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力建:“中醫農業”厚積薄發、與時俱進,助力中國農業綠色發展

相關鏈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根據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任務,中醫原理技術方法農業應用(簡稱“中醫農業”)可以通過生態可持續方式充分利用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農業綠色發展,推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促進生態保育和產品質量提升,為實現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發揮應有的作用。

1、“中醫農業”理念的傳承與發展

“中醫農業”就是將中醫原理技術方法應用於農業領域,用中草藥生產“兩藥”(農藥和獸藥)保護動植物生長,利用中草藥加上天然營養元素的組合搭配生產“兩料”(肥料和飼料)促進動植物生長,利用藥用植物與其他生物群落之間的相生相剋機理調理動植物生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化學飼料添加劑以及各種抗生素、激素的使用,有利於動植物健康生長、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中醫農業”不僅能提高產品的質量,還能增加產品的功能,在食藥同源食品、保健食品和特殊醫學用途食品開發和應用方面將產生巨大的應用價值,有利於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章力建:“中醫農業”厚積薄發、與時俱進,助力中國農業綠色發展

“中醫農業”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是農耕文化和中醫文化的融合傳承和創新發展,是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中醫農業”厚積薄發、與時俱進,創新了農業科技和生產方式,給中國特色的農業科技體系創新提供了新的、巨大的研發空間。“中醫農業”開創了探索人類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新領域,為“一帶一路”戰略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醫農業”是在我國農業生產長期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綜合多重技術手段的組合拳式技術方案。多年來,“中醫農業”團隊在西南石漠化地區、東部鹽鹼化地區、西部寒旱地區及廣闊的草原地區將“中醫農業”植入當地傳統農產品生產方式中,形成了“中醫農業”技術方法集成思路在上述地區推廣模式的大量經驗和成果。以這些經驗和成果為基礎,尤其是以“中醫農業”在上述地區“特色種養業”中“食藥同源農產品”產業發展方面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為切入點,推動項目區的社會經濟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可以為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作出突出貢獻。

2、“中醫農業”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與實踐

2016年10月20日,中國農科院原副院長章力建研究員等在中國農科院院網"專家觀點”發表《發展"中醫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一文,首次提出“中醫原理技術方法農業應用(中醫農業)″理念與基本內容和思路。

“中醫農業”與時俱進,厚積薄發,在研發領域進展很快,在生產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CNKI期刊論文搜尋結果顯示,有關“中醫農業”的論文已有6000餘篇,涉及內容有“中草藥飼料添加劑”、“中草藥應用於養殖”、“中獸藥”、“植物性農藥”、“中藥肥”以及“中醫農業”;全國大專院校、科研單位中約有數十萬科研人員在進行“中醫農業”相關研發項目,並有100多萬家農業經營主體在農產品生產程序中應用“中醫農業”思維和技術方法(種植業,超億畝、養殖業數量巨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積累了大量經驗和資料,同時,研製和開發了一大批"中醫農業"系列投入品。

章力建:“中醫農業”厚積薄發、與時俱進,助力中國農業綠色發展

由於"中醫農業"植物源農藥均為中藥材提取的自然產物,在環境中會自然代謝,參與能量和物質循環,不會發生農藥富集,對環境、人畜、天敵安全,並且自身來源於中藥材原料,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天然生長調節劑,有助於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能力,促進植物健康生長,增加病蟲害預防作用。

“中醫原理技術方法農業應用”在生產實踐中應用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基於中草藥配伍原理生產農藥獸藥、飼料肥料以及天然調理劑;二是基於中醫健康循環理論集成生態循環種養技術模式;三是基於中醫相生相剋機理,利用生物群落之間交互作用提升農業系統功能。其主要機理為:經“中醫農業投入品"處理後的農產品先調理好本身內部機理,再去適應自然環境,以更有效的提高農產品本身質量及健康生長水平。

近年來,“中醫農業”各種投入品在生產實踐中表現出了顯著成效。以其中三種"中醫農業"系列投入品為例:2019年,在26個省(市、自治區)相關區域52萬畝共34種農產品生產中施用,普遍表現為優質高產、生態安全、色香味全、功能性強、保鮮期長、抗逆性好並且生產成本有所降低等效果。同時,“中醫農業”投入品土壤修復劑能使土壤團粒結構、微生物群落和有機質含量得到明顯提升。目前,在生產實踐中,“中醫農業”已形成了效果較好的10種系列投入品。

在市場開發方面,農業生產實驗表明,利用中醫農業技術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具有明確的產品品質區分度。中醫農業農產品的概念更容易被消費者所採信。中醫農業農產品具備“差異化”特點,有助於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

3、“中醫農業”獲得國際組織和知名專家認可

聯合國糧農組織(FA0)前總幹事Graziano出席第15屆世界中醫藥大會致辭並表示:“中醫農業”最新理念將列入糧農組織(FA0)工作計劃中。聯合國糧農組織(FA0)醫藥顧問、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何家琅教授表示:中醫發源於中國古代農耕社會,中醫和農業是中國最古老的兩大行業,中醫農業的傳統和現代的跨界融合,創新發展舉世無雙,這將是中國對人類的重大貢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桑濱生表示:中醫原理技術方法農業應用(“中醫農業”)的提出使世人眼前一亮,中醫和農業的跨界融合、優勢互補、集成創新對兩個領域的發展都有深遠的意義。

章力建:“中醫農業”厚積薄發、與時俱進,助力中國農業綠色發展

2018年11月17日,第十五屆世界中醫藥大會在羅馬開幕,中醫原理技術方法農業應用(“中醫農業”)首倡人章力建博士應邀作了《發展中醫農業,走有中國特色生態農業之路》主題報告。19日,章力建博士一行應邀到聯合國糧農組織(FA0,羅馬)總部訪問,分別和(DPSS)南南合作司等四個相關部門,就中醫原理與技術方法農業應用(“中醫農業”)座談,就項目合作進行探討並達成共識。2019年9月28日,“中醫農業”首倡人章力建博士應邀在上海出席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lDO)全球科技創新大會,並獲“突出貢獻獎”,在大會上作《“中醫農業“助力綠色農業創新發展》專題報告。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雜誌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表示:這個項目好,項目大,我可以當你們的顧問,我的19塊基地都可以作實驗田。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科院原副院長李振聲院士表示:中科院的研究人員一直在搞相關研究,你們提的高,更加系統,比生態農業更有內涵。

4、推動“中醫農業”發展的相關思考與建議

要補齊短板,加強“中醫農業”在基礎研發、優良投入品使用面積、產業(供應)鏈建立及產業集群形成、農戶利益及品牌市場提升等方面的工作,使“中醫農業”又好又快地發展,為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作出更大貢獻。相關建議如下:

一是籌建研發平臺。從國家層面實時抓緊資源整合、跨界融合、優勢互補、集成創新,積極籌建“中醫農業研發平臺(中心)”,進行系統、深入、細緻的研究攻關,把“中醫農業”發展成為涉農新學科。

二是謀劃立項。中醫農業”將給農業科技研發領域增添一系列新的創新亮點,具備重大農業科技項目的特點。建議從國家層面謀劃立項。並設立一個基礎研究和開發項目:“培育高效、多效的藥用植物新物(品)種”,為“中醫農業”投入品又好、又快、又穩的研究和開發打好基礎。

三是籌建成果轉化及技術集成示範基地。建議儘快籌建一批“中醫農業”助力“食藥同源產業發展”成果轉化及技術集成示範基地,基地目標是生產有利於占人口總數約70%的亞健康人群提高免疫力的“食藥同源”或“功能性農產品”。

四是將“中醫農業”對接到各級農業項目基地。建議優先選擇“生態原產地”和“中醫農業之鄉”生產基地。與中醫農業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產業配套的儲運加銷項目,促進中醫農業生態食材與生態餐館對接。

五是強化機構健全和隊伍建設。積極創造條件,籌辦和組建“中醫農業學(協)會"。儘快編著《中醫農業的原理與應用》,並培育一大批能熟練掌握“中醫農業”生產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

六是建立中醫農業耕育田園青少年體驗基地。利用中國現代農業暨產業化論壇平臺,打造耕育農法、勞動教育、生態餐飲、生態體驗、戶外拓展、婚紗攝影、休閒垂釣、科普研學、田園康養於一體的耕育田園綜合體,以有機質農業種養循環、種養平衡為基礎,以農田廢棄物還田為手段,提高和保持土壤較高水平的有機質含量。在保障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土壤可持續生產和利用能力。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生態發展之路。建設“中國美食地標”和“中國文旅地標”耕育文化宣教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