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流浪地球》的精華所在是什麼?

磚家聊電影


首先,這部電影在原著小說的設定基礎上,對原著的還原相當準確到位,整個團隊從導演到投資人到演員再到後期製作人員都是在用心用力完成這部電影,真正的上下齊心,所以這部電影稱之為藝術品實至名歸。

其次,科幻題材電影一直是中國電影的空白,而它起了一個很好的頭,既滿足了原著粉的要求,又吸引了大量普通觀眾對科幻文學和電影產生興趣。

最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我知道已經被思政課念煩了)是一個很偉大的構思,不僅是政治原因,而且的確關乎人類種群和整個地球生態的存亡,而這部電影與宣傳這一理念完美契合。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這不是預言,而是現實。

而就在現在,人類共同經歷一場疫情,北極南極的冰川年復一年在加劇融化,有人依然在搞分裂,有人在詆譭其它國家,還有人還在動用槍炮侵略別人的家園。

你們想想,還會有救嗎。





張竇兒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比肩好萊塢”、“載入中國電影史”等等形容是否過譽,可能也是見仁見智的,不過也是說明了確實中國在科幻電影上的缺失。

電影的臺詞和劇情雖然有些尬,設定也存在著一些硬傷,但是就創意腦洞和特效上來看,逆襲的確當之無愧。

如果問大家,這部電影給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哪個部分,可能,下面這張圖是很多人的感受吧。



搞笑視頻片段剪輯


儘管電影幾乎是對原著的徹底改編,但很高興電影保留著原著的一些精華,比如行星發動機,比如流浪地球計劃的五個階段,比如在不同情境下仍然成功化用的“讓人類保持理智是一種奢望”這一話語,再比如對原著中無常與荒誕的更充分發揮。比較遺憾的是原著中叛軍處決五千名流浪派這一場景沒法展示了,可以留待拍續集。


星碎物語


《流浪地球》中體現的中國親情觀念、英雄情懷、奉獻精神、故土情結和國際合作理念。電影不再是超級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類共同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樣的理念,是對好萊塢科幻電影敘事套路的突破。將中國獨特的思想和價值觀念融入對人類未來的暢想與探討,拓展了人類憧憬美好未來的視野。 (《 人民日報 》評)

影片從精神層面來說,在電影宏大的故事設定、突破天際的想象和蕩氣迴腸的敘事下,觀眾能看到中國人的世界觀、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行為邏輯。顧全大局捨棄個人利益,還是執著的親情紐帶、向死而生的勇氣;無論是對家園故土的眷戀和珍視,愚公移山一般的執著,還是影片中因為缺乏交流溝通而疏離的父子關係,都有很多現實中的投影。

從物質層面來說,一些道具細節的設計靈感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國觀眾看到時就會覺得無比親切,達到極大的審美契合。長久以來,中國的很多電影用帶有中國特色的IP和故事情節來體現非本土的價值觀,從而使電影整體呈現出違和的感覺。《流浪地球》在這一點上處理得很巧妙,使觀眾在科幻場景中看到的依舊是純而又純的中國人,體會到的依舊是中國人的處事原則和道德標準。(《光明日報》評)

《流浪地球》劇情中的種種反套路設置,是對於末世危機面前人類命運共同體更為科學合理的設想,並做出了中國特色。山擋路了移走,海成災了填掉,天破了補起來,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女媧補天,這些融於中國人血脈中與天地抗爭的豪情,與面對末世爭生機、尋希望的電影主題異常合拍。影片凸顯不懼犧牲的集體主義精神的飽和式救援。首先在於它掐中了觀眾痛點,成為中國科幻電影攀登世界先進水平的重要標誌,滿足了中國觀眾對國產科幻大片多年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影片具有中國特色,是富有中國氣質的獨特創新。(《經濟日報》評)

《流浪地球》帶有濃厚的中國哲學和印記,片中隱而不現但始終橫貫的主題,可以歸納成“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哲思,故事的緣起和結束都在於家庭和傳承,具有濃重的中國“家國情懷”。(臺灣《旺報》評)

《流浪地球》的核心情感是家庭。這是國人關於親情、英雄、故園、家國的故事。影片中的春節、回家等情感元素,契合了春節檔期的節日氛圍。同時,電影把故事架構在光年尺度和浩瀚宇宙中,用具象化的電影表現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等浪漫主義、英雄主義的本土文化。(《香港商報》評)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價值,就是要維護同一個人類的安全和福祉,不能因為某個人群、族群的自私性和優越感,而毀滅了這個星球,讓全人類遭殃。儘管《流浪地球》描述的場景,在可預知的人類歷史長河中,發生的幾率微乎其微,但電影立意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卻是十分高明、積極和正確。[72] (香港《文匯報》評)

稀缺往往可以放大事物本身的價值,這不僅適用於物質世界,對於思想也同樣適用。思想的價值不想物質一樣有一定衡量的標準,但是思想卻可以左右歷史的方向。

在苦難的時代,對於平靜安逸生活的嚮往就是苦難黑夜裡的火炬,希望和美好也就變得彌足珍貴。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類歷史上經歷了長時間的穩定發展時期,生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在不斷的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社會在進步,科技在進步,生活質量在進步,所以很多事情就有了慣性,我們的意識裡面也都是在不斷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其實,也就是在穩定安逸的時期,對於苦難的思考也就顯得更加重要。

中國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居安思危,也時刻提醒我們要有憂患意識,不可把事情想得太好也不可把事情想得太壞,凡事總得有準備。

這部電影我看到的不是說從流浪地球計劃具體實施方案的可行性去評判。我是想象真的存在這麼一個場景人們的生活狀態,情感思想狀態會是什麼樣的?

設想一下當你在清涼的夏夜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那一千年前的星空跟今天的星空沒有太大的差別,可週邊所處的世界卻是翻天覆地,那麼,一千年前同樣仰望星空的那個人呢?那個人跟你一樣有喜怒哀樂,也會有家國情懷,一千年前的思想還有文字史書,我們也還在傳承。再過一千年,定是另一番世界的模樣,我想那時候的人也會是另一種狀態思考,可是同樣也會有憂患的意思,也會有另一番的思考,也會在安逸的時候思考痛苦,也會在苦難中尋求希望,希望信念也許不管哪個時代都是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

《流浪地球》講述的是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在完成這一宏偉計劃的進程中,無數人挺身而出上演了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九死一生的冒險和對人性的終極拷問也同時上演。

《流浪地球》講述的是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在完成這一宏偉計劃的進程中,無數人挺身而出上演了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九死一生的冒險和對人性的終極拷問也同時上演。

吳京飾演的一名航天科技員,他叫劉培強,為了拯救地球,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兒子,去了太空。離別十七年,兒子劉啟已經長大成了一名機修員。但因為父親長期不在家,性格叛逆,加上父親說的話沒兌現承諾,讓他心產生記恨,因為覺得父親一直在騙他。

他知道父親快回家了,於是想躲開不想見他。

他與妹妹韓朵朵一起偷了姥爺的車卡,誰知被警察發現,抓到拘留所。

姥爺得知情況,來贖他,沒想到因某種原因,也一起關到拘留所裡。在獄中,姥爺很生氣,出口教訓他們。誰知劉啟不思悔改,還出言不遜叫他老東西,這下姥爺韓子昂徹底被惹火了!差點打架!

劉啟生悶氣,一拳錘到牆上,誰知恰巧遇到地震。在地震中,劉啟救了那個在拘留所裡認識的混血兒,和姥爺、朵朵一起開車逃離。經過危險重重,終於逃離了地震區現場。

誰知在路上又遇到賑災人員徵用車輛和駕駛人員,這注定又是一場遇險的開始。他們運送火石作為燃量,速往杭州。

經過上海時,發現地殼移動,碰到塌陷,被困在地下。發現有一高樓還完整,於是冒險通過爬樓的方式,通達上面。但不幸受餘震影響,房屋最終倒塌,姥爺和一位隊員最終沒逃脫。

經過生死,劉啟和朵朵才知姥爺在心裡佔多大重要位置,傷心落淚……但同時看到這世界的殘酷。

逃到地上面,碰見了李一一和另一名隊員,他們也是接了運送火石到蘇拉威西的任務。他們一起負擔起此任務。

在路經途中,又碰見王隊一隊人,劉啟有點恨王隊,如果不是他,姥爺也不會死。但在災難面前,他選擇放下一切仇恨。

因為杭州淪陷,這可是整整三十五人呀!

這讓劉啟的意志,變得前所未有的堅強。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幫運送火石到蘇拉威西,制止再一場災難。

但世事難料,因為又聽到不好的消息,地球受木星引力的影響,共一千多個發動站已經停止了運作。

這預示一場更大的災難,即將到臨!因為地球既將與木星相撞,人類將會全被毀滅。

劉培強在空間站,也時刻關注地球變化,他憂心沖沖,因為想拯球地球,也想解救自己親人。為了制止這場災難發生,他公然違抗上級命令,做出危險挑戰,跑到空間站指揮倉。

太空上面表演一幕幕驚心動魄,劉啟他們在下面的鏡頭也絲毫不遜色於上面的精彩。

突然,劉啟想起爸爸說過的話,木星裡面是氫氣,也是一種燃料。假如點燃氫氣,再利用爆發力,把地球推開,那地球不是得救了嗎?

說開始,就行動!

李一一智慧過人,馬上根據劉啟所說,想出一套對應方案。與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做最後的努力!

時間倒計時!越看到最後越驚心動魄,特別是發射想引爆氫氣的時候。

爭分奪妙!但因為人員太少,無法推動發射裝備。幸好,韓朵朵看到緊急聯繫劉培強叔叔的號碼。她撥通,請求幫助。劉培強在空間站,利用全球播報發出求救支援信息。

韓朵朵,以情動人說:“我是一名正在讀初二的學生,昨天還在學校讀書,聽老師講希望是什麼。我不相信希望,但此刻明白,希望到底是什麼?希望是一種比鑽石還珍貴的東西,只有相信,才有未來。

救援隊員聽了很感觸,立馬掉頭幫助支援,因為明白到,如果地球毀滅,何來有家?

為什麼不相信賭一把,當看到這幕時,熱血沸騰,讓感動流淚。

因為大家眾志成城,齊聚一心!

在一起幫助下,終於發射成功!但因為衝擊力不夠,未能到達,還差幾千公里!劉培強獲知,不顧個人生死,把裝滿的燃量大空倉,一起開往發射方向。

頓時引爆,地球被震開,脫離了木星引力,得到了安全。









是欣兒哦


劉培強給木星畫形狀是為了記錄離木星的距離,他從休眠艙出來之後發現窗口的木星

不見了,立刻意識到空間站已經"叛逃"。在那個窗口旁,掛著一個《盜夢空間》裡的陀

螺,而盜夢空間的結局是,主角終於回到家見到了孩子。

重啟發發動機的方案採用了"飽和式救援",何為飽和式救援,按電影裡的數據,500

0臺發動機共運送了7萬個火石,派出了40萬2千支隊伍,共計150萬人,這樣把重新點燃

發動機的可能提到最高。雖然電影裡只是一個小隊的事蹟,但背後是全人類的掙扎。

撞車的司機自殺前用日語說想喝一碗味增湯,俄國人犧牲自己把劉培強推向控制艙,

運輸車裡蓋著一張美國國旗。直到最後,人們說著不同的語言調轉車頭,駛向背離家園

的方向。這根本不是一部所謂的愛國電影,而是全人類對自我的拯救。那些好萊塢大片

中個人英雄式的愛國主義不會出現

電梯裡隊員為了救姥爺韓子昂而死,韓子昂只多活了幾分鐘。xx用性命運送火石,點

亮發動機的卻是其他團隊,很多電影裡的死去總是強行賦予意義,至少能換回些什麼。

但是在這裡,死亡就是死亡,那麼真實而冷酷,就像現實世界。

太空站說地球還有35億人,餘下的一半人,在20年前已經死去。 劉培強帶著三十萬噸燃料撞向木星的時候,他的眼淚在空中漂浮


聚集漏墨


不顧自身安危為了愛和情懷保護他人,犧牲自己。


今天小肖學習了嗎


我個人覺得是一種不畏精神!它可以是為了科學不畏懼犧牲,也可以是面對危險無所畏懼


銘刻時光


即使是片中最引人爭議的吳京,看上去似乎最個人英雄主義,電影中也交代了,其他艙的宇航員也同樣在反抗著Moss,即使沒有劉培強,還會有其他人突進到總控室。

這部電影結束了,你會有這樣一個想法,主角團隊的存在到底有什麼意義?沒他們不是也行嗎?其實這正是電影的精華所在。

拯救人類的永遠是人類自己,一個人是永遠沒有辦法推動整個地球的,哪怕犧牲50萬、100萬人,但是隻要35億人能夠活下去,那就是希望。

傳統的好萊塢災難片,強調的是個人英雄主義,強調的是沒有主角就沒有人類的希望;但是,《流浪地球》講述的恰恰是每個人團結起來的力量,對於生命的追求和希望,一個人是無法拯救地球的。

生死攸關,捨生取義,成全新生。

從這個意義上,《流浪地球》不是為了啟蒙科學,而是為了啟迪黑暗。







HCK瞰世界


《流浪地球》講述的是一個科幻故事,它以劉慈欣的小說為基礎改編而成。影片在上映之前已有了基礎觀眾。隨著片方的大力宣傳,觀影量不斷增加。

一個好的電影首先是要講好一個故事,畫面只是電影的一部分。電影在特效方面確實下了功夫,但是在講故事方面出現了問題。

從影片內容來講,主要就是說年輕人為尋找新的家園,展開以秒計時的生死之戰,展現出為了共同的敵人,全人類團結在一起拯救地球家園的事情,也展現出今天科技力量的強大。當然更多的還是表現出人類在面對共同危及時的團結。

從奉獻的層面來說,這裡是正面突出了中國科研工匠為了國家為了人民,和家人分離異地的辛酸和無奈,對於家人和孩子這些科學家他們是不稱職的,真正的詮釋了中國科研工匠的無私犧牲精神,也展現了遇到困難時的堅毅精神,我想當很多人看到這一場面時,內心是無比感動、激動、自傲的,這裡作為一個普通人我深深的感謝他們,我們將以你們為學習的榜樣。

也正是因為隨波逐流,才有特立獨行的未來。試想“流浪地球”計劃的失敗,假若不是科學家的失誤,而是被像劉培強的兒子這樣的普通人,或另一些圖謀錢財或個人享樂的壞蛋破壞,或者被木星文明抵禦,人類誓死守護,是否更好。科幻片需要有情感才有深度,但只是拉扯一些兒女情長就略顯膚淺了。中國自古就有英雄不為兒女情長所左右,他們從來都不是無情人。



影視情景劇


很多人說《流浪地球》已經代表了現今中國科幻電影的最高水平。它是劉慈欣先生的作品,大家已經很熟悉了,無論是獲得雨果獎的《三體》,還是出現在高考卷上的《微紀元》,都是中國科幻逐步從小眾走向大舞臺的體現。而這部《流浪地球》電影,更加直觀地體現了中國科幻已經走入了世界的大舞臺。

而精華所在在於打造了中國式科幻片的基本樣貌,不論是危機事件、科學架構還是特效製作,都基本達到了國際水準,不僅在票房上持續領先,也收穫了不錯的口碑。雖然《流浪地球》是一部中國科幻,但是絲毫沒有凸顯出中國的地位,可以說作者甚至在可以弱化中國人的身份,而是把整個人類當做一個命運共同體在撰寫,這就和一些好萊塢科幻很不一樣了。

在中國人理解的未來世界,不應該是充滿分歧和鬥爭的,而是求同存異,共同發展。這個,也是中國科幻最有魅力的一部分。

想想從古到今,咱們中國人是怎麼做的?

為了解決南北運輸不便的問題,挖了上千公里的京杭大運河。

為了解決洪水問題和灌溉問題,造了都江堰,一用就是2000多年。

為了抵禦外敵,建了長城。一里長不夠用,那就修一萬里……

《流浪地球》裡也是這樣的做的。光是建造1萬個大如山峰的行星發動機,就能看出中國科幻作家的思想有多硬核。不服就幹,一個發動機不行,就造一萬個。


《流浪地球》表面上是一部科幻片,其實承載著許多中國文化的內核。當冰封的上海和北京出現在熒幕上的時候,鏡頭轉而就是忙碌的人流,兢兢業業工作的人們。是一種“國破山河在”的悲愴,而當太空員視死如歸犧牲自己拯救人類的時候,又是一種“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氣魄。


地球從開始流浪到安全要多久?2500年!《流浪地球》的劇情裡,地球從太陽系出發,到抵達最近的恆星新家園,需要經過2500年的時間,整整100代人。

只有擁有長達5000年文明歷史的中國人,才會去想象和設計一個長達2500年的計劃。

不靠什麼神仙指路,不靠什麼第四維度外星人救援,也不靠什麼“電腦病毒”癱瘓外星人,就靠自己的雙手,和付出的汗水血水,犧牲的人命……


所以中國硬核科幻就只問這一句話:我們是否有勇氣,帶著地球去流浪?永不服輸,永遠相信希望。哪怕2500年的征途也無怨無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