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黑泽明,被誉为“电影天皇”,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日本东京。1943年,他独立执导的处女作《姿三四郎》上映后便打破票房纪录,由此受到大众关注。其后,作为第一个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罗生门》)和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90年)的亚洲导演,他将东方电影带进世界视野,成为第一个被世界电影人共同视为导师的亚洲导演。

《亚洲周刊》称黑泽明是“20世纪对亚洲进步贡献最大的一位文化艺术人士”。迄今为止,他在电影艺术领域依然具有无可争议且最为深远的影响力。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1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

电影不仅是视觉媒体也是诉诸听觉表现的媒体,然而当我们回望黑泽明作品之时,首先浮现于脑海的是他对于视觉的表现力。黑泽明所具有的这种视觉特质,显露在他曾以画家为志向的绘画表现上,他年轻时候的观影体验也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

黑泽明出生的明治四十三年(1910),电影已经诞生了十几年。在日本,吉泽商店、M百代等电影公司早已开始电影制作。黑泽明出生的那年,横田商会在京都的柳小路、福宝堂则在东京的日暮里,分别建立了各自的摄影棚,此时的电影制作呈现出一派繁荣的盛况。在自传《蛤蟆的油》里,黑泽明写到他最早的观影体验是在幼儿园时期观看的动作喜剧电影以及影片《怪盗吉格玛》 。法国的犯罪武打片《怪盗吉格玛》在日本上映的时间是明治四十四年,因受到广泛好评继而拍摄了续集,日本紧随其后也翻拍了日本版的《怪盗吉格玛》。之后,以《怪盗吉格玛》为片名的影片在日本不断上映,自传中黑泽明提到的很可能是首映数年后再次上映的版本。

黑泽明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是伴随着无声电影的成熟期而成长的。这里所说的成熟期是指伴随着欧美电影制作数量的增加,无声电影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题材,表现形式也更加多元化,视觉表现力也进一步深化。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黑泽明在自传《蛤蟆的油》里列举出的电影有美国武打系列片《虎的足迹》《哈里根·哈奇》《铁爪》《深夜的人》等,还有威廉·S.哈特主演的早期西部片。黑泽明对威廉·S.哈特的印象颇为深刻,他是这样形容哈特的:“久久难忘的是这部影片表现出的铮铮铁汉的气魄,以及男子汉的气息。”哈特在影片中呈现出的这种气质与黑泽明成为导演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1943)颇为相符。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姿三四郎》(1943)

▼《红胡子》(1965)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对于13岁的少年黑泽明而言,比观影体验更加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前所未有的自然灾难,那就是大正十二年(1923)发生的关东大地震。“……倾斜的房屋随处可见。江户川两岸被扬起的尘烟包围,尘烟像日蚀一样遮蔽了太阳,形成了前所未见的景观。在这异乎寻常的变幻之中往来的人群,也仿佛地狱里的幽灵一般。”大地震使很多原本节俭度日的百姓死于非命,目睹了自家房屋的坍塌,体会了生离死别的少年黑泽明,在他成为导演之后把在大地震中的所闻所感原原本本地呈现在他的影片《红胡子》当中。灯光消失殆尽的夜晚,黑夜的昏暗和恐怖深深印刻在少年黑泽明的心中。在那之后,大自然的粗暴、威胁、恐怖,频繁地出现在黑泽明的作品里。

旧制中学毕业后的昭和三年(1928),18岁的黑泽明入选了二科展。次年,黑泽明在第二届无产者美术展览会(东京上野府美术馆)上展出了五幅作品 。当时俄国革命余波未平,马克思主义的“红色旋风”席卷而来,很多关心社会的年轻人对劳动者运动和农民运动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当时的志向是成为无产主义画家的黑泽明,为被镇压的地下党做联络工作。黑泽明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因为他理解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外,更多的是因为他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由于对体制的不满和对权力的反抗而采取行动。他对贫穷、饥饿、被剥削的人们的同情,或是对行为不正、私欲膨胀、乱用权力之人的反抗,以及为实现社会正义而做的努力,这些都成为后来黑泽明创作的源泉。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黑泽明绘画作品

黑泽明的青少年时代,正好处于无声电影的繁盛时期,彼时的他入迷地看了很多有名的电影,大多是无声电影,没有声音和对白,只用黑白两色的光与影来呈现影像,这两大特征对黑泽明日后电影中的视觉表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视觉之人”黑泽明,进入P·C·L 制片厂的时候是1936年,这时有声电影的制作已经占据半壁江山。PCL是以制作有声片为目的而成立的电影厂,26岁的黑泽明开始对“音响、音乐、声音”产生了极大兴趣。

在自传《蛤蟆的油》里,黑泽明屡次表示对老师

山本嘉次郎导演的感谢,他这样写道:“当时有声电影尚在初期,很少有人像山本导演那样思考影像与音响的互动关系。”被黑泽明尊称为老师的山本嘉次郎生于1902年,和黑泽明仅仅相差8岁,黑泽明进入PCL的时候,山本只有34岁。后来,黑泽明在《踏虎尾》(1945年制作完成,1952年上映)中起用榎本健一出演音乐古装片,《罗生门》(1950)则使用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作为配乐(实际是早坂文雄作曲的波莱罗舞曲),都可以说是受到山本嘉次郎的影响。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山本嘉次郎

黑泽明作为副导演参与了多部山本嘉次郎导演的作品,他的能力与才华被公司的高层赏识。“视觉之人”黑泽明,在这个时期受“音响与音乐”的洗礼,不,准确地说是沐浴在“音响与音乐”的强烈洗礼之中。这个时期正是有声电影完善普及的时期,电影界对于“发声电影、有声电影”的理论、实验、表现等活动的讨论进行得如火如荼。画面和声音到底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黑泽明不断思考并吸收着这些由新技术带来的变革。

之后,从和作曲家早坂文雄的合作开始,黑泽明多次进行画面和音乐“对位法”的表现。《泥醉天使》(1948)中扬声器里传来的《杜鹃圆舞曲》与黑帮主人公(三船敏郎饰)的灰暗心境形成对比;《野良犬》中(1949)刑警(志村乔饰)在搜寻犯人的紧迫场景中流淌出的唱片音乐、刑警(三船敏郎饰)与犯人(木村功饰)对决之时观众听到的钢琴练习曲、刑警和犯人激烈格斗之后响起的孩子们的歌声;《生之欲》中(1952),即将死去的主人公(志村乔饰)想要抓住最后的再生转机之时听到“生日快乐”的歌声;等等,这些场景的音乐制作是早坂文雄,但其创意和想法则是黑泽明的。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剪辑胶片中的黑泽明

黑泽明慢慢习惯了副导演的工作,但是工资却很低,为了贴补家用,他开始执笔写剧本。无论这些剧本成片与否,1942年黑泽明执笔剧本的质与量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他登上导演之位是众望所归的。

2 黑泽明作品如何被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映的《姿三四郎》(1943年3月)得到了影评人非常好的口碑。他们认为这部影片作为新晋导演的处女作,应得到前所未有的瞩目与期待,影评人对黑泽明的才能大为称赞。在战争状态下,人们受军国主义的统治过着刻板无趣的生活,每天看着无聊的国策电影,正是这部以精神主义武士道为主题的动作影片《姿三四郎》让电影重新具有了其应有的快乐,因此大受欢迎。

战后《罗生门》夺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让黑泽明赢得了国际声望,因此,很多人认为黑泽明的作品是因为在国外得到了大奖才开始在国内得到重视与好评的。然而如果你了解黑泽明的话,就应该知道在他还没有成为正式导演的时候就已经受到了各方好评,《姿三四郎》的成功只不过是实至名归而已。而且,并非《罗生门》在日本国内没有获得好评,虽然制作《罗生门》的大映社长永田雅一对这部影片并不怎么感兴趣,而且当时的日本电影工作者谁都没有要把这部作品推向国际电影节的想法(促成这部影片出展威尼斯的是一位在日本的意大利女性),但这只能说明当时的日本电影工作者们对此种状况不甚了解,而这并不应该成为对他们进行非难的理由。其实不仅仅是《罗生门》,当时日本电影界大概对于出展国际电影节的意识都很淡薄吧。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罗生门》(1950)

《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50周年的纪念颁奖典礼中,依据投票评选夺得了金狮奖中的“金狮奖”,即最高金狮奖。随着时间的流逝,《罗生门》作为世界电影的杰作被广泛认知。此外,在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之际,《电影旬报》(1995年11月13日,临时增刊号)举行了“全日本十佳”电影的评选,《罗生门》获得第七名,依旧未在日本国内获得最高分数。然而在这次的十佳评选中,《七武士》获得第二名,《生之欲》获得第八名,以复数作品闯进前十佳的导演只有黑泽明一人。

《罗生门》之后,黑泽明的作品在国外获奖的数量大增,名声也越来越大,他作为“世界的黑泽明”被大众认知。然而,对于日本国内的影评人来说,影片《红胡子》(1965)则是对黑泽明评价的分水岭。有一部分影评人认为,原本对权威进行反抗的黑泽明反而把“父权主义的权威”这种形象赋予了影片的主人公红胡子。总之,无论日本国内外如何评价,下文尝试对颇受大众支持的黑泽明作品的魅力进行几点归纳总结。

第一,黑泽明的作品,例如《生之欲》《红胡子》等都蕴含着很强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色彩,这种对于生命的热情跨越国境的影片打动了观众的心。但是,这种表达如果超过限度的话,就会成为强加的说教与道德主义,从而使观众敬而远之。

这种连续性直抒胸臆的表达在国际上是比较容易被理解的,但是在日本国内却成为其评价降低的主要原因。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生之欲》(1952)

第二,《泥醉天使》《野良犬》《丑闻》《活人的记录》《懒汉睡夫》《天堂与地狱》等影片,对社会恶行的强烈愤怒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其中《泥醉天使》《野良犬》等影片,并未简单地进行善恶两立的评判,而是在善恶的较量中刻画出了真实的人性。《懒汉夫》《天堂与地狱》在对社会黑暗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以悬念收场。在《天堂与地狱》的结尾,绑匪和被害社长见面的场景中,影片将两个人的脸叠印进行表现,从中不难窥视出善恶的两面性与复杂性。如前所述,影评人对于影片《红胡子》的评价褒贬不一的分歧点也在于此。

第三,黑泽明电影具有明确的故事主题和善与恶的对立,使得观众比较容易理解。其中善与恶的对立,有像《丑闻》中的律师那样在同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也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几个人对几个人或一个人对几个人的对立。在《静夜之决斗》和《活人的记录》里这种善与恶的对立则演变为个人的信念与他者的对立。在《影武者》中则表现为武田信玄和影武者在真与假的关系中发生的对立。“对立”关系明确是古典主义剧作法,也就是好莱坞电影模式,这种剧作模式不分国籍和年龄都比较容易被大众理解。这也是黑泽明影片能够艺术性与娱乐性兼备,并能赢得大众喜爱的原因。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影武者》(1980)

第四,黑泽明电影的主题具有超越时代、社会、国界的象征性与暗示性,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罗生门》。《罗生门》中没有具体的主题和正统的叙事,取而代之的是观众们可以进行自由解释与判断,这是一部可以脱离日本特定的国家历史与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作品。黑泽明之后,由敕使河原宏导演的《砂之女》(1964)也是具有同样特征的作品。影片《影武者》则是以哲学问答的方式,在结尾处展现出空洞的虚无感(影片《乱》的结尾也同样表现出了这种虚无感)。这种表达方式穿越时空,引起了欧洲观众对现代国际纷争感到紧张、苦恼、空虚的共鸣。如果观众感受不到影片与现代社会的联系,那么就如同看普通画卷作品一样,只是看看而已,无法体会其中的深意。

第五,黑泽明作品,例如《罗生门》《蜘蛛巢城》等影片中洋溢着强大的视觉表现力、视觉传达技巧、光与影的美、生动的造型美。这也是黑泽明的一大特长,如前所述,“视觉之人”黑泽明,年轻时的绘画经历、观影经验,以及对能剧和狂言、古董鉴赏等传统艺术的喜爱,都成为他之后的创作源泉。黑泽明将其平时的累积在电影创作中全部发挥出来。对于电影这种媒介而言,优秀的视觉表现力正是其最突出的理想特质。黑泽明影片的画面呈现出比静物画之美更具生气的跃动之美。

这也正是黑泽明经常挂在嘴边的,溢出银幕的画面构成,以及塞满在银幕之中的画面构成,这些都是有些“过剩”的充盈之美。但这种“过剩”的充盈之美也会转化为负面因素,因为在日本的古典文化中有着摒弃“过剩”的美学传统。

第六,黑泽明的剪辑技巧精湛,比如节奏的缓急、曼妙,悬念的持续,等等,这些都是作为时间艺术的电影可以活用的技巧。但是有趣味的、好的影片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对时间的操控以及片段式的剪辑等这些蒙太奇技巧,不使用这些剪辑技巧的优秀影片也有很多。比如,黑泽明的前辈沟口健二就是一位风格完全不同的导演,沟口健二影片的特征是持续的时间性与连续的空间性。黑泽明则是在剪辑上表现出极大的天赋,能与之匹敌的大概只有爱森斯坦那样的导演。影片剪辑的感染力在黑泽明作品中随处可见,其中最为精彩的是《七武士》中的格斗场景。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七武士》(1954)

第七,演出、演技、摄影、照明、美术、音乐的完美融合,这在黑泽明后期作品中显见成熟,特别是在视觉造型与美术(包括服装)的成果上得到了更为完美的体现。然而,在选曲、录音(台词)方面偶尔暴露出的缺点,也成为“完美主义者”黑泽明的不足之处。“视觉之人”黑泽明于平成十年(1998)永远闭上了双眼,留下遗作《袅袅夕阳情》,事业“未休矣”。

本文摘自《黑泽明之十二人狂想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略有编辑,以原文为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黑泽明之十二人狂想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7月

电影让我们看到自己未曾知晓的世界,它是一扇极具魅力的窗。“电影天皇”黑泽明将东方电影带进世界视野,是第一个被世界电影人共同视为导师的亚洲导演。本书由日本早稻田大学岩本宪儿、武田洁两任日本映像学会会长执笔,多位电影专家从不同维度对黑泽明电影进行深刻的透析,分别从黑泽明影片中的都市场景、常民构造、映射运用及其表意;黑泽电影与音乐、绘画;黑泽明与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山本周五郎等多角度切入。本书带你进入电影大师的影像世界:《罗生门》的音乐、《七武士》的常民构造、《野良犬》的都市影像、《白痴》的狂欢化、《姿三四郎续集》中幽鬼的肖像、《乱》中的“能”与“狂言”、《梦》中的梵高、《八月狂想曲》中的生与死……是枝裕和为本书中文版倾情推荐。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日本青春电影物语》

上海人民出版社

纯真的韶华、海边的漫步、夕阳下的奔跑,乃至冲突与流血——我们所熟悉的那些青春影像,充斥的是青涩的回忆、鲁莽的冲动、简单的情愫。“青春”作为一种概念化的表达,成为了可以逃避现实的桃花源。

骆新说 | 对话真的能够解决分歧和纷争吗?

骆新说 | 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电影天皇”黑泽明:他理解马克思主义,曾志愿成为无产主义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