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生只讀一本書,為什麼一定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如果一生只讀一本書,為什麼一定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 馬爾克斯

如果這一生,只能讀一本書,那一定是《百年孤獨》。

想必不少人,都曾被這句信誓旦旦的箴言所嘲弄,啟封了這本劃時代巨輪的書籍。

而後,又勢必對這本書大行其道的晦澀難懂,所大為不啻,以至於無法理解,這樣一本猶如“糟糠狀”之書,何德何能引來全世界無數人,前仆後繼的追捧?

其實,讀書跟讀人生,是一個道理。沒有讀懂人生的人,勢必沒法讀懂書籍中所潛藏的秘密。

那些作者藉以書籍所表達的秘密,那些由作者所創造出來,卻被讀者重新解讀出來的秘密,那些需要有耐心、有共情力、認真生活的人,才能解析出來的秘密。

馬爾克斯曾耗時十餘年之久,終於在1967年創造出了這部殿堂級著作。也因此書,馬爾克斯在198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這本書使拉美"文學爆炸"達到了新的高度,成為了“20世紀文學標杆”,被國外評論者譽為“繼《堂吉訶德》之後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品”“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智利詩人聶魯達也曾稱讚馬爾克斯是:“塞萬提斯之後最偉大的語言大師”。

《紐約時報》評價:"《百年孤獨》是《創世紀》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鉅著。"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曾聽聞,“沒有哪一部外國小說像這本書一樣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作家,亦沒有哪部文學著作有那麼多的不合法版本。”

就連中國唯一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也曾說,對他影響最深遠的一本書便是《百年孤獨》。

那麼,究竟是怎樣一本書,能給地球文學帶來如此巨大的狂熱?

我想,關於這個問題,永遠也沒有人能給出最具體、最標準的作答。而這,也正是這本“神書”的奇特之處。

接下來,就讓我以“我”這個讀者的視角,來“片面”地解讀一下此書大獲全勝的“秘密”。

如果一生只讀一本書,為什麼一定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一、《百年孤獨》中的“孤獨”二字,如何理解?

《科普中國》科學百科詞條,採用了李傳銀和張湖德的定義方式:“孤獨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而非客觀狀態;是一個人生存空間和生存狀態的自我封閉,孤獨的人會脫離社會群體而生活在一種消極的狀態之中。”

中國古意解釋孤獨為,“幼而無父和老而無子。”“孤立無援,孤單無助。”“隻身獨處,孤單寂寞。”

現代釋義為,“孤立無所依附。”“獨自一個人,孤單。”“不合群,不喜歡跟人來往。”

馬爾克斯則給孤獨許下了別樣的定義,“孤獨是一個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裡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

倘若你細讀這本書,你便會發現,從古至今所有關於孤獨的定義,在《百年孤獨》所塑造的人物中,都得到了深刻而具體的體現。

書中的每一個人物,似乎都在用自己的一生,竭盡全力地演繹著孤獨的意義。


如果一生只讀一本書,為什麼一定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


二、為什麼《百年孤獨》能把“孤獨”二字,詮釋得如此徹底?

這本書對於孤獨二字,解析的最大成功之處便在於,文中並未著重強調孤獨二字,也並未用長篇大論的句式來解釋孤獨的意義。

而是,通過刻畫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在他們勇敢頑強地與漫長歲月作鬥爭的過程中,滲透進“孤獨”的含義,形成了一種“無法用語言描述出來的刻骨銘心的孤獨”。

在這裡我們必須先了解一下,關於這本書的背景知識,以便於更好地理解“孤獨”。


1. 拉丁美洲的時代背景

這本書,是馬爾克斯站在民族歷史的繼承者的視角,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通過描寫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來寫出哥倫比亞近百年來的歷史變遷、黨派鬥爭、殖民侵略、自然開採、人與自然的衝突、原始與文明的衝突、生態破壞和信仰缺失等。

作者通過把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融入小說中,進而荒誕地表現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跌宕起伏的苦難歷史。

而事實上,這些看似荒誕的因素,卻是拉丁美洲當時文明的真實寫照。當時文化如此繁盛的拉丁美洲,卻因種種因素而被陷牢籠。

倘若未能理解當時拉丁美洲備受殖民侵略的苦楚,便更無法理解作為當地人之一的馬爾克斯,是在怎樣的境地中,把這種種錯綜複雜的感情 —— 熱烈、喧鬧、悲憤、無能為力,最終衍生出來一種噬魂的孤獨感。

而後,又把這種孤獨感表現在文學作品中,藉此反饋於現實生活中,烘托出馬爾克斯對於拉丁美洲大地的熱愛與無奈的矛盾感。

正如馬爾克斯自己所說的那樣:“看上去是魔幻的東西,實際上恰恰是拉美的現實特徵。我們每走一步都會遇到其他文化的讀者認為是神奇的東西,而對我們來講則是每天的現實。這不僅是我們的現實,而且也是我們的觀念和文化。”


如果一生只讀一本書,為什麼一定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


2. 小說中“馬孔多”的地域特徵

馬孔多的原型,便是來源於加勒比海沿岸的一個小鎮:

“它的東面是一道難於通過的山脈,南面是許多終年覆蓋著一層浮生植物的泥塘和廣闊的大沼澤,西部連著一片一望無際的水域,北面是灰色的、泛著泡沫的、骯髒的大海。”

馬爾克斯說:"與其說馬孔多是世界上的某個地方,還不如說是某種精神狀態。"

馬孔多便是馬爾克斯所要表達的一種遊離狀態,生活在這種遊離地帶的所有人,便自然難逃這個地獄所籠罩著的詛咒氣息:縱然萬般奼紫嫣紅,最終也必將歸於沉寂。最後,在蒼茫大地中徹底湮滅,只剩下漫無邊際而又無聲無息的空洞與孤獨,除此之外,什麼也未曾留下。

作者也正是借用了馬孔多這個獨特的地域環境,用來代指生活在拉丁美洲大地的人們:正如同書中的人物一樣,艱苦卓絕地生活著,一樣歷經著劫難,卻終只是蒼茫大海中的一葉扁舟,隨風飄搖,無力又無奈。

而這,也正如馬爾克斯在書的最後說到的那樣,“因為可以預料這座鏡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將在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從世人記憶中根除,羊皮捲上記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同一個家族,不會有第二次出現的機會。然而相似的命運,無論是在拉丁美洲,還是在馬孔多,亦或是世界上的任意地方,卻總是無可避免地以另一種形式重複著。

這種無奈的重複性本身,便是一種最震撼人心的孤獨之感。面對已知結果,卻為能為力的孤獨之感。


3. 海洋民族文化的獨特性

《百年孤獨》中"馬孔多"的原型在加勒比海,這種海洋文化和中國的農耕文明是有很大差別的。

海洋民族性格開放,熱情,有創造力和冒險精神,除了印第安土著,那裡還聚集了流浪的吉普賽人,阿拉伯的商販。

也正是因為這種朝氣蓬勃的精神力量,與他們身上所發生的種種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更加烘托出了一種悲哀之感,一種藝術性的至高無上的孤獨感。

這本書,無論是從地域、時代還是文化背景上,都強烈地體現了這種反差,這也正是這本書能把孤獨二字,詮釋地如此徹底的靈魂之所在。

如果一生只讀一本書,為什麼一定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


三、《百年孤獨》中典型人物,是如何演繹“孤獨”的含義的?

這本書能讓讀者大驚愕然,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便是人名的重複性。同時,這些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中,又擁有著相同的性格,相似的命運。

緊接著,他們在時間和死亡的重複性中,做著類似的、重複性的事情。

而所有的這些,更讓讀者無法理解,作者為何要大行其道,作弄讀者的情感?

不讀懂生活,便很難理解孤獨的真諦。“孤獨”本就是“喧鬧”的反義詞,本就是“重複”的同義詞,而所謂同義、反義,實則是相生相息、相輔相成之態。

作者便是通過一個個孤獨又鮮活的人物,讓他們站立在孤獨又熱鬧的地域環境中,在孤獨又無情的時代齒輪的推動下,演繹著一場現實與虛幻交融的孤獨盛宴。

作者借庇拉爾特爾內拉之口,說出了人物發展的怪圈:“這個家族的歷史不過是一系列無可改變的重複,若不是車軸在進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損,這旋轉的車輪將永遠滾動下去。”

布恩迪亞家族共有7代人,男的都叫奧雷里亞諾或阿爾卡蒂奧,女的都叫阿瑪蘭妲或雷梅黛絲。

所有叫奧雷里亞諾的,都性格孤僻,頭腦敏銳,富於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都性格衝動,富於事業心,命中註定帶有悲劇色彩。

整個家族中,共有22個奧雷里亞諾,5個阿爾卡蒂奧,3 個雷梅黛絲,2個阿瑪蘭妲。


1. 家族的第一代開拓者,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

他,獨具冒險精神,卻最終被熱烈的冒險精神所反噬。

是他,引領著族人來到一片新地域,創建了馬孔多。他充滿活力,敢於冒險。

為了尋找海域,他一往無前。為了心中的狂熱,他利用磁鐵來挖掘地下黃金,最終不惜把妻子的所有陪嫁金,化作一層烏漆麻黑的汙垢。

他用放大鏡打陽光戰,差點把房子點燃。他還用天文觀測儀器探尋世界奧秘、建鍊金實驗室……

他的身上,具有拉丁美洲居民典型的似火的熱情,和頑強拼搏進取的精神。

可悲的是,命運對他的嘲弄,是把他一次一次燃燒地正旺的火焰,一泉水熄滅,最後還狠心地將其置入萬丈冰窟中。

終於有一天,這種反噬讓他再無力承受,他瘋了。他被家人用繩子困在樹上,從此以另一種荒誕的形式,陪伴著家族中的成員,度過一個又一個風吹日曬的日子,像極了一個小丑。

漫長餘生陪伴著他的,只是那根捆綁著他的繩子和樹木,可悲可嘆亦可笑。

其實,芸芸眾生的我們,又何嘗不是時常被某些束縛孤獨地捆綁著,直到邁入生命的盡頭?


如果一生只讀一本書,為什麼一定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


2. 家族中活得最長久的人物,烏爾蘇拉

最深沉的孤獨便是,當你看著自己從一無所有,到滿載而歸,最後又眼睜睜看著苦心經營的一切,竹籃打水一場空。

烏爾蘇拉當初在丈夫狂熱地影響下,打開了人生的新篇章。

她開始擴大糖果小動物生意,整夜不歇地開著烤爐,烤出一籃籃麵包,以及品種豐富的布丁、蛋白酥和小餅乾,並在幾個小時內就在通往大澤區的小路上全部售出。

等到積累了一定資產後,她又忙著蓋房子、佈置新家,在十幾個木匠和泥瓦匠的簇擁下發號施令,決定採光與通風事宜,隨意分配空間不受控制。

終於,一座美輪美奐的宮殿,在馬孔多獨立綻放,如烏爾蘇拉本身這個屹立不倒的存在一般,見證著家族的荒誕興盛史。

她看著自己的子孫後代,一點點地感受著人世間唯美的甜,而後又反覆沉淪在無邊無際的痛苦中。而她自己,至始至終都無能為力,無法改變什麼。

儘管,她也曾做出了她所能做的巨大努力,而她的那些努力,無論是對於自己的女兒、兒子、孫子、曾孫… 都是荒誕不稽般的徒勞。

而這種徒勞本身,也正是烏爾蘇拉內心深處,最孤獨的形狀性放射。

換一種意義來說,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烏爾蘇拉,都只是大千世界中,最孤注一擲,而又無能為力的存在。


3. 一生轟轟烈烈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

“拉丁美洲”大陸上有一位響徹雲霄的人物,他以製作小金魚為愛好,並以此成為了眾人視線中的獨特角色。

而後,當他在拉丁美洲大陸發起戰爭,成功地攪弄完政治風雲後,又繼續投身於小金魚製作,並將其作為餘生的唯一寄託。

這種輪迴性的行動,既可愛、固執,又諷刺、戲劇。

他是本書中,擁有子嗣最多的人。

當年,奧雷里亞諾上校面對軍隊與戰爭場景時,“他總能見到那些少年用和他一模一樣的眼睛望著他,用和他一模一樣的聲音同他說話,向他致意時的警惕神色和他回應時的神色一般無二,並且都自稱是他的兒子……”

然而,命運對他的嘲弄,卻讓這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遭遇了政治上的徹底慘敗,還要面對十多個兒子接二連三離奇地被暗殺。

他的所有兒子,額頭上都有著一個抹不掉的十字架,所有具有十字架的“奧雷里亞諾”,最終都難逃政治失敗的反噬。

他辛辛苦苦打拼出來的一切,再由他自己親眼見證,這一場繁盛的徹底摧毀。何其殘忍?何其孤獨?

他的最終歸宿,便只能是在晚年“待在作坊裡足不出戶,小金魚生意是聯結他與外界的唯一紐帶……用小金魚換來金幣,隨即把金幣變成小金魚,如此反覆……不變的坐姿令他脊柱變形,精確到毫米的工藝使他視力受損,但不容絲毫分心的專注讓他獲得了心靈的平靜。”

在面對生活的無情時,孱弱到再也發動不了一場戰爭的他,最終選擇以“自閉”的形式,對抗歲月,對抗內心的孤獨。

而日常生活中的我們,又何曾沒有遇到過遭遇挫敗、無能為力的時候,當我們悶聲自閉時,是不是像極了此時的奧雷里亞諾上校?總以為自己不會輸,卻往往輸得一敗塗地。

如果一生只讀一本書,為什麼一定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與妻子


4. 痴情、做作的阿瑪蘭妲

阿瑪蘭妲與麗貝卡,是布恩迪亞家族第二代的女子。她們曾同時愛上了同一個人。

阿瑪蘭妲曾費盡心機奪走麗貝卡的第一個戀人皮埃特羅·克雷斯皮,在終獲所愛後,她卻斷然拒絕皮埃特羅·克雷斯皮的求婚。以至於,皮埃特羅·克雷斯皮傷心欲絕,最終自殺。

而阿瑪蘭妲為了緩解內心的痛苦,將自己的手放在火上烤,最後,終生纏著黑紗,以哀悼皮埃特羅·克雷斯皮。

她與赫裡內勒多的第二段戀情,獨具相似性。

她與赫裡內勒多相戀,而後,又讓赫裡內勒多受盡折磨,給他希望又讓他陷入無限的絕望。

期間,她還跟自己的侄子,發生了某種不言而喻的關係。

最終,她再一次迎來了赫裡內勒多的非自然死亡,迎來了內心第二重自責、悲哀、痛苦。

她用餘生,給她的仇人麗貝卡做壽衣,做好了拆,拆了繼續重做。

她這一生,愛而終不得。可她,卻始終執迷不悟,從未有過悔改。

很多人不解,為什麼她對兩個戀人,明明愛得深沉,卻始終要拒絕人家?

因為她不懂得如何去愛,她既想愛又恐懼愛。

每每在愛情接近完美結局時,她內心的灼熱便狂起,指引著她進行著反向運動,以此來掩蓋內心的焦灼。

當她失去後,她感受到的是失去的痛苦,而並不是後悔。因為她根本就意識不到,她該後悔。

於是,她再一次拒絕赫裡內勒多,以至重蹈覆轍。

她,至始至終都缺乏愛的能力,愛她自己、愛皮埃特羅·克雷斯皮和赫裡內勒多、愛自己的姐妹麗貝卡的能力。

她明明擁有著足夠的來自他人的愛,可她卻本能地選擇了孤獨地活著。阿瑪蘭妲,便是像極了每一個缺愛、渴望愛,卻不懂得如何去愛的人。


如果一生只讀一本書,為什麼一定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


5. 偏執、愛“吃土”的麗貝卡

“她又開始吃土。第一次是出於好奇,她確信那糟糕的味道將是擺脫誘惑的最佳藥方。她果然無法忍受泥土在嘴裡的感覺,但她沒有放棄,而是受制於不斷增強的渴望,漸漸恢復了舊日的胃口,恢復了對原生礦物的喜愛以及原始食物帶來的滿足。”

“這一把把泥土使那唯一值得她自卑自賤的男人不再遙遠也更加真切,彷彿從他腳上精巧的漆皮靴在世界另一處所踏的土地傳來礦物的味道,她從中品出了他鮮血的重量與溫度,這感覺在她口中猛烈灼燒,在她心裡留下安慰。”

性格偏執的麗貝卡,選擇用“吃土”來對抗內心的愁苦,最終也用“吃土”延續了她戲劇性的人生。

麗貝卡本該擁有幸福的人生,她本來可以與皮埃特羅·克雷斯皮過上幸福的人生。可是,在遇見何塞·阿爾卡蒂奧後,她選擇拋棄皮埃特羅·克雷斯皮,與自己的慾望赤裸裸地在一起。

在本該完美的人生中,麗貝卡用她偏執的一槍,親手終結了自己丈夫的性命,沒有任何明確的緣由。從此,她讓自己餘生封閉在一棟荒宅中,吃土度日,活得像一個“鬼魂”。

麗貝卡的人生,何其戲劇性?何其無奈,又何其孤獨!是不是像極了當你親手推倒,你辛辛苦苦堆積起來的城堡時的樣子?既無理取鬧,又可憐到讓人無法同情。


6. 最五代阿瑪蘭妲與第六代奧雷里亞喏的不倫之戀

《百年孤獨》中神秘而充滿智慧的吉卜賽人梅爾基亞德斯用梵文在羊皮捲上寫下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宿命——“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在被螞蟻吃掉。”

當姨媽與侄子,“有情人終成眷屬”,生下了愛情的結晶時,卻迎來了宿命論的終點。

烏爾蘇拉最擔心的事情,最終還是發生了,亂倫生下的長著豬尾巴的孩子,在布恩迪亞家族第七代時,一語成讖。

作者馬爾克斯曾說:“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感源於他們不懂得愛,那個長豬尾巴的孩子是家族整整一個世紀唯一由愛情孕育而生的後代。”

可悲的是,七代布恩迪亞家族中的眾人中,每一代人,都擁有著勇敢對抗孤獨生活的品質,而唯獨缺少了愛的能力。

最諷刺的是,唯一一對,知道如何去愛,如何去守護愛的人,卻被血緣關係這個不爭的事實所擺弄了。

二人雖懂得如何去愛,卻缺乏彼此相愛的條件。正是因為這一點,讓全文中所有人物的孤獨感,再次上升到了新高潮,一種徹頭徹尾的孤獨感,縈繞進了靈魂的根處。


如果一生只讀一本書,為什麼一定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


結尾

如果一生只讀一本書,為什麼一定是《百年孤獨》?

因為只有認真生活、感知生命存在的人,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諦,才能感知孤獨所帶來的使命感。

人,生而孤獨。也只有認真感知生命意義的人,才能真正讀懂《百年孤獨》。

反之,讀懂孤獨,便是讀懂了人生,也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因為有了愛,當你在面對孤獨時,才能有足夠的勇氣,去對抗孤獨,去認真地生活,而不僅僅是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