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人生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什麼?為什麼?

Love閱讀


我之前對讀書並沒有什麼感覺,就是消遣時間用的,而且我之前多半都是看小說雜誌,很少去讀真正的在文學史上佔據地位的書。

讓我徹底淪陷在書的海洋,拋棄了之前只為消遣看書的想法的書是《追風箏的人》。

我當時看的時候只是想提高一下自己,誰曾想看完之後就徹底淪陷了。

逢人就給他推薦這本書,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就算是把我帶進另一個世界領域的鑰匙。

這本書我讀了好幾遍,對書裡的內容還有那些佳句到現在也都記得清清楚楚。

我是因為這本書喜歡上了閱讀,從閱讀中感受到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也認識到了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事。

我感覺讀書之後整個人就不一樣了,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多了很多個。

要不是當初讀了《追風箏的人》,我感覺我不一定會愛上讀書,會徹底淪陷。


吃糖葫蘆的山楂


以前的我,自卑、敏感、愛抱怨。自卑到什麼程度呢?走在路上從來都是低著頭,沒有自信面對周圍的美好;與人溝通交流時也不敢同人正視,會一邊說話一邊低頭卷衣角。敏感、愛抱怨就更不必多說。可以斷定的是,我以前是一個極消極極悲觀的人。

某一個下午的時刻,我在圖書館找到一本叫做《十定律》的書。那時帶著新鮮與好奇的心情去讀這本書,也根本想不到它在後來會對我的人生有如此大的影響。

《十定律》一書講述了人們在生活與工作中發生與遇到的各種現象。比如:為什麼世界上20%的人佔有80%的財富?為什麼一塊麵包會導致百年老店倒閉?為什麼你擔心出錯的地方必然會出錯等等。九位大師對這些現象不斷進行研究與總結,最終形成本書。

為什麼說它對我的人生影響之大呢?它對我的人生影響到底體現在哪裡呢?當時的我沒太大感覺。在時間的潛移默化中,我才看到自己一點點的改變,正是這些小小的改變,才讓我擁有了與以前不一樣的人生。

前述說過,我以前敏感、自卑、愛抱怨,想法也極其悲觀。整個人生充滿一種黑暗與陰鬱的色彩。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總覺得各種不好的事情會降臨到自己頭上,也總覺得自己身上沒有任何一點值得人喜歡的地方。

後來讀到《十定律》中的吸引力法則,讀到布魯斯·麥克萊蘭對“吸引力法則”的概括: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讀前章的時候還不太理解。

我長得不好看,當然會自卑;我家庭條件不好,父母不能給自己提供好的生活與學習的環境,當然會覺得不幸。可是這些是客觀存在的,怎麼會是我自己想的呢?

直到後面讀到作者對吸引力法則的闡述,才明白自己的狀態與樣子都是自己吸引過來的,都是自己的消極思想造成悲催與悲哀的自己。

我非常喜歡也非常信奉書中的一句話:只要你腦海中想象它們的樣子,你的思想就會持續地發射對應的頻率,不斷地發射帶有磁性的信號,然後就會把相似的東西吸引回來。

後來我慢慢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開始去讀書、開始去寫日記、開始去運動、也開始去熱愛與欣賞周圍的一切,用微笑面對所有。

一次偶然的機會知道班裡的學習委員也極愛讀書,那時找他借了很多書來看。《小王子》、《偷影子的人》、《追風箏的人》、《羅生門》、《傲慢與偏見》、《飄》等很多外國名著,一本接一本地找他借,彷彿他手裡有無數的藏書。

同他交流的時候,感覺他整個人在發光,心情是快樂的,內心是明亮的,眼睛裡透出來的也是滿滿的自信。跟他借書看的那段日子是我大學最富有最單純的時光,只一味沉浸在書裡,吸取書中的養分與精華。

後來在賣書的地攤上看到一直特立獨行的貓《挺住,意味著一切》、劉同《誰的青春不迷茫》,也從這時候開始知道這兩位作家,也慢慢了解接觸他們的作品。也是因為他們我才慢慢走上寫字的路。

後來整個人變得比以前自信多了,什麼事情都往積極的方面想,也很少再有抱怨。

想想這中間的變化,吸引力在起著強大的作用。

而且大學有一段時間,我想什麼,生活就給予我什麼。我的水壺壞了,一直沒去買,想著學長學姐畢業在即,到時候可以買他們的水壺用用。結果有一天,室友拎回來一個水壺,邊進門邊說:“欣,你不是缺個水壺嘛?這個是我學姐給我的,給你用。”我當時聽到樂壞了。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想什麼來什麼,只要想法足夠強烈。

吸引力法則告訴我,我們對一切都保持積極的態度,就會理所當然地把那些積極的人、正面的事情和好的環境都吸引到身邊來。

吸引力法則也告訴我,當你對一件事情極度渴望,並努力去做時,你就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吸引力法則同樣告訴我,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圈子與層次,那就要很努力很努力地提升自己,只有你自己變得厲害了,牛逼了,你才會遇到一批更厲害更牛逼哄哄的人。因為優秀的人都是在同一個跑道上遇見的。同磁同振,同質相互吸引,講得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如果你想改變自己,過一個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那麼從現在開始起,把一切事物都往好處想吧。為了自己的夢想,腳踏實地去努力吧。你一定會得到你想要的。


愛旅行的創業男孩


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我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名字就是《相約星期二》。如果要說人生之書的話,這無疑會是第一本。



他講述的是罹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已時日無多的教授在辭世前的十四周內,每週二與自己的學生相約,一起度過一堂人生哲理課的故事。


我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時候是在我高二那一年。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這是第一本影響了我,讓我對人生、愛與死亡有所思考的書。


書中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的恩師與作者之間的這場心靈對話,讓我看到第一次看到人面對死亡時的豁達,看到了關於“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的思考,讓我體會到:在面對可預見而不可改變的消逝時,人最應該堅守住的是什麼。我領悟到的是愛和接受。


有句話不是這麼說過?我們都應該學會如何告別。正是因為這本書從那時候給予我的影響,讓我在今後的人生路上,當我目睹至親的離世、年幼女兒的重病時,我都沒有輕易後退,我樂觀堅強地度過每一個時刻,我始終堅信只要還有一線生機,我都不會放棄。正因為這樣堅定的相信,我在那段特殊時期成為全家人的心靈支柱。


我認為,從源頭來說,是這本書給了我力量,讓我不再那麼害怕面對死亡,讓我知道人生在世最該珍視的是什麼,讓我知道如何向珍愛的生命告別。


【爪子手帳】

①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

②意識到自己會死,並時刻作好準備。這樣做會更有幫助。你活著的時候就會更珍惜生活。


我是毛茸茸小爪子,一個不斷提升自我、學習修行的大碼媽媽。歡迎關注我@小爪子的修行手帳 ,一起分享成長心得。謝謝你的點贊與關注。


小爪子的修行手帳


讀書是一種興趣,也是一種生活,在曾經那個互聯網還不夠發達電子產物還不普及的年代,我也是經常會一個人抱著一本書坐在陽臺上藉著溫暖的陽光遨遊在書本的世界,而在我讀過的書中,我認為對我影響最深的是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主要內容

這本書的內容其實很簡單,沒有過多複雜的故事情節,主要就是講述蘇聯入侵捷克以後,以主人公醫生托馬斯、攝影愛好者特麗莎、畫家薩賓娜、弗蘭茨等人愛恨糾葛為線索來表現捷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情緒。整部小說並不是像傳統小說那樣依靠故事情節而吸引讀者的,而是通過生活的情節把我們帶入哲理的思考中。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蘊含的哲理

這部書蘊含的最大的哲理就是對命運與價值的思考。以主人公托馬斯的愛情事蹟來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價值,托馬斯是一個不甘於隨大流生活的人,一直拒絕媚俗即使在追求愛情時也是這樣,但是他又不願承擔責任,因此當他放棄責任得到自由的時候,生命變得如此之輕,也變得如此空虛。在作者看來,人生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源自於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我們會因為一直追求生命的價值而變成追求過程中奴隸,所以這種追求的本質是沒有太多的意義的。

給我帶來的影響

坦白說,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度壓抑的想放棄,在作者看似簡單的描寫生活下掩藏著深深的心靈觸動,讓我也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有了重新的思考。

我們的生命到底是應該輕還是重?我本來也像主人公托馬斯一樣,希望生命是輕的,我渴望自由對責任沒有概念,但是讀完書我發現不僅僅是托馬斯不能承受這樣的輕,我也一樣,尤其是當自己也有了家庭有了需要呵護的人這份使命感更讓我覺得我不能承受那樣輕的生活,所以我選擇了讓生命變得厚重一些,當我們義不容辭的抗起生活扛起責任的時候,才會發現生活真的爆發出強有力的動力。但是話又說回來,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不同,對待生命的價值觀不同,所以選擇也不一定相同,其實我們沒有必要把生命定義的那麼明確是輕還是重,生命是一個過程,我們應當去享受在追求生命過程中帶來的美好和滿足。


識海泛舟


《史記》。

司馬遷善於把筆下的人物置於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加以表現,在敘述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展示個人命運偶然性中所體現的歷史必然性。在《蘇秦列傳》和《張儀列傳》中,司馬遷對於戰國諸侯間微妙複雜的利害關係反覆和予以演示,以七國爭雄為背景展開了廣闊的畫面。蘇秦、張儀準確地把握了當時形勢的特點,抓住了機遇,相繼幹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成為當時的傾危之士。陳平年輕時就胸懷大志,足智多謀,適逢秦末動亂和楚漢相爭,大顯身手,屢獻奇計。他設計離間項羽和范增,使楚霸王失去“亞父”這位謀士。滎陽被困,他令二千女子夜出東城門迷惑楚軍,劉邦得以出西城門脫險。是他暗示劉邦封韓信為齊王以穩定形勢,又是他建議劉邦的偽遊雲夢澤而藉機擒韓信。劉邦在平城被匈奴圍困七日,又是陳平出奇計化險為夷。陳平所獻五計,無一不是關係到劉邦的生死存亡、關係到天下的興衰安危。陳平這位謀士的形象,也就在駕馭歷史風雲的過程中日益豐滿。《史記》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或卑瑣、或偉岸;有的先榮後辱,有的先辱後榮;有的事業成功,人生幸運,也有的雖然事業成功卻命運悲慘。司馬遷既把他們寫成重大事件的導演、演員,又把他們寫成重大事件的產兒,通過描寫、敘述他們對時勢、潮流的順應與抗拒、對歷史機遇的及時把握與失之交臂,以如椽巨筆勾勒出歷史和人生的壯廓畫面,點出其中蘊含的哲理。

《史記》中的悲劇人物有多種類型。按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論,有些悲劇主人公身上體現的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矛盾。這類悲劇人物是歷史的先行者,行動具有超前性。儘管他們的主張是正確的,但由於當時條件還不成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有的甚至付出生命。推行變法的吳起、商鞅,主張削籓的賈誼、晁錯,都是這類悲劇英雄。還有一類悲劇人物儘管死得非常壯烈,但他們的悲劇性不是體現了無法實現的歷史必然要求,而是他們相信舊制度的合理。田橫兵敗之後不願意投降漢朝而自殺,其隨從和東海五百義士也相繼殉難,湧現出的是一個悲劇群體。從本質上看,田橫所要維持的不過是諸侯稱雄、列國割據的局面,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田橫相信已經過時的制度仍然是合理的,併為之而奮鬥拼搏,這就決定了他必然成為悲劇人物。《史記》中許多反抗中央朝廷的諸侯王,都屬於這類相信舊制度合理性的悲劇人物。《史記》中的悲劇人物按其品格劃分,又有完美型和缺失型兩類。《趙世家》中為保護趙氏孤兒而付出巨大犧牲的義士公孫杵臼、程嬰,《刺客列傳》、《遊俠列傳》中的刺客遊俠,都是具有高尚品格和獻身精神的英雄,他們的所作所為幾乎無可挑剔,是把身上最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劇英雄。還有一些悲劇人物的品格存在明顯的弱點,由這些弱點而導致的失誤最終毀滅了自身。但由於他們終歸是英雄,所以其毀滅也是悲劇性的。這類缺失型悲劇英雄以項羽為代表,他生前戰功赫赫,死得慷慨壯烈,他的弱點也暴露得非常明顯,自身沒有意識到本身的缺欠。

司馬遷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運是悲劇性的,他為眾多悲劇人物立傳,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讚揚棄小義、雪大恥,名垂後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他筆下的虞卿、范雎、蔡澤、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窮愁中著書立說,或歷經磨難而愈加堅強,或身被刑戮而自負其材,欲有所用。所述這些苦難的經歷都帶有悲劇性,其中暗含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跪射俑


《沉思錄》

這本書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所寫的一部哲思類的書。此書不像是一位皇帝留給後人的治國安邦之策,而更像是一個人在擁有皇帝這一身份之外,對於人生、哲學的思考。他是一位凌駕於眾人之上的皇帝,一直在皇宮裡生活。然而他卻從慾望、浮誇、奢靡、激情的生活之中擺脫出開來,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常常自省、思考。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的影響就是對人生哲學的思考而帶來的共鳴。

引用其中的一段話:“每日清晨對你自己說:我將遇到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狂妄無禮的人、欺騙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們所以如此,乃是因為不能分辨善與惡。”


王小樹小童鞋


《故事會》不是最深刻,不是多好看,而是對人生影響最大,沒錯,就是它。

很小時候我姐姐她們在外面打工,每年過年回家時除了帶回來的糖果和新衣服,還有一摞書,裡面有青年文摘,故事會,金點子,知音之類的雜誌書籍。我剛剛識字那會就開始看,喜歡上了閱讀尤其喜歡故事會和青年文摘,我的課外知識總是比同學們強些。慢慢地不愛學習就愛看書,裡面的故事實在是太精彩了,不怪我啊!接著看小說,恐怖小說,愛情小說,武俠小說,張愛玲的,郭敬明的,小妮子的,韓寒的,饒雪漫的,通通不放過,從此人生就走上了看小說的不歸路啊

說到底,還是從小時候那一本故事會開始的


路邊姑娘不要採


---卡爾維諾

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你會被一顆炮彈炸成兩半,一半擁有你的光明美好,一半擁有你的陰暗險惡?兩個你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一個被人稱頌,一個被人厭惡,但兩個你過得都不幸福,,,

其實現實中的我們總是對一切殘缺的事物和不足都抱有著一絲同情,或者是一種不甘。然而卡爾維諾在小說中用梅達爾多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一件事物是完美無缺的,有時候殘缺就是完整。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人的一生會面臨許多選擇,前一刻與後一刻,我們難免會將自己分成兩半甚至更多,難免會因為自我的分裂而茫然無措或一意孤行。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重新理清思緒,像梅達爾多一樣自我完成統一,做真正的自己!



時不知歸calm


(飄),剛剛初中畢業,在廣東打工的時候看見這本書,沒有錢買,為了看它,每個禮拜天都去書店裡看,直到看完,以後的歲月裡有機會又復讀了好多次,在這本書裡見識了和我人生完全不同的人生觀,很佩服女主面對事情的態度:是的,沒有什麼事情是大不了的,不要逃避,勇敢面對一切,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你好小唐糖


英語,數學,物理,化學。是真不懂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