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兒女?兒女與父母的關係怎麼處?



母對孩子沒有要求,任其自然發展,上學願意上就上,學習好賴也不管,父母認為,兒孫自由兒孫福,不為兒孫當牛馬。這類兒女,往往兩極分化,好的發展特別好,壞的特別壞。

叛逆型。 受社會教育或社會潮流影響,對家庭的父母的思想產生逆反,父母駕馭不了兒女,兒女也不聽老人的意見,自己思想行為完全靠自己掌握,這類兒女往往背叛家庭,與自己父母的願望背道而馳,早年革命時期的富家子弟參加革命的,多數這類情況。

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私的,父母的兒女觀對兒女的成長至關重要。

兒女觀

望子成龍。 可憐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或盼女成鳳是我國千百年來的最典型兒女觀,是為人父母一生最大的期盼。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誰的孩子誰心痛,從芊芊學步到呀呀學語,父母的心都傾注在兒女身上。俗話說,莊稼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即使有些孩子一出生就有殘障和疾病,父母不也嫌棄, 甚至對他們的關心會超過正常的兒女。父母的愛是無私的,捨不得讓他們受一點委屈,吃一點苦,受一點累,有什麼東西父母不捨得吃,不捨得用,都給孩子留著,只要孩子能吃好、用好、穿好,父母心裡就踏實了。父母的一生操勞為什麼?可以說為了兒女,有多少父母拼命掙錢,都是為了讓孩子過上好日子。

什麼兒女?兒女與父母的關係怎麼處?


自古以來,有狠心的兒女,卻沒有狠心的父母。父母把兒女視為掌上明珠,託在手上怕嚇著,含在口裡怕化了。父母不會輕意的打罵孩子,除非迫不得已。孩子是父母的眼珠子,心尖子,父母對兒女是恨鐵不成鋼,打罵孩子是希望孩子長記性,長出息,成大器,父母那種望子成龍、盼女成風的心情真的無法用言語來表達。面對父母的批評管教,有得小孩頂撞,有得記恨父母,有的懷疑父母不是親生的,有的甚至離家出走,也有的與父母為仇。作為兒女之所以會有這些想法,根本原因就是兒女不懂父母對兒女的愛,更體會不到父母的愛,兒女體會不到父母撫養自己的不容易;不能正確理解父母批評教育目的,這是現在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

養兒防老。 生兒育女具有兩個功能,一是生命的傳承 ,繁育後代;二是養子防老。在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沒有社會保障制度,一個家庭,從孩子誕生到成大成人,父母帶著牽掛走向衰老,喪失了勞動能力,唯一的依靠就是兒女,養老的責任自然就落到了兒女身上,準確地說就是兒子身上。老有所養,不僅是父母的期盼,而且,是完善生活保障制度的一種責任。

全權義務。 中國的父母的思想觀念是,對兒女做什麼都是應該的,撫育兒女是自己義務,而且是全權義務,不打折扣,不圖回報。我們都說父母的愛是最無私、最偉大的!的確,父母對兒女的愛沒有一點水分。父母從來都不會計較兒女曾怎樣傷害過自己,他們所做的只有一味地付出、一味地寬容,為了兒女父母任何代價都願意付出,這就是天下父母的心。即使瘋子傻子,也懂得疼愛自己的孩子,只要兒女能高興,他們可以付出一切。

什麼兒女?兒女與父母的關係怎麼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