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後 拉斐爾的“理想美”仍未過時

500年後,拉斐爾創造的古典主義理想美為何依然動人?記者採訪了華東師範大學孫乃樹教授,請他解讀拉斐爾繪畫之美。

  

500年後 拉斐爾的“理想美”仍未過時

  《自畫像》烏菲齊美術館藏

  

500年後 拉斐爾的“理想美”仍未過時

  《雅典學院》梵蒂岡博物館藏

  把偶像藏在畫中

  魯網3月23日訊 在文藝復興之前,歐洲經歷了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幾乎所有的藝術只為宗教服務。在中世紀的宗教畫裡,人物都是僵硬的,那個時代的畫作裡只有天堂,沒有人間。文藝復興終於打破了1000年來的思想禁錮,人的自我意識逐漸解放,在畫家的筆下,人的力量逐漸得到張揚。

  擺脫中世紀繪畫長期以來的刻板與僵硬,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文藝復興早期,畫家們在藝術上進行了各種探索。波提切利的《春》一度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完美的畫作,但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難免有些呆板。原因之一就在於,畫家對細節的刻畫面面俱到,人物形象顯得擁擠。

  達·芬奇的橫空出世,將繪畫技巧帶入了一個新的高度。“我曾去米蘭的聖瑪利亞感恩教堂看過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在這幅畫的對面有一幅文藝復興早期的畫,兩者一對比,就會發現《最後的晚餐》要簡潔得多。達·芬奇把人物的許多細節提煉了出來,使得整幅畫呈現出一種深刻的概括性,這得益於他的三角形構圖法以及對人體解剖學深入的理解。”孫乃樹教授說。

  在“文藝復興後三傑”中,拉斐爾是最年輕的一位,卻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所達到的巔峰。年輕的拉斐爾非常擅長學習,他不僅繼承了老師佩魯吉諾完美和諧的風格,還將達·芬奇的三角形構圖法、薄霧法等技巧運用到自己的繪畫中,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的肖像畫同樣具有深刻的概括性,他將畫面的層次感表達得很清晰,而且處理得十分自然,甚至比達·芬奇還自然。同時,拉斐爾還汲取了米開朗琪羅的特點,展現人的張揚、魄力和宏偉的氣勢。

  在拉斐爾最著名的作品《雅典學院》中,古希臘以來最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科學家聚於一堂。拉斐爾通過透視法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向畫面中心最重要的兩位人物: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他們似乎正從視覺的焦點向觀眾走來。柏拉圖的形象不是別人,正是60歲左右的達·芬奇,而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形象則來自米開朗琪羅。拉斐爾自己也毫不猶豫地“走進”了他所向往的古典世界裡。他將自己畫在右邊起第二位的位置,平靜地朝著觀眾的方向注視著,表達了與時代精英為伍的謙遜。

  含而不露的和諧

  拉斐爾流傳至今的畫作約有300餘幅,觀賞他的畫最大的感受莫過於和諧。與同時代的畫家相比,這份和諧看似是在不經意間信手拈來,事實上卻是精心打磨的結果。

  孫乃樹教授非常喜愛拉斐爾的壁畫《海中仙女該拉忒亞》。歡樂的海神和仙女簇擁著該拉忒亞,海風吹散了她的頭髮,她面帶微笑轉身聆聽。畫面兩邊的兩位海神正在吹海螺,上方的小愛神丘比特拿著愛神之箭。“這樣一幅人物眾多且動態十足的畫,如果畫得不好,畫面很容易顯得零亂。但拉斐爾巧妙地將人物兩兩對應,神態各異,畫面和諧平穩。從這幅畫中不難看出拉斐爾對盡善盡美的追求,這種完美來自嚴密和平衡,它含而不露,不留痕跡。”

  在《雅典學院》中,拉斐爾一共刻畫了50多位人物,他們置身於一個拱頂大廳中,這個大廳的外觀類似當時正在建設的聖彼得大教堂內一角。人物的動作各不相同,他們或蹲著,或站著,或倚著牆,但整個畫面非常協調。前景的臺階上有個人頹廢地躺著,他是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據記載,第歐根尼是一個逍遙不羈的人,經常露宿街頭,同時也進行著非常精深的哲學思考。他右面有個人站在同一臺階上,用手指向他。拉斐爾用這種方法把畫面聯繫起來,使人物的關係呈現出和諧感。

  從內容上看,達·芬奇《最後的晚餐》和米開朗琪羅的《西斯廷穹頂壁畫》仍然屬於宗教畫範疇,《雅典學院》卻脫離了“神”,展現的是獨立的“人”的理想國。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與突破,更是歐洲文藝復興精神的集合與象徵。時空在這裡交匯,歷史在這裡相遇,理想與人性在這裡融合,這是《雅典學院》的獨特之處,也是拉斐爾創造出的理想世界。

  提煉人們理想中的美

  拉斐爾一生中畫過許多聖母像,這些聖母像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聲譽。1504年,21歲的拉斐爾所繪的《聖母的婚禮》被評價超越了他的老師佩魯吉諾。10年後,他創作了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歌德曾經感慨:“如果拉斐爾只畫了這一幅畫,也足以讓他流芳百世。”傅雷曾說:“《西斯廷聖母》是藝術史上最動人的作品之一。”在這幅作品中,聖母的形象給人恬靜、安寧、秀美之感。與中世紀繪畫中消瘦、呆板、痛苦的人物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那份非凡的氣度與平凡的母愛打動了幾個世紀的觀眾。

  孫乃樹教授很推崇《大公爵聖母》。這幅畫的明暗處理非常高明,聖母的臉和孩子的肌體慢慢地隱沒到斗篷以及背景中去。這來源於達·芬奇的漸影法——通過影子來界定事物的邊界,而不是通過線條。

  “在他的人物畫裡,沒有任何多餘的東西。越是簡單的畫面,越是容易流於淺顯甚至庸俗,但在他的畫中卻能感受到一種深沉、典雅和高貴,這正是古典主義美學所追求的境界。”孫乃樹說。

  曾有一位公爵問拉斐爾:你畫中的模特究竟是誰?世界上怎會有如此完美的人?其實,拉斐爾並沒有對某一個人進行寫生,而是汲取了各種人的優點,提煉出人們理想中的美。他的高明在於並沒有被“理想美”的標準所束縛,他筆下的女性充滿了自然美,充滿了愛。

  古典主義繪畫對西方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儘管19世紀後,以凡·高、高更以及塞尚為代表的後印象派逐漸拋卻了前人的條條框框,他們認為畫畫是為了表達人物的心靈、個體的情感以及藝術的本體。此後的抽象主義更是拆解了古典繪畫對自然的模仿。但無論藝術潮流如何變化,人們對美的追求依然不變,觀眾始終渴望在藝術中尋找心靈的慰藉,獲得安寧與和諧。從這個角度來說,拉斐爾所追求的古典主義理想美在今天依然有其價值和意義。

  延伸閱讀

  屬於每個人的藝術家

  1483年,拉斐爾出生於威尼斯和羅馬之間的小鎮烏爾比諾,此時的達·芬奇早已聲名遠揚。受到畫家父親的感染,拉斐爾從小就對繪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父親的安排下,他拜達·芬奇的同班同學佩魯吉諾為師。

  21歲時,拉斐爾來到意大利的藝術之都佛羅倫薩,他的畫技日漸精湛。幾年後,年僅26歲的他擊敗了米開朗琪羅和達·芬奇,受邀為教皇的原私人圖書館——簽字大廳繪製壁畫,這間大廳後來被稱為“拉斐爾的房間”。他在大廳裡一共創作了四幅壁畫:《聖禮之爭》《雅典學院》《帕爾納斯山》和《三德圖》。壁畫的主題對應著當時社會崇尚的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雅典學院》。

  1520年的春天,拉斐爾發起高燒,但醫生認為他只是受了風寒。不久後,這位年僅37歲的天才畫家離世。

  意大利藝術史家這樣評價拉斐爾:他將傳統的宗教題材描繪成現實生活中的理想美。無論是天真的孩子,還是有文化的學者,都可以欣賞他的畫,每個人都有機會去發現這些作品中不同的美感和特質。拉斐爾是屬於每個人的藝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