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界裡的最後一匹黑馬

  2017年1月18日,

  佳士得在紐約舉行了名為“中國出口藝術品”的外銷瓷專場拍賣,

  裡面有Hatcher號沉船上打撈出來的明末清初青花瓷,

  著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洋傘系列”瓷盤,清末的廣彩,

  而數量最多當然要屬康乾時期的五彩粉彩。

  外銷瓷以其陌生氣息,異國情調,和大家熟悉的工藝、技法結合,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美感。

  

瓷器收藏界裡的最後一匹黑馬

  很長的一段時間,外銷瓷在國內都不為人所重。

  人們普遍認為外銷瓷一般都是生活用瓷,

  專門為外國人定製,圖案色彩豔麗、淺顯,不符合國人審美,沒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但是隨著國內明清官窯瓷器的拍賣成交價大幅提升,

  精品稀缺,外銷瓷那精良的工藝和品質逐漸顯露,價值也被市場所關注。

  有人指出,外銷瓷可能成為瓷器收藏界的最後一塊處女地。

  

瓷器收藏界裡的最後一匹黑馬

  

清雍正 粉彩大盤

  如果對於中國的古瓷並不精通,那麼收藏外銷瓷作為入門,就比收藏官窯瓷器的風險要小很多。

  因為目前外銷瓷較少高仿,拍賣行和西方各古董店賣的外銷瓷,雖然有斷代錯誤的,但很少有假貨出現。

  但在入手之前,我們不妨回溯到外銷瓷產生的歷史時期,

  瞭解當時在西方,這些瓷器是做什麼用,有哪些器型?

  這有助於我們更全面的把握外銷瓷收藏。

  

瓷器收藏界裡的最後一匹黑馬

  


粉彩大碗

  歐洲人用瓷和中國人一樣,分日用和陳設兩大類。

  但西方的風俗審美同中國的不一樣,所以喜好和器型也不一樣。

  歐洲人早期一直都是用銀質餐具的,用瓷質餐具是很晚的事了。

  意大利文藝復興之前,歐洲人就想研製瓷器,一直不太成功,直到17世紀初,才做的像點樣子。

  那時候歐洲家庭的餐桌還未實行後來的分餐制,而是圍坐在一起用餐。

  粉彩大盤

  一套餐具中,中小型的盤子最多,湯缽一般只有一兩個,大的菜盤也只有幾個,故從收藏角度來看更稀少珍貴。

  有些菜、湯盆的西方設計,在邊緣上做成缺齒狀,可以架上湯勺,方便擺放。

  也有一些湯盆會做成動物的形狀,比較多見的是牛頭型和鴨型容器,

  動物雕塑和實用器型相結合,多在乾隆時期訂製,雍正時期極少。

  這類獨立成型的異型器皿和雕塑容器在收藏市場更珍貴些。

  

瓷器收藏界裡的最後一匹黑馬

  


約1730年 粉彩植物圖盤

  其實餐具的出口在很早就有了。

  《江西通志》記載,1555年國外就訂製過三萬多件龍紋的餐具。

  1740年實行分餐後,成套餐具的器型更為豐富,

  這段時期出口量增大,成本降低,加上經過近200年的外銷瓷的銷售,

  中國的圖案在歐洲已經十分流行,

  裝飾風格常見將西方的器型和中國圖案相結合的做法。

  畫工偏向勾線、填彩等中國畫方式,有景德鎮瓷風貌。

  但景德鎮的藝術家比較習慣中國畫法,要繪製完全的西方紋樣,價格與成本都比較高。

  所以在1760年以後,廣州的手工藝人、工匠們也可以畫出西方喜好的紋樣和畫法,價格又便宜,因此這類的成套餐具繪製的工作很多都轉移到廣州去了。

  

瓷器收藏界裡的最後一匹黑馬

  


清康熙 五彩大盤

  歐洲人在逐漸將銀器換成瓷器的時候過程中,對精美的瓷器十分愛惜,

  會在大件的瓷器上加金屬裝飾,

  因為大件瓷器比較容易損傷,金屬附件多加在花瓶的口部、頸部、蓋鈕和底足部分,用以保護瓷器。

  現在各拍賣行拍賣中國外銷瓷,凡有金屬裝飾的都會貴一些。

  也有一些重要的小型瓷器,會加上金屬附件。

  它多加在邊框或底部等,除保護功能外,還能起到美觀的作用。

  

瓷器收藏界裡的最後一匹黑馬

  


清乾隆 粉彩族徽瓷鼻煙盒

  從收藏角度上來看,這些加有金屬附件的外銷瓷,

  因為在一件瓷器上,既有中國陶瓷藝術家的作品,又有西方金屬雕刻藝術與之完美的結合,

  所以這樣的瓷器價格,相比其他會略高。

  

瓷器收藏界裡的最後一匹黑馬

  

瓷器收藏界裡的最後一匹黑馬

  

瓷器收藏界裡的最後一匹黑馬

  

瓷器收藏界裡的最後一匹黑馬

  

瓷器收藏界裡的最後一匹黑馬

  

瓷器收藏界裡的最後一匹黑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