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後,大家公認的“明星”會不會從娛樂圈轉向所有一線醫護人員呢?該如何看待這種情況?

全能老公


怎麼可能呢?首先醫護人員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能,其實醫護人員也比較辛苦,賺的錢應該也沒有八線明星的工資高呢?這些明星怎麼會轉行呢?但是有些明星還是有愛心的,雖然他們不能從事醫護工作,但他們同樣也獻著愛心,幫助一下需要幫助的人。


陶小陶桃


疫情以後,大家公認的“明星”會不會從娛樂圈轉向所有一線醫護人員呢?

我的回答是不會,絕對不會的。理由如下:

1.不同時期,人們的關注點不同。在疫情期間,廣大醫護人員不畏危險,無私奉獻,體現了白衣戰士救死扶傷的高尚情操,值得億萬人民的肯定和讚揚,實際上也是得到人民的認可。在這期間,湧現出一批有代表性的人物,如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李文亮醫生,人們對廣大醫護人員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了對以往“明星”。

疫情過後,恢復到常態下,人們的生活、生產都會與以往一樣,關注的就是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的茶米油鹽醬醋茶,工作和生活之外就是休息、休閒,那麼看娛樂、影視節目就是滿足人們精神需求、打發時間的比較常用的方式,人們對此的關注還是會一如既往。

斯賓塞認為,人需要 "自然、文學、藝術樂趣","缺少了繪畫、雕刻、音樂、詩歌,……生活喪失了自己的一半精華"。日常生活中,人們也不會總關注醫療衛生,不能總繃著那根緊張的神經,原來關注啥,還會繼續關注,這也符合人們的需求規律。

2.社會關注點的轉變,社會總體價值取向的糾正,需要社會基礎的夯實。我們承認,演藝是藝術的一種,包括“明星”在內的演員是藝術工作者,他們為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貢獻,是一種社會需要的存在。

我們也要承認,現今社會,存在一種追崇所謂的“明星”的不正之風,這種風氣,帶來的是片面追逐個人名利、一夜爆紅、不恰當的高收入,嚴重影響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這種不正之風迫切需要糾正和扭轉,但是社會風氣的具有它的慣性,轉變需要一定的社會基礎條件,需要教育宣傳、輿論引導、政策導向、公眾參與等,看似一個簡單誰都懂的道理,實施起來難度可不小。單憑這一次的疫情,條件還是不夠充分的,其他條件欠缺,一時是很難轉變的。縱使要轉變追星的風氣,可轉變的方向也有很多,如教育人員、科技人員、軍人,不單單是醫護人員這一群體。

3.常態下社會對醫療環境、醫護人員存在一定的誤解和偏見。疫情過後,社會恢復常態,常態下醫患矛盾讓很多人對醫護人員存在誤解。雖然很多矛盾的根源不在醫護人員,醫療大環境也不是醫護人員能夠左右的,但是傷醫害醫事件還是時常出現。就在疫情期間,還有人因為衛生間衛生問題,對護士惡語相向。可以試想常態下,會怎麼對待醫護人員了。會像看待“明星”那樣,看待醫護人員?

疫情過後,很多人又會開始詬病就醫難、醫藥費貴、態度差,而會很快忘記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的貢獻。整個社會像對待“明星”那樣對待醫護人員,簡直不可能的。人們能做到少一些指責,多一些理解;上一些傷害,多一些關心就很不錯了。


水木快快刀


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李蘭娟院士倡導降低娛樂圈裡的不正常的高額片酬,立即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這也讓娛樂圈的“明星”們感覺到他們的這個職業已走到了風口浪尖。

題主的提問太抽象了,明星們必須吃演藝界的飯,醫學領域的人肯定還是吃醫學的飯,中國人多,越是好的單位越不缺人。

你叫搞演藝的人去當醫生,這不是天方夜譚嗎?當醫生、護士都是經過了專業院校學習,有一定的資質職稱和專業水平才能被醫院錄取,這明星來當醫生能成嗎?

說白了,明星是憑容貌吃飯,是鮮花;醫生憑技術吃飯,是真本領,這兩樣能往一起扯嗎?

看來這次明星們,看到了李蘭娟院士說的話,會“打草驚蛇”,也讓他們虛驚一場。暫不問後來對演藝界管控力度如何?明星們肯定會更加玩起了“聰明”,低收入的會更加吝嗇、摳門;高收入的會瞞報收入,藏匿財錢,洗錢移居國外。這叫你有政策,我有對策。


文都楊稼


疫情以後,大家公認的“明星”會不會從娛樂圈轉向所有一線醫護人員呢?該如何看待這種情況?

這個問題有點拗口,可以簡化成疫情過後,大家會不會把一線醫護人員當成“偶像”?很鄭重的回答你,不會。

歷史多次證明,人是最容易健忘的。遠的不說,2003年的非典,當時也是舉國頌揚醫護人員但當疫情過去後呢?大家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該喜歡哪個明星依舊喜歡哪個明星,媒體也鮮有報道醫護人員正能量的事蹟。倒是哪裡又有醫鬧了,哪裡又打醫生了,這種新聞一準有流量。

你說氣不氣人,確實氣,但生活就是這樣。人在危難時,永遠是讚揚那些能救他們的人,為什麼?怕死啊!人在安逸時,永遠是追求那些光鮮亮麗的人,為什麼?人性啊!

七八十年代,誰是最可愛的人?是我們的人民子弟兵,因為他們在為國家為人民流血流汗。

九十年代,誰是最受歡迎的人?是大款,因為大款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資需求。

進入21世界,誰是最被追捧的人?是明星,因為明星們光鮮亮麗的外行,奢侈富貴的生活都在刺激著人們的神經。

2020年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被譽為最美的人。不過我敢打賭,疫情結束後不到半年,大家準會忘記的一乾二淨。所以在我看來,與其全民追捧還不如實際一點,給醫護人員提點工資,給醫護人員多點理解,給醫護人員多點關愛,給醫護人員多點休息,多點人身安全保障。真的,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太多太多:

有醜陋的,比如鳳凰派出所那幾位;比如確診後因為醫院條件稍差不肯入院治療的那一家人;比如罵醫護人員的朱保華。

有感人的,比如那些生活不是那麼富裕的普通人在派出所丟下錢就走,只想著儘自己的一份力;比如那個腿腳不便也不讓醫護人員幫忙,還要把自己的錢拿出來給醫護人員的老人;比如那個和戀人隔窗互望,承若一生的小護士。

真的希望疫情結束後,我們的輿論風向能夠轉變,我們的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不再是那些明星,但這終究也是一種奢望。


嘉興微同城


我覺得並不會,就好比像以前為了保衛祖國,參加戰爭的那些戰鬥英雄一樣,現在的年輕一代,能記住他們的能有幾個?

我覺得要樹立偶像精神,就必須要從教育方面抓起,特別是家庭教育,現在年輕一代受電影電視劇的影響,絕大多數人的偶像都是娛樂方面的藝人。

也不是說娛樂方面的藝人對國家的貢獻少,但是作為青年人必須要有一種民族精神,在國家危難時刻,站在困難前面的往往並不是這些人。

應該將這些戰疫英雄們寫進教材,把這種民族精神根植於年輕一代的心中。



百味影視廳


我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幾乎不可能,原因有二點,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發展到不可逆轉的變化,變得虛榮,盲從,亨樂。現在在疫情下,人的心思你是清楚的,保住小命,醫者是天使,是救星,等這疫情過去,你看看那些追星的如星火燎原,重新燃起,要想改變這一狀況,不單單靠人們的自律還要國家拿出一定的時間精力整改精神文明建設,從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唯有這樣才能徹底改變狀況



走不動的烏龜


看怎麼說,好多人都是好了傷疤忘了痛,疫情當頭科比成為大家關注的對象,給網紅,朋星刷幾千上萬的人大有人在,在疫情期貢獻的人少之又少,在中國追星似乎是一種風氣,大多數人把明星當作精神寄託, 網紅一場直播可以掙幾萬幾十萬,明星片酬幾十萬上千萬,他們在粉絲心中神一樣存在,耍想改變有點難!


消防安裝個體


應該會有更多人的關注點轉向醫生,科學家等這些對人類有貢獻的群體而不是單一的娛樂明星!

人們之所以在追逐娛樂明星這類群體,是因為人的安全感和歸屬感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全部滿足時,就需要一個完美的偶像型的東西來代替!而娛樂明星不論從顏值還有他們的演藝作品塑造的理想化的角色(美麗,善良,正直有擔當)恰好契合了我們在生活中的情感缺失!於是人們開始追逐崇拜娛樂明星,甚至把他們的角色和現實中人設混為一談!無庸置疑,演藝明星中有很多人的人品到演技都很出包,如胡歌,這次在抗疫鬥爭對湖北小護士防護服上"胡歌老婆"幾個字的微博回覆不僅愛心滿滿而且情商極高!但也的娛樂明星是人戲不一的,這裡不一一細數!

而在這次抗疫戰鬥中衝在第一線的以鍾南山為代表的另一群體,醫生和科研人員,之所以被國人當作明星敬愛,是因為他們在生死關頭,真正放棄自己安危,用自己精湛的醫術,專業度,高度的責任心,甚至犧牲自己生命來挽救換取一個個生命的平安!而這種英雄主義行為就是他們的本職工作,如果沒有這次疫情媒體的報道,他們依舊默默無聞在他們自己的本職崗位默默工作著,奉獻著!

對於明星的崇拜和追捧,是人類對美好精神世界的嚮往和信念,從某種程度來講,一個真正的正直,善良有責任感的明星可以影響,幫助豐滿我們得精神世界,淨化我們得心靈!而疫情過後,人們對於明星的喜愛和關注不再單一在娛樂明星身上,而是向醫生,科研人員這些曾經是幕後英雄的人群轉化,是一件很激勵人心的事!因為他們是一群推動社會發展的群體,他們對人類乃至世界的貢獻是無價的!


一念繁花01


明星去轉向當“醫護”人員,首先去讀醫學院五年書。岀來後能吃得了“苦”嗎?他(她)們已過慣了“錢”來得容易,高消費日子。那有“治病救人”思想,更談不上“救死扶傷”?


蘇州西園


疫情過後,應該大力提倡,科學星,軍人星,白衣天使星,農民工星,教育星,在全國各行各業戰鬥在一線付出的那才叫星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