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買了個假年金險?99%年金是假的?

各位不用大驚小怪,魚香肉絲裡面沒有魚,就像產品名稱裡面有“年金”二字的,也未必就是真年金。

事實上,各家保險公司的開門紅產品,99%都是假年金。

你可能買了個假年金險?99%年金是假的?

很多人可能被演示書上覆雜的利益計算,誘導性的文字,龐大的數額,動人的案例所吸引。

與此同時,主體保險公司熱衷於給客戶灌輸一個理念:

“退休前所儲存的積蓄都用光了,還拿什麼養老呢?還不買年金等啥呢,還指望養兒防老?他們自己能養活自己不啃老就不錯了!”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擔心出現“人活著,錢沒了”的困局,當聽說年金保險可以解決此問題時紛紛投保,然而市面上絕大部分的年金保險本質上是儲蓄保險,並不能真正解決養老問題。

你可能買了個假年金險?99%年金是假的?

眾所周知,保險是一個風險轉嫁的工具,投保人繳納保費為的是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同時保險公司將相同風險標的聚合起來,利用大數定律對風險進行集中管理。

因此,判斷一個保險產品是不是“真保險”的依據,就是要看這份保險是不是真的做到風險的轉嫁!

“假年金”就是一種沒有風險轉嫁功能的保險產品,我們可以把它成為“儲蓄保險”,也就是“保險地存錢”。

真“假”年金和有何不同?

保險其實是投保人跟保險公司的對賭行為,所謂的對賭,簡單來說,就是參與交易的雙方在一個不確定事件發生之前簽訂約定協議,當事件的結果公佈後,參與交易的一方會從中獲益,而另一方則將承擔損失,類似於零和博弈。

我舉個假年金的例子:

我為我自己購買了一份“假年金”,每年儲蓄一定的保費,來作為我的養老金。

在退休後,我每年從這份保單的儲蓄金賬戶中取出一部分錢當做我的養老金,賬戶中剩餘的錢會按照一定的利息進行滾存。

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我的壽命長短,我的錢總是我的錢,生存時可以每年提取,身故時也可以將賬戶中的剩餘價值留給保單的受益人。

保險公司對於我的錢只是“代為管理”,並沒有發生任何的“對賭行為”。

你可能買了個假年金險?99%年金是假的?

簡單來講,“假”年金保險通常包括如下一個或多個特徵:

  • 存在“邊繳保費,邊領年金”的情況
  • 領很多年(例如20年)還領不回自己繳的保費
  • 可領取的年金默認進入累積生息賬戶
  • 可領取的年金直接存入萬能保險賬戶
  • 過了保證領取期(若有)後提供身故保險金
  • 過了保證領取期(若有)後仍提供現金價值

如果我購買的是一份“真年金”,是什麼結果呢?

這份年金會在我退休後每年給我派發一筆生存金,直至我身故。

如果我活得時間比較久,保險公司就要給我更多的錢,“我賺”;

如果我活得時間比較短,保險公司就可以少給我很多錢,“我虧”。

在這個過程中,我會和保險公司“對賭”我壽命的長短:

如果被保險人的壽命高於投保人群的平均年齡,那麼就可以領取更多的年金,相當於拿到了保險公司的賠償;

如果被保險人的壽命低於投保人群的平均年齡,那麼領取的年金就偏少,相當於損失了自己的風險保費。

你可能買了個假年金險?99%年金是假的?

用利益演示表區分真假年金

你可能買了個假年金險?99%年金是假的?

我們經常在市面上看到有很多保險產品宣傳“活多久、領多久”的產品特點,是不是就說明它是一款“真年金”了呢?

未必然,“活多久、領多久”並不一定就代表能夠轉移長壽風險。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有100萬元投資在銀行,銀行每年給我派發4%的利息,即4萬元,直到我把100萬元的本金取出。這種只取利息、但是本金卻保持不變的“永續利息”,這也是一種“活多久、領多久”的形式。但是這種派發利息的形式,根本不能轉移長壽風險,因此這種靠從銀行拿取“永續利息”的方式不能叫做“真年金”。

你可能買了個假年金險?99%年金是假的?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我對投保人和保險公司之間是否有“對賭行為”的判斷不太準,有沒有更直接的方法來區分一個產品到底是“真年金”還是“假年金”?

有,那就是看這個保險產品,在超越了人類的“預期壽命”後,保單是否還擁有“現金價值”,或者保單是否還提供“身故利益”。

我們來看兩款“年金”的計劃書:

某“真年金”的計劃書利益演示:

你可能買了個假年金險?99%年金是假的?

某“假年金”的計劃書利益演示:

你可能買了個假年金險?99%年金是假的?

可以看到,這兩個產品最大的區別,就是“真年金”產品在投保人75歲以後的保單現金價值就歸零了。

雖然“真年金”在75歲後仍有每年接近3萬元的養老金派發,但是這部分錢已經不是來自於投保人自己的“賬戶”了(而是來自於那些在還沒有活到預期壽命就已經身故的投保人在身故後所釋放的準備金)。

而“假年金”(或“儲蓄保險”)產品在投保人很高齡時仍有較高的保單現金價值。這說明保險公司每年給投保人派發的養老金,仍舊是來自於投保人自己的“賬戶”,而這些錢本來就屬於投保人自己。

也就是說假的年金險就是,你自己給自己存錢,然後再發給自己。

你可能買了個假年金險?99%年金是假的?

真年金類似於定期壽,而假年金與終身壽更相似。

由於“定期壽險”不帶儲蓄功能,因此在身故保障方面的槓桿效果更高,但是卻不能像“終身壽險”那樣提供儲蓄和財富傳承的功能。

同理,繳納同樣的保費,投保“真年金”要比投保“假年金”在未來退休後能拿到更多的“終身生存金派發”,在養老保障方面的效果更好。

但是卻無法像“假年金”那樣在投保人身故後將保單賬戶中的剩餘現金價值傳承給子孫後代。

你可能買了個假年金險?99%年金是假的?

所以,嚴格地說,我無法判斷真假年金哪個產品更好,因為兩者產品形態及發揮的作用都不一樣:

“真年金”更加偏重於長壽風險的轉移,而“假年金”則更加強調財富的累積與傳承。

但是在實際上呢,大部分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產品時,往往更加關注收益,因此他們對於這種“高槓杆”的保險產品的接受程度較差。

大家往往更加在意自己所繳的保費是不是有可能“打水漂了”,而不是這份保障是不是全面了,充足了

如果買了“真年金”後,“如果自己死得比較早,保險公司是不是會少給我很多錢”?

如抱著這種心態與觀念去購買保險產品,往往都會買到一些“假”的保險產品。

但這些保險產品可能並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大家轉移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