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白圭:“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白圭(公元前370—300年),名丹,戰國時人,出生在東周的都城洛陽,梁(魏)惠王時在魏國為相,期間施展治水才能,解除了魏都城大梁的黃河水患,後因魏政治腐敗,遊歷了中山國和齊國後,棄政從商。《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先秦時商業經營思想家,同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經濟謀略家和理財家。其師傅為鬼谷子,相傳鬼谷子得一“金書”,鬼谷子將裡面的致富之計(“將欲取之必先與之”,“世無可抵則深隱以待時”)傳於白圭。商場如戰場,只有隨機應變,巧用計謀,方可立於不敗之地。在今天激烈的商戰中,商界仍以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為經典,奉“治生之祖”白圭為高人。

  【經商經歷及成就】


  洛陽原是周朝建立的一個軍事和政治重鎮。周公征服殷人後,為防止亡殷貴族策動遺民重起反叛,便把他們以“頑民”稱號統一安置在洛陽,以便加強監督管理。這些所謂的“頑民”不能參與政治活動,因而多數去經商。到了戰國時期,經商已經成為洛陽人的重要職業。洛商層出不窮,隊伍非常龐大,他們扎堆的做珠寶生意--這是當時最賺錢的行當。白圭沒有跟風去做當時最能賺錢的珠寶生意,而是另闢蹊徑--從事農副產品的大宗貿易,包括農產品、農村手工業原料和產品等。他的這個經營策略,主要是從李悝的“變法改革”中得到啟示: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農副產品的經營將會成為利潤豐厚的行業。白圭認為,“欲長錢,取下谷”。“下谷”等生活必需品,雖然利潤較低,但是消費彈性小,成交量大,以多取勝,一樣可以獲取大利。


  白圭也曾苦心研究過陶朱公和計然之策,總結出一套適應時節變化的經營辦法--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言外之意是,當別人不太需要某種貨物時,這種貨物的價格一定會十分低廉,這是買進的時機;當人們急需某種貨物時,其價格一定會上漲,這時就應該賣出。在收穫季節或遇到糧食豐收,農民就會大量出售穀物,這時便可大量收購,然後將絲綢、漆器等生活必需品賣給這些比較寬裕的農民;在年景不好或青黃不接時,可以適時出售糧食,同時購進滯銷的手工業原料和產品。為更準確地把握市場行情和變化規律,白圭經常深入市場,瞭解具體情況,所以,他對城鄉谷價瞭如指掌。而實際上,他經商總會從大處著眼,通觀全局,予人實惠。


  白圭不同於那些囤積居奇、在荒年以儲存的糧食牟取暴利的商人。他反對在糧食緊缺時蓄意哄抬物價。他認為“薄利多銷,積累長遠”才是商人經營的基本原則,那些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商人肯定賺不了大錢。比如說,當某些商品積壓滯銷時,一些奸商會坐待價格貶得更低時才大量購進,而白圭則用比別家高的價格來收購;等市場糧食匱乏時,奸商們又囤積居奇,白圭就以比別家低廉的價格及時銷售,以此來滿足百姓的需求。白圭的這種經營方法,既保證了自己百姓取得經營的主動權,獲得豐厚的利潤,又在客觀上調節了商品的供求和價格,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個體手工業者以及一般消費者的利益。白圭為民著想,誠信經營,很快就積累了大量財富,一舉成名。


  白圭經商不盲目跟風,不人云亦云,他對市場信息極為重視,反映也極快,一旦出現機遇,就像兇猛的鷹撲向獵物一般果斷,毫不猶豫地行動起來,絕不錯過任何一次良機。同時,他還能克勤克儉,身體力行,與他的僱工同甘共苦,精心創業,是一個自制力極強的人,他絕不會因為賺了錢就去揮霍浪費。白圭還強調商人要有豐富的知識,同時具備“智”、“勇”、“仁”、“強”等素質,要求既要有姜子牙的謀略,又要有孫子用兵的韜略,更要有商鞅那一套嚴厲的團隊管理制度,否則,經商很難有大成就。就是靠這些經商理論,白圭成為後世商人效法和借鑑的榜樣。商人不僅把他奉為祖師爺,宋真宗還封了他“商聖”的稱號。


  白圭的自成體系的商業經營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直到明清,最大的商幫—徽商還保留了許多兩千年前白圭的遺風。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裡就曾經高度評價白圭,並說“天下言治生祖白圭”。而白圭又被後世的商人奉為自己行業的祖師爺,他的經營思想,對今天的經營者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經營者用心地揣摩研究。白圭“人棄我取”和“知進知守”的理財思想對現代人理財也有指導意義。以至於在現代,“白圭”仍然是財富的代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