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割讓臺灣與臺灣人民的抗日義舉


1894年2月,因不滿政府腐敗、盤剝民眾,朝鮮全羅道東學黨領袖全琫準率眾起義。為了鎮壓農民起義,李朝政府請求清廷急速派兵入朝。6月5日,清帝下旨批准出兵。此前6月2日,日本召開緊急內閣會議,並通過了外相陸奧宗光的出兵朝鮮案。5日,頒佈了天皇敕令,組建入朝混成旅團。16日,在未取得朝鮮政府同意的情況下,日本陸海軍在仁川登陸完畢。

此時,朝鮮政府與東學起義軍簽訂了《全州和約》,朝鮮內亂已經平息。於是中國提出中日兩國同時撤軍。但日本不予理睬,反而向漢城(今首爾)進軍。7月12日,日本內閣再次召開會議,最終確定了同中國開戰的方針。

7月19日和7月20日,大鳥公使照會朝鮮政府,強硬要求朝鮮為日本軍隊建設兵營,同時逼迫朝鮮發表廢除中朝間一切約章的聲明。7月23日,日本軍隊突然包圍了朝鮮王宮,拘禁了朝鮮國王和閔妃,抬出大院君“執政”,逼迫其起用親日派官員。7月25日,按照日本人的旨意,朝鮮親日派政府宣佈“獨立”,脫離同中國的朝貢關係,廢除以往同中國簽訂的條約,並授權日本驅逐在朝鮮的中國軍隊。就在這一天,日本海軍在豐島海面偷襲了中國的運兵船,“廣乙”艦被擊沉,“濟遠”艦負傷,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割讓臺灣與臺灣人民的抗日義舉


在豐島海戰爆發的同一天,日軍混成旅團3000餘人在大島少將率領下,兵分兩路向清軍的牙山駐地進犯,幾天後佔據了牙山。日本海陸軍在同一天不宣而戰,7月28日,清政府被迫宣佈與日本決裂。8月1日,清帝下詔向日本宣戰。同一天,明治天皇也頒發宣戰詔書。

由於清廷的腐敗無能,在朝鮮的清軍僅一個月時間就遭到慘敗。在陸戰失利的同時,中國海軍作戰也極不順利。北洋水師當時擁有千噸級以上的軍艦10艘,另有南洋水師的軍艦6艘,廣東水師的軍艦3艘,總計19艘戰艦。就海軍實力而言,並不遜於日本的海軍。然而,中國海軍紀律鬆弛,平素缺乏訓練,更缺乏實戰經驗。加之備受朝廷大吏的掣肘,調度指揮失靈,行動盲目,結果貽誤戰機,遭受慘敗。

9月17日,中日海軍在黃海開戰。雖然丁汝昌、鄧世昌、林永升等指揮官及屬下官兵英勇作戰以致犧牲,但北洋水師最終損失5艘戰艦,陣亡600餘人,遭到失敗。

黃海海戰結束後,清廷開始籌劃罷戰求和,請西方列強出面斡旋。然而,日本人根本不接受“調停”,於10月向遼東進攻。11月初,金州、大連灣、旅順等重鎮相繼淪陷。

日軍攻佔旅順後,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屠殺慘案。大屠殺從11月21日開始到11月25日,持續了5天。有史料記述,一座兩萬多人口的旅順城僥倖逃生者只有六七百人,[插圖]大約有兩萬餘無辜民眾死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之下。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割讓臺灣與臺灣人民的抗日義舉


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主要內容是:(1)中國放棄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2)中國將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後因俄國、德國、法國的干涉,遼東半島未割讓,但中國要支付3000萬兩白銀的贖金);(3)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4)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4地為通商口岸;(5)日本臣民可在中國通商口經營製造業,其產品免徵雜稅;(6)日本軍隊暫行佔領威海衛,直至交清所有賠款。《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鉅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同時也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此後,中日兩國侵略與被侵略的基本關係越來越清楚。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割讓臺灣與臺灣人民的抗日義舉


《馬關條約》使中國失去了臺灣,因此引發了強烈反應。在北京,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聯合參加會試的舉子發表“上皇帝書”,力陳割地之危險,提出“變法成天下之治”的主張,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臺灣民眾也以罷市等行動抗議清政府割讓臺灣。為了保衛臺灣,在丘逢甲的主持下,宣佈成立“臺灣民主共和國”而不受《馬關條約》的制約,推舉原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5月,日本政府任命樺山資紀為臺灣總督,率2萬餘兵向臺灣進發。唐景崧很快逃回大陸,“臺灣民主共和國”不復存在。此時,在中法戰爭中率領黑旗軍大破法軍而此時任臺灣軍務幫辦的劉永福擔起了抗日大任。另外,臺灣民眾在丘逢甲等人的組織下成立起各種形式的民軍或義軍,他們持原始的武器活躍在山區、鄉村、海島,與侵略軍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割讓臺灣與臺灣人民的抗日義舉


從5月27日樺山資紀下令進攻臺灣,到10月27日樺山宣佈臺灣島“全部平定”,臺灣軍民堅持抗敵5個月。戰爭期間,日本除投入2個精銳師團外,另有海軍艦隊,近5萬人馬,另有2.6萬隨軍服役。在付出包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山根信成少將旅團長在內的戰、病死4624人的代價後才佔據了臺灣,這個數字比日軍在甲午戰爭中死亡的人數多了近一倍。

臺灣軍民在朝廷棄臺、失去後援、孤軍奮戰的情況下,毅然決然地豎起抗日義旗,以低劣落後的原始武器與強敵周旋,開了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的先聲。此後,直至1945年臺灣光復,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一直沒有間斷,並且和大陸的抗日戰爭融為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