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的季節性現象

樓市的走勢,呈現明顯的季節性波動。

一)波動

樓市的走勢(尤其是上海),呈現明顯的季節性波動。

真正讓我們驚詫的,是為什麼沒有學者,沒有任何官方媒體,分析到這一點。

我們一直說,中國只有研究“房地產泡沫”的磚家。沒有研究“房地產”的專家。

一說到樓價,動輒就是要跌30%,50%。

可是樓市如何細分,細分成哪六個子市場,哪個會跌哪個抗跌。樓市在季節間如何波動。則完全缺乏細緻謹慎的研究。

一年之中,哪一個月份最重要?

絕大多數媒體小編會告訴你“金九銀十”。甚至每到九月份,網絡傻空就會有人發起號召“團結不買房,狙擊金九銀十”。

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月份是哪一個,是三月四月。

二)年度紅包

縱觀歷史,廿一世紀之後,上海樓市漲得比較好的是2001年,2003,2005,2007,2009,2013,2015年。

平均每一個“大年”的漲幅約40%左右。

此事是歷史事實,完全沒有任何爭論的餘地。

然後我們再仔細觀察每一個“奇數”年份,其中的漲幅,絕大多數集中在“春季”。

一般的情況,以2005或者2007為例,是從春節過後開始漲。

2月,3月,4月,5月,6月,每一個月5%的漲幅!

基本在Jun 30之前,整個樓市可以累計約30%的漲幅。

此後節奏逐漸放緩,在7~8~9月仍然有零星的漲幅。最終一年下來,總漲幅在40%左右。

要注意,漲幅從來不在“九~十月”產生。

第一我們要尊重事實。事實不可辯駁。

第二我們要研究原理。原理推測未來。

漲幅背後的原理,主要是“春節紅包”。Annual Bonus.

如果你熟悉2000年前後“上海國企”的運作規律,你就會知道,“年尾花紅”在全年收入中的比重非常大。

上海的一些公務員,體制內的人員,他們名義上的工資可能並不高。處長應稅工資可能只有八千元。

可是他們真正的收入,遠不止這個數。除了一部分灰色收入之外,主要就是“年終獎”。

按照上海的傳統,年終獎非常非常之高。國企高幹甚至可以達到12~24個月工資。普通人發了半年等值工資也是常事。

這和“外企”1~2個月的Bonus數量級完全不同。

這樣的情況下,相當於“工薪性收入”,有一半左右,在春節前後發下來。在收入曲線上,體現為一個洪峰。

每年過完春節,房價就開始暴漲。

三)再看月度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春節之前不買房”。

每一年的春節,都是一年的總結。年夜飯上,家人團聚總結過去展望未來。

所以通常慣例,中華民族習俗,春節之前一個月(元旦1月1日~農曆除夕),是不會做任何大宗資產買賣決策的。

春節之後,初八上班。忙碌到元宵,年終獎也發下來了。

差不多到農曆正月廿日左右,市場就開始蠢蠢欲動。

因為過年的氣氛已經消散,手裡又有了一筆錢。買家睇樓就開始了。中國人總喜歡量入為出,手裡有錢才會逛進售樓處。

對於個體來說,他們是完全懵懂潛意識行動的。可是在職業炒家眼裡,他們的行為是如此地大數據清晰,以至於可以狙擊。

從元月廿日開始的90天,也就是完整的三四五月。樓市開始暴漲。

基本上可以保持三月10%,四月5%,五月5%,甚至六月5%的速度。

然後動力逐漸消散,力量逐漸衰竭。

也就是說,一旦暴擊,樓市會呈現“四個月30%”漲幅。

此後,六七八月本身就是炎夏,天氣極熱36°沒有人看房。緩慢零星增長。

到了九月,因為是秋季。六七八月壓抑的購買力會重新去看房。

但你切記,九月是“小陽春”。或許有5%的漲幅,或許不死不活。但絕不是大火場。

全年的決戰從來不在“金九銀十”。對於炒家來說,九月十月基本是被忽略掉的。

我們始終不明白媒體小編極力鼓吹“金九銀十”目的何在。一有可能是他們蠢,二有可能對新房銷售較重要。政府關心稅收,炒家關心價格。

最後,最後遲滯到了十一月,十二月。

進入十二月,租房市場基本上是完蛋了。因為外國人都要回去過聖誕節。

而我們有一個“反向思維”,一年中最重要的月份,其實是十二月/一月。

為什麼,因為十二月/一月,是一年中最淡最淡最淡的淡季。基本上是沒有人買房的。

外國人都回去過耶誕了,而中國人無心買房。中國人的傳統,是春節前不買房。大年夜除夕夜之前,不做任何重大的人生決策。

同時,年末銀根緊縮。

這樣,就造成了一個絕對的“市場真空”。

因為拋盤永遠存在,永遠會有需要賣掉房子籌錢急需的人群。而一到Dec/Jan,市場上根本沒有普通買房者了,價格就會降低。

如果你“反向操作”的話,Dec/Jan是最容易買到筍盤的。

本身Dec/Jan價格就會比平時低10%左右。“年末不賣房,年末只買房”是我們的原則。

更重要,年末會猛不然衝出“筍盤”,而筍盤可以活一段時間,不被人掃走直到被你掃到。

當別人都在紅紅火火過年的時候,你要做那個唯一的“在大年夜買房的人”。

買房一定要在除夕前,市場極淡的時候下場。下死定金,鎖死價格。

無論如何不能因為偷懶,閒暇,或者家人團聚之類理由,拖到春節後。

無論如何不能因為“年終獎沒發下來”,“等錢籌齊了再看房子”之類理由,拖到春節後。

春節後大家都拿到年終獎了,價格就上來了。

除夕前二週,別人都在掛春聯,你在掃樓。

炒房,本身就是一件刻苦刻儉的修行。

四)雙年制

進入21cn之後,上海樓市的“大年”主要暴漲年份是:2001,2003,2005,2007,2009,2013,2015

相比而言,“雙數年”是比較平穩和緩的年份。

也就是整個樓市波動,呈現清晰的“單年漲,雙年平”現象。

其背後,當然有貨幣政策整體宏觀經濟等等宏而大的字眼解釋。但我們不想做稿費小偷,純從樓市角度,談談“雙年制”波動。

通常而言,政府會炒熱一個板塊。

樓市的季節性現象


如圖。“季節性”波動Bonus紅包制度,和政府的“板塊輪動”是高度耦合在一起的。

因為你拿了年終獎想要買房,小白領絕大多數是“處房情結”。而初房同一個時段政府集中供應只有那幾個樓盤。你想買新房,你就只能去大寧。

當購買力和“板塊輪動”湊合在一起的時候,表現為某一個板塊急劇拉昇。短短的上半年,就可以有40%~50%漲幅。

之前我們說2001,2003,2005,2007,2009,2013,2015,每一年都有近40%的漲幅。

可是細心的讀者計算一下,上海樓市從2000~2015,十五年累計也就十四五倍的漲幅。或者是八個40%

如果你這樣漲法,豈不是這幾年就超過總漲幅了?

其實他們的理解不對。在他們的概念裡,沒有理解到“細分”的意義。

上海樓市不是一個樓盤,是3000個樓盤。漲40%不是一個樓盤,是三千個樓盤。

你炒過股票的人都知道,如果大盤漲40%,那肯定不是股股40%。

如果大盤漲40%,則漲幅最大的幾個盤,或許要+80%多了。

反之,如果盤面上有1000只股票漲停,看上去簡直氣勢如虹了。可實際大盤指數也就漲5~6%左右。因為還有很多停牌股和ST股。

在樓市上面,道理也是一樣的。

如果“單數年”你感覺中,市場非常非常地熱,每一天附近小黑板,房產中介,輿論籬笆,都在刷新著你的視聽底線。告訴你房價天天都在創著新高。

可是你以為的40%漲幅,或許並不是40%漲幅。

因為漲的都是“明星股”,都是龍頭板塊。都是那些被關注被熟知的樓盤。

可是上海那麼大,除了“板塊輪炒”明星,還有很多默默無聞的區域。還有很多默默無聞的物業類型。

譬如航華,中原,嵐皋,昌裡,涼城,淞南,那些默默無聞的地方,你甚至都不知道他們在哪裡。可是最終漲幅也不低。甚至和“明星板塊”都是拉平的,都是14~15倍。

還有老公房,老大樓,浦西市區,新靜安區,極低價物業,極高價物業,這些你不關注的物業類型,真實漲幅也不低。老公房絕對跑贏CEO盤的。

這意味著什麼呢,“單數年”其實是領漲,“雙數年”其實是補漲。

單數年告訴你一個標杆,告訴你5/3/2,8/5/3,以後跟著這個標準走了。

雙數年夯實基礎。


單數年拉起了一個標杆。譬如各位一看大寧金茂府賣到80000/m了。

然後群裡小本本,大夥就熱烈討論,隔壁靈石路,萬榮路,平型關路,這些地方的樓盤,一牆之隔,實在是太便宜了。

絕對的“窪地”啊。你賣8W,人家才賣35000,實在太不合理了。至少55000可以看到吧。

而事實也是這樣走的。每當“板塊輪動”熱炒一個區域之後,他周邊的房價就會慢慢起來。慢慢被拖拉著補漲。

也就是“單數年”負責洗刷三觀,臥槽,一夜之間萬榮街道8W/m了。

然後許多人不信邪,不接受。你這不是搶錢麼,房產一定有泡沫。

“雙數年”就在懷疑和泡沫中進行。因為不信邪,因為貨比貨,所以再有了補漲,再有了全市再平衡,價格體系重新構築。全面夯實基礎的行為。

屌絲的耐心,一般只有二年。

等到下一個單數年2009,“瘋狂”的2007樓價早已成為記憶,廿四個月後屌絲也早已承認接受現實。接受這個“瘋狂暴漲”後的房價是合理的。

好,那就再漲50%

五)其他城市

“季節性”的背後,是春節紅包。是因為傳統國企50%的全年收入,是在二月份這一個月內發下來的。於是造成了購買力洪潮。

隨著外資進入,國企反腐,以及最重要的“紅包制度改革”,該效應近年來有所減弱。

北京市場,據說是三拍制。也就是“漲平平,漲平平”。以三年為一個週期。

對於北京不是很熟悉,不敢妄言。

深圳市場,內地市場,如果收入結構不同。不能簡單地套用“季節效應”。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但是,總而言之,有一句話你要記住:

“在雙數年的Dec/Jan年末一定要入場,漲漲漲漲漲,到單數年的10~11月份一輪行情結束。吃飯睡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