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位霸主活活餓死,屍蟲遍地無人收屍,全是拍馬屁害的

春秋時期的霸主由於評判的標準不一,所以榜單上的人名有所不同。但無論任何一份霸主榜單,齊桓公都是無可爭議的NO1(第一名)。

春秋第一位霸主活活餓死,屍蟲遍地無人收屍,全是拍馬屁害的

我們通常所說的春秋五霸

然後,就是這樣一位英明神武,把各國都收拾得服服帖帖,被大家公認為帶頭大哥的君主,結局卻不是那麼完美,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悽慘。

齊桓公四十二年,重病的齊桓公躺在臨淄的宮室裡孤獨無助,而宮外的人竟然也對很久沒有看到齊桓公出現毫不在意。這不奇怪,因為宮中傳聞,桓公研究巫蠱之術已有數月,頗有心得。據說,齊桓公已經從當初的萎靡狀態變得精神抖擻,可不食酒米,很快就可以成仙了。又據說,在宮外搭三尺圍牆,就是為了避免外界騷擾。

然而,這一切實際上都是三個小人易牙、開方、豎刁的陰謀。他們將齊桓公軟禁在這座高牆宮院中,齊桓公欲食不能、欲飲不得,最後一代梟雄活活餓死在高牆宮院之中。曾經把中原諸侯擺佈在手心裡的英雄,竟然是被幾個猥瑣小人餓死了。

齊桓公的悲慘世界這樣就結束了嗎?並沒有。齊桓公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為王位劍拔弩張,各自籠絡了一幫黨羽,同室操戈,相互攻擊。齊桓公的屍體直挺挺地在床上躺了數十天,屍蟲遍地遊走,等到齊桓公的兒子無詭即位後,才把老爺子的屍身收拾進棺木。後來無詭戰敗被殺,齊桓公的太子昭幾經廝殺,接替了王位,是為齊孝公。齊國這才安定下來。然而等到齊孝公登基這年的8月,齊桓公才正式安葬,這離他去世已經過去10個月了。

齊桓公之所以晚景悽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用人不當,重用了易牙、開方、豎刁這3位小人。

前期知人善任成就霸業

齊桓公並不是一個不會識人用人的人,他之所以能夠成就霸業,其中一條最主要原因就是用對了賢相管仲。

春秋第一位霸主活活餓死,屍蟲遍地無人收屍,全是拍馬屁害的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成就霸業

管仲本是齊桓公兄弟公子糾手下的人,而且還曾試圖殺他。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十二年),齊國公孫無知殺了齊襄公,自立為君;第二年春天又被採丘大夫雍林所殺。

分別追隨兩位在外國避難的齊國公子的管仲和鮑叔牙,帶領他們身後的“準國君”,開始玩起了一場生死時邊的賽跑。鮑叔牙和公子小白本來跑在了前面,但就在他們休息的時候,管仲奉公子糾之命很快就追上了他們。

管仲看見公子小白,張弓搭箭,向小白射來。那支箭,不偏不斜,正中小白前胸,只聽得一聲慘叫,小白倒在了車上。自以為圓滿完成任務的管仲,一路手舞足蹈地回去覆命了。

公子糾這邊得到管仲的捷報,自認為沒有人會爭奪齊國國君的寶座了,於是,一路優哉遊哉地向齊國進發,行動速度很緩慢。

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小白沒有死,而是在當天晚上,先期趕到了臨淄,抓住機會聯合齊國貴族登上了王位,成為歷史上的齊桓公。

原來,那支箭被衣服上的帶鉤擋住,並沒有射傷小白,小白當時急中生智,假裝被射中,倒在車上,避免再次被當成射擊目標。

管仲和小白的這一次交手,實際已經清楚地確定了今後兩人合作時的關係:小白,不愧是未來的中原霸主,他的機敏、智慧、善於表演,已經得到充分展示。而管仲,雖然失手,但他對自己職責的認真、負責的態度也十分可嘉,為了自己的主人登上王位,敢於臨場處置,試圖射殺王族的人,幹工作真是不給自己留後路啊!

我們今天很難想象,管仲再一次見到這個差點成為他箭下之鬼的小白,是什麼心情。因為人家現在已經是一國之君,而且人家還不記一箭之仇,拜他為相,對他十分信任。

春秋第一位霸主活活餓死,屍蟲遍地無人收屍,全是拍馬屁害的

管仲的一系列改革幫助齊國迅速強大起來

有這樣一層淵源,焉能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僅自己玩命幹,管仲還向齊桓公舉薦了一批各有所長、盡忠職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桓管五傑":隰朋、甯戚、王子城父、賓骨元、東郭牙。在這個強大領導集團英明決策下,齊國開始了改革。


春秋第一位霸主活活餓死,屍蟲遍地無人收屍,全是拍馬屁害的

春秋時期各國分佈圖

政治上,實行國野分治的方法,國都為國,其他地方為野;軍事上,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經濟上,通過減少稅收,增加人口的生育水平。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齊國經濟走向富庶,軍事走向強大,百姓安居樂業,齊桓公也深受人民擁戴。這一系列漂亮的答卷,至少證明齊桓公用管仲是用對了。

晚年重要小人結局悽慘

然而,到了晚年,我們看到的是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場景:烏雲低垂,籠罩在古老的齊國都城臨淄的宮殿上空。

春秋霸業的首創者、一代霸主齊桓公躺在寬大的病榻之上,神情有些憂惚,蒼白的臉上又平添了幾分陰鬱。四周無人,孤零零的他呼吸愈加沉重。就這樣沒有食物吃,沒有水喝的 60 多天過去之後,奄奄一息的齊桓公竟被活活餓死在內宮之中。

春秋第一位霸主活活餓死,屍蟲遍地無人收屍,全是拍馬屁害的

齊桓公取得的巨大成功讓他衝昏了頭腦

令人費解的是,堂堂一國之君怎麼會餓死?事情還得追溯到齊國賢相管仲臨死的時候。當初,管仲病危,齊桓公使急忙去看望管仲,並向管仲詢問在管仲之後有誰可以委以重任,幫助他延續霸業。

管仲賣了個關子,說:"沒有人比君主還了解臣下的人了。"

齊桓公想要任用鮑叔牙,管仲誠懇地說·"鮑叔牙確實是一個君子,但他善惡分明,看見一個人邪惡的一面,終身不忘,沒有藏汙納垢的包容心,這樣的品行是不可以從政的。"

齊桓公又焦急地問:"易牙愛惜寡人勝過愛惜自己的子女,可以委以重任嗎?"管仲說:"易牙為了滿足主公您的要求競不惜烹殺了自己的兒子以討好主公,這種沒有人性的人,不適合拜其為相。"

齊桓公又問:"開方怎麼樣?他愛惜寡人勝過愛惜自己的國家。"管仲果斷地答道:"衛國公子開方拋棄了做千乘之國太子的機會,表面上甘願侍奉主公, 15年對故國不管不顧,父親去世的時候都不回去奔喪,如此無情無義,沒有父子情誼的不孝子,怎會能真心忠於主公呢?況且千乘之國的封地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他放棄千乘之國的封地,俯就於主公,他的野心必定超過了這千乘之國。主公應該儘快疏遠這種陰險的人,自然就更不能任用他為相了。"

齊桓公再次問:"易牙、開方都不行,豎刁應該可以勝任吧?為了來侍奉寡人,他寧願自殘身肢,這樣的愛惜寡人勝過愛惜自己身體的人,難道還會對我不忠嗎?管仲搖搖頭,笑著說:"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愛惜,這樣的舉動是違反人情事理的,這樣的人又怎麼會真心忠誠於主公您呢?請國君務必疏遠這三個人,若寵信他們,將來國家必亂。"

管仲說罷見齊桓公面露難色,便向他推薦了為人忠厚、不恥下問、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告訴桓公隰朋可以幫助國君管理國政,延續霸業。

而之後,易牙聽說了齊桓公與管仲的這段對話,便去挑撥鮑叔牙, 說管仲阻止齊桓公任命鮑叔牙。鮑叔牙笑道 "管仲薦隰朋,說明他一心為社稷宗廟考慮,不存私心偏愛朋友。現在我位居司寇之職,驅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讓我為相,你們這些小人哪裡還會有容身之處?"易牙討了個沒趣, 深覺管仲知人之深,對朋友瞭解縝密,於是灰溜溜地走了。

不久管仲病逝。齊桓公聽從管仲生前的告誡,加上隰朋、鮑叔牙等賢臣再三提醒下,疏遠了易牙、開方和豎刁這三個小人三年。

春秋第一位霸主活活餓死,屍蟲遍地無人收屍,全是拍馬屁害的

小人往往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歷史證明一列沒有了司機的火車是要出軌的。歷史同時也證明,越偉大的領導人,在晚年越容易犯錯,這是因為早年成就霸業,需要果斷和魄力,需要自信乃至強悍的性格。這種強勢領導,只要得到能臣的真心輔助,還有那麼一點約束,想不成事都難。但當這些賢臣一個個離齊桓公而去的時候,曾經雄才大略、而今老氣橫秋的君王,往往因為過於自信而喪失清醒,甚至走向昏聵。

齊桓公似乎忘記了管仲的勸告,說 "管仲都死了這麼多年了,早就已經腐朽了。"逐漸走向衰老的齊桓公,也開始壓抑不了被拍馬屁服侍著的快感。

自從遠離易牙、開方、豎刁三人之後,齊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寢,口無謔語,面無笑容,日子過得很不舒心。沒有了樂趣,那還叫生活嗎?到最後,齊桓公忍不住又把易牙、開方、豎刁三人召到了身邊,加以重用。

而易牙、開方、豎刁三人,沒有了管仲的阻礙,便開始專權。齊國的一切都被這三個小人掌控了一一甚至是齊桓公的人身自由。最後就出現了前面說到的場景,齊桓公病重,被三人軟禁起來活活餓死,死後很長時間無人收屍,屍蟲遍地遊走。齊國也隨著他的死去,逐漸走向衰落。

親賢人、遠小人是被歷史無數次證明的鐵律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語重心長地勸誡後主劉禪: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可見齊桓公親近奸佞、遠離忠賢的人,最終只能是誤己、誤國、誤民,讓人們在同情他的遭遇時不免又多了幾分氣憤。齊桓公之所以落得被活活餓死在深宮之中、死後屍蟲遍身的下場,正是因為他識人不準、用人失當,其教訓何等深刻。齊桓公的故事,為當今各行各業的領導者、決策者敲響了警鐘。

首先,領導者、決策者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正是因為手中握有人員任免、決定重大事項等權力,那些懷有個人目的人,總是會想方設法地迎合領導,投領導所好。在這種人面前,作為領導者、決策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千萬不能為海言所惑、被媚行所迷,否則,就容易良莠不分、忠奸不辨,結果就會像齊桓公一樣,不僅江山社稷不保,最後連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搭進去。

其次,要對違背常情、常理的事保持警惕。

對於工作和生活中超出了常情、常理的人和事,領導者、決策者 要保持警惕。就像管仲分析的那樣,對自己的父親、兒子和身體都不愛惜的人,一定是心懷叵測的。如果不牢記這一點,就很可能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落入其設計的圈套,從而給自已的利益和前途帶來損害。

最後,領導者、決策者在選人用人上要重視民意。

常言說得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選人用人時,要多聽大多數人的意見,這樣可以避免用人失察。在這個故事裡,齊桓公確實也問了,而管仲也知無不言地說了。但齊桓公並沒有聽進去,事後也沒有認真落實。現實生活中,有的領導,也並非發自內心地想聽取別人的意見,而僅僅將其視為選人用人工作中的程序,因而不得不勉強為之,走走過場。這也正是導致一些領導者、決策者在選人用人上失察失誤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只有真心實意聽取意見,以正確的態度從諫如流,才能夠有效地避免選人失察、用人失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