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好風光,三晉山河,山西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二)



山西好風光,三晉山河,山西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二)


山西好風光,三晉山河,山西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二)

太原市

小店區:1954年始設小店區,因小店村得名,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毀晉陽城後,該地成為平晉縣城向西通晉陽故城之汾河渡口要地,初有小片客棧,後商賈彙集成村,因店小且多,故名

迎澤區:1954年屬南城區,1997年改設迎澤區,因太原古城門迎澤門得名,典出古代《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南風吹來了溫暖和雨澤,養育了萬物,萬物和人民都共同迎承著南風的恩澤,故名

杏花嶺區:1954年屬北城區,1997年改杏花嶺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明代曾是晉王府的花園,因多植杏樹,且地勢較高,故名

尖草坪區

:1997年由北郊區、北城區析置,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古時該地區長有一種葉尖且帶刺的花草,故名;另說因原多為荒地野草叢生,以菅草最多,由於菅字生僻,習慣寫成尖草,故名

萬柏林區:1954年始設萬柏林區,1958年更名河西區,1997年複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古時該地種植有大量柏樹,故名;另說閻錫山曾將陵寢定在汾河西面,因小名叫萬喜子,字為柏川,聖人墳墓的叫林,而他自認為是山西在關公之後的又一個聖人,故名;又說他打算在此種滿柏樹闢建陵寢,名萬柏陵,以諧音得名

晉源區:1954年始設晉源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近處有晉水之源,故名;1958年屬郊區,1970年屬南郊區,1997年復設晉源區

清徐縣:隋開皇十六年(596)析晉陽縣置清源縣,因城西北平泉村有清源水得名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清源縣析置徐溝縣,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地處金河、嶑河匯流地,河水徐徐而下,漲衝為溝,城隨溝築之得名;另說說得名塗水,因字形相似,訛傳為徐;1952二者合併為清徐縣,各取首字得名

陽曲縣: 西漢始設陽曲縣,治今定襄縣,東漢末移太原市東北陽曲鎮,汾水至此形成一大彎曲,城設彎曲之北,即汾曲之陽,故名;另據《漢書·地理志》:河千里一曲,當其陽,應劭曰:河(滹沱河)千里一曲,縣當其陽;又說城在牧馬河北邊故名

婁煩縣:秦始設樓煩縣,以樓煩部族為名,數次存廢,寫作婁煩始於明末清初,因為樓、婁二字在古漢語中可通用。1971年復置婁煩縣,上報文件中錯別字婁煩

古交市:1958年設古交工礦區,1988年設市,因原為交城縣故治,因名故交,後訛為古交;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大川河、原平川、屯蘭川都流向這裡與汾河交匯得名;又說因孔河與汾河交匯於此得名



山西好風光,三晉山河,山西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二)

朔州市

朔城區:1912年降朔州為朔縣,沿朔州舊名,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地居北方而得名,1988年改設朔城區

平魯區:明成化十七年(1481)設平虜衛,清初為避胡、虜、夷、狄等歧視字更名平魯衛,清雍正三年(1725)改設平魯縣,1988年3月改設區

山陰縣:遼代設河陰縣,金大定七年(1167)因與鄭州轄縣重名改現名,因縣境在佛宿山(翠微山、復宿山)之北得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以地處恆山之北得名

應縣:五代梁由雲州析置應州,據《寰宇通志》:以北有龍首、南有雁門二山相應得名,意指“上應天道,下應群萌,實為應地”,1912年應州改設應縣

右玉縣:明永樂七年(1409)徙大同右衛來治,正統十四年(1449)玉林衛來同治,並右玉林衛,清雍正三年(1725)改設右玉縣

懷仁市:遼代析由雲中縣析置懷仁縣。據《大清一統志》:因阿巴齊(阿保機)與晉王李克用會於東城,有懷想仁人之語,故縣取名;2018年2月設市



山西好風光,三晉山河,山西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二)

忻州市

忻府區:1912年忻州改設忻縣,據《中國地名辭源》縣沿州名,州因忻川水(忻口)得名,另據《魏土地記》: 漢高祖出平城之圍還軍至此,六軍忻然 ,故名;1983年改設縣級忻州市,2000年由縣級忻州市改設忻府區

定襄縣:西漢設定襄郡,下有定襄縣(在今呼和浩特東南),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在陽曲縣故城設定襄縣,因移定襄郡民於此得名;據《史記正義》:按古代諡法,闢地為襄,闢地有德,襄,把和林格爾一帶名為定襄,表示這個新建制的地區安定

五臺縣:隋大業二年(606)驢夷縣改現名,因境內五臺山(清涼山)得名,據《水經注》:五臺山五巒巍然, 故謂之五臺山;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臺,故稱五臺

代縣:西漢置廣武縣,隋開皇五年(585)肆州改設代州,取古代郡為名,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以其地原為古代國所在,故以名;十八年(598)廣武縣更名雁門縣,蒙古中統四年(1263)並雁門縣入代州,明洪武二年(1369)代州始改設代縣

繁峙縣:西漢始設繁畤縣,金貞祐三年(1215)升繁畤縣為堅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州為繁峙縣,因“城于山麓,群山環而拱之,故曰繁峙”,實際是對境內高山環繞的地勢特徵的概括性描述

寧武縣:唐朝龍紀元年(889)設寧武軍,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取北魏廣寧郡、神武郡尾字為名;清雍正三年(1725)設寧武府,並設寧武縣為府治,1912年廢府存縣;另說因境內寧武關得名

靜樂縣:隋大業四年(608)汾源縣更名靜樂縣,據《名勝志》:以邊境靜樂為名;以嘉言命名,有寧靜安樂、安靜和樂之意

山西好風光,三晉山河,山西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二)

神池縣:明洪武七年(1374)設置神池堡,因當地有神池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設縣;據《文昌祠記》:寧武北距黃花嶺,踰嶺而下,自巔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浤,生於源,去無跡,旱不涸,雨不盈,魚藻不生,名曰神池

五寨縣:明嘉靖十六年(1537)設五寨堡,以堡轄東、西、南、北、中五大牧寨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改五寨縣,據《方輿紀要》:五寨堡,鎮西衛五所屯牧於此,故名

岢嵐縣:武周長安三年(703)置嵐谷縣,明洪武七年(1374)改設岢嵐縣,後又改為州,1912年改設岢嵐縣,以岢嵐山得名,據據《太平寰宇記》:因境東北由岢嵐山得名

河曲縣:金貞元元年(1153年)始設河曲縣,縣城西瀕黃河,恰當河之彎曲處,因名;取因縣“河(黃河)千里一曲”之意;據清同治《河曲縣志》:縣當河流曲處,故名

保德縣:北宋景德元年(1004)定羌軍更名保德軍,取“民保於城,城保於德”之義命名,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改設保德縣

偏關縣:清雍正三年(1725)始設偏關縣,因城臨偏頭關,以關名縣;據《天下郡國利病書》:偏頭關東連丫角山,西通黃河,與套虜僅隔一水,其地東仰西伏,故名

原平市:秦朝始設崞縣,因縣治西南有崞山得名;西漢始設原平縣,縣因地形原隰寬平得名;1958年11月崞縣、代縣之局部設原平縣,以政府駐地原平鎮為縣名,1993年設市



山西好風光,三晉山河,山西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二)

陽泉市

城區:1956年陽泉市第一區改站上區,1969年改現名

礦區:1970年設立礦區,因駐地陽泉礦務局得名

郊區:1956年陽泉市第二區更名蔭營區,次年始設郊區

平定縣: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始設平定軍,據清乾隆《平定州志》:宋太祖徵河東首下之,置平定軍,縣因平定軍名

盂縣:隋大業二年 (606) 原仇縣改設盂縣,因漢舊名,據《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封祁氏之田為七(鄔、祁、平陵、梗陽、塗水、馬首、盂,盂縣之名自此始,因“縣境山巒回合,中低象盂”得名



山西好風光,三晉山河,山西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二)

呂梁市

離石區:秦始設離石縣,存廢頻繁,1914年因與河南、廣西、江西、貴州等省永寧縣重複,因漢為離石縣,今州北有離石山(赤洪嶺、赤谼嶺、赤堅嶺),擬定名離石縣,另據《元和郡縣誌》 :縣東北有離石水(北川河),因取名焉;或說一說因古有隕石落於縣境得名;1996年撤縣建市,2003年設區

文水縣:隋開皇十年(590)受陽縣改現名,因境內有文峪河(文谷水)水得名,據《元和郡縣誌》:因縣西文谷水為名

交城縣:隋開皇十六年(596)設交城縣,治今古交市,唐天授二年(691)移今址;據《元和志》:取古交城為名,因汾河、孔河交匯於此得名

興縣:明洪武二年(1369)由興州改設,名稱來源於金朝金興定二年(1218)所置興州,因其地漢朝為新興郡的轄地,故名

臨縣: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置臨水縣,因瀕臨湫水河(臨水、陵水、龍泉水、秋水),蒙古中統二年(1261)更名臨泉縣,元至元三年(1337年)升臨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降為臨縣,據《郡縣釋名》:臨湫水河,湫水又名臨川河,縣名臨者以此

柳林縣:1971年由離石縣、中陽縣析置,因縣址駐柳林鎮得名

石樓縣:隋開皇十八年(598)由吐京縣改現名,據《元和郡縣制》:因縣東石樓山(通天山)為名,山形似三層石樓得名

嵐縣:明洪武初降嵐州為嵐縣,據《太平寰宇記》:後魏末於此置嵐州,因界內岢嵐山以立名,今嵐縣因嵐州為名;另說因此地多山風大,常常山間濃霧瀰漫,故名嵐

方山縣:隋大業三年(607)良泉縣改現名,因方山為名,存廢頻繁,1918年3月,析離石縣北境,再置方山縣

中陽縣:西漢始設中陽縣,存續頻繁,金明昌六年(1195)改平夷縣為寧鄉縣,1914年因與湖南省寧鄉縣重名復改中陽縣,其境內歷史地名中陽得名

交口縣:1971年由中陽縣、靈石縣、隰縣、孝義縣析置,因縣人民政府駐交口鎮得名因地處離石縣、柳林縣、中陽縣交界處的交通要衝得名;一說因兩河在此交會得名

孝義市

:貞觀元年(627)永安縣改孝義縣,因邑人鄭興孝行聞朝得名,據《太平寰宇記》:因縣人鄭興有孝義,故以名焉,1992年設市

汾陽市:唐武德元年(620)改浩州為汾州,明洪武元年(1368)西河縣併入汾州,萬曆二十三年(1595)設設汾陽縣為府治,因縣境處汾河之陽得名,1996年撤縣改市



山西好風光,三晉山河,山西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二)


山西好風光,三晉山河,山西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二)

晉中市

榆次區:1999年由縣級榆次市改設,相傳榆罔帝統治的榆州地方,其中心是榆社,本縣居於其次,故名;另據《汲家周書》:昔烈山帝榆罔之後,其國為榆州,曲沃滅榆州,其社存焉,謂之榆社,地次相接者為榆次。”

太谷區:因縣西太谷(今祁縣團柏谷)得名;另據民國《太谷縣志》:以縣南為太行之谷,故名,2019年12月設區

榆社縣:隋開皇十六年(596)析鄉縣始設榆社縣,將榆社城定為治所,故縣名為榆社;據《漢書·地理志》:昔烈山氏,帝榆罔之後,其國為榆州,曲沃滅榆州,其社存焉,謂之榆社

左權縣:曾名轑阿縣、轑陽縣,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併入鄉縣,孝昌二年(526)復置並更名遼陽縣,後衛遼州,1912年廢州為遼縣,1942年為紀念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犧牲於此改現名

和順縣:隋開皇十年 (590)梁榆縣更名和順縣,因縣東北和順故城為名,取《易經》中和順於道德理於義;據《讀史方輿紀要》:和順故城在縣治東北,或雲石勒時所置,隋因以名縣

昔陽縣:孝昌二年(526)始設樂平縣,清嘉慶元年(1796)併入入平定州,1912年恢復樂平縣,1914年因與江西省樂平縣重名改現名,以古昔陽城為名,據《元和郡縣誌》:昔陽故城,一名夕陽城,引《爾雅》: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因在太行山以西得名

壽陽縣:西晉始設壽陽縣,在壽水(白馬河)之陽,故名,清光緒《壽陽縣誌》:舊志雲:在壽水(今名白馬河)之陽,故名

祁縣:春秋晉國始設祁縣,因古時有昭餘祁澤藪(長雜草的積水地帶)得名。祁古語是盛大、眾多的意思

平遙縣:北魏由平陶縣改設,據《元和郡縣誌》:魏以太武帝名燾,改平陶為平遙,因避太武帝拓跋燾之諱改名

靈石縣:隋開皇十年(590)由平昌縣析置靈石縣,據《元和郡縣制》:因文帝楊堅巡幸開道獲一瑞石,以為靈瑞,遂命名為靈石;另傳大禹治水在此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因名

介休市:秦設界休縣,西晉更名介休,後存廢頻繁,1992年設市,傳春秋晉文公患難,侍臣介子推割股奉君,後介子推隱於綿山並焚身山林,後人嘉其德行,因稱綿山為介山,休衛美善也,並以為縣名,表示景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