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下崗工人,現在生活咋樣?

用戶3407875661721


謝謝您給我這個機會,可以參加憶苦思甜大會,!整整二十年了,一代人的時光荏苒,沒有人關心,甚至沒有人提起。

感謝今日頭條關注這個話題,讓幾千萬人重新拾起舊時回憶!

當時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的真理大討論,下海潮

,百萬青年下海南,導爺的合法化,企業經營受到了影響。80年代中期優化組合開始出現,幹部們也可以停薪留職,全民皆商的時代到來了。

許多後來的超級富豪億萬富翁都是從那個時候起步的,回城的知青也加入擺攤大軍。對於一個月幾十塊錢,甚至十幾塊錢的工人們來說誘惑太大了,可也捨不得丟掉正式工作。絕大多數人錯過了大好機會。

僅僅過了幾年,農村鄉鎮企業造就了許多萬元戶,蘇南模式成為全國的榜樣。

城市裡的擺攤個體戶,餐飲行業也終於可以開店

租門市,到了80年代後期,街道工廠,大集體開始了承包制,第一批工人開始離開。沒有名分,但是和農民工一樣,是新的開始。早就想出來幹了,要不是怕開除,失去正式工作,才不會為了微薄的工資在沒有什麼活計的工廠裡耗著。

尤其是那些受鄉鎮企業衝擊的國營企業,人心浮躁,效益開始下滑。

80年代末,五小工廠開始倒閉,西方思潮興風作浪,國企經受嚴重衝擊。

短暫的糾正後,進入90年代。特別是南巡講話以後,工廠開始關、停,並,轉,工人從“老大哥”淪為企業的“包袱”陸續開始了減人增效,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連同前些年優化下來的人,成為第二批離崗人員。

這些人沒有名分,只是比無故不上班,脫崗,開除,名聲好聽一些。當然有的成了“無業遊民”。

自謀職業是當時時髦用語。

。。。有的半死不活的中型工廠,發一部分工資,叫職工回家坐著,有活幹隨叫隨到。

。。。小工廠停產一分錢都沒有,工人撿菜葉吃

開始見諸報端。

。。。為了穩定,國家開始出臺系列政策,下崗,下崗職工,正式成為現代漢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人們一直不明白,失業和下崗的區別是什麼?

。。。下崗官方意思就是,90年代工廠不景氣

工人太多了,供求關係嚴重失衡,多餘的人必須離開。

所以,下崗是專屬名詞。

下崗職工就是特指:

一,由於企業沒有合適的崗位安排,不能上班,但尚未與企業解除勞動關係,在家待崗的人。

二,由於企業原因被迫與企業解除勞動關係,

企業給予一次性補償。俗稱買斷工齡。

好多人都是哭著籤合同,幻想著企業好了還回來上班呢!

那時候“虧了我一個幸福千萬家”,“舍小家顧大家”,“國家一定不會忘了我們”成了熱詞。

從95,96年直到2003年前後,大量的工人連同技術員,中層管理人員,陸陸續續下崗。

一時間大街上人滿為患,勞務市場水洩不通。

因為種種原因,補償金一直不到位,加上大多數企業並沒有完全關停,有一部分人又回到工廠,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直到成立了再就業中心,籤合同就能拿“下崗工資”一個月300多,共拿3年。

。。。加上外面幹活掙些生活費,勉強度日。

。。。三年期滿出中心,徹底與企業脫鉤,進入失業保險中心。可以領取兩年的失業保險金,一個月180多。

。。。兩年後,出失業保險所,自己交社保。

以上就是一個下崗職工的前世今生,有點長,

但必須要交代清楚。

。。。社會上對下崗職工不瞭解,情有可原,因

為沒有人提起,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淡忘了。

。。。一些人本身不知道情況,自己主觀臆斷,

在輿論上曲解下崗職工。

。。。現在,最小的下崗職工也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除了一小部分人掙了錢,其他人大多數還是生活在最底層。

老三屆們已經退休了,插隊生也差不多都退了,現在還沒有退休的就是60、70後佔大多數。

。。。可以規為四類。

1、早期當個體戶的人,只要做的好,就有好的回報,致富的大有人在。

2、找到工作再就業的人,年輕時候收入還是可以的,計件工資要比在廠裡拿幾百塊錢一個月強多了,累點無所謂,老了就不行了。一般工廠不用了。

3、遠走他鄉甚至出國的人,總體來說還是比原地踏步的人過的好一些,當然比不上高學歷,家庭條件好的人。

4、留下來照顧家庭,照顧父母親,照顧子女的人,也就是人們眼裡沒出息的一類人。

這就是下崗職工,人們不瞭解的下崗職工。

為國家我們付出過,我們也不後悔。

希望曾經的下崗職工也來分享一下你自己的經歷

我們也可以發揚“下崗精神”更好的活下去。創造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