使關中從天堂變成了地獄。田園荒蕪,渠道廢毀,恢復農業,極需重修水利,興修水利的呼聲越來越高。1930年,楊虎城督陝,任省主席,召回李儀祉任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在國外華僑的贊助和楊虎城將軍的支持下,解決了款源問題,使他的引涇計劃得以實施。各方共籌集百萬餘元,於當年開工建設涇惠渠,至1932年6月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可灌地50萬畝。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擴灌至65萬畝。涇惠渠的建成受益,成為中國當時現代化水利工程之典範,在我國水利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漢中勉縣的農業命脈漢惠渠:修建始末與李儀祉先生其人

涇惠渠渠首大壩

涇惠渠竣工後,李儀祉辭去建設廳廳長,任省水利局局長,集中精力興修水利,在楊虎誠的支持下,成立洛惠渠工程局。他櫛風沐雨,不辭勞苦,親自出馬勘測設計,1934年至1937年基本修成了洛惠渠主體工程。1935年到1936年底又完成了渭惠渠一期工程。梅惠渠也於1936年開工,到1938年完成。他還親赴陝南陝北考察,籌劃了陝南漢惠渠、褒惠渠和陝北的定(無定河)惠渠。他制訂了《陝西水利工程十年計劃綱要》,籌劃了關中八惠:涇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澇惠、灃惠、泔惠,計劃在十年內水利惠及全省,使陝西成為一個模範農田水利區。至1938年李儀祉逝世,涇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規模,灌地180萬畝,初步實現了“鄭白宏願”。如今,當年李儀祉精心籌劃的“關中八惠”已基本變為現實,陝西關中地區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水利化,成為我國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農業基地。如今涇惠渠水碧波盪漾,兩岸的莊稼得水之灌溉,綠意盈盈,長勢喜人,李儀祉先生主持修建的水利設施至今仍發揮著造福於三秦人民的巨大作用。關中的農業能有這麼發達,關中農民的生活能這樣富裕,李儀祉先生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二、情繫教育,培養造就大批水利人才

李儀祉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先後參加創辦三秦公學。1915年,參與創辦中國第一所高等水利專門學府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任教授、教務長,曾一度主持教務,主講河工學、水文學、大壩設計等課程,培養了中國第一批水利專門人才。1925年春,兼任國立西北大學校長,倡設陝西古物保管會,並完成引涇灌溉工程涇惠渠設計方案。1932年,在西安創辦了陝西省水利專科班,1934年6月,經陝西省政府第100次政務會議決定陝西省水利專科班歸併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水利組首任主任並執教。他還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第四中山大學、交通大學執教,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和志士仁人,為我國水利工程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三、樹立全新理論,科學治理黃河

李儀祉終生以治水為志,求鄭白之願,效大禹之業,鑿涇引渭,治黃導淮,足跡遍佈祖國江河湖海,卓有貢獻,尤對黃河治理,精心鑽研,獨有建樹。他把國外的科學技術與我國古代的治水經驗相結合,科學地提出一套治理黃河的理論,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正如原水電部部長錢正英所說:“李儀祉把我國治黃理論和方略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漢中勉縣的農業命脈漢惠渠:修建始末與李儀祉先生其人

李儀祉先生紀念碑

1933年至1935年,李儀祉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工程師,李儀祉生於黃土高原,奔波於黃河上下,對我國曆代治理黃河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科學的治河方略,先後撰寫了《黃河概況及治本探討》《導治黃河宜注意上游》《治黃關鍵》《黃河水文之研究》《函德國恩格爾斯教授關於黃河質疑之點》等40餘篇論文與報告,提出了對黃河治理必須是上中下游並重的指導思想,防洪、航運、灌溉和水電兼顧,改變了幾千年來單純著眼於黃河下游的治水思想。綜合開發,利用黃河。特別是在水土保持理論方面開創先河。他提出培植森林,防治河患。李儀祉認為森林有涵養水源、防治洪水之功能。他分析了黃河水沙情況,“就中衛以上而言,則黃河之水本不甚濁,森林之有益於河”,“中國洪水由於沿岸之山原無森林也。欲根本去水患,必自培植森林始……森林為治水惟一要道,森林植則水患從此息矣……吾國內地山谷之間,不適於農田曠地甚多,不植森林焉用之?故為國家生計計,非大植森林不可”。他的這些理論和觀點,在今天仍有現實指導意義。

1938年元月,李儀祉抱病赴寶雞眉縣參加渭惠渠攔河大壩合龍,回西安後病情加重,3月8日辭世。享年57歲,其一生勤奮,博學多才。他曾試圖以“水利救國”,直到臨終前他還吩咐說:“未竟及尚未著手之水利工程,應竭盡人力財力,以求於短期內逐漸完成。先生逝世後,國民政府發了特令褒揚,稱他“德器深純,精研水利,早歲倡辦河海工程學校,成材甚眾。近來開渠、浚河、導運等工事,尤瘁心力,績效懋著。”于右任為陵園作輓聯稱:“殊功早入河渠志,遺宅仍規水竹居”。表達了社會對這位水利大師一代賢哲的緬懷之情。《大公報》發表短評,稱:“李先生不但是水利專家,而且是人格高潔的模範學者,一生勤學治事,燃燒著愛國愛民的熱情,有公無私,有人無我。

人民為了紀念他,墓地選在涇惠渠社樹分水閘後的張家山,資料記載,當時自覺參加送葬的群眾達3萬人之多。公祭時,日本飛機盤旋轟炸,主持人懇求大家疏散隱蔽,然而人群卻巋然不動,場面異常感人。

李儀祉的著述極為豐富,大量的水利專著和詩歌、戲劇、雜著達四百多種。1930年出版的《李儀祉先生遺著》共13冊。1981年水利部決定由治黃委員會主持編印一部《李儀祉水利論著選集》,計有論文159篇。2012年11月13日華商報刊載《尋找陝西人文記憶—關中治水“龍王”李儀祉》一文,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5年10月13日曾刊登散文——《李儀祉與張家山》。

漢中勉縣的農業命脈漢惠渠:修建始末與李儀祉先生其人

李儀祉墓

許多年過去了,但關中的老百姓沒有忘記這位為人民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水利大師,每逢清明節和李儀祉誕辰日,都會有大批民眾自發來到涇陽縣他的墓前祭奠,1983年1月,李儀祉陵園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2年又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5月被中共咸陽市委宣傳部命名為咸陽市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2012年8月李儀祉紀念館建成開館。2013年5月紀念館被確立為首批陝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二、勉縣漢惠渠修建始末

對於漢中而言,李儀祉先生的名字也是載入了漢中水利史上的,民國十三年(1924年)秋,李儀祉任陝西省水利局局長時,派工程師胡步川來勉勘測水利,開始提出興建漢惠渠的計劃。

民國十九年(1930年),在漢中專員公署的支持下,政府利用禁菸(鴉片)款收入為資金,由張嘉瑞主持首次於廟臺子(今武侯鎮中心小學處)築壩建堰,擬引漢江水澆灌定軍一帶農田,後因資金耗完,無款續撥,工程半途而廢。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李儀祉來漢考察水利,再次決定修建漢惠渠。他親臨武侯鎮,踏勘並選定在武侯鎮西高家泉設渠首,築堰壩,引漢江水,南、北開渠,灌溉沔、褒兩縣農田,並取名曰:漢惠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陝西省水利局派出測量隊實地勘測地形;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秋,由國民政府經濟部涇洛工程局派遣設計測量隊勘定渠線,是年十二月初,由陝西省水利局派員組建“陝西省漢惠渠工程處”籌辦設計施工事宜;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元月,渠首樞組及北乾渠開工。

漢中勉縣的農業命脈漢惠渠:修建始末與李儀祉先生其人

勉縣漢惠渠大壩

漢惠渠的修建得到沔、褒兩縣的高度重視和密切配合,沔縣縣長先後有傅啟楷、朱國屏、王慕曾,褒城縣縣長李庚等都親自安排並過問相關事宜。漢中行署督察專員魏席儒也曾到縣督檢。施工中漢惠渠工程處負責全面的工程技術及建築物修建,土渠開挖由沔、褒兩縣縣政府徵派勞力,並指派鄉、鎮、保、甲人員帶工督導,沔縣縣政府建設科科長陳子效參與渠道修建和民工徵集工作。(注:勉縣曾經為沔縣,後因沔字生僻而改為勉縣,褒城縣於1958年撤銷,原行政區域劃入如今的勉縣、南鄭、漢臺)

漢中勉縣的農業命脈漢惠渠:修建始末與李儀祉先生其人

由於當時正處國難之時,日本瘋狂侵略中國,中華民族全力以赴進行抗戰,漢惠渠工程財力物力甚為拮据。據修建漢惠渠碑文記載:漢惠渠“西起高家泉,東至華陽河、長凡三十一公里,溉田畝十萬有奇,始於二十七年十二月,至三十六年六月工竣。凡耗國幣二百一十二萬元而強。其間,鳩工庀材,動虞不繼,而物價告騰,費亦超出費亦超出原估倍蓰,幾經周折,乃底於成。挹此一流之水,注於農晦。”,足見當時修渠之艱難,也看出當時政府為了漢江能早日惠澤百姓,儘可能的給予資金投入與支持。

漢中勉縣的農業命脈漢惠渠:修建始末與李儀祉先生其人

漢惠渠

經過一年多的人挑肩扛,憑藉著簡陋的工具,民國三十年(1941年)四月,漢惠渠第一期工程(包括渠首樞紐及北乾渠由渠首至黃沙河段)竣工,六月三日試水,七月一日舉行放水典禮。

漢中勉縣的農業命脈漢惠渠:修建始末與李儀祉先生其人

▲漢惠渠左岸引水口

當年在武侯祠舉行的放水典禮儀式,可謂盛況空前。據民國三十年(1941年)七月十四日陝西省水利局文件記載:“會場總招待處設於武侯祠,並於武侯祠及本處門首及大壩附近各搭彩牌一座。各重要建築物,如大壩、進水閘及隧洞等處設指示牌,備置放水典禮紀念章,印刷工程概要及典禮日程表,分發來賓,又複印制標語傳單,沿渠張貼,請縣政府劃定警衛區域派放步哨,添設防空信號及情報站指定日機空襲時走避場所,並由衛生所擔任救護工作。”

漢中勉縣的農業命脈漢惠渠:修建始末與李儀祉先生其人

▲漢惠渠右岸引水口

資料記載,自“六月三十日起,各方陸續送來匾額、對聯、錦旗等禮物甚多,均陳列於武侯祠大殿前,來賓亦紛紛報到,除行政院、農業部代表羅厚安、經濟部代表陳汝珍均奉電而未能及時到會外,計到魏專員席儒、祝司令紹周、行政院黨政考核委員葛覃、中央銀行南鄭分行行長王立齋、西北工學院教授彭延,以及南鄭(專署)各機關代表、報社記者等。”

“七月一日晨,沔縣縣政府率領當地各機關代表,各鄉壯丁、學校及民眾等到會,總計到會代表約五百人,民眾約一萬餘,人山人海,途為之塞。是日八時,舉行放水儀式;由祝司令夫人剪綵,鳴炮起閘,江水滾滾流入渠中,放水儀式畢,即大壩之上舉行沔縣各界游泳比賽,各學校及民眾踴躍參加,上午十時,在武侯祠舉行大會,由魏專員代表省主席、劉總工程師鍾瑞代鈞局報告施工經過,祝司令、葛委員及中央銀行南鄭分行行長王立齋分別致詞。下午三時,分組舉行學術演講會。各校舉行蘭球比賽,以助餘興,黃沙、舊州兩鄉民眾及八十三後方醫院贈戲兩臺,連續演唱三日;西京日報及新沔縣三日刊均發行漢惠渠放水紀念特刊。”

漢中勉縣的農業命脈漢惠渠:修建始末與李儀祉先生其人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之一,時任陝西省政府主席蔣鼎文,為祝賀漢惠渠竣工,撰文“漢惠渠碑記”,並親筆書寫“漢惠渠”橫幅題詞,分別鑲嵌於北乾渠首閘房和走馬嶺隧洞進口洞額。為規範渠首灌溉用水,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五月,鄂陝甘邊區警備司令部司令祝紹周親自簽署命令,“際次抗戰建國時期,如有破壞渠道,私自放水,妨礙下游農田灌溉者,必嚴懲不貸,違者以漢奸論處”。

漢中勉縣的農業命脈漢惠渠:修建始末與李儀祉先生其人

▲漢惠渠碑記

《漢惠渠碑記》全文如下(碑上為繁體字,為方便讀者,此處為簡體字):

昔班固謂:“關中陸海,九州上腴。”核其實,亦不過蘭田、戶、杜、鄭、白之沃,暨南北山水道兩岸水田耳。多者,皆旱壤也。自時厥後,向之渠道益且堙廢。故一遇荒歉,鮮不為災。乃嘆班氏之言本誇,而人力之久有未盡也。餘始受命來陝治軍之餘,怵於已往數年之巨眚創夷,迄猶未復,而所望五穀蕃熟者,惟恃雨澤之無愆。天菑之降,時可惴虞。深知水利之興允,為斯邦百端當務之急。而李儀祉先生方致力於此,其規劃甚閎遠,期於次第施工。乃涇渠甫成,渭工未畢,漢南,陝北均未遑及,而先生謝世。其年,餘兼主政席,時國家戰事方亟,人民急於輸將,供役浩繁,而餘於水利則仍勤督有司,踵事興功,無使或輟,在事諸工鹹能邑勉,誠以萬世之利,不可稍馳於一旦也。三年以還,既卒成渭惠渠,而褒惠、定惠二渠均先後開工;灃惠、雲惠、榆惠、三渠亦已勘測設計竣事。惟漢惠一渠,則餘得圖其始終焉。夫竹箭果木,南山稱富麗處也。顧峰嶺重疊,厥田甚少,可灌溉者更少。以漢江論,支流山河等堰尚有水利;主流自南鄭以下,概未入田,洪波泛流,民不沽潤。令就儀祉先生之規劃施工荒度之;兩起江北高家泉,東至華陽河,長凡三十一公里,溉田畝十萬有奇;始於二十七年十二月,至三十年六月工竣;凡耗國幣二百一十二萬元而強。其間鳩工庀材,動虞不繼,而物價告騰,費亦超出原估倍蓰,幾經周折,乃底於成。挹此一流之水,注於農晦,從茲時茸時培,無壞其成;或式廓之,並渠南岸,則沾溉益廣矣。抑陝西待興之水利尚眾,昔漢時白渠既成,民為之歌曰:“舉插為雲,決渠為雨。”又曰:“以溉以糞,長我禾黍。”他日,全境自南自北,溝澮縱橫,天時雖失,歲不為災。穰穰滿家,鹹樂豐足。使積高之地盡起貧瘠,耕者來,而居者安,比戶殷闐,民力充實,西北一隅,皆將利被,豈非國家之至計哉?渠工既成,將隆放水之典,爰敘始未,因揭微抱後之君子,尚其念諸?是為記。諸暨蔣鼎文撰南鄭張紹蹉書。  中華民國三十年六月一日


漢中勉縣的農業命脈漢惠渠:修建始末與李儀祉先生其人

漢惠渠一段

漢惠渠第二期工程(南乾渠)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元月一日開工,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十二月竣工,惠澤漢江以南數萬百姓。

渠道通水後,灌溉面積逐年擴大,當年灌溉農田1.4萬畝。自此打破了“漢江不田”之古諺,水田產量大增,沔縣由此成為有名的“魚米之鄉”。民國三十年(1942年)十一月,一批鄉紳民眾在感謝信中述曰:“我沔地連年以來,旱災迭現,以致稻禾欠收,民不聊生,幸貴處秉承政府福國利民之旨,啟發大慈大悲之心,不辭艱苦來沔開鑿漢惠渠,不數年間乾渠完成,灌溉之田畝日多,生產之數量頓增,軍糈民食,悉惟是賴,故吾兩民於鼓腹之餘,莫不欣祝,貴處同仁功德無量也”。渠道投入運行後,灌溉效益顯著,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工程處收到陝西省政府命令嘉獎。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又多次對攔河大壩和渠道進行翻修維護,防滲襯砌,使漢惠渠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升,為勉縣農業生產大發展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勉縣還成立了漢惠渠管理局,專門承擔漢惠渠的維修、治理與管理工作。

幾十年來,漢惠渠引漢江水灌溉沔縣(勉縣)、褒城兩縣十萬畝農田(注:勉縣曾經為沔縣,後因沔字生僻而改為勉縣,褒城縣於1958年撤銷,原行政區域劃入如今的勉縣、南鄭、漢臺)。解放前夕,漢江流域主要的灌溉工程有漢惠渠、褒惠渠、湑惠渠等。漢恵渠是勉縣農業的命脈,為勉縣的農業生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