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華院士:疫情下中國茶業健康發展的思考

1月20日,鍾南山院士告知公眾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肯定存在人傳人現象。隨後,全國性啟動肺炎疫情防控一級響應。

截止3月20日,經過2個月努力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我國內地也已經出現單日無新增本土疑似病例。茶葉生產經營者,要兼顧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疫情後,茶葉生產經營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3月20日晚,劉仲華院士面向茶葉行業從業者做了公開視頻直播分享,為茶葉生產經營解疑答惑。他分享的主題為:疫情下中國茶業健康發展的思考

劉仲華院士:疫情下中國茶業健康發展的思考

今天的文章,就從劉仲華院士分享展開。

一、中國茶業現狀簡析

茶業現狀:茶園面積,茶葉產量

1、中國茶園面積

2013—2019年,中國茶園面積逐年增加,但同比增幅逐年下降。其中,2013年增幅14%;2014年增幅5.7%;2015年增幅5.3%;2016年增幅4.4%;2017年增幅2.94%;2018年增幅2.89%.2018年,全國茶園面積4395.6萬畝。2019年,全國茶園面積可能已經達到4500萬畝。

茶葉產業是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茶園面積雖然增幅下降,但總體面積還是會持續增加。這給產業本身帶來一個問題,就是會形成產能嚴重供過於求。茶葉產業發展,只有規模化,才有後面標準化和集約化。目前規模化已經過度(國內茶園面積約4500萬畝),後面標準化、集約化會加速。

2、幹毛茶總產量

2015年,中國幹毛茶產量為227.8萬噸。

2016年,中國幹毛茶產量為244.7萬噸,同比2015年增長7.41%。

2017年,中國幹毛茶產量為249.6萬噸,同比2016年增長2.00%。

2018年,中國幹毛茶產量為261.6萬噸,同比2017年增長4.81%。

按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2019年我國幹毛茶產量為280萬噸,同比2018年增長7.03%。此外,從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經濟研究室的數據來看:2016-2018年,春茶產量同比增幅分別為5.21%,5.61%,5.85%。劉仲華院士預計,未來3年春茶產量增長還是會在5%以上。

3、六大茶類生產和消費

2018年,我國幹毛茶產量為261.6萬噸。從六大茶類產量分類來看,綠茶產量為172.2萬噸,佔總產量65.8%;黑茶產量為31.9萬噸,佔總產量12.2%;烏龍茶產量為27.1,佔總產量10.4%;紅茶產量為26.2萬噸,佔總產量10.0%;白茶產量為3.4萬噸,佔總產1.3%;黃茶產量為0.8萬噸,佔總產量0.3%。

總體來看,綠茶、黑茶、烏龍茶和紅茶是我國主產茶類,綠茶一直佔絕對主導地位。從茶葉消費層面來看,消費結構和生產結構的趨勢一致,但紅茶,黑茶,白茶增長較快。

二、中國茶業國際貿易簡況

中國茶葉國際貿易簡況,主要從出口和進口來看。

1、中國茶葉出口

2009年,我國茶葉產量135萬噸,茶葉出口量為30.3萬噸。2018年,我國茶葉產量261.6萬噸,茶葉出口量為36.5萬噸。我國茶葉出口數量連續10年穩中有進,但增長幅度不大。

據中國海關數據,2019年1-12月,中國茶葉出口量總計為36.66萬噸,同比增加0.18萬噸,同比增長0.50%;出口額累計為20.20億美元,同比增加2.42億美元,同比增長13.60%;出口均價為5.51美元/千克,同比上漲0.64美元/千克,漲幅13.04%。

我國茶葉出口量前5位的省份:浙江,安徽,湖南,福建和湖北。

從出口茶葉分類來看,2019年全年,中國綠茶出口量為30.39萬噸,佔總出口量比重為82.9%;紅茶出口量為3.52萬噸,佔總出口量比重為9.6%;烏龍茶出口量為1.81萬噸,佔總出口量比重為4.9%;花茶出口量為6490噸,佔總出口量比重為1.8%;普洱茶出口量為2786噸,佔總出口量比重為0.8%。

按匯率1:7換算,2019年茶葉出口額累計約為141.4億元人民幣,佔國內茶葉產值4.7%(按2019年3000億的總量來算)。而且,出口茶葉約為每斤19.3元,多為晚春茶和夏秋茶。總的來看,我國有60%的世界茶園面積,接近50%的全球產量,20%的國際貿易佔比。國際貿易佔比提升速度緩慢未來,中國茶葉要從生產大國,到出口大國,到世界茶葉強國。

2、中國茶葉進口

2017年,我國茶葉進口量2.98萬噸,進口額1.50億美元。2018年,我國茶葉進口量3.54萬噸,進口額1.78億美元。2019年,我國茶葉進口量4.36萬噸,進口額1.87億美元。我國茶葉進口逐年增加,但紅茶佔80%以上,這些紅茶主要來自印度、斯里蘭卡。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紅茶進口價格逐年下降:2017年為4.19美元/kg;2018年為3.99美元/kg;2019年為3.46美元/kg。

三、 疫情對我國茶業的影響

疫情如何影響我國茶葉生產、消費和出口?

1、對茶葉生產端的影響

新冠疫情對春茶生產的主要影響有采工短缺加劇,不能按時採摘,銷售遇到阻力,產量下降,物流不方便,成本大幅上升。

綜合來看,2020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會加重我國今年春茶的棄採程度。

劉仲華院士:疫情下中國茶業健康發展的思考

2、對茶葉消費端的影響

疫情期間,線下茶葉門店都處於關閉狀態,對傳統門店銷售影響很大。茶葉消費下滑場所:辦公室、公司茶水間、茶館茶樓、茶會所、茶餐廳、新式茶飲門店。茶葉消費增加場所:家裡。

3、對中國茶葉出口的影響

中國茶葉的年內銷量(200多萬噸)遠超全世界茶葉年貿易量(180萬噸左右)的總和。2019年中國茶,出口數量:36.7萬噸,佔中國茶葉總產量14%;出口金額20.2億美元。

2019年,我國茶葉出口前10:摩洛哥,烏茲別克斯坦,中國香港,加納,塞內加爾,多哥,阿爾及利亞,美國,毛里塔尼亞,俄羅斯聯邦。以上國家和地區,大多疫情不嚴重。

四、 疫情後,我國茶業健康發展的思考

疫情後,茶葉生產和消費領域如何調整?

1、茶葉生產領域的調整

1)茶葉採製

名優茶的鮮葉手工採製比例將逐年下降,機採比重不斷提升;手工製作名茶的比例將逐步下降,機採機制的高檔茶增多。機械化(機採鮮葉、自動分級,全程機械化加工)是解決勞動力成本,生產加工成本問題的好辦法;也是順應大眾消費需求。精簡化的現代茶葉精製拼配技術將被越來越多的推廣應用。

劉仲華院士:疫情下中國茶業健康發展的思考

(注:我國茶葉深加工千億級產業規模)

2)質量安全

茶的質量與安全將越來越被重視。加強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把農殘隱患控制在茶園環節;推行綠色化生產、清潔加工與儲運,控制外源汙染物風險;向國內外客戶科學解釋新冠疫情對茶葉產品的安全性沒有影響。

2、茶葉營銷與消費方式的變化

消費者買茶的目的,依次為自己喝,送給親友,送給領導及客戶,招待客人,投資收藏。消費者買茶的渠道,依次為專賣店(專櫃),小茶店(茶行),茶葉批發市場,大型超市,茶館(茶會所),手機端,電腦端,綜合便利店,電視購物,其他。

受到疫情的影響,老百姓生活、工作、學習等場景暫時轉移到線上,特別是年齡偏大(收入相對較高)的群體也接觸到互聯網。茶葉企業佈局線上營銷,是大勢所趨!消費者飲茶的驅動因素,依次為茶健康屬性,飲茶飲茶習慣,受他人營銷,喜歡茶文化,想瘦身美容,其他,受廣告媒體影響。

茶的健康訴求強勁驅動茶葉消費,它主要體現在增強免疫力。茶的主要活性成分:茶氨酸、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

據已有的科學實驗證明:茶葉調節免疫力,主要體現在對炎症免疫,代謝性免疫,病原微生物感染,腸道免疫有顯著作用。

五、科學飲茶,增強免疫力

這裡重點提一下,劉仲華教授關於好茶的5個標準:安全:質量底線、關注焦點形美:視覺衝擊、購買慾望好喝:香高味醇,留住顧客健康:養生訴求,消費動力文化:傳播動力,生活品味,喝茶,首先是品飲屬性,然後是健康價值。不同的人,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茶。科學飲茶,健康幸福每一天!

後記

不可否認,疫情對茶葉行業影響不小。但決定一個茶葉發展趨勢最本質的還是產業本身供求關係。突如其來的2020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只是會加速行業趨勢,自然競爭強度也會顯著加大。廣大茶業從業人員要在理解行業本質和分析自身資源的基礎上,在生產經營上找新方法、新思路、新方向。

疫情後,茶葉經營者多多少都會面臨銷售的壓力。需要提醒一點:做營銷,別總想著花小錢,辦大事。一件事情花小錢,辦大事,不是不行,尤其是在公司實力較弱或起步的時候,因為沒錢,花點心思去搞這種事還是有必要的。但你要知道,花小錢辦大事本身是個小概率事件,最正常的邏輯是:花大錢辦大事,或者花小錢辦小事。如果都能花小錢辦大事,那世界就不正常了。因為商業的本質還是創新和效率,誰都繞不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