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從商學院畢業卻不做金融?

知乎問題“如何看待中大嶺南在校生冒充中金、中信招聘騙筆試作業?”在廣大吃瓜網友的“熱心”助推下已經登上了熱榜第三名,底下的回答也五花八門,很多連查都沒有查過不負責任的回答,也有很多上升到了學院和學校的層面。作為中大嶺院的往屆畢業生,理性地說,我只想等待事情查清楚了再發表評論,這篇文章只想說說一個從商學院畢業的學生轉專業的心路歷程,再順便以我淺薄的認知嘮嘮國內招“小黑工”的金融圈現象。

就像很多普通的高中生一樣,當年的我對自己的未來並沒有任何確切的想法,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專業,因為覺得自己還算有點兒語言天賦,高考完本來想報外交學院或者去北外學語言,結果……被家裡的所有人按在了廣東省內,於是我就去了嶺院。大二分專業的時候,因為對金融實在無感,我就去了經濟學系,那年全級300多個人,有60多個選了經濟學,一半多選了金融,剩下的分佈在管理科學、財政、國際商務和保險幾個專業。商學院的學生大多比較現實,溝通能力比其他學院的同學稍強,也更有精英感,這體現在從大二開始就有很多人開始找師兄師姐聊未來的規劃或者去各種機構做實習、參加商賽,給自己的簡歷添磚加瓦。我本身屬於比較佛系的人,有點不適應功利性較強的環境,從大三開始就考慮在研究生階段轉專業,於是出國的時候選擇了市場分析專業,雖然還是依附於商學院,但是學習的方向和未來會從事的行業已經完全跟金融、經濟關係不大。之前說過,我基本上所有的碩士同學畢業後都進入了快消、傳媒或科技行業。

為什麼我從商學院畢業卻不做金融?

今日頭條發文助手給我找的配圖 lol

金融行業近幾年在就業市場上呈現出供遠大於求(求職者多於崗位)的局面,學習金融的人越來越多,可是每年各大券商投行的崗位也就那麼多,很多中介機構和已經在行業內的人就會利用這種信息和資源的不對稱來“白嫖”學生或者從中牟利。我有一個同學在短短兩天的時間裡就收到十幾份寫了相差無幾的所謂“實習經歷”的簡歷,也就是說,一些機構通過集訓營、網課、就業指導給在校學生培訓,讓他們把跟真實的公司毫無關係的“實習”寫上了簡歷。我其實挺理解簡歷潤色和稍微誇張的做法,在美國如果簡歷沒有經過一定的修飾和美化,是很難在HR眼裡脫穎而出的。但全寫一樣的就太過分了= =。還有很多在各種實習群裡廣泛傳播的招“小黑工”的廣告,什麼是“小黑工”呢?有一些已經在券商、投行或諮詢行業工作的人每天都有很大的工作量,其中不可避免地有比較基礎且繁瑣的工作,那這個時候就可以招一個“免費勞動力”來幫你幹活,有良心的員工可能會從自己的補貼或工資裡出一點錢作為報酬,但更多的是讓學生無償地工作。由於求職者太多,即便是這樣的“崗位”也有一大堆人競爭,甚至有的中介把這樣的“實習”賣給學生賺錢,形成了一條產業鏈。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遠程實習都是這樣的,學生們應該學習如何辨別真假,這個是我覺得寫得相對客觀真實的知乎回答,不知道為啥贊數這麼少(手動滑稽)。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4064322/answer/665598119

金融這個圈子實在不大,用我同學的話說,還是少得罪人,否則不知道得罪的人認識哪個大佬,自己就被封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