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痛?真痛?順豐能否一路順風?

陣痛?真痛?順豐能否一路順風?

3月23日晚,順豐控股披露2019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121.93億元,同比增23.37%;歸母淨利潤57.86億元,同比增27.23%。

近年來,順豐一直處於市場份額持續被壓縮、主營業務增長乏力的困境。但在此次疫情下,順豐藉助直營模式和電商件的進軍實現突圍,但此時的領先是否可持續?順豐面臨的困境是陣痛?還是真痛?未來發展是否可以一路順風?讓我們通過2019年財報一探究竟。

此次疫情,讓順豐迎來了高光時刻。但此時的領先並不可持續,順豐長期業績隱憂仍存。

國家郵政局公佈2月份數據:順豐業務量達到4.75億票,同比增長118.89%,市佔率達到了17.15%,創歷史新高。反觀通達系,因受疫情影響表現得黯然失色:圓通速遞業務量達到2.33億票,同比降低21.9%;韻達股份完成2.97億票,同比下降13.41%;申通快遞完成1.58億票,同比下降37.26%。

為何在此次疫情大考中,快遞行業幾近宕機,順豐還能交出如此亮眼的成績?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具備直營體系的順豐,更具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直營模式下,順豐對各個環節具備完全的掌控力,員工穩定性更強。而且順豐在春節期間不僅沒有停擺,還在各大加盟制快遞企業無法全面復工的情況下,增加人力物力投入。

二是在2019年5月推出的電商特惠專配,在2019年11月承接了唯品會的訂單業務,增加電商業務量,擴大電商件市場分額

此次疫情凸顯了順豐直營模式的優勢,市佔率大幅提升,但很難延續市佔率持續提升的趨勢。主要由於

快遞行業同質化比較嚴重,基本不存在轉換成本,疫情過後,加盟制快遞企業全面復工,順豐將面臨市場份額持續被擠壓的風險。


一、順豐的成長能力如何?

因錯失電商紅利期,缺乏電商的流量支撐,導致順豐近幾年的市場份額逐漸收縮。業務量增速放緩,核心業務增長乏力,致使營收增長疲軟。

順豐業務量市場份額從2010年的18.8%下滑至2017年的7.6%,跌了60%,之後在近三年維持市佔率不變。


陣痛?真痛?順豐能否一路順風?

順豐市場份額逐漸收縮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快遞行業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市場環境競爭激烈;二是電商行業需求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其他快遞公司的業務量提升,但順豐的直營體系、較高的成本與電商件的需求並不非常匹配,錯失了電商件需求激增的紅利期。

從數據來看,順豐2018年和2019業務量增速分別為26.8%和25.4%,與行業平均數據持平,這也意味著其市佔率保持不變。


陣痛?真痛?順豐能否一路順風?

保持市場份額不變,這也是順豐多措並舉之下的“戰果”。

在業績承壓之下,順豐推出電商特惠產品,但在2019年並沒有驅動市場份額擴大。這意味著,犧牲利潤換取的市場份額與在競爭中喪失的市場分額相抵。

順豐的業務量市場份額被電商快遞企業持續擠壓,主要是錯過了電商高速發展的紅利期,為了填補此處空白,2019年5月,順豐推出價格在10元以下的電商特惠專配產品,其配送產品定位中高端,服務、時效好於通達電商件,同時價格也要高於通達系。

為了響應順豐進軍電商件市場,2019年11月,順豐承接了唯品會的快遞業務,提升電商訂單量以此擴大電商快遞市場。

此次措施對加盟制快遞企業形成降維打擊,獲得了一定的電商件市場份額,但也拉低了順豐的票均單價。

由於快遞行業同質化較為嚴重,市場競爭逐漸加劇,導致全網平均快遞單價維持一路下滑的態勢,從2014年的14.65元下滑至2019年的11.80元。但順豐票均單價保持高位且一直堅挺,但在2019年同比下降1.26元至21.92元,主要是推出價格較低的電商特惠專配產品,拉低了順豐的整體票均單價。


陣痛?真痛?順豐能否一路順風?

量價齊降,營收“減速”。

相比加盟制快遞企業,順豐在營收規模上遙遙領先。2019年,順豐實現營業收入1121.93億元,突破千億,成為第一家年營收超過千億的快遞公司。

順豐的營收規模領先於其他加盟制快遞企業,主要是順丰采取自營模式,收取的快遞費均計入營收,而加盟制快遞企業只計入面單費、中轉費和派送費,像中通連派送費都沒有計入。再加上順豐定位高端,票均單價接近行業均值的2倍。所以順豐的營收規模領先於通達系,是在情理之中。

自2019年3月起,順豐DHL業務開始並表,順豐2019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速為23.26%,但相比2018年還是有所放緩,主要是2019年業務量增速放緩和單票收入下降共同導致的


陣痛?真痛?順豐能否一路順風?

核心業務增長乏力,新業務有待規模化。

時效件作為順豐的核心業務,2019年營收增速僅有5.9%,只有整體營收增速的四分之一,面臨增長瓶頸。

而新業務(包含快運、冷運及醫藥、國際業務、同城急送、供應鏈等業務)收入達274.62億元,同比增長59.77%。而發展較快的是同城急送和供應鏈業務,尤其是供應鏈業務同比增長了11倍,但由於兩者收入佔比不足10%,所以很難扭轉整體營收增長疲弱的頹勢


陣痛?真痛?順豐能否一路順風?

二、順豐的盈利能力如何?

盈利能力趨強,但相比通達系依然處於弱勢。

順豐控股的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在2017年和2018年明顯放緩,並遠低於營收同期同比增速,且歸母淨利潤在2018年出現負增長。

主要是公司在報告期內開展一套專屬於經濟產品的獨立運營模式,並加大了對重貨、冷鏈等新業務的投入,因此人工成本,場地租賃成本及運輸成本較往年出現大幅增長。其中,2018年順豐營業成本同比增長31.17%,遠高於營業收入27.60%的同比增速。

2019年,順豐實現歸母淨利潤57.97億元,同比增長27.23%,增速同比大幅提升,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2018年歸母淨利潤同比降低4.57%,基數下降;二是得益於費用管控能力的提升,2019年期間費用率同比降低0.56個百分點。


陣痛?真痛?順豐能否一路順風?

雖然順豐的盈利能力在2019年趨強,但相比通達系,其盈利能力處於行業低位而直營模式帶來更高的管理、運營費用是順豐淨利率始終低於同業的主要原因。

2019年,順豐的銷售淨利率為5.01%,同比微升;但從以下數據來看,自2016年起,順豐的銷售淨利率顯著低於通達系(除百世)。


陣痛?真痛?順豐能否一路順風?

三、與通達系比較如何?

相比深耕中低端電商件的通達系,主打高端商務件和時效件的順豐在規模和盈利能力方面均處於劣勢,但票均單價和服務質量處於絕對優勢。

(1)規模方面,順豐業務量、市佔率均位於通達系之後。

在不考慮疫情影響的偶然性因素,根據常態數據來分析順豐和通達系之間的優劣。

從2019年的數據看,順豐的業務量規模最低,市佔率只有7.6%,均居通達系之後;且業務量規模比順豐大的通達系,增速維持在35%-45%,遠快於順豐的25.4%,進一步拉大市佔率差距。

但由於順豐高端定位,其票均單價遠高於行業平均水準,與通達系相比優勢十足。

且在市場競爭激烈,全行業價格緩慢下行的背景下,順豐的票均單價依然保持堅挺。雖然在2019年,順豐票均單價受電商件影響有所下降,但比行業平均價格高85.76%,票均單價優勢比較明顯。


陣痛?真痛?順豐能否一路順風?


(2)盈利能力

上文已經闡述,相比通達系,順豐的盈利能力處於劣勢。

(3)服務質量

直營模式有助於順豐對各個業務環節的控制,可有效保障服務質量和客戶體驗,提升客戶粘性。據國家郵政局數據,2018年順豐有效申訴率為行業最低,只有0.49,圓通有效申訴率最高,達到2.70。

陣痛?真痛?順豐能否一路順風?

受益於直營模式,順豐的票均單價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其服務質量位列行業第一,但這些優勢並沒有使順豐在業務量增速和盈利能力上佔據優勢。這說明順豐的直營模式優勢見頂。

四、順豐能夠一路順風麼?

隨著快遞市場逐漸趨於飽和,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曾作為順豐“三駕馬車”的直營模式、時效件、高端定位,優勢見頂,弊端逐漸凸顯。

(1)直營模式。雖然此次直營模式在疫情之中優勢凸顯,但也不能無視直營模式的弊端。

直營模式屬於重資產模式,前期投入資金較多,人工成本佔比高,導致管理成本高。所以受資金制約較大,網絡拓展速度相對較慢,順豐網點無法觸達更多的低端市場,這就導致順豐很難在電商領域深耕。

(2)時效件。時效件作為順豐的核心業務,2019年營收增速僅有5.9%,只有整體營收增速的四分之一,增長疲態盡顯。而時效件主要依賴航空運輸,所以時效件業務增長疲弱,意味著

航空運力過剩,會放大航空成本高額的劣勢。

(3)高端定位。順豐因高端定位錯失了電商件需求激增的紅利,市場份額逐漸被擠壓。而目前多家加盟制快遞企業和京東物流也在發力高端市場,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

順豐面臨著業務量增速逐漸放緩,核心業務增長乏力,主營業務陷入瓶頸期的困境。在業績承壓之下,順豐試圖通過多元化佈局進行突圍,可進展的均不順利。

2010年,順豐推出“順豐E商圈”,以出售食品為主,試水電商市場,但無疾而終。

2012年推出了生鮮電商“順豐優選”;2014年5月佈局線下便利店“嘿客”,2015年更名為“順豐家”,2016年9月更名為“順豐優選”,公開信息顯示,順豐優選與“嘿客”在2013-2015年三年間虧損總額超過16億元;2015年推出跨境電商“豐趣海淘”。最終均被剝離上市體系。

可見,在多元化這條路上,順豐命途多舛,但並未阻擋順豐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的步伐。2018年至今,順豐相繼入局同城配業務,加碼冷鏈業務,切入供應鏈業務和電商件市場

2018年7月,順豐推出“同城急送”業務。

2018年8月,順豐出資9.4億元收購夏暉香港75%的股權,完成美國夏暉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地區冷鏈業務的收購,建立新夏暉,加強冷鏈業務的佈局。

2019年2月,公司出資55億元對德國郵政敦豪集團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地區供應鏈業務完成收購,建立順豐DHL業務,以此佈局To B端供應鏈業務。

2019年5月,順豐推出價格在10元以下的特惠專配產品,重返電商快遞市場。

但受限於順豐直營的重資產模式,一是很難把網點鋪設至更多的低端市場,全面滲透下沉市場;二是成本較高,將會給盈利能力帶來一定的壓力。而且電商行業增速下滑將導致電商快遞市場增長空間有限。因此,其市佔率的擴大依然很難

而且同城急送、冷鏈和供應鏈業務目前對順豐整體營收貢獻較小,僅佔整體營收的10%,因此很難扭轉主營業務增長乏力的態勢。

所以,疫情帶來的短期業績亮眼,但長期業績隱憂仍存。從目前看,新業務的推進也很難突破順豐目前的困境,順豐離一路順風還很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