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這些話,聽懂兩句就夠用一輩子的了

司馬懿這些話,聽懂兩句就夠用一輩子的了

人不能怯懦,

但不能不知敬畏,

要學會敬畏自己的對手

曹叡死後,曹爽囂張跋扈,獨斷專權,明面上將司馬懿升為太傅,實則是架空其在朝堂的控制權。

面對曹爽種種咄咄逼人的做法,司馬懿的學生鍾會按捺不住了,於是上門勸說司馬懿:“老師,你就甘於這坐而論道的太傅之位嗎?”

司馬懿則說:“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要學會敬畏自己的對手。”

大家都知道,鍾會的勸告,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內心的蠢蠢欲動,並希望老師能採取一定的措施,與曹爽爭鬥,而奪回士族在朝堂的地位。但司馬懿卻不為所動,他以楊修為例好言勸導鍾會,不要重蹈覆轍。

“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要學會敬畏自己的對手。”

一句話,就點出了司馬懿不和曹爽一般計較的原因,不是怯懦,只是先保有一份敬畏之心。

從司馬懿反觀我們自身,可以發現,當我們遇到總是咄咄逼人的對手,自己也往往忍不住衝動地懟過去,然後魚死網破,或者被對手幹掉。

總之,浮躁和急功急利的心態真的害人不淺,真需要學一學司馬懿這份人生態度,對於人生勁敵,不能急於魚死網破,而是要靜待良機。要記住:你的日積月累,早晚會成為別人的望塵莫及!

司馬懿這些話,聽懂兩句就夠用一輩子的了

不要和愚蠢硬碰硬

要學會向愚蠢低頭

曹爽在跋扈的路上越走越遠,逼郭太后遷宮,以此來架空年幼的皇帝。

如此重要的事,曹爽連個招呼都不給司馬懿打。司馬昭忿忿不平地對父親說,曹爽實在太過分了,這是在凌辱司馬家,忍無可忍之時就無需再忍。

司馬懿這些話,聽懂兩句就夠用一輩子的了

但司馬懿卻非常平靜,他問司馬昭:“這曹爽比諸葛亮如何?”

司馬昭回答道:“螻蟻爾。”

於是,司馬懿說:“與愚蠢硬碰硬拼個頭破血流,豈不更愚蠢?人這一生,難免和愚蠢為伍,要學會向愚蠢低頭。”

司馬懿這些話,聽懂兩句就夠用一輩子的了

司馬懿的這段話,又一次真理了,曹爽雖然通過小手段逼得郭太后移宮,欺主年少,似乎能隻手遮天,但屢次作死的曹爽真的能笑到最後嗎?

司馬懿再次告訴我們,當遭遇一些愚蠢的挑釁和下作的手段時,沒必要睚眥必報,不要和愚蠢者為伍,因為多行不義者終將必自斃。要記住:笑到最後才是王道。

臣一路走來,沒有敵人

看見的都是朋友和師長

司馬懿年輕時輔佐曹丕,最大的對手是楊修,然而當楊修因雞肋事件被曹操判死刑後,司馬懿卻主動請求曹操讓他見楊修一面,曹操問他原因,司馬懿是這麼說的:“臣一路走來,沒有敵人,看見的都是朋友和師長。”

司馬懿誠懇的一席話,果然打動了曹操,也越發讓曹操從心底欣賞他。

司馬懿這些話,聽懂兩句就夠用一輩子的了

秉承著這個為人處事原則,司馬懿對楊修、諸葛亮等對手們都充滿尊敬,甚至對害過他的人都不存恨意,在生死時刻總能得以和解。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司馬懿來到他生前所在的蜀軍營帳,以水代酒敬孔明,眼中滿含熱淚,如果不是兒子提醒他身後是大魏的將士,司馬懿甚至要跪下去祭拜。

司馬懿這樣誇讚生死大對頭諸葛亮:“你一生清清白白,就像這水一般,雖然你我為敵六載,但我卻一直視你為知音,孔明,讓我尊你一聲,先生。”

司馬懿這些話,聽懂兩句就夠用一輩子的了

而劇情發展到曹叡死後,曹叡的男寵辟邪被打入獄中,司馬懿是唯一一個去探望他的人。

雖然辟邪總是為了曹叡給司馬懿找麻煩,但司馬懿仍然以大度之心,憐憫他對先帝的一片忠心,還為他帶了一件衣裳,為他保全了最終的尊嚴。

司馬懿這些話,聽懂兩句就夠用一輩子的了

辟邪警示司馬懿,曹爽年少輕狂、驟登高位,只怕司馬懿下半生也要身陷囹圄,他卻回答說:

“司馬懿,不會與他人爭鬥”,謙恭內斂,不爭不搶,正是司馬懿在職場上的寫照。

司馬懿這些話,聽懂兩句就夠用一輩子的了

司馬懿對對手和敵人的尊敬,讓我們看到他的胸襟和氣量。在職場上,要學會向對手學習,尊重對手、感恩對手,因為正是他們的存在,才使自己更加強大,才能獲得更長足的進步。

我只想這一生一世

耳朵都在夫人手裡

歷史上的司馬懿,當然是不會怕老婆的。但是,他確實有個很厲害的老婆,在司馬家早期,有著不俗的表現。於是,影視劇為了好看,把這一噱頭放大,把司馬懿編成三國“最怕老婆”的男人——這分明是要搶諸葛亮的飯碗啊。

戲說歸戲說,一些道理卻還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司馬懿這些話,聽懂兩句就夠用一輩子的了

司馬懿剛輔佐曹丕時,眾人要在曹丕府中設宴,本該和“同事們”飲酒作樂的司馬懿,卻陪張春華在灶下做飯,面對張春華的小脾氣,司馬懿好聲安慰她,“外面的事談得再大,飯總是吃不香,還是家裡的飯好吃”,一番話,頓時哄得張春華開心了許多。

張春華倚靠在司馬懿背上深情地傾訴,不管以後的天下如何,只要司馬懿一生平安。司馬懿更是對妻子說出了那句他記了一輩子,也做了一輩子的話,“我只想這一生一世,耳朵都在夫人手裡”。

司馬懿這些話,聽懂兩句就夠用一輩子的了

司馬懿告訴我們:夫妻之間更多的應該是陪伴和理解,不能一言不合就離婚,更甚者第三者插足。結婚像是兒戲,沒有責任,沒有道德。可要知道,家庭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三代人,甚至家族大事,對自己負責,對另一半負責,就是對父母負責,對子女負責,對家族負責,對國家負責。

敗而不傷,敗而不恥

先要學的是善敗

在培養後代上,司馬懿也頗有一番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與諸葛亮對陣失敗,被搶了隴上小麥後,魏軍眾將士都十分不滿,明明魏軍兵力是蜀軍數倍,居然還輸給了諸葛亮,連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坐不住了,一起去司馬懿帳內抱怨。

司馬懿這些話,聽懂兩句就夠用一輩子的了

去了司馬懿的大帳,卻只見司馬懿和管家侯吉居然優哉遊哉地打著五禽戲,兩個兒子頓時連連吐槽,司馬懿倒是非常淡然,問兒子,“你們是來打仗的,還是來鬥氣的?那些一心想贏的人,就能贏到最後嗎?打仗,先要學的是善敗,敗而不恥,敗而不傷,才真的能笑到最後。”

司馬懿這些話,聽懂兩句就夠用一輩子的了

司馬懿的一番話,立刻讓兩個兒子心領神會,明白了父親按兵不動的用意,父子三人甚至一起打起了五禽戲。

以“失敗學”教育兒子,和現代父母恨不得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做法截然不同,誰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卻很少有人能正確面對失敗,司馬懿就告訴我們,要對失敗多一些耐心,才能贏得最後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