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北臺 萬里長城第一臺


鎮北臺  萬里長城第一臺

長城,東起山海關老龍頭——渤海,西至嘉峪關第一墩——沙漠,總共約有兩萬多千米長。可以說,是衛星上唯一看到地球上的人工建築物。


鎮北臺  萬里長城第一臺

山海關

坦率地說,有關長城的主要關隘,山海關、老龍頭、居庸關、八達嶺、慕田峪、嘉峪關、第一墩,以及京冀晉突出的關口,我都去過,有的是旅遊,有的是訓練,有的是教育。


鎮北臺  萬里長城第一臺

居庸關

沒想到,今天又冒出來一個"萬里長城第一臺",說是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西有嘉峪關,中有鎮北臺。不知誰總結的,一下子吸引了我,這咱得去看看,要不然顯得孤陋寡聞,這麼多長城景點不都白跑了。


鎮北臺  萬里長城第一臺

八達嶺

基於這種想法,我來到了陝西省榆林市,直奔鎮北臺。


鎮北臺  萬里長城第一臺

嘉峪關

鎮北臺的始建,緣於民族的和解。這裡是古戰場,是遊牧民族經常騷擾侵犯的邊陲。秦漢時期都沒少廝殺,唐代無名氏曾寫到,"平沙落日大荒西,隴上明星高復低。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到了明中葉,榆林只是個小小的邊塞衛城,叫做榆林衛。而明王朝的軍事治所延綏鎮卻遠在綏德。當外族兵進犯邊關時,警報傳到綏德,待增援部隊趕到,騷擾的外族兵早就跑了,遠水解不了近渴。


鎮北臺  萬里長城第一臺

到了明成化九年,延綏鎮巡撫餘子俊意識到這個問題,便奏請皇帝,把延綏鎮治所遷到了榆林,並親自率領將士、民工,在原有的秦長城、隋長城的基礎上,依山隨勢,挑塹越壑,修補延長,壘築相接,修築了一條浩大的明長城,有力地鞏固了邊陲。


鎮北臺  萬里長城第一臺

邊境的安寧,促使了邊關的貿易。明嘉靖初,雙方協議,在長城線上開設蒙漢互市,進行商貿交往,大小也有十幾處之多。就在紅石峽長城口上,也修築了一處易馬城、紅山市,兩個民族定期互市有無,來來往往,交換商品。


鎮北臺  萬里長城第一臺

好景不長,外族兵總想進犯京師,這裡也不得安寧。到了明萬曆三十四年,延綏鎮巡撫塗宗浚為了保護易馬城、紅山市,就在紅山最高處,依山據險,居高臨下,北對毛烏素大漠,南依溝壑縱橫的黃土丘陵,在蜿蜒而過的明長城上,修築了這座鎮北臺。目的就是,嚴控南北咽喉,緊鎖長城要口,瞭望關隘軍事,保護易馬城、紅山市交易。這樣,鎮北臺就成了既是軍事的瞭望臺,又是貿易的觀察所。

這鎮北臺呈方形,分4層疊起,總高30多米,各層均由磚石包砌,一層緊縮一層,類似寶塔形式。整個臺基北長82米,南長75米,東西各64米,底層高10米多,通過磚磴才能到達上面。


鎮北臺  萬里長城第一臺

一層臺基距二層臺基有12米,四周相通,房屋環列,相對寬敞。據說,原是將士營房。二層臺高11米多,方臺上周長有130米,四邊往中心各收縮5米。南面有一洞口,拾階而上便是三層方臺。洞門有一題額"嚮明"二字,系建臺時延綏鎮巡撫塗宗浚所書,看來那時就有表忠心之說。

第三層臺高4米多,方臺上周長88米,四邊往中心各收縮3米。第四層臺高44米,方臺上周長60米,頂部中間設有瞭望棚,晝夜守衛瞭望,時時處理突發事件,為鞏固邊陲,維護貿易做出貢獻。


鎮北臺  萬里長城第一臺

不僅如此,還緊靠鎮北臺修建了一個小方城,名曰"款貢城",是明代蒙漢官員接洽舉行獻納貢品的場所,可見,鎮北臺的作用,確確實實是為了維護、保衛邊陲的易馬互市交往,繁榮市場,就像現在的邊關哨所、檢查站一樣,既保護,又維護。安寧的邊陲,貿易的往來,也是對社會和諧、和睦的促進。

據史料記載,就在這雄關高聳,軍卒肅立,旌旗招展的場面下,兩邊的族民有的趕著牛羊,有的攜帶布匹,紛紛來到易馬城、紅山市進行交易、互換,好一派貿易景象。清初文人楊蘊曾寫詩讚道:"關門直向大荒開,日日牛羊作市來。萬里春風殘雪後,遊人指點赫連臺。"


鎮北臺  萬里長城第一臺

參觀完這一切,我登上了鎮北臺頂端,四處遙望,這裡早已成了內地,寧夏的銀川、內蒙的鄂爾多斯,整個黃河河套緊緊包圍著它。北面的毛烏素大沙漠經過治理,沙退綠進,無數綠化沙丘、山包環抱著片片綠洲,牛羊點點,湖光閃爍,一派塞外江南風光。再回首,駝城——榆林市可真是沒想到的美、沒想到的富,以前只停留在"打不下的榆林城",那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老黃曆,現在,今非昔比,是一座全國聞名的國家歷史文化城。還有那紅石峽,千年古剎,摩崖石刻、高原平湖------


鎮北臺  萬里長城第一臺

不由抒發情感,賦詩一首:"鎮北高臺氣勢雄,嚮明自是表其功。和親化解民族恨,易馬溝通邊塞榮。自古關山難奏效,如今盛世九州同。湖波大漠榆林綠,夕照長城萬里紅。"

九口2020-3-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