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復興重在實現全民販賣文明的優越感


實現東方時尚美學復興,是當今中國時尚界共同關心的問題。究其根本,這個問題其實關係到兩個方面,一個是價值觀的問題,如何理性認識東方時尚美學;另一個就是方法論的問題,實現這一目的究竟該如何明道、取勢、優術。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不解決,東方時尚美學復興就有可能是一句空談。

時尚復興重在實現全民販賣文明的優越感

東方時尚美學的溯源和本質

關於東方時尚美學,目前並沒有公認的定義。按照筆者的理解,它是東方各國家、各民族和地區基於自身文化特質和背景形成的關於時尚的獨有符號及表達形式,其中中國處於東方時尚美學的領導地位。“蕃客來曾識,衣冠上國風”。中國自古就以“衣冠上國”享譽世界。

伴隨著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以及先後兩次工業革命,歐美主導的西方時尚美學掌握了全球時尚話語權,開啟了全球第二次時尚浪潮,全球時尚版圖呈現出“西強東弱、西風東漸”的態勢,歐美執掌“時尚朝宗”之牛耳,直到現在這一狀況也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即便如此,東方時尚美學在西方乃至世界仍具有不容小覷的影響力,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傳統服飾至今仍有中國漢唐遺風,中國時尚的各種經典元素,例如刺繡、立領披肩、京劇臉譜以及中國紅在國際時尚界廣為應用。


時尚復興重在實現全民販賣文明的優越感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關於時尚美學的探討侷限於學術領域,這不利於東方時尚美學的表達和輸出,如果不認清時尚美學的本質,很難完整、清晰地講述東方時尚美學的“中國故事”。

一言以蔽之,時尚美學的本質是全民販賣文明的優越感。

第一,時尚美學屬於文化或者文明概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時尚美學是文明之“根”上發出的“芽”。

第二,什麼是文明優越感?就是文明處於引導地位,掌握文明話語權。

第三,所謂全民販賣,就是在全球化時代實現對時尚文明的無遠弗屆的商業價值轉換。只有實現販賣,才能將時尚美學價值活化,這一點尤其重要。東方時尚美學為何沒有將其優越感實現全民販賣,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那時的全球時尚文明處於拼圖狀態,大大緩衝了東方時尚文明的全球主導力,西方時尚美學後來居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趕上了全球化進程,“地球村”的形成使西方時尚美學能夠跨越地域的侷限,輕鬆將文化勢能轉化為商業動能。

這三點,可以說是理性認識時尚美學的密碼。西方時尚美學為何自15世紀以來長袖善舞,甚至獨領風騷?就在於實現了全民販賣文明的優越感。巴黎、米蘭、倫敦、紐約等四大時裝之都及其四大時裝週與其說是當仁不讓的全球時尚主場,不如說是西方時尚文明的“販賣場”。

實現東方時尚美學復興的困境和瓶頸

首先要認識到:時尚產業不是一種孤立的傳統產業,而是系統性強、關聯度大、融合度高的先導性行業,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時尚產業主要提供體現流行審美情趣和消費理念的精緻化、美化的消費品或消費服務,其產業特點突出表現為引領時尚消費,包括多元文化價值觀,隨著社會生活潮流的變化而不斷創新、豐富和發展。有專家分析,時尚產業已成為融合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具有高附加值的產業,是未來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擁有15萬家規模以上時尚企業、年生產數百億件服裝、佔據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10%——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時尚產業製造國和最大的時尚消費市場。中國服裝協會負責人認為,從時尚大國邁向時尚強國的征程上有兩大關鍵因素:第一是製造能力,第二是文化能力。

而制約文化能力的瓶頸則是設計。正如著名藝術家潘公凱指出:現代設計是產業轉型的第二發動機。他強調,當前我國經濟正從“中國製造”為主的形態向“中國創造”為主的形態轉變。這一轉變需要依靠兩部分人的力量:既需要解決功能質量問題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又需要解決文化審美和策劃營銷的設計師。他們是我國產業轉型的推動力、發動機。

作為中國時尚策源地的深圳,以吉祥齋為代表的本土品牌正引領時尚界的“中國風潮”,它們秉持“衣由心生”的設計理念,把傳統服裝和現代生活方式、現代審美情趣相結合,從文化的源頭找到原創滋養,迴歸時尚的本真價值,拓展著東方設計新版圖。審美即自信——這是吉祥齋等品牌向顧客傳遞的服飾語言。只有自信,才能對自身產生認同感,才能對自己的文化產生認同感,以服飾表達文化自信,這正是中國時尚品牌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時尚復興重在實現全民販賣文明的優越感

設計引領,整合發展

今天的時尚界,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大分化、大交融時代。一方面,歐美國家依然處於全球時尚第一極,掌握著時尚規則制定權和行業話語權;另一方面,全球時尚產業鏈和價值鏈正發生重大調整,中國時尚業“風景這邊獨好”,有專家指出:中國發展似乎超越了法蘭西光榮30年、美國進步時代的增長週期,正在擊破數百年來的世界繁榮紀錄。未來已來,時尚與藝術、文化、科技等相關行業的加速度融合,為時尚業的跨界發展提供了極大空間。

城市是重塑時尚最堅實的支撐和最強勁的引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上海、北京連續三次在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協會等多家權威機構推出的全球時尚城市指數榜單中穩居前十,形成“深滬京”時尚金三角態勢,一舉扭轉了中國城市長期以來處於時尚下風向的被動局面,昭示著“歐美獨大、西風東漸”的全球時尚治理體系發生根本性變革。

中國時尚城市的順勢謀變為東方時尚美學提供了彎道超越的廣闊戰略空間。然而僅僅如此遠遠不夠,還必須形成一種“合”的力量。


時尚復興重在實現全民販賣文明的優越感

回望東方時尚美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何嘗不是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持續碰撞和融合的過程?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漢唐已遠,但其精神內核猶存,亟需今天的時尚人重新拿出創新的氣魄和實現新我的勇氣,大膽打破時尚邊界,重構時尚語境。

20世紀80年代,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日本設計師來到法國巴黎,他們無視西方社會對時尚的固有觀念,將來自日本的面料、設計和剪裁理念直接引入。這些設計師憑藉其全新的審美觀念撼動了西方時尚界。他們的破冰之舉為東方時尚美學的復興提供了令人振奮的探索和嘗試。

如今,時尚中國龍的覺醒和騰飛已經勢不可擋,理應為復興東方時尚美學發揮更大的擔當。以國力為依託,中國時尚設計蓬勃發展,進入多年未有的“黃金時代”,正加快從“附著型”提升至“交互型”階段,並全力邁向“引領型”階段。“中國時尚能否站在世界上,大聲回答我是誰嗎?”多年前,一位中國知名時裝師提出這一沉重的命題。今天的時尚中國已經有足夠的底氣,對此問做出響亮的回答,那就是重新成為全球時尚浪潮的引領者。在化學界有個著名的同素異形體結構原理——同為碳原子,由於在空間上的排列方式與組合關係的不同,形成金剛石和石墨兩種性質迥乎不同的物質,今天的中國時尚界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需要整合的力量,完成“時尚同素異形體”的重塑。產業時尚生態和城市時尚生態同時發力,形成設計、文化、商業三位一體,同時聚合設計創新與融合的硬核之力,共建“和合共生、開放共享”的時尚生態圈——這是中國實現東方時尚美學復興、引領第三次全球時尚浪潮的現實抉擇。

(作者系深圳市時裝設計師協會秘書長 代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