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技術助力海風發展,平價時代前景光明

近期,一些年度數據陸陸續續被披露出來,顯示有些行業的景氣度在上行。


考慮到一季度受疫情的影響,幾乎所有行業的季報都不會太好看,而一些我們重點跟蹤的行業也確實遲遲看不到數據拐點的到來。


我們有意識將目光轉向一些具備相對估值優勢的行業,比如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海上風電。


據統計數據,2019年國內風電新增裝機27.9GW ,同比增超25%。如果沒有疫情的發生,風電的一季度也會不錯,存在搶裝邏輯,排產都比較滿。


現在雖說受疫情影響,但行業估值比較低,全年度來看搶裝邏輯還在、且確定性較強。可做後續跟蹤。目前市場可參與度:1顆星(滿分5顆星)。


01.


給力!海上風電核准遠超規劃


我國當前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對能源需求旺盛。


為抑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我國在政策層面大力推動風電等新能源的發展。


從中央到地方陸續出臺多項文件破解行業難題、提升發展質量。


在政策助力下,近年來,我國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都取得長足發展。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陸上風電最大市場,海上風電方面則成為僅次於英、德的第三大市場。


政策+技術助力海風發展,平價時代前景光明


以2018年為例,當年我國的新增風電裝機量約佔全球新增量的44.8%;


其中新增的陸上風電裝機量約佔全球新增陸上風電裝機總量的45%,新增的海上風電裝機量約佔40%。


僅從2018年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在全球佔比看,似乎相差並不大,都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但二者總裝機量卻不在一個量級。


據統計,2019年,全國風電新增併網裝機2574萬千瓦,其中陸上風電新增裝機2376萬千瓦,而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只有198萬千瓦。


海上風電在風電中佔比小,也就意味著未來增長空間更大。


我們知道,廣東、上海、浙江、江蘇等沿海區域都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這些地區用電負荷大,11個沿海省份全社會用電量可佔全國一半以上。


相比陸上風電,我國海上風電佔據海風資源豐富、靠近負荷解決用電缺口、不佔用陸上土地面積等諸多優勢。


發展海上風電成為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戰略支撐。


2014年,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印發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的通知》,我國海上風電自此之後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新增裝機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2016年11月,《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正式發佈。根據規劃,到2020年,全國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力爭累計併網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


我們從完成情況看,截至2019年9月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併網容量503.54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三,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確定的500萬千瓦的發展目標。


之所以能提前完成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目標,這還要得益於地方的強力推動。各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都對任務和目標進行了積極擴容。


比如廣東,《廣東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17-2030年)》中指出,到2020年底廣東省將開工建設海上風電1200萬千瓦以上,其中建成投產200萬千瓦以上。


1200萬千瓦以上的開工建設規模相比《廣東省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提出的目標足足增長了5倍,並且意味著僅廣東一個省就能達到“十三五”規劃開工建設1000萬千瓦的目標。


另據水電水利規劃總院的統計,到2020年,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山東、上海、河北、遼寧等省市海上風電開工規模總計將突破7800萬千瓦。


政策+技術助力海風發展,平價時代前景光明

目前,海上風電已核准未建項目容量達38GW,主要集中在廣東。3月5日發佈的廣東省發佈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其中海上風電項目佔19個,規模共計8.08GW。


政策+技術助力海風發展,平價時代前景光明


2021年起陸上風電將全面平價,已核准帶補貼項目需在2020年底前完工。可以預期的是,今年將成為風電搶裝大年,廣東、江蘇等省份的海上風電項目建設也將會加速!


02.

技術進步助推平價時代加快到來


與其他可再生能源一樣,海上風電行業發展的核心邏輯是:度電成本的下降。


但長期以來,因施工難度大、安裝成本高,海上風電度電成本高於陸上風電,這就造成海上風電發展要遠遠滯後於陸上風電。


因此,要解決海上風電發展中度電成本高的問題,還需依賴全產業鏈降本的努力,尤其是風電技術的不斷革新。


目前,衡量風機技術中較為重要的參數有兩個,分別是風輪直徑和輸出功率。


通過提高風輪直徑增加風機的掃風面積,可大大提高風能利用率,使得風機即便在低風速區域也可以有更好的表現。


據瞭解,去年11月,中國海裝的科研人員耗時2年成功研發設計H210-10MW海上風電機組,風輪直徑超過200米,填補了我國超大型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空白。


接下來,該機組將進入生產環節,計劃主要應用在福建和廣東一帶。


根據IRENA此前預測,到2022-2025年陸上風機平均功率將達到5.8MW,風輪直徑達到170m;到2025-2030年海上風機平均功率將達到15-20MW,風輪直徑有望超過230m。


從目前看,我國海上風電機組風輪直徑已經超過200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未來,無論是陸上風電還是海上風電,風輪直徑均會呈現大型化、輕量化發展趨勢。


這將極大提高風電的發電效率,降低度電成本。


我們從2014-2018年間風輪直徑變化看,小直徑風輪逐步被大尺寸風輪所替代,大尺寸風輪佔比不斷增加,進一步印證了風輪直徑大型化的發展趨勢。


政策+技術助力海風發展,平價時代前景光明


輸出功率方面,由於大功率風機在同等容量規模的風電場所需的海域佔用面積下降,單位千瓦分攤的投資將下降,這就使投入產出比相較小功率風機有明顯提高,度電成本自然就會下降。


因而,大功率風機的使用在降低度電成本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未來大功率風機會成為海上風電發展的趨勢。


就國內現狀看,目前我國4.0MW海上風機佔比最多,約佔總裝機量的一半以上。這與英國、德國等國存在明顯差距,歐洲國家海上風電6MW以上風機佔比已經達到80%。


政策+技術助力海風發展,平價時代前景光明


近年來,我國在大功率風機技術領域也取得較大突破。


去年8月2日,上海電氣汕頭智能製造基地投產暨首臺8MW海上風機正式下線,這意味著國內最大海上風機新紀錄誕生。


今年1月4日,由海灣吊裝承接的上海電氣8MW海上風機在汕頭智慧能源示範基地正式完成吊裝。


這是國內首臺完成吊裝的8MW海上風機,標誌著國內已吊裝的最大功率海上風機紀錄提升至8MW。


政策方面也在大力鼓勵和引導大型風機的使用。


根據江蘇、廣東和福建的海上風電競爭配置辦法,江蘇省要求海上風電機組單機容量不得低於4MW;廣東省給5MW以上的大型風機設置高分;福建省的海上風機加分門檻是8MW以上。


可以預見,隨著大功率風機的加快安裝部署,未來海上風電度電成本不斷下降將會成為必然。


以江蘇為例,在短短几年時間裡,江蘇地區的海上風電單位造價已從2萬多元降至1.6萬元左右,技術進步功不可沒!


那麼,當前海上風電度電成本是多少?何時才能進入真正的平價時代?


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海上風電項目的平均成本為140美元/兆瓦時,高於天然氣、煤炭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成本。


但IEA預計,短期內,海上風電成本就可以媲美光伏發電,並能和燃煤發電成本相競爭;


到2030年,海上風電成本就可降至60美元/兆瓦時,到2040年則將降至45美元/兆瓦時。


就國內來看,目前我國海上風電度電成本高於陸上風電,國家給海上風電每度電補貼達0.4元,是陸上風電補貼的3倍。由此來看,海上風電還有較大的降本增效空間。


據瞭解,有關部門正在研究2021年後取消海上風電國補。政策將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推動行業發展,這也意味著海上風電平價時代有望提前到來。


在進入平價後,海上風電投資收益率將重返合理水平,加上海上風電靠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方便消納等優點,相比其他可再生能源具有競爭優勢,這也有助於海上風電產業鏈的不斷髮展壯大。


那麼,我國海上風電投資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哪些企業將受益本輪搶裝潮呢?下期見。

風險提示

:本報告所參考資料來自於網絡公開信息,所涉及的公司及個股僅作為研究分析使用,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達意見均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請牢記投資有風險,風險且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