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時代,早期殖民帝國西班牙為何迅速衰落?從封建政體談起

導言

西班牙堪稱歐洲第一代“日不落帝國”,十六世紀西班牙國威與海上實力達到頂峰,然而,西班牙強大的封建專制勢力

註定它無法在資本主義時代長久繁榮,當傳統的封建政體紛紛變革之時,西班牙仍固守傳統,這使得其被時代拋下。

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加速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奠定了歐洲現代化的基石,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率先在歐洲發起。位於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憑藉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航海技術與狂熱的基督教弘揚信念等因素在地理大發現中走在最前方,更使得歐洲的商業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資本時代,早期殖民帝國西班牙為何迅速衰落?從封建政體談起

隨著迪亞斯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達·伽馬完成西方到東方的最短航線、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這一系列歷史性的創舉,新的世界一步步被聯結探索,兩國率先進行海上貿易和殖民擴張,積累了鉅額財富。1580年,葡萄牙發生王位繼承危機,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以旁親關係為由率軍入侵葡萄牙併成功奪取葡萄牙王位,除此之外,西班牙還統治了尼德蘭、法蘭西孔德以及意大利一部分,還有大片的殖民地,西班牙成為十六世紀歐洲大陸最為強大和富有的國家。

然而盛極必衰似乎是歷史的必然,西班牙在登上歷史舞臺後不久匆匆拉下帷幕,到十七世紀中期已開始走向全面衰落,日不落帝國的地位喪失。本文試從社會政治入手探究其衰落原因,封建專制政體下西班牙何以為繼?


西班牙的衰落之路

  • 尼德蘭革命的爆發

西班牙面臨的第一步衝擊便是以荷蘭為首的尼德蘭北部地區的獨立,尼德蘭主要指西歐一些河流的地勢低窪處,具體相當於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的東北部一帶,自中世紀以來,尼德蘭轉手於西歐諸國間。到了十六世紀,查理五世繼位西班牙國王,查理在1506年就從父親神聖羅馬帝國之子那裡繼承了尼德蘭,繼位以後必是以西班牙國王的身份統治尼德蘭,自此,尼德蘭地區從屬於西班牙,由西班牙任命總督直接管理。

資本時代,早期殖民帝國西班牙為何迅速衰落?從封建政體談起

尼德蘭對西班牙而言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外是西班牙推進歐洲霸權的重要據點,同時掌握了大量西班牙的殖民貿易和對其他國家的金融業務,對內尼德蘭是西班牙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西班牙希望尼德蘭始終處於它的嚴密掌控中,西班牙任命的尼德蘭總督在行政、司法及財政上擁有特權,對各個省份城市橫徵暴斂,稅收負擔沉重。

腓力二世繼任西班牙國王后,繼續加強對尼德蘭的專制統治,將尼德蘭原有下屬省市的自治權都收歸到國務會議手中。1557年,西班牙面臨著長期鉅額軍費導致的財政危機,國王不得已頒佈破產令,對尼德蘭只能賴債不還,在經濟上繼續採取高壓政策導致尼德蘭商業萎縮,經濟蕭條,這徹底觸犯到資產階級與部分貴族的利益,還使社會工人失業、農民失產,原有的穩定秩序被徹底打亂,重稅與集權在尼德蘭地區激發了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

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首先體現在教派活動上,十六世紀六十年代,以傳播新教思想為己任的達爾文教在尼德蘭興起,傳統的天主教成為民眾反對的主要對象。1566年,以佛蘭德斯為主的工業城市率先發動起義,無數群眾衝進教堂和修道院,沒收教會財產、搗毀聖像、約五千五百座教堂和修道院被毀,這成為尼德蘭革命的開端。

資本時代,早期殖民帝國西班牙為何迅速衰落?從封建政體談起

群眾運動的蓬勃開展讓西班牙政府感到恐慌,尼德蘭總督企圖拉攏貴族與資產階級,並暫時作出讓步,不追究他們在起義中的責任,同時允許加爾文教徒在指定地點傳道,貴族與資產階級被政府拉攏,宣佈退出革命。而另一方面,大規模的群眾起義遭到鎮壓,不久,腓力二世派兵進軍尼德蘭,揚言要將異教徒除盡,尼德蘭血腥一片,資產階級首領無一倖免,奧蘭治親王只得逃往德國求救。

農民、工人、手工業者與部分資產階級的鬥爭仍在進行,南北兩方針對西班牙海陸兩軍展開鬥爭,南方組織了森林游擊隊在陸地襲擊西班牙軍隊,而北方則組成“海上乞丐”游擊隊襲擊西班牙海上船隊。而後,北方各省紛紛起義,至1573年,荷蘭、蘭西、弗里斯蘭以及烏特勒支等省份相繼宣佈獨立,可以說,尼德蘭北部地區已擺脫西班牙控制,西班牙軍隊雖盡力反撲,但迴天乏力。由於南方的貴族與天主教勢力倒向西班牙,成立“阿拉斯同盟”,承認西班牙的合法統治權,因此,南方革命形勢慘遭失利,節節敗退,最終南北分裂。

資本時代,早期殖民帝國西班牙為何迅速衰落?從封建政體談起

西班牙在尼德蘭革命中失去了以荷蘭為主的北部地區富庶屬地,對其霸權地位形成沉重打擊。而北部地區在宣佈獨立後,建立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此後,荷蘭聯省共和國正式得到國際認可,成為西班牙帝國此後的勁敵。

  • “無敵艦隊”的潰敗

號稱最強海軍力量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與英國的較量中翻了船。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接受的是新教思想,所以,在尼德蘭和法國的新教徒面臨西班牙危險之際,伊麗莎白一世決定支持,這不僅是維護新教徒,更能加強英國利益與自身統治。1586年,伊麗莎白一世出兵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攻擊西班牙商船,企圖從海上貿易中分一杯羹,但是對於西班牙而言無法容忍他的利益被瓜分。

資本時代,早期殖民帝國西班牙為何迅速衰落?從封建政體談起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企圖讓伊麗莎白下臺,將信奉天主教的蘇格蘭女王扶上王位,但是瑪麗早在1568年就已被伊麗莎白囚禁,當腓力二世聯合英國天主教徒企圖推翻伊麗莎白時,伊麗莎白果斷將瑪麗處死,腓力二世只好改變策略,用武力征服英格蘭。

1588年,腓力二世對英宣戰,派出“無敵艦隊”征服英國,寓意偉大而幸運的海軍,然而,此次海戰並沒有延續西班牙以往的幸運。西班牙當時擁有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力量,這支偉大的艦隊約有130艘船,真正具有戰鬥能力的蓋倫帆船大約有20艘,另外還有武裝商船、圓船、差船,總計人數多達三萬多。

然而英國在當時的軍備力量差強人意,不過在此次海戰中仍發揮了優勢。在武器上,西班牙艦隊裝備的大多是加農炮,威力十足,但射程較短,相比之下英格蘭艦隊使用的卻是威力較小,但射程較長的長重炮,能夠保障自己在攻擊時處於安全距離。在情報來源上,英國得到了尼德蘭的間諜幫助,準備充分。在天氣上西班牙也不佔優勢,剛從家門口出發便受到大西洋風暴襲擊,在戰敗逃亡時本想保存實力南下回國,卻因風勢不得不北上,但又遇到海上風暴,回國時無敵艦隊僅剩43支,幾乎全軍覆沒。

資本時代,早期殖民帝國西班牙為何迅速衰落?從封建政體談起

這場英西海上力量的較量中,實力尚弱的英國擊潰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有力的削弱了西班牙最為之驕傲的海上力量,從此國勢鼎盛的西班牙停滯不前,英格蘭的海上實力愈強。

  • 西班牙軍隊優勢全面喪失

如果說無敵艦隊的潰敗是西班牙海上力量衰敗的標誌,那麼歐洲大國間發起的三十年戰爭則標誌西班牙軍隊優勢全面喪失,西班牙稱霸歐洲大陸的雄心破碎。三十年戰爭表面上是新教與天主教之爭,實質卻是法西在歐洲大陸霸權的較量。

1636至1637年,西班牙軍隊處於進攻優勢狀態,曾先後兩次攻入法國,但此後,戰爭優勢逐漸轉到法國一方。1638年法國海軍又一次打敗西班牙海軍,1639西班牙海軍的主力更被獨立之後的荷蘭海軍殲滅。1640年,葡萄牙在法國的支持下爆發起義運動,成功擺脫西班牙的統治,恢復國家的獨立。而後在1643年,法西在羅克魯瓦交戰,西班牙陸軍的主力被擊潰,該戰役以法國軍隊的獲勝而告終。整個三十年戰爭對西班牙的影響就是無可避免的衰落,日不落帝國的頭銜易位。

西班牙一個多世紀以來的表面的繁華復興下更蘊含著統治的危機,大規模的殖民地財富掠奪與稅收卻對國內經濟沒有實質性的發展,大多是滿足國王無休止的征戰欲以及貴族的享樂,資本主義的萌芽遭到封建專制經濟政策的扼殺,從西班牙專治政體來審視西班牙的衰落原因。

資本時代,早期殖民帝國西班牙為何迅速衰落?從封建政體談起

  • 專治色彩原始,王權至高無上
  • 查理五世自1516年繼承西班牙王位,開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的統治。哈布斯堡家族可以說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區最為龐大的皇室家族,同時封建專制色彩也最為原始,視資本主義與資產階級發展如敵。

    查理五世繼位前的西班牙王權並不十分鞏固,直至16世紀初,由西班牙貴族、上層知識分子等組成的等級議會仍有很大權力,如徵收賦稅、處理地方事務,甚至有權審議廢立國王。查理五世十分不滿王權受到限制,於是對原來的貴族進行打壓,同時將自己的親信安插在重要職位,肆意踐踏城市的自主權,向城市強制貸款。這引發西班牙很多城市的起義,但都被查理五世鎮壓,徹底將等級議會和城市的權力收回,王權至高無上。

    權力的高度集中使得國王不受束縛,導致西班牙從海外殖民地掠奪的大量財富並沒有用於資本的再投資,反而是滿足國王的私慾,用於維護他的龐大的、且不斷膨脹的專制主義的國家機器。為了謀求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西班牙東征西戰,參加了幾乎所有的大型戰爭,與英國、法國、荷蘭等國家不斷交涉爭鋒。當軍費緊張時,又要進一步剝削殖民地與國內的工商業,最後導致經濟難以為繼。

    資本時代,早期殖民帝國西班牙為何迅速衰落?從封建政體談起


  • 封建生產關係佔統治地位
  • 歐洲資本主義的先發與海上貿易、殖民地掠奪緊密相關,荷蘭、英國等早期資產階級國家的建立也是如此,但是西班牙專制政權下的封建生產關係始終是資本主義在西班牙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首先是農村仍受封建生產關係的嚴重束縛,牧羊業是其主要農業部門,也是國庫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政府以立法形式給貴族牧羊業聯盟奪取農民土地的權利,無地可耕,糧食產量下降,使很多農民顛沛流離、無以為家。而工商業相比於英國、法國而言規模有限,產品形式單一,再加上政府經濟政策的大肆掠奪,原有的資本主義萌芽無力進一步發展。

    • 專治政體在改革浪潮中日趨保守

    自十六世紀以來,宗教改革、資本主義蓬勃發展,傳統的天主教權威與封建生產關係受到挑戰。而西班牙為實現稱霸歐洲的目的,卻進一步與教皇勾結,成為保衛天主教的頑強鬥士,不僅在歐洲大陸極力維護天主教勢力,在殖民地也建立教會制度,傳播教義。

    西班牙的專治王權仰賴貴族支持,封建利益代表一切,商業貿易也主要以貴族階級為主,商人只處於附屬地位。在航海貿易中,政府把控整個貿易行程,商人無法自由的參與貿易活動,其自主權受到嚴格限制,積極性被扼殺,這就導致資本主義生產無法突破王權的束縛順利發展

    資本時代,早期殖民帝國西班牙為何迅速衰落?從封建政體談起

    反觀英國,雖然當時也是封建君主專制政體,但

    當時的伊麗莎白女王在國內進行宗教改革,接受新教思想,在商業上,給予商人自主權,在政治和商業上都走上了與西班牙不同的道路


    綜述

    西班牙在地理大發現時代先發制人,獲得大規模的殖民財富,但輝煌轉瞬即逝,在封建專制的強烈壓迫下,資本沒有增值反而迅速消耗,西班牙資本主義星星之火被熄滅,謀求歐洲霸主地位的理想轉而消逝,究其原因,仍在其專制政體。

    • 逆勢而為,一味地加強君主專制:封建君主專制自十六世紀在歐洲大陸已有勢微之態,但自哈布斯堡家族繼承西班牙王位以來,西班牙進一步加強王權專制統治,查理五世削弱等級議會的權力,並徹底剝奪各省市的自治權;腓力二世時期一旦臣民對專制制度稍有不滿,便被他以“異端”之名處死,造成社會的極端恐慌。
    • 不求思變,竭盡全力維護封建利益:面對宗教改革與資本主義經濟的衝擊,西班牙仍沉浸於封建傳統之中,以強硬手段維護國王與貴族的權益,完全不顧國內經濟的發展,封建生產關係佔統治地位,經濟發展與政治制度間的對立使西班牙在資本主義時代難以為繼。

    參考文獻:《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大國的興衰》、《全球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