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是不是和袁崇煥一樣死得很冤?

王超行俠仗義


說到兩人,我覺得袁崇煥是真的冤,岳飛則是不諳官場政治才被奸臣害死。

袁崇煥謀略過人、作戰英勇,多次以少勝多擊敗強敵,深受崇禎的重用。但是最終結果卻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一時之間,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市井百姓,皆認為袁崇煥背叛大明。

在大臣們的強諫下,崇禎帝下令將袁崇煥凌遲處死。據說行刑時,眾人拍手稱快,劊子手高價販賣袁崇煥之肉,購買者趨之若鶩。一代忠臣良將,竟然被認定為國之叛徒,大業未成,含冤而死。直到一百多年後,清朝史學家想要編纂明史時, 才為袁崇煥翻案。

而岳飛之死,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那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岳飛性格剛直,不懂政治,北伐以迎二聖為口號,想要打垮金國恢復舊山河,恰恰觸碰到了趙構的逆鱗,才會被秦檜害死。

所以,綜上所述,袁崇煥之死,才真的是天大的冤情,不僅僅是明朝的悲劇,更是一個民族的悲劇!

------------------------------------------------------------


觀雪一壺酒


岳飛沒讓敵人繞過防區打到首都吧,敵人在首都外邊燒殺搶掠一通,這是什麼罪過?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岳飛的死,他的政治主張和帝國最高統治者(宰相秦檜,皇帝趙構)截然相反,岳飛和大多數抗金將領主戰,而皇帝和多數文官主和,而岳飛口號也是喊的最響的那個,在他抗金連連勝利之時,也和主和派矛盾逐漸加深,最終導致了他被以皇帝為首的主和派的殺害。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岳飛的《滿江紅·寫懷》,寫的慷慨激昂,壯志凌雲,欲雪家國仇恨的靖康之恥。而其中“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似乎是指收復汴州,打敗金人救回被俘虜的宋徽宗和宋欽宗,而岳飛也成天喊著“迎還二聖”的口號,這也和宋高宗的利益發生衝突——如果打敗了金人,救回了被金人虜走的兩位“太上皇”,那他這個皇帝還怎麼當?

岳飛似乎是不知道這其中的利益關係,依舊宣傳著“迎還二聖”的政治口號,多次打敗金軍。又或許他是知道的,無論是生是死,也改變不了他精忠報國、收復失地的志向。他和宋高宗的矛盾在“朱仙鎮大捷”後走向高潮,眼看著岳飛就要打到汴州,收復古都,而此時趙構卻一日頒發三道金牌,強令他回京,似乎是怕他真的收回了失地,迎回二帝而他會失去皇位。被召回的岳飛似乎不知道問題已經很嚴重了,依舊我行我素。秦檜清楚趙構心裡的想法,金人也明白他怕丟失皇位,於是議和的條件之一就是殺掉岳飛。最終,在趙構的暗中指使下,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

袁崇煥的死,大概比岳飛還冤。後金皇太極使用反間計,說袁崇煥擁兵自重,想要造反,與袁崇煥有仇的大臣又彈劾他,平生孤寂多疑的崇禎帝不明真相,對他凌遲處死。他被處死那天,前來觀看的人人山人海,而這其中的大多數人不是惋惜他,似乎聽信他造反的謠言,紛紛爭著搶或買他的肉生吃,袁崇煥看待民眾也想皇帝一樣也這樣不明真相對待他,大概是最寒心的吧。


朕驚歷史


岳飛和袁崇煥都是在國家危難時刻,鎮守邊疆,因個人的一些錯誤和皇帝的不信任調回京城處死的。當然也涵蓋了太多的不為人知的內幕在裡面。

岳飛的死,卻引起了太多民間的強烈非議。認為是奸人秦檜和張俊等人所為。特別是宋孝宗皇帝為岳飛平反後,民間不斷出現太多的流傳和評書演義,把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推崇的神乎其神,把岳飛戰略戰術吹捧的高高在上。誠然,岳飛抗擊北國邊陲的強悍入侵,屢立戰功。岳家軍紀律嚴明作風優良也受到大家一致好評。可是,岳飛很多性格上的短板和作死的十三道金牌召回竟然無視,這都為自己的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國家本來就重文輕武,僅有的幾十萬精銳部隊都在你的節制,你竟然違背旨意,單憑這一條就能嚇死皇帝了。對於重文輕武的皇帝趙構來說,秦檜和張俊只是用來殺岳飛的提醒,並不是唯一的原因。岳飛的死非常冤,畢竟心意是好的,然而自己的硬傷也不能忽略。139年後,南宋在崖山之戰後,1279年,隨著文天祥一起過了零丁洋,永遠消失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而袁崇煥抗擊後金的名將,他的死,更加引起了現代大家的熱議,畢竟殺掉袁崇煥之後,朱由檢再也無人可用了,再勤工不戳,也改變不了15年後1644年亡國的傷痛。自己也如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一樣,也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樹上。袁崇煥有嚴重過錯,殺死抗擊後金的北部朝鮮邊陲重要守將毛文龍,被後金皇太極用反間計,朱由檢聽信謀反叛逆的讒言,讓百姓們凌遲的。更加戲劇性的是,大清建國以後,1782年乾隆皇帝為其平反昭雪。

因封建社會的歷史侷限性,帝王的權威是不能動搖的。只是,帝王需要考慮到自己殺掉重臣的滿意度和失望度自己承受和掂量了。歷史沒有對錯,只能聽後人點評。但是我們卻不能夠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待那個時代的是非成敗。如果那樣的話,秦國695年裡幾千萬人遭受塗炭,漢武帝三十多年的皇帝生涯,就足足換了13個丞相,殺了八個,他們哪個不是忠心耿耿。晚年巫盅之禍更是滅三族的不計其數,太子劉據都被逼死,殺死自己兩個最愛的老婆衛夫子和鉤弋夫人,這難道是不是應該釘在十字架上呢?朱元璋更不用說。……這難道能用時代的眼光看待解釋的通嗎?所以,歷史是借鑑,讓我們知道後果,並不是讓我們評頭論足的噱頭,秦檜是唱紅臉的倒黴蛋,即使今天,老闆打電話讓帶著公司2000萬元員工回來,要麼打電話不接,要麼打了13個電話都只答應就是不回來,老闆殺得心也都有了,至於找什麼理由開除就無所謂了,何況那個時代。在今人眼裡,秦檜和岳飛,袁崇煥和朱由檢,只是現代人內心給自己定義的標準罷了。

歷史長河裡,岳飛和袁崇煥只是千百萬死去冤魂的倉海之一粟。在現代人眼裡,他們也只能算是漢族英雄。只是因為他們倆所在的朝代,都灰飛煙滅,混得有些有些沒落,最後都已滅亡收場,所以才讓我們有所惋惜而已。




歷史代的方剛視角


這個問題有個陷阱,就是把袁崇煥的死作為一個冤案來定性,表面上問的是岳飛,事實上是想敲定袁案的基本性質。既然邀請鄙人,在下就說說個人淺見:

先轉述袁崇煥的判決書: “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餘俱釋不問”。試問哪條不是事實?哪條又不是死罪?

個人認為:

首先,袁的性格與職務和歷史責任不適合。袁是個文官,擁有大明文官系統所有的缺點:大言好談、內鬥、輕信、輕視武官、謀國不謀身、自以為忠誠為所欲為。為了取悅皇帝、也為了派系鬥爭,在皇帝面前狂言“5年復遼”,其實自己內心都知道做不到,這就奠定了他必定不得善終的必然基調。上任之初就擅殺毛文龍(毛也是持尚方寶劍的,就算犯下滔天大罪,殺毛也不是袁的權力、職責範圍,袁可以把毛逮捕押解進京由皇帝、官僚審決,殺毛的後果先不說喪失對韃子的牽制,就說在明軍內部投下的將帥之間不信任的種子就足於讓明軍崩潰的,事實上此後大量明軍將領主動投降韃子就說明了殺毛的惡果)。也許他殺毛是輕信韃子的議和提議,也折射出明朝以文治武、武將被輕視的基本情況的普遍,還有就是他從未考慮過自己將怎麼應對回朝后皇帝和朝臣的責難。

其次,他的能力不足於承擔如此的歷史責任。袁給人的感覺自始至終都沒有認識到大明的基本國策和皇帝的急切期盼,更沒有認識到韃子的戰略方向和對國家民族的威脅,甚至在滿清發展的關鍵時期給予韃子關鍵的物質幫助(賣糧資敵),韃子傾國入關的時候,他事先竟然毫不知情(失職瀆職),在獲知韃子屠戮通州後,未得聖旨派偏將僅帶少量人馬入關被全殲,最後才親自帶領主力入關勤王,入關後跟著韃子部隊圍著北京城轉一圈,眼睜睜看著韃子劫掠無所作為,北京保衛戰時又有開炮轟死滿桂的嫌疑,戰後要求帶兵入城更是送他進入鬼門關的催命符。感覺袁整個過程像個愣頭青一樣,不明真相的群眾懷疑他引韃子入關,被韃子劫掠損失慘重的王公貴族們需要一個發洩不滿的出氣筒,皇帝懷疑他與韃子勾結折損大將甚至帶兵逼宮,這個時候的袁還不死?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你對皇帝有承諾,皇帝對你言聽計從,讓你守國門國都,結果你上任後敵人還傾國圍困國都打到眼皮底下(敵國勢日長),這樣還不處罰的話,皇帝才真沒水平,才真是天理難容。

再者,清修偽史中所謂的反間計純粹就是《三國演義》裡的“群英會蔣幹中計”的橋段,沒什麼新意,更沒有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實在不值得一辯。

袁的悲劇是歷史的悲劇,是一個性格和能力不行的人在一個不合適位置上的必然結果,是大明的悲劇,是漢民族的悲劇,是漢文化的悲劇,是袁個人和那個時代所有人的悲劇。但確實沒有發現袁有賣國的主觀意識,某種程度上說殺袁放袁不是崇禎一個人能決定的(事實上袁被捕後,崇禎確實也曾經有把他再放出來讓他戴罪立功將功贖罪的想法“袁崇煥詢問明白,即著前去邊塞立功,另議擢用”。但這個時候決定袁生死,已經並非崇禎的個人意志,無論民間輿論還是朝廷內部文官的輿論,都已經到了不處死袁崇煥則不足以服眾的地步,這也是為什麼袁崇煥在崇禎二年十二月一日被抓,卻一直到了崇禎三年的八月,才最終有了一個處理結果的原因)。袁崇煥是個悲情英雄,至少在那樣的歷史環境中他敢於挺身而出共赴國難就有資格享有此美譽,只是他沒有能力、也沒有成功達成英雄的目標,這不全是他一個人的問題和責任。為袁喊冤的,都是以清修明史為依託,一再提及其中許多尚存爭議的事件鼓譟氛圍,其中最為犀利的就是“反間計”和“冤殺”,最後再抒發悲涼之情以博取同情,實則是鞭笞崇禎甚至整個大明,最終達到吹捧韃子朝代的目的,把這樣一個滿清御用文人用偽史和謊言裝點出來的人作為打擊漢族民族性的板子來推崇,實質上是對整個民族精神的褻瀆和挑釁,是現實版的“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

個人認為:袁案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程序合法、還有近8個月的冷靜期,怎麼說都談不上冤。所以題主提出問題就沒有了基礎。

再說說岳飛,岳飛是民族英雄是無可爭議的(近幾年某些民族虛無主義者總在叫囂取消嶽王爺的民族英雄稱號,這就是典型的打擊漢民族的民族性,把主體民族閹割,以實現對韃子朝代定位的主動性,提升韃子的民族地位,可憐的是某些漢人也在人云亦云),但岳飛也確實是有性格缺陷的(這世上誰沒有性格缺陷?),在禮教日益森嚴的南宋初年,作為手握重兵的一方軍閥,不以皇帝意志為指導,一味主戰北伐,甚至有脫離中央控制的嫌疑和傾向(皇帝十二塊金牌才召回),更何況皇帝在惶惶不安之中曾被身邊的將領挾持過,誰能保證沒有其它將領不會再次發難,在大廈將傾之際,挾持趙構,或者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獻趙構於金人邀功,這些都是有可能的。對於趙構來說,朝廷初建,最重要、最緊迫的問題是穩定國內外局勢,自己坐穩江山,所以軍隊有限的進攻是必要的,但所謂的收復失地,只能是一個口號。而嶽王爺沒有體會到趙構的想法,所以才有了風波亭悲劇。在儒家思想指導一切的宋朝,忠君不應該是作為臣子的基本要求嗎?不是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嗎?

個人見解,不同意者請保留,不爭論!


過河殺賊殺韃子


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古代很多名將,都在功成名就後,遭遇了帝王的卸磨殺驢,但他們的冤屈可謂比竇娥還冤,下面就來看兩個中國古代被扣上“賣國賊”的最冤忠誠名將。

首先,來看“莫須有”的“賣國賊”岳飛。

岳飛從小勤練本領,文武雙全,並立志“精忠報國”,後來憑著真才實學,成了宋朝一名將領,其所率的岳家軍更是威不可擋,名震四海。後來家軍在戰場上頻頻取勝,再加上張俊、韓世忠等多路大軍的牽制金兵的情況下,岳飛乘機收復失地,準備直搗黃龍,拿下金軍老窩。然而,就在南宋軍隊取得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宋高宗趙構卻做出驚人之舉,開始和金軍議和,後來在奸臣秦檜的唆使下,宋高宗命令南宋各路軍隊全部撤退,而為了讓岳飛撤軍,他還不惜連下了十二道金牌。

忠誠的岳飛只好撤軍,不由流著淚發出8字感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秦檜則為了能順利達到求和的目的,他急不可耐的向功臣開動了鍘刀,岳飛成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

秦檜想殺岳飛,就開始蒐集岳飛的罪證,但根本找不出他的罪證。最後秦檜只好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處死。在陷害岳飛一案中,宋高宗雖然沒有直接露面,但顯然他是幕後主指。

宋高宗之所以也容不下岳飛,是因為岳飛在這兩件事上觸碰他的底線。

一是岳飛在戰場上出於愛國之心,打出的口號是“收復中原,迎回二帝”。這卻犯了宋高宗的忌諱,如果打敗了金國,把宋欽宗和宋徽宗二帝帶回來的話,那麼他這個皇帝還要不要當。

二是岳飛關注朝廷的立儲大事,經常上書勸宋高宗儘快立太子,這讓宋高宗十分惱火。要知道當時年紀輕輕的宋高宗並沒有子嗣,岳飛勸他早日立下儲君,顯然是有“逼宮”之嫌,引起了宋高宗的強烈不滿和猜忌。

再加上岳飛功高震主,宋高宗覺得他對自己的帝王也構成了嚴重威脅,於是就這樣,宋高宗和秦檜臭味相投、狼狽為奸,合謀害死了岳飛。只是秦檜充當了害死岳飛的臺前主謀,而宋高宗卻是陷害岳飛的罪魁禍首。

後來,南宋朝廷為岳飛翻案了,為其洗白了“賣國賊”的罪證,還英雄一個清白。但是秦檜等人早已去世,所以也不能將他們進行懲罰,百姓憤憤不平,所以鑄造了陷害岳飛的秦檜等主要人物的銅像放在岳飛墓前,讓他們永遠跪著向岳飛贖罪。跪在岳飛墓前的5人就是秦檜、張俊、王氏、万俟卨和羅汝輯。

其實,來看“被謀反”的“賣國賊”袁崇煥。

袁崇煥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他從小就十分聰穎,酷愛讀書,閒時習武,成為文武雙全的全能型人才。他屬於大器晚成,35歲時才考上進士,先是被調往福建任職福建知縣,後來由於功績顯著,被調到了兵部任職。後來明朝已經逐漸衰敗,廣寧被後金軍所貢獻,邊關地區極度缺乏人才,袁崇煥得知此事之後親自前往關外考察地形。回來之後對崇禎帝毛遂自薦,表示自己願意鎮守邊疆,為國效力。

崇禎帝給了他這次機會,結果袁崇煥不負所望,把邊疆治理的井井有條,受到朝廷內外的一致稱讚。於是崇禎帝破格提拔袁崇煥為督關外軍。

後來,袁崇煥成了邊疆的定海神針,他不僅守住了邊疆,還成功地拖住了後金兵並且打了許多勝仗,其中最著名的就有寧錦大捷和寧遠大捷這兩大戰役。可以說袁崇煥憑一已之力力換明朝於既倒。皇太極努爾哈赤見袁崇煥是塊難啃的硬骨頭,採取了“迂迴”戰術,在1629年繞過了袁崇煥鎮守之地,然後直撲明朝首都。

在生死存亡的關鍵節骨眼上,崇禎帝為什麼要處死袁崇煥呢?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袁崇煥犯了先斬後奏之罪鑲。他擅自誅殺了大將軍毛文龍。毛毛文龍在抗金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在後金的後方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時刻監著後金軍的走向,只要後金軍一有點風吹草動,全在毛文龍的掌控之中。可以說正是毛文龍的存在才使金兵遲遲無法入關。但毛文龍有一個致使弱點:自傲。他自傲到目中無人的地步,結果袁崇煥一怒之下殺了毛文龍。這讓崇禎帝極度不滿。

二是袁崇煥犯了政治錯誤。當初因為形勢所逼,袁崇煥在沒有請示崇禎帝的情況,就和後金軍的擅自議,這事引起了崇禎帝的高度懷疑,朝廷一些奸臣也認為皇太極努爾哈赤可以繞過袁崇煥而直接進攻明首都,就是袁崇煥裡應外合的結果。

皇太極努爾哈赤帶著大軍進攻北京城時,袁崇煥緊急來支援後,採取了圍而不打的策略,袁崇煥認為這樣僵持下去,糧草不足的金軍用不了幾天就會撤退。這時皇太極努爾哈赤開始使用反間計,故意放走了抓捕的兩位太監,然後假裝對話說袁崇煥要投降讓兩個太監聽到,太監回去之後直接稟報了崇禎帝,崇禎帝知道後震怒不已,直接認定袁崇煥是叛國罪人,於是兩話不說處袁崇煥以凌遲之刑。

而袁崇煥死前留下的這10個字道破他的真實為人,這10個字是: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辭?

後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乾隆帝就對袁崇煥的遭遇深表同情,稱他“但尚能忠於所事”,為其平反。




緣禦寒


袁和嶽都是在抵禦外族侵略中建功立業成為民族英雄的;都是在連續不斷取得勝利的時候因敵人施反間計而被皇上下獄冤殺的。但是,仔細一想兩者是有區別的,即:袁比嶽更冤。 首先,袁與嶽雖都是由於敵人的反間計而被皇帝冤殺的,但被殺原因的實質是不同的。嶽是死於“愚”忠。我說他死於“愚”忠是說他沒有讀懂皇上的心思。宋高宗的抗金是有限的,高宗是想偏安一隅,只要不讓金南侵威脅南宋的安全,高宗就心滿意足了,絕不會有更高的目的。而岳飛卻高喊直搗黃龍,迎還二聖,並且努力實施之。試想這高宗能高興嗎?你真收復了失地,把徽、欽二宗接回來那將置高宗於何地?所以,岳飛越打得好,高宗就越不高興。岳飛越取得勝利,高宗越越害怕,岳飛最終被殺是在所難免的了(岳飛至死都未悟出此道理,還寫什麼《滿江紅》)。而袁則不同,袁是讀懂了皇帝的心思。崇禎帝是要做中興之帝的,想要在自己這一代收復遼東,擊敗大清,重振大明王朝的雄風。袁崇煥是看清了崇禎帝的心思,所以提出五年復遼的口號,並且努力實施之。因此,曾一度得到了崇禎帝的信任和重用。問題是:後來仗打敗了,雖然責不在你(注意:不是袁打敗了,而是清軍繞過袁崇煥打到北京城下,且袁千里馳援決並勝於城下),但皇上需要一個替罪羊,要有一人承擔震驚廟社的責任,那隻好借袁的人頭用一用了(總不能拿皇帝的頭謝天下吧)。你說袁是不是更冤? 其次,嶽被殺時還有諸多的人為嶽叫屈、說情。而袁被殺時(而且是死刑中最殘酷的一種),落井下石者多,為其鳴冤叫屈者少。特別是,臨刑時觀者爭購其肉,剖其腸胃,喝其生血,唾罵不已,可見時人因誤而狠的程度之深。你說袁是不是更冤? 第三、岳飛是僅過二十年就被宋孝宗平反昭雪,將遺骨葬於西湖,並表彰樹為榜樣。而袁崇煥死後一直揹著黑鍋,直到明朝滅亡,明朝遺民們仍然認為他是引狼入室的漢奸。最後過了150年還是乾隆皇帝為其平了反,但由於歷史原因不可能大肆表彰,誰敢歌頌抗擊本朝的英雄(而且還是導致努爾哈赤死亡的英雄),故而名氣也沒有岳飛大。你說袁是不是更冤? 縱觀歷史,歷朝歷代的忠臣像袁崇煥這樣落得如此下場者不多(本人凌遲處死,家人流徒),但其浩然正氣和愛國精神卻與世長存(據說袁臨死還寫了一首絕命詩,曰: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香洲謝霆鋒


袁崇煥是死於敵人的反間計,岳飛是死於佞臣之口,死於皇帝的膽小懦弱,從岳飛的志向和行動來看,他要力挽狂瀾而做一個救世之將。基於嶽大將軍的遠大報復,歷史對他提出苛刻的要求才算正常。可是,岳飛並不完全具備這些綜合水平,所以死在了趙構和秦檜的屠刀之下並不冤枉。

岳飛做為名符其實的民族英雄,在中國民間有深遠的影響力,公元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後世對岳飛評價很高,譽為民族英雄,贏得了僅次於關羽的戰神般的地位,並塑造了牢不可破的忠奸對立鬥爭的神話。這給很多人一種感覺:假如當初朝廷公正,這樣的悲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不過上述情況並非都是史實,事實也許恰恰相反,岳飛之死之所以成為悲劇,乃是因為它不可避免。少年時看岳飛故事,激憤之餘,往往也惋惜於他的愚忠,但是現在想想,岳飛當時也只能以死報國。

原因之一,宋朝重文輕武的官僚體系問題。宋太祖趙匡胤以武將身份奪取江山,其政治制度多以重文輕武為主,他們深信,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武夫造反,為禍不淺。故而,終其北南宋一朝,都沒有出現出色的武將,最有代表性的不是岳飛,而是北宋的狄青,以武將的身份擔任樞密使,結果被歐陽修等彈劾。宋朝是文人的天堂,武將的地獄。宋金兩國戰事稍稍停息,始終不信任武將的宋高宗就開始密謀處置武將。宋高宗先後奪了張俊、韓世忠和岳飛的兵權,張俊、韓世忠深知上意得以巧妙脫身,而岳飛卻沒能倖免。高宗內心並不求取對金朝的軍事勝利,他認為那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尤其在南北對峙格局基本形成後,他已經相信金朝無力滅宋。此刻最大的恐懼轉到防範有野心的將領出現。雖然我們都知曉岳飛是忠良,但宋高宗和我們不同,他按照自己的邏輯,難以判斷岳飛是忠臣還是野心家。高宗作為當時唯一倖存的皇子,心裡必定時刻戒備。

原因之二,岳飛抗金勝利威脅到趙構皇位。對於岳飛之死,最為通俗的說法是趙構、秦檜是走賣國投降的路線。由於徽欽二帝被擄,根據封建世襲制度,趙構做為接班人被推上皇帝的寶座,建立南宋王朝,做了國家最高領導人。無論是康王趙構,還是徽欽二帝,都很平庸。宋徽宗的31個兒子當中,趙構是唯一的倖存者。也就是說按照宋朝的白頭山血統神話,趙構的登上皇位,是非他莫屬了。趙構登上皇位無懸念,也沒有競爭對手,國家就是他的,他沒有理由去賣國,所以說趙構賣國根本不成立,也不存在秦檜答應大金國的條件,要殺了岳飛,都無歷史根據。但是岳飛一心想收復失地,迎回前任領導人,好不容易獲得皇權的趙構怎麼能允許像岳飛那樣手握重兵的將領“胡作非為”,救回蒙難的“二帝”置他於何地。

原因之三,岳飛耿直性格冒犯到高宗權威。岳飛的悲劇在於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剛正清廉,不關於政治手段。他在戰場上有勇有謀,在政治鬥爭中卻顯得缺少心計,太不善於保護自己,曾在多件大事冒犯過高宗。他受封建禮教“忠君”思想的毒害太深,只知精忠報國。當初就因為高宗朝令夕改而負氣登上廬山,已經惹得高宗下不來臺,還曾經建議無有子嗣且失去生育能力的高宗皇帝立下儲君,這更加引起了高宗皇帝的不滿,甚至是猜忌。身為武將,岳飛絕不應該參與國君的廢立這樣的大事,這是宋初就定下來的規矩,一心要挽救大宋江山的岳飛不知不覺就犯了大忌,所以岳飛這樣過剛易折的性格給敵人留下了可乘之機。

原因之四,戰與和雙方的博弈結果。即使是在嚴肅的歷史著作中,岳飛的悲劇長期以來也被描繪成南宋政局主戰和投降兩條路線鬥爭的結果,此時南宋國勢未穩,冒然將戰線向北推進更有可能招致滅亡。所有惋惜岳飛者,都是建立於這樣的一個假設上:即抵抗到底必定獲勝。但至少在南宋初年的軍事形勢卻遠非如此明瞭——假如抵抗必勝,那麼誰願意擔一個投降的惡名?北宋與遼纏鬥百年而不能勝,遼兵10萬(僅騎兵就5萬),而金軍滅遼、北宋均勢如破竹,可見其戰鬥力之頑強。1130年秋,宋將張浚以戰士20萬,馬7萬匹投入富平之戰,自謂可攻到幽燕,結果大敗於金軍。可以想象:十年來幾乎每戰皆敗,南宋朝廷必不敢輕信岳飛就能一定勝利。南宋初年與金朝的國勢對比未必強於當年東晉之與北方,岳飛北伐同樣只能暫時收復,難以固守。就這一點而言,宋高宗比岳飛看得更遠,而且作為皇帝,恐怕他心裡不能不提防有將領以北伐的名義撈取政治資本。他最終能處死岳飛,也表明仍是“皇帝指揮軍隊,而不是軍隊左右皇帝”。對外似乎秦檜是殺害岳飛的主謀,君臣矛盾才是最大的衝突,秦檜只不過是個執行者,也許千百年來我們都冤枉了秦檜。

岳飛自20歲從軍,到39歲被害,19年戎馬倥傯,戰鬥在抗金的最前線,時時不忘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他領導的岳家軍驍勇善戰,沉重打擊了金朝武裝。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讚譽。岳飛反對朝廷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斗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怒髮衝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並著有《嶽忠武王文集》。岳飛雖然被殺害了,但他的業績不可磨滅。岳飛表達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堅持了抗金的正義鬥爭,為漢民族的文明綿延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岳飛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中國經濟和文化,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


唐明國亮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可以說不一樣。岳飛從專制君主的角度看 應該說該殺。理由起碼有干預立儲,這個在任何朝代都是死罪,何況皇帝無親子。不服從朝廷詔令, 服從的話會有12道金牌嗎?這兩點就是必死之罪。再看袁崇煥,像擅殺毛文龍,不經過朝廷殺大員是死罪。5年平遼,是欺君也是死罪。其他像通敵 ,長期對陣雙方通信是平常的事。何況朝廷也和女真有接觸。這樣看嶽 袁有相似的地方。兩個人在歷史上可以說是死的不冤,但是在戲劇 小說裡比竇娥還冤。不一樣的是身後,岳飛在孝宗朝就被平反,不要忘了,殺他的高宗還在。這樣就變成高宗其實給他平了反。那他就是真正的無辜。並且被封王。孫子岳珂給他立了傳。岳飛子孫滿堂。這也是後來評書小說戲劇裡重要的資料來源。岳飛一鶴沖天。升到了武神亞聖的高度。可以說其不朽矣。而這個袁崇煥呢,連個後人都沒有。被罵了上百年,給他平反的是敵人後代乾隆皇帝。這樣比較下來 ,他可是比岳飛冤枉的多。


一夫壹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