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由老舍《二馬》中所描寫的英國人的傲慢與偏見產生的幾點感受

1924年,年僅25歲的老舍趕赴英國倫敦,就職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講師,直至1929年離英回國。在這近5年間,他發表了三部長篇小說,分別是《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二馬》是一部以倫敦為背景的寫中英兩國市民階層的小說,在這部小說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英國國民對當時的中國國民滿滿的傲慢與偏見!

我由老舍《二馬》中所描寫的英國人的傲慢與偏見產生的幾點感受

在書中,英國大一點的旅館和講體面的人家不願意租房子給中國人,那些商場裡的服務員甚至不願意把貴一點的東西拿給中國人看。那些之所以願意租房子給中國人的人家,純粹是因為房子不租給中國人,便很難再找到其他人租。老舍用了一個幽默的例子來形容這種關係:養雞的販子不見得愛雞,英國人把房子租給中國人又何嘗是愛中國人呢?

那麼當時的英國人為什麼會對中國人有這樣的態度呢?

排除國力的原因,老舍這樣寫道:

在倫敦的中國人,大致可以分為兩等,工人和學生,工人多半是住在東倫敦,最給中國人丟臉的中國城。沒錢到東方旅行的德國人、法國人、美國人,到倫敦的時候,總要到中國城去看一眼,為是找些小說、日記、新聞的材料。

中國城並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住著的工人也沒有什麼了不得的舉動。就是因為那裡住著中國人,所以他們要瞧一瞧。就是因為中國是個弱國,所以他們隨便給那群勤苦耐勞,在異域找飯吃的華人加上一切罪名。中國城要是住著二十個中國人,他們的記載上一定是五千。而且這五千黃臉鬼是個個抽大煙、私運軍火、害死人把屍首往床下藏,強姦婦女不問老少,和作一切該千刀萬剮的事情的。

作小說的,寫戲劇的,作電影的,描寫中國人全根據著這種傳說和報告。然後看戲,看電影,念小說的姑娘,老太太,小孩子,和英國皇帝,把這種出乎情理的事牢牢的記在腦子裡,於是中國人就變成世界上最陰險,最汙濁,最討厭,最卑鄙的一種兩條腿兒的動物!

我由老舍《二馬》中所描寫的英國人的傲慢與偏見產生的幾點感受

我今天這篇文章不討論國家強弱的問題、也不討論國民素質的問題,我所關注的是這些傳播性極廣的文藝作品和新聞媒體。

不知道有多少讀者聽說過"你看到的都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這句話?

又有多少人真的懂得什麼叫做"羅生門"?

羅生門原為日語,後用來借指人世與地獄之界門,事實與假象之別。通常指: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分別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證明或編織謊言,最終使得事實真相撲朔迷離,難以水落石出。

實話實說,我這篇文章就是想讓讀者看到我想讓你看到的,就是按照對"我"有利的方式表述證明。

我由老舍《二馬》中所描寫的英國人的傲慢與偏見產生的幾點感受

文藝創作者和新聞媒體人,一個把人內在的思想傳播出去進而起到影響他人思考的作用,另一個則是把人外部的事件傳播開來進而起到影響他人思考的作用。無論是漫畫、影視、小說,還是新聞、海報、面具,雕塑等等,它們最後都會作用於人的思想。那麼當從事這些職業的人一旦帶有偏見、歧視、推崇等意識後,又會發生什麼呢?不是事實、不是真相、不是客觀的評價。長期耳濡目染下,讀者、觀眾、用戶還能夠看到事實、真相嗎?還能夠對媒體和文藝界長期否定抑或長期肯定的事情產生客觀的評價嗎?

比偏見性文藝作品更讓人痛恨的是偏見的新聞媒體。文藝作品從出現到產生大規模的影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劣質的作品最終會大浪淘沙,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它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也會在一代代社會更迭中逐漸減弱。可是新聞媒體不同,它是即時性的,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對觀眾和讀者造成影響,這種影響也會很快付諸行動。好比這次疫情經過國外媒體的偏見性報道後,外國人對亞洲人的疏遠、辱罵和毆打等等。

我由老舍《二馬》中所描寫的英國人的傲慢與偏見產生的幾點感受

我不知道其他讀者是怎麼看待新聞媒體的。長期以來,我潛意識中把媒體當作人們的喉舌,這也導致我會常常忘記它其實也充當著人們的"耳目",我們能夠看到什麼,不僅取決於社會發生了什麼,某個組織決定了什麼,更取決於媒體報道了什麼,又是怎樣報道的!

前一段時間,"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承認自己是有責任的"這句話在網上很火,它出自於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最近一段時間,"雪崩時,每一片雪花都在勇闖天涯"這句話也很火。我們會發現,明明都是雪花與雪崩,但前者表現的是推卸責任,後者表現的是自作自受。即便都是指責的意味,但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就會對同一事件產生不同的感情層次,而這些感情最後會作用於我們的舉止。

雪花是個體,雪崩是集體也是結果,它們的關係好比網民與網暴。在一件事情"大火"之前,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立的,有著自己的態度和立場,我們可以是樹葉、是木柴、是乾草、是煤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點燃屬於自己的火苗。可是突然某一刻,樹葉、木柴、乾草、煤塊等聚到了一起,一點即著火,"我"不再是"我",變成了一個陌生的、新生的、瘋狂的"他"。

我由老舍《二馬》中所描寫的英國人的傲慢與偏見產生的幾點感受

是否有讀者讀過《烏合之眾》呢?當一個個體融入集體當中,個體的理智會漸漸喪失,會變得沒有異議,變得從眾,變得極度情緒化,甚至連智商都跟著下降。傲慢與偏見也是如此,我們以老舍的《二馬》為例,小說中的英國市民從報紙上、小說中瞭解到中國人和中國文化,一開始這些作者可能只是出於素材需要才進行了一些"誇張化處理",可是漸漸這些人發現讀者們喜歡看這一類,作者們就開始變得迎合讀者的喜好。可是讀者明明是因為作者這樣寫才相信的,於是誇張成分越來越多,漸漸汙名化。以至於很多英國市民竟然真的以為中國人人抽大煙、吃老鼠、不洗澡等等,可是稍微用腦思考就會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最近這場疫情在歐洲奪去了很多原本健康的生命,如果他們的媒體不是常年來對我們事事否定,如果他們的媒體從一開始就向自己的民眾正確轉播疫情的嚴重度,或許民眾會更早、更情願、更積極的配合,也會減少許多悲劇的發生。說到這,又不得不談談他們的傲慢與偏見,這有一個長期形成的過程,與他們長期所浸染的文化、觀念、新聞息息相關。好比我從小到大一直聽別人說那個人又髒又臭又懶惰,雖然我沒見過他,但是我就是覺得他不如我,而我自認為可以瞧不起他。

我由老舍《二馬》中所描寫的英國人的傲慢與偏見產生的幾點感受

我一口氣說了這麼多,接下來我要說我最想說的。

人是可以被塑造的,環境是會影響人的。做人難免就會有立場,但是新聞媒體人應該儘量客觀、公正、負責的報道,文藝工作者要有人道主義情懷,要平等,要博愛,不能為了一己之私就罔顧普世利益,甚至對受眾的價值觀進行惡意引導。最重要的是,我們每個個體要有自己獨立思考、辨別是非的能力,不要輕易被煽動、被說服、被拉下場。

還有,老舍的《二馬》也是一部文藝作品,這也就意味著它不可避免的有著某種傾向性。我個人認為,文藝作品可以不必百分百的描寫事實,也可以充分發揮想象,畢竟它不是新聞。但是文藝作品絕對不能為拉仇恨而拉仇恨!


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用嗎? (單選)
0人
0%
有點用
0人
0%
和我想的一樣
0人
0%
沒用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