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老師的作業,要求模仿世界名畫,大家怎麼看?

黑山老妖貓耳朵


你好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剛看到問題的時候理解有誤,還以為是美術老師讓你臨摹世界名畫呢,後來看了你發的圖片和圖說才發現,你提問的意思是,美術老師佈置作業,讓你孩子模仿世界名畫中的人物表情和動態,我感覺這個活動很有意思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來分析一下老師佈置這個作業的初衷。

首先,這個活動很有互動性、趣味性,它是孩子和家長協同完成的,通過這個活動,可以增加孩子和家長的有效互動性,避免孩子在活動中產生的枯燥和厭惡感,孩子不像成人,做事有很強的目的性,孩子參加的活動有趣是最重要的,如果缺乏趣味性,孩子就不會投入其中,因此活動就無法繼續完成。

其次,這個活動也很有知識性,可以促使家長去查閱、收集更多的名畫素材(包括名畫作者、創作年代和歷史背景,以及藝術家創作該作品的故事,和畫面主題或畫面中的人物的背景故事),提高家長對名畫的認識,然後,通過家長給孩子的生動講解,讓孩子也能從中獲得更多世界名畫知識。

最後,這個活動也很有藝術性,通過家長對名畫知識的有效講解,可以引導和提高孩子對藝術品的認識,從而增加孩子藝術興趣和對美的追求,進而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

因此,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活動,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活動。


圖盈


我們來看看想要完成老師的這個作業,大致步驟是怎樣的,再來分析背後的原因和老師的用意。

1.要求你去模仿“世界名畫”,那麼首先你得去找一找有哪些“世界名畫”。我敢說,作為一位普通家長,不從事美術相關領域工作,也沒有這類愛好的,對“世界名畫”的瞭解並不多,充其量知道個《蒙娜麗莎的微笑》,能知道《星空》、《向日葵》、《最後的晚餐》的都已經很不錯了。那麼,“找”的過程,就是一個擴充知識面,增長見識的過程,不單單在美術方面,任何一門學問,先都必須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比如作文,識字多,知道的成語多,閱讀量多,才能下筆如有神。

2.“找”出來的會是大量名畫,到底模仿哪個,你得“選”吧?喜歡哪個不喜歡哪個,篩選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品鑑”的過程,審美能力不是天生的(有些人最多也只是初始值高一點而已),它是可以後天培養的,所謂“陶冶情操”,肯定是欣賞更多既定的優秀作品,獲益更多。

3.選好了以後,可以開始“模仿”了。對於孩子來說,模仿的過程就像個變裝遊戲,充滿了趣味性,而你想要學好一個東西,最先應該培養的就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引發你主動去學習的動力。

所以,不要覺得這樣的美術教學不規範,無意義,學美術,“技法”永遠是排第二位的。





春光秀畫


您說的模仿名畫可能就是一種生活化,低成本的cosplay。只需要生活中簡單的物品,就能模仿出世界名畫的中的各類人物。

比較常見的cosplay就是遊樂園裡的各種卡通人物了。

一個成功的世界名畫cosplay,不僅僅在動作上要與畫中人物一致,還要善於抓住人物的特點,或是面部表情的特徵,或者是身上有特色的裝飾物,再或者是身邊環境的特殊性。這對於模仿者的觀察能力是一大考驗。

在cosplay的過程中,可以瞭解模仿的名畫背後的故事,而通過對世界名畫的瞭解模仿,孩子們也能更多地接觸到藝術帶來的薰陶,感受到藝術的樂趣。

高層次的模仿可以用心的觀察構成畫面的各種因素他們是如何巧妙地搭配在一起的。比如畫面的構圖,畫面黑白灰的組成,色彩的微妙。各種材質的質地等等。只有明白了這些,觀察才會有目的,模仿才更有意思。

生活模仿藝術,遠多於藝術模仿生活——王爾德





天馬星空1996


還是容易的事。


用戶250


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對學畫過程中的臨摹與寫生,不同老師有不同的輔導與要求,以我多年教學經驗與大家共同分享,僅供參考。

首先,我們知道學畫畫是件很快樂的事,愛好與快樂相結合就會有一個好的結果!喜歡和愛好畫畫是我一生中最正確的選擇。我們小時候學畫由於條件所限,不像現在這樣物質豐富,新華書店裡想買什麼書都能買到,那時的文化與藝術方面的讀物少之又少。喜歡畫畫可又沒有範本,沒有美術輔導班。好不容易找到一本連環畫就是我的啟蒙老師了,有了這寶貝先讓別的同學看完故事情節,最後就是我學畫和臨摹的“範本”了。

後來,我臨摹的好幾遍,自然我的畫技提高了許多,別的同學都說好。

但隨之問題也出現了,在我畫得很熟了總想追求那種畫味,不是非常必真的那種,但就是畫不出來。我總覺得哪點不對頭,看畫倒是挺好,總想不看畫而是畫現實當中的物體,可總是畫不好不滿意,問題出現了可問誰呢?向誰求教?由於當時的大環境所限,想找個美術老師都找不到。我為此畫技也停止不前了,非常非常地苦惱。難道就這樣停擺了?

說到這裡,可能你知道我要說什麼了,臨摹沒有錯,而且是學習繪畫的一個主要途徑,不僅能學習大師們的各種技法和大師們的對繪畫的要求和認知,以及大師們的個性、對事物的表現特點與追求。想說什麼想表現什麼和怎樣表現是大師們所追求的。

另外,學畫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盲目地學和死學,“變者昌似者亡”是學畫基本道理。學大師是為了解大師研究大師而不是像大師,當然,如果有大師的影子是正確的。跟李可染大師學畫山水畫,弟子們的山山水水畫出來後,人們第一眼就看出這是受哪位老師的影響。有了傳承並有發揚是公眾認可的傳世作品是有生命力的。

由此可見,臨摹大師的畫不僅沒錯還應提倡,不過,臨摹歸臨摹,不應通過臨摹束縛了你的手腳而畫的畫也像大師一樣,沒有自己的個性,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是自己最大的失敗。世界名畫畢竟是有歷史的,歷史的發展之今包括繪畫都有了新的發展和發現,各種技法也都有了新的要求。我們學習的過程要有一個學習與借鑑的,不能一刀切地說過去的一定好而今天就不好。我們國內就有不少的畫家水平比起建國初期好上多少倍。承認過去的優點和不足,發揚光大優點而摒棄缺點,就是我們學畫道路上必須做到的。

但願你的孩子越畫越好!加油!


悠遊hua畫


我覺得有一定的意義,這樣可以讓孩子間接的同大師“交流”,可以培養孩子的繪畫興趣,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作用有限,孩子看到只是一個結果,看到的是大師的成果,但恰恰相反,大師的繪畫過程才是繪畫學習中最重要的部分,繪畫的過程代表著大師的思考過程,繪畫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實踐的過程,不僅僅是將顏料精確的畫在畫布上,而是一個人對客觀事物思考的過程,繪畫是非常個人化的藝術創作過程,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會有什麼樣的作品,是一個將具象的客觀事物抽象的過程,有的大師可能連續幾個月都不動畫筆,就是坐在畫板前的椅子上,一根一根的抽菸,最後實際真正動手去完成一副作品,可能就用一兩天,這可能就叫做胸有成竹吧,所以單純的模仿大師的成果沒有任何意義,美術老師留了模仿大師作品的作業,學生應該知道適可而止,不要為了模仿而模仿,要知道大師作品背後的創作過程,要在實踐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

最後配上我家寶貝兒的水彩塗鴉,我覺得它充滿了原始樸素抽象的童趣,兒童繪畫都有一種特有的靈性,這是恰恰是那些年邁的大師夢寐以求的,像很多大師老年之後的作品就會越發的抽象簡練,那正是他們升到了更高的藝術境界,謝謝,本人拙見,歡迎指正[祈禱]



烏託國理想邦


我教美術二十多年,一直不主張學生臨摹,強調觀察自然生命形態,觀察生活,融入自我感受,發揮想象,激發潛能,之所以這麼做,基於以下四個主要原因:

一、孩子的感受與成人千差萬別,他們的視角、心理、認知和理解與成人不同,沒有成年人那些世俗的東西。孩子們的童趣,天真,天馬行空的思維是要我們去保護和尊重的。

二、藝術大師向孩子學習(畢加索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向孩子一樣畫畫),讓孩子們知道自己“本自具足”比告訴他們“什麼都不懂”要有意義得多。

三、臨摹的作品都是成人思維,孩子只能看到表象(技法,形式),無法理解藝術家內心的深刻情感與獨特思維,臨摹反而會束縛孩子的自主表達能力,時間長了形成依賴心理。

四、模仿能力與意識從小到老都不會消減(時下模仿秀盛行就是很好的證明),但創造和想象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弱,要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是美術教育首當其要的。

雖不主張模仿,但可以引導孩子們瞭解藝術家,瞭解藝術家,瞭解創造作品的背景。等孩子到了生理心理成熟的年齡,能理解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的時候,他們自然會選擇用什麼方式學習藝術經典。

下面三張畫是我小學生階段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感受進行想象創作。





棲心堂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下面是我對臨摹名畫的理解。

看到藝術大家的藝術實踐不僅僅是建築藝術和公共藝術界,畫壇這樣的模仿者也很多人,比如張大千,黃永玉,一些媒體直接用“張大千:模仿最成功的畫家”作為他模仿生涯的標題,張大千的繪畫技巧被徐悲鴻稱為五百年來的第一人,他的模仿也達到了虛假混亂的地步。 對他簡歷的研究會發現,40歲前的漫長歲月,張大千仔細地描述了石濤、徐偉,甚至宋元王朝,甚至在混亂的歲月裡,在無人居住的敦煌,模仿壁畫,近三年來,他終於成為了一名教師。

有評論說,張大千的模仿往往結合了兩個或兩個以上著名意境的風格,從不按照畫葫蘆的風格,從不拘泥於畫素描的風格。像他的,不是一棵樹來模仿,而是在構圖中排列規則,筆,筆墨密集,光影對比,佈局方向,設置濃淡的色彩,仔細努力創造出別樣的魅力,所謂神似。模仿是藝術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起源於古希臘的“模仿理論”,在歐洲文學史上流傳了幾千年。 亞里士多德說:“藝術創造是每個人的能力,所以“每個人都是藝術家”;“模仿是人類快樂的源泉,”他還指出,“藝術模仿不是複製和複製現實世界,而是在自然事物的基礎上自由創造。” “模仿論”已成為歐洲文學史上的創作原則。

在當今社會,模仿隨處可見,最著名的當然是“模仿秀”。 事實上,藝術理論領域的“模仿”與現實中的“模仿”有著本質的區別。 在現實生活中被譴責的模仿實際上被稱為“剽竊”。 馬德里的歷史,張大千甚至“模仿秀”,這些案例都在說“模仿是之母,抄襲是創造之墓”。





藝術的乾貨分享


你孩子的這個模仿,只是在模仿動態而已!大師在創作時,考慮模特的神情怎麼傳神,著裝怎麼搭配,動態怎麼生動,模特的形象感如何?都有經過縝密的安排,不僅是表面純碎的模仿。當然孩子還是比較天真無邪的,沒有思考這麼多,估計也是老師主要想培養孩子們的情操,對藝術的另一種學習方式!通過一定的模仿,假以時日,自己在接觸更為專業性的東西的時候,慢慢理解會更深!僅為個人觀點。




華勝速寫


模仿名畫是一種通過孩子更喜歡的方式去學習的過程,孩子挑選名畫,做足功課,尋找道路,用自己的創意致敬經典,表達對於名畫名作的理解,以孩子喜歡的方式實現美育,同時提升孩子的創造力,是很有創意的實踐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