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到怎麼死的?

用戶8413936515579


慎到,生於趙國首都邯鄲。錢穆《先秦諸子系年》 和梁啟超《先秦學術年表》認為其卒於公元前299年(齊閔王時,今人以為錯誤)。早年曾“學黃老道德之術”,後來成為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也有人鑑於其道法結合的思想傾向,稱之為道法家。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有不少學生,在當時享有盛名。在稷下時,與田駢、接子、環淵等有較多的交往。他們一起被齊王命為大夫,受到尊敬,齊王還特意為他們建起了高樓大廈,修築了四通八達的道路。他主張“抱法處世”“無為而治”。又一說,慎到,趙人也,其著作多佚。明慎懋編纂《慎子內外篇》 ,並輯錄慎到傳記大略謂:“慎到者,趙之邯鄲人也。慎到博識疆記,於學無所不究。自孔子之卒,七十子之徒散遊列國,或為卿相,或為士大夫,故卜子夏館於西河,吳起、段士木、慎到之徒受業於其門,及門弟子者甚眾。慎到與孟軻同時,皆通五經;軻長於《詩》,慎到長於《易》。 齊威宣王時喜文學遊說之士,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者流七十六人,命曰列大夫,為立館稷山之下,高門大屋,尊寵之,不治而議論,天下諸侯客言齊能致天下賢士也。是以齊稷下學士,多至數百千人。

楚襄王時慎到赴楚,為楚(頃)襄王傅。襄王之為太子也,嘗質於齊,及其歸也,齊王求東地五百里乃得歸,不與不得歸。襄王退而就慎子計,慎子令朝群臣而皆獻策焉。上柱國子良曰:“不與則不信,請與而復攻之。”昭常曰:“去東地五百里,是去國之半也,勿與,臣請守之。”景鯉曰:“不可與也,臣請西索救於秦。”王謂慎子曰:“寡人誰用三子之計?”慎子曰:“王皆用之。”乃遣子良北獻地於齊。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為大司馬,使守東地。又遣景鯉裡索救於秦。齊王恐焉,乃遣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士卒不試,楚東地復全。”

傳中所記慎子為襄王獻計事,發生於前299年。襄王即頃襄王。(據六國表,立於周赧王17年,卒於周赧至52年)其父即楚懷王。(《周書諡法解》曰:“慈義短折曰懷”)楚懷王赴秦會盟,被秦所欺而扣留於秦國。頃襄王立於周赦王17年(前298),襄王立之三年後,懷王客死於秦。

慎到與屈原約略同時。《莊子天下篇》稱慎到:“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聖。”又述其言曰:“無用賢聖。”《荀子解蔽篇》謂:“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這種思想與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楊 《荀子注》謂“慎到本黃老之術,明不尚賢不使能之道。”又述其言曰:“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是慎子以尚賢使能為非也。慎氏本《內篇》錄《韓非子難勢篇》慎子之言,曰:“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又曰:“賢智能不足以服從頭則勢位足以屈賢者也。” 《太平御覽》638錄《慎子》之方,曰:“立君而尊賢,是賢與君爭,其亂甚於無君。”又曰:“君立則賢者不尊。”《御覽》523錄慎子之言,亦曰:“有貴賤之禮,無賢不肖之禮。”

梁玉繩《漢書人表考》記戰國時有二慎子:“ 《戰國策》有慎子,為襄王傅;魯亦有慎子,見《孟子》。”

按魯慎子即墨子弟子禽滑釐。“滑釐,慎子名。”焦循《正義》曰:“慎子與墨子之徒禽滑釐同名,或以慎子即禽滑釐,或以慎子師事禽滑釐,稱其師滑釐不識,皆非是。”



樂哈哈總動員


慎到是怎麼死的沒有查到相關的資料。

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趙國人,原來學習道家思想,是從道家中分出來的法家代表人物。齊宣王時慎到曾長期在稷下講學,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齊湣王十七年(前284年)離齊至韓,為韓大夫,和田駢、接子、環淵同時。《莊子.天下》把慎到與田駢同歸一派,後成為從道家分化出來的法家,主張“尚法”和“重勢”。

相關著作

慎到著有《慎子》。《慎子》一書,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介紹說有“十二論”。徐廣註釋道:“今《慎子》,劉向所定,有四十一篇。”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總目》記為三十七篇。清朝時,錢熙祚合編為七篇,刻入《守山閣叢書》。現存《慎子》只有七篇,即《威德》、《因循》、《民雜》、《德立》、《君人》,《群書治要》裡有《知忠》、《君臣》。由此可見,《慎子》的佚失情況相當嚴重。除上述篇目外,還有佚文數十條。近代出土慎到佚篇《慎子曰恭儉》。

政治主張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別重視“勢”、“術”、“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礎上提出的不同觀點。“勢”主要指權勢,慎到認為,君主如果要實行法治,就必須重視權勢,這樣才能令行禁止。

一、慎到主張“民一於君,事斷於法”,即百姓、百官聽從於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是必須完全依法行事。而且,立法權也要集中於君主之手,各級的官吏只能嚴格地遵守法律和執行法律,即“以死守法”。百姓則要接受法令的規定,按法做事,即“以力役法”。慎到認為這樣才能實行法治,並取得功效。在君主具體執法的過程中,慎到提倡法治,做到公平執法,反對人治。主張立法要為公,反對立法為私。就是“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慎到認為法治比人治優越,甚至說不好的法律也比沒有法律好。

二、慎到提倡重“勢”和“無為而治”。重“勢”是為了重視法律,君主只有掌握了權勢,才能保證法律的執行。慎到把君主和權勢分別比喻為飛龍和雲霧,飛龍有了雲霧才能飛得高,如果雲霧散去,飛龍就是地上的蚯蚓了。如果有了權勢,即使像夏桀那樣的昏庸殘暴,命令也能執行,即“令則行,禁則止”。如果沒有權勢,即使像堯那樣賢德,百姓也不聽從命令。所以,慎到反對儒家主張的“德治”,認為那樣不可能使法律貫徹執行,會產生很多弊端。在無為而治方面,慎到和申不害主張是相似的,只是論述的角度不同。慎到認為,如果國君什麼事都自己親自去做,不但會筋疲力盡,還會使大臣旁觀,不積極做事,一旦有了過失,大臣會把責任推到君主身上,君臣矛盾的激化甚至會導致謀反篡位的事出現。

法學思想

人治還是法治,是先秦政治思想的焦點,慎到明確指出人治是一種最大的“私”,慎到的立法原則,是慎到的哲學思想的社會化。立法要遵循人性的好利,是一條原則。但法不能滿足一切私利,慎到的又一條準則是“立公去私”。“公”具有一般意義,高於君主利益。為了保證人們能“立公去私”,奉公守法,慎到提出“分”的概念,即分清職守,不得逾越。這樣所有的臣民都被法分解成特定的個體,“法”是唯一的連結紐帶,便於君主控制,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君主除了法之外,什麼也不要管。慎到把國家職能規範化,用規範的形式體現和保證統治階級的利益,無疑是傑出的思想。慎到的法治思想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其一,慎到論述了君主與國家的關係,指出君主僅僅是國家職能的執行者,是法的工具。其二,慎到把國家職能規範化,使治理國家的方法由神秘轉向公開,是中國行政管理學上的一個創舉。


時光隧道2019


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是從道家中分出來的法家代表人物。著有《慎子》。

“慎到”與“商鞅”都是法家弟子,後來又出來一個歷史名人“韓非子”。他們三個屬於典型的法家代表人物。不過誰才是法家正統,一直爭論不休。

其實這三家個有個的優勢,集三家之長,三家融合在一起,才能說是真正的法家正道。

至於怎麼死的,史書沒有記載,不過既然史書沒有記載,慎到應該是壽終正寢,自然死亡。





huangyuanlang


慎到,也就是慎子。是和亞聖孟子同時期的歷史人物,曾長時間的在齊國稷下學宮講學,是稷下學宮中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慎到可以說是一個淵博而又複雜的人,《史記》記載,說慎到專攻“黃老之術”,那麼他應該是道家學派的人物,然而,慎到又是法家學說的創始人之一。可以說是涉獵廣泛,頗有建樹。

後人鑑於其在道家和法家思想之間的交流與結合上的貢獻,又尊稱其為道法家。所謂的道法自然,既是道不離法,法不離道,是也。大自然以萬物平等的“無為”,讓眾生自由的呼吸在同一片藍天之下;但又弱肉強食的“法則”,上演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真理。

史書上,關於慎到的生卒之年,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根據各種史料的種種蛛絲馬跡,可以推斷出一個大致的軌跡。慎到約出生於公元前390年,卒於公元前315年,享年75歲左右。然根據現代考古學對郭店楚墓的科學研究推斷出慎子卒年大約在頃襄王二、三年(前297—前296年),享年在95歲左右。

雖然,慎到之死史書上寥寥無言,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根據一個人的歷史脈絡我們是可以推斷出一些什麼的。慎到的思想是脫胎於道家的清靜無為,而又傾向於法家的權勢,此時的“勢”,是君王的權勢,他提出要想保證國家的穩定君權一定要大於臣權。根據一貫的思想追求,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慎到是不會纏身於廟堂的爭鬥漩渦之中的,依據其高壽的特徵,慎到應該是卒於正常的生老病死。


西域攪史棍


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尊稱慎子。中國戰國時期趙國邯鄲(今屬河北省)人。《史記》說他專攻“黃老之術”。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史記》說他有《十二論》,《漢書·藝文志》的法家類著錄了《慎子》四十二篇。是從道家中出來的法家創始人之一。後來很多都失傳了,《慎子》現存有《威德》、《因循》、《民雜》、《德立》、《君人》五篇,《群書治要》裡有《知忠》、《君臣》兩篇,清朝時,錢熙祚合編為七篇,刻入《守山閣叢書》。此外,還有佚文數十條,近代出土慎到佚篇《慎子曰恭儉》[1]。


吾欲與汝同曲


慎到,趙人也,其著作多佚。明慎懋編纂《慎子內外篇》 ,並輯錄慎到傳記大略謂:"慎到者,趙之邯鄲人也。慎到博識疆記,於學無所不究。自孔子之卒,七十子之徒散遊列國,或為卿相,或為士大夫,故卜子夏館於西河,吳起、段幹木、慎到之徒受業於其門,及門弟子者甚眾。慎到與孟軻同時,皆通五經;軻長於《詩》,慎到長於《易》。

客觀地說,在慎到的學說中,確實存在著重法輕賢的缺陷,也存在著重法與順自然這兩者難以統一的矛盾,但是,它避免了老莊道學純粹任自然而不要法治和法家主張絕對的法治而不必因循自然的兩種極端。它對稍後的法傢俱有啟蒙的意義,也可以說是法家的開創者。

慎子卒年大約在頃襄王二、三年(前297-前296年)。


花開水不流


從目前的資料看,應該是自然死亡。關於他的記錄很少,但如果意外死亡,會有記載,目前沒有這方面記載。慎到,祖籍正陽縣。《史記》說他專攻“黃老之術”。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


烽火野史


慎到,生於趙國首都邯鄲。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和梁啟超《先秦學術年表》認為其卒於公元前299年(齊閔王時,今人以為錯誤)。早年曾“學黃老道德之術”,後來成為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也有人鑑於其道法結合的思想傾向,稱之為道法家。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有不少學生,在當時享有盛名。在稷下時,與田駢、接子、環淵等有較多的交往。他們一起被齊王命為大夫,受到尊敬,齊王還特意為他們建起了高樓大廈,修築了四通八達的道路。他主張“抱法處世”“無為而治”。又一說,慎到,趙人也,其著作多佚。明慎懋編纂《慎子內外篇》,並輯錄慎到傳記大略謂:“慎到者,趙之邯鄲人也。慎到博識疆記,於學無所不究。自孔子之卒,七十子之徒散遊列國,或為卿相,或為士大夫,故卜子夏館於西河,吳起、段士木、慎到之徒受業於其門,及門弟子者甚眾。慎到與孟軻同時,皆通五經;軻長於《詩》,慎到長於《易》。 齊威宣王時喜文學遊說之士,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者流七十六人,命曰列大夫,為立館稷山之下,高門大屋,尊寵之,不治而議論,天下諸侯客言齊能致天下賢士也。是以齊稷下學士,多至數百千人。


楚襄王時慎到赴楚,為楚(頃)襄王傅。襄王之為太子也,嘗質於齊,及其歸也,齊王求東地五百里乃得歸,不與不得歸。襄王退而就慎子計,慎子令朝群臣而皆獻策焉。上柱國子良曰:“不與則不信,請與而復攻之。”昭常曰:“去東地五百里,是去國之半也,勿與,臣請守之。”景鯉曰:“不可與也,臣請西索救於秦。”王謂慎子曰:“寡人誰用三子之計?”慎子曰:“王皆用之。”乃遣子良北獻地於齊。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為大司馬,使守東地。又遣景鯉裡索救於秦。齊王恐焉,乃遣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士卒不試,楚東地復全。”
傳中所記慎子為襄王獻計事,發生於前299年。襄王即頃襄王。(據六國表,立於周赧王17年,卒於周赧至52年)其父即楚懷王。(《周書諡法解》曰:“慈義短折曰懷”)楚懷王赴秦會盟,被秦所欺而扣留於秦國。頃襄王立於周赦王17年(前298),襄王立之三年後,懷王客死於秦。
慎到與屈原約略同時。《莊子天下篇》稱慎到:“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聖。”又述其言曰:“無用賢聖。”《荀子解蔽篇》謂:“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這種思想與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楊 《荀子注》謂“慎到本黃老之術,明不尚賢不使能之道。”又述其言曰:“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是慎子以尚賢使能為非也。慎氏本《內篇》錄《韓非子難勢篇》慎子之言,曰:“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又曰:“賢智能不足以服從頭則勢位足以屈賢者也。” 《太平御覽》638錄《慎子》之方,曰:“立君而尊賢,是賢與君爭,其亂甚於無君。”又曰:“君立則賢者不尊。”《御覽》523錄慎子之言,亦曰:“有貴賤之禮,無賢不肖之禮。”

梁玉繩《漢書人表考》記戰國時有二慎子:“ 《戰國策》有慎子,為襄王傅;魯亦有慎子,見《孟子》。”
按魯慎子即墨子弟子禽滑釐。“滑釐,慎子名。”焦循《正義》曰:“慎子與墨子之徒禽滑釐同名,或以慎子即禽滑釐,或以慎子師事禽滑釐,稱其師滑釐不識,皆非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