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即盧浮三寶之一的斷臂維納斯,是古希臘完美女性裸體的集大成者。圖/《裸體藝術》

當時夫妻二人赤身裸體,並不羞恥。(創2:25)

即使在今天,當人們談起裸體的時候,還是會臉紅,會不好意思,會充滿了好奇。 這很正常,我們對於裸體的態度,像過山車一樣,曾位於高峰,又跌入低谷,現在還在慢慢上升裸還是不裸,一直都是個問題。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人,是萬物的尺度

我們並不清楚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才穿上衣服的,但這個時間應該不短。 10萬年前,當智人開始走出非洲的時候,地球的冰期還未結束,如果他們不穿衣服,肯定會被凍死。 史前文明的衣服多由獸皮製成,無法留存至今,但骨針可以。在斯洛文尼亞發現了距今4.7萬年的骨針,也就是說,至少在那個時候,衣服就已經出現了。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史前人的服裝示意。圖/《史前10000年》

史前的人類,冷了就穿上衣服,熱了就脫掉衣服,這是一個很自由的事情。如果你火力壯,裸著滿村跑也不會有人說你有傷風化,更沒人逼著你穿秋褲。 正視裸體的風氣一直延續到了古文明時代。古埃及早期的人穿得就很少,畢竟那裡很熱嘛。那時的男子,無論地位高低都是上身赤裸, 下身僅穿一件名為羅印·克羅斯的白色亞麻纏腰布;女性則穿一種從胸直到腳裸的緊身筒裙丘尼克;至於女奴和舞女,只在臀部系一根叫做繩衣的細繩,這基本上就等於全裸了。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古埃及天空的化身舒(Shu),他的服裝就是典型的羅印·克羅斯。圖/Wikipedia

人類對於裸體的讚美,在古希臘時代達到了頂峰。 相信大家都看過、或聽說過一部叫做《斯巴達300勇士》的電影,電影裡一大波肌肉鼓鼓的斯巴達勇士,在古銅色的光暈下,極致地展現了人體的力量之美。若放在古希臘時代,這些肌肉猛男應該都是最受歡迎的流量明星,而且男女通吃。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男性荷爾蒙爆棚的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斯。圖/《斯巴達300勇士》

古希臘人以身體的美為榮,在希臘神話中,神以人的樣子存在,因為人的身體是如此完美。 在古希臘城邦間舉辦的“泛雅典節”上,選手們必須裸體出場。但是,相比起雅典人只允許男性裸體比賽的慣例,斯巴達人則走得更遠,他們讓女人也只穿很少的衣服下場與裸男同場競技,這甚至讓雅典人都震驚萬分。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公元前5世紀初,《運動場場景》,紅繪陶器。圖/《裸體藝術》

古希臘人對健康裸體的崇拜,在了他們雕塑藝術上得到了最為充分的展現。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是古希臘雕塑的古風時期,那時候的希臘人雕塑是埃及風格的,但他們把埃及雕塑身上僅有的那點衣服給去掉了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古風時代的作品,《男青年立像》及《特納的阿波羅》,與埃及的雕塑風格相近。圖/《裸體藝術》

隨著公元前449年古希臘人在希波戰爭中獲得了最終勝利,古希臘的雕塑藝術進入了黃金的古典時代。 藝術家波留克列特斯(Polyclitos)通過最嚴格的測量和規則,創造出了清晰、平衡、完整的完美裸體形象,雖然這個形象不一定真實,但它的確很美。波留克列特斯的著作《法規》為完美的人體制定了一套比例規範,其中就有人們耳熟能詳的“身高為七個半頭”這個說法。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 仿波留克列特斯的作品《狄阿多美諾斯》。圖/《裸體藝術》

如果說波留克列特斯造就了人像,那菲迪亞斯就創造了神像。他為奧林匹亞的宙斯神廟創作的阿波羅像展示出了神的理想形象:冷靜、無情,對形體美的力量極度自信。而他為帕特農神廟製作的阿波羅像則更進一步,它比前一個阿波羅更加莊重高雅,具有了一種神聖的感覺。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 菲迪亞斯為宙斯神廟製作的阿波羅像(最右側)。圖/《裸體藝術》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 菲迪亞斯為帕特農神廟製作的阿波羅像。圖/《裸體藝術》

藝術上的繁榮與思想上的活躍不無關係。古典時代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就曾喊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古希臘人將人的裸體視為完美之物,可以說就是這個命題的延伸。 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

希臘化時期開始了。古希臘人的裸體藝術的創造力雖然在希臘化時期慢慢衰退,但他們的雕塑依然大方、美麗地裸著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為何我們不再裸體

陽光下也有陰影,甚至在裸體盛行的古典時代之前,以裸體為羞恥的觀念就已經出現了。 希羅多德在《歷史》中講述了一個因為曬妻引發的血案:呂底亞國王坎道列斯認為自己的妻子是天下最美的女人,以至於他實在想把她的美貌分享到朋友圈。於是,他邀請自己的侍衛居基斯偷看自己老婆的裸體。這個事兒不巧被王后發現了,王后給了居基斯兩個選擇,自己死或是殺死國王自立,居基斯選擇了後者,坎道列斯為自己的曬妻行為付出了代價。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 坎道列斯叫居基斯看自己王后的裸體,作畫者為18世紀的英國畫家威廉·埃蒂。圖/Wikipedia

希羅多德是公元前5世紀的人,他經歷了古典時代的開端和發展,而坎道列斯曬妻事件發生的時間又早於希羅多德幾百年,那個時候,王后有了“被人看到裸體是恥辱”的觀念了。王后為何會有如此想法?

希羅多德筆下的王后的形象,就如同《伊利亞特》中海倫的一樣,她們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世人:不加控制的情慾會帶來災難,而裸體,就是觸發情慾的原因之一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16世紀的普里馬蒂喬的畫《強奪海倫》。圖/網絡

《孟子·告子上》中說,“食、色,性也。”裸體不免會引發情慾,在史前社會這或許不算“問題”,但隨著時代的變化,隨時隨地地發情肯定是要出事兒的為了避免坎道列斯曬妻和特洛伊戰爭此類悲劇的重演,在文明萌芽時,"深(nei)受(xin)其(an)害(shuang)”的祖先們為了避免後人重蹈覆轍,定下“要穿衣服”這樣的規矩

不過,祖先們這個樸實美好的小要求,最終演化成了道德的大樹。裸體,最初的矛頭還指向犯罪者,也就是那些因此而發情的人,最後卻成為了受害者自己的羞恥——人們開始以裸體為恥。衣服,也從最開始的“穿上就行”,逐漸發展出了禮制中的繁複冗節。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 四書五經中的《禮記》。圖/Wikipedia

在西方天主教的傳統中,裸體更是被《聖經》定義為羞恥的,為了讓大家能夠接受這個觀點,它用神的行為來證明自己的邏輯。 在《聖經》開篇創世紀中記載:“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創2:7)”這很可能就是亞當夏娃在吃掉智慧果後覺得赤裸羞恥的原因,因為

人的身體是土,而人的精神(生命)是上帝的氣息,兩者並不是一回事。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 上帝創造亞當,西斯廷禮拜堂,米開朗琪羅。圖/Wikipedia

肉體只是靈魂的暫住所,它是土做的,與精神相比是醜陋的,所以人們輕視肉體。而且,亞當和夏娃在犯下原罪後所接受的

懲罰,也是通過讓肉體受苦而實現的:女人“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男人“必終身勞苦”。在這樣的知識框架下,人們怎麼可能像古希臘人那樣崇尚裸體之美呢?

不過,也正是《聖經》,為西方的裸體藝術留下了一絲希望。無論天主教有多麼厭惡裸露,它都無法否認耶穌在被釘上十字架時是近乎全裸的,這一經典的畫面,如同一條細絲,連接了古希臘時代與文藝復興。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 君士坦丁堡,10 世紀,《十字架苦像》。圖/《裸體藝術》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裸體的復興

在裸體復興之前,人們的慾望先“萌發”了。 1347年黑死病在意大利爆發,疫情隨後傳遍歐洲。沉迷於精神世界的人們忽然納過悶兒來:及時行樂是多麼重要啊!誰知道第二天你還是不是活著? 那什麼是快樂呢?十五世紀的人文學者洛倫佐·瓦拉在《論快樂》中給出了一種答案:“美是對人體的基本恩賜...女性的美不僅表現在面龐上,而且表現在頭髮、胸和大腿上。” 如果你看過薄伽丘的《十日談》,就會知道這種論調在當時還是蠻受歡迎的,因為《十日談》的內容即使放在現在,恐怕也會被列為“黃書”......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 《十日談》記錄了一群人到鄉村躲避黑死病時,在十天的時間內講述的許多故事,上圖為波提切利的油畫《十日談》。圖/Wikipedia

渴望歡愉的人們,看到了什麼樣的裸體作品呢?除了耶穌的聖象外,中世紀的裸體形象以乾癟、僵直的畸形人為主,以表達人類在伊甸園偷吃禁果的原罪。於是,表現裸體之美的任務,落在了藝術家的頭上。可是,在那個保守的年代,藝術家能去哪裡看到裸體呢?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 希爾德斯海姆大教堂青銅大門上的雕塑,創作時間為11世紀初。上圖為罪孽,表現人類的祖先在偷食禁果被發現後亞當責備夏娃,夏娃責備蛇的場景;下圖為逐出伊甸園,亞當垂頭喪氣,夏娃回頭張望,人類的祖先因為原罪和恥辱卻步躬身、皺眉蹙眼。圖/《裸體藝術》

喬安妮·伯恩斯坦在分析比較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人體畫後認為,在15世紀90年代之前的女性人體畫,基本上是以古代雕塑或其它藝術作品為範本,之後,女性裸體模特才被慢慢引入。 對於藝術創作來說,真正的創造和創意是很少的,更多的是技法的傳承,這也是古代雕塑如此重要的原因,像米開朗琪羅這樣的大師都無法擺脫這個規律。 1506年1月14日雕塑《拉奧孔》出土了,這位大師在幾小時之內就抵達了現場。在《拉奧孔》出現之前,他一直希望通過激烈的肌肉活動來表現肉體掙扎背後的痛苦,但就是找不到可以參考的雕塑。在後世藝術家的眼中,米開朗琪羅的作品《運動員》裡的一個人物,就讓人聯想到了拉奧孔大兒子的形象(雖然我沒看出來)。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表現痛苦的經典作品《拉奧孔》,左側的人像為拉奧孔的大兒子。圖/《裸體藝術》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米開朗琪羅作品《運動員》中被認為是模仿了拉奧孔大兒子的人像。圖/《裸體藝術》

但是,雕塑能展現的裸體形象和素材畢竟還是有限的,面對越來越多的主題需求,藝術家們對裸體模特的呼聲愈發強烈。 其實,裸體模特很早就出現了,據說,世界上第一位女性裸體模特是古希臘的芙麗涅,她還因為做這個事情被帶上法庭。律師在為她辯護時,當著眾人的面一把掀開她的衣服說:“這麼美好的乳房難道要讓它消失麼?”結果她最終被判無罪。不過,這位律師的做法要是放在中世紀,估計他也要被判有罪。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法庭上的芙麗涅》。圖/Wikipedia

文藝復興時的女性裸體模特是一個複合型職業,她們多出身於貧民階層,工作時往往身兼僕人、情人、模特三重角色。16世紀的雕塑家切里尼就在他的《自傳》中提到“我把她當模特用,也在床上享用她,以滿足我年輕的慾望。” 至於男性裸體模特,經常是畫家的助手或學生來擔任,這很好理解,學生當模特不花錢麼不是。據說雕塑家委羅基奧在創作代表作《大衛》時用的模特(不過這次不是裸體模特),就是他的學生達·芬奇。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委羅基奧的《大衛》,如果達·芬奇年輕時候長這個樣子,那還真是挺水靈的。圖/Wikipedia

為了能夠更生動、真實地表現裸體,藝術家們還通過解剖屍體來了解人體,他們在解剖學上的造詣,甚至超過了當時的醫生。 達·芬奇對人體解剖學的研究持續了四十餘年,他認為,人體解剖是瞭解人體結構和人體動態的鑰匙,這一觀點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圈中似乎是一種共識。人體解剖,可是當時藝術學習的必修課。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達·芬奇的手稿《胚胎研究》。圖/WIkipedia

“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句話,用在裸體這個事情上特別合適。 不用想也知道,中世紀時沒人願意在大街上裸奔,普通人要想看真人裸體,只有等出事兒的時候才行。處決所謂的“女巫”就是那時的一件大事兒,在大火的美劇《權力的遊戲》中,有一段瑟曦裸體遊街示眾的劇情,這個橋段借鑑了中世紀處決女巫前遊街的場景。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瑟曦皇后準備裸體遊街以求教會的寬恕。圖/《權利的遊戲》

雖然文藝復興及之後的人無意裸體,但那時的服裝,尤其是女性的服裝卻越來越裸露化。 10世紀時,女性的服裝寬大、肥長,頭髮也被蒙在披巾裡,身外還裹著斗篷,活脫脫一個女法師形象。 慢慢地,她們的衣服逐漸收緊,讓身體曲線更為突出,袖子也變成了短袖甚至無袖,我們在電影中常見的那種領口開得很大、露出上半個胸部的袒領衫,在14世紀就成為了流行款。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16世紀英王亨利八世的第二個妻子安妮·博林,穿著袒領衫。圖/《都鐸王朝》

魯迅說中國人“看到白臂膀就想到全裸體”,其實歐洲人也一樣。宗教改革家胡斯就曾在他的書中寫到:“她的胸乳沒有裸露在外的那部分被人為地大肆渲染,高高隆起,像是胸前長了兩隻角。”人性,都是相通的。 文藝復興的裸體藝術為人類的思想帶來了解放,但女性還是被束縛在男性審美牢籠中的囚徒,她們即便沒有裸體,卻勝似裸體。低垂的袒領衫、緊繃的束腰帶,就如同南宋後女人的裹小腳一樣,成為了男權社會的縮影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18世紀的束腰。圖/Wikipedia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裸還是不裸,原來這麼重要?


當我們走進博物館,走進畫廊,看到那些令人賞心悅目的裸體藝術時,你絕對猜不到,他們其實是在

“欺騙”你的眼睛。 雖然我們稱這些作品為裸體藝術,但其實它們都是裸像(The Nude),而非裸體裸像所描繪的不是真實的人,它沒有人的皺紋,眼袋,也沒有因歲月而鬆弛的肌肉和下垂的乳房,只剩下了健壯的肌肉和豐腴的肉體。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 米隆《擲鐵餅者》的仿作,在熟悉這一運動的體校學員們看來,擲鐵餅者所處的狀態似乎難以解釋,以至於現在人們還在爭論這個動作能否完成。圖/《裸體藝術》

裸像的美,可能是拼湊的成果。古羅馬人普林尼提到過一個傳說:古希臘畫家宙克西斯為了獲得完美的赫拉形象,就讓當地的少女們裸體列隊,然後選出五位,取她們各自身體上最大的優點來完成畫像。 裸像是理想中的美,它甚至可以符合數學規律而無需遵從現實。後人在研究“維特魯威人”時發出感慨:“從嚴格的幾何形式來看,大猩猩或許比人類更符合這樣的美學標準。”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 在所有的“維特魯威人”中,以達·芬奇手稿中的這個最為知名。圖/《裸體藝術》

沒錯,古人所做的事情,和我們現在的P圖沒什麼區別。 人們喜歡完美的東西,但是卻也因此忽視了現實的不完美,在一個追求完美的社會中,身體殘疾者、智力障礙者恐怕很難得到尊重,在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中的告密者、叛徒先知都異常醜陋,這似乎錯誤地暗示了身體醜陋者的心靈也不健全。 直到近代,裸體藝術才開始突出“醜”,比如馬蒂斯、畢加索筆下的裸體就很醜。這些畫家很可能是發現了人身體原本的不完美,並接受了這個事實,他們通過藝術的手法將這個道理展示了出來。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 畢加索,《亞威農少女》。圖/Wikipedia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 馬蒂斯,《舞蹈》。圖/Wikipedia

隨後,人們也開始慢慢接受起自己身體的“醜”。在西方,有了天體(裸體)海灘、裸體騎行活動,甚至還有人在桑拿後到大街上裸奔。

在中國,人們在幾十年中也迅速完成了從接受裸體藝術到接受不完美身體的轉變。

裸還是不裸?這是個問題,也是個藝術

▲ 在法國的一個海灘上,用三國語言寫著天體(裸體)海灘。圖/Wikipedia

1988年年底,油畫人體藝術大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辦裸體藝術相關的展覽。開展那天,門外購票觀眾冒著凜冽的寒風排起長龍,為了滿足觀眾看展的迫切心情,美術館還特意加開了夜場,18天的展期,保守估計也有22萬人參觀了展覽。

逐步開放的中國,欣然接受了裸體的藝術。 如今,有些北京爺們兒因為怕熱,把背心捲起來跟個比基尼似的,這種被稱為北京比基尼的行為方式雖然的確不美,也容易影響別人,但從另一個側面,他們的“半裸行為藝術”也印證了中國社會的開放心態。老爺們兒對自己不完美身體的自信,甚至引發了老外們的競相模仿,在他們眼中,這是潮。 人們在文藝復興時重新發現了身體的美,進而將思想徹底從宗教的禁錮中解放出來。今天,人們又認識到了身體的不完美,在接受不完美的社會,不同的人、不同的個性會得到更多地尊重。

裸還是不裸,還真是個重要的問題呢!


- END -


文丨張雨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