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帥張學良和他的東北軍


少帥張學良和他的東北軍


少帥張學良和他的東北軍


少帥張學良和他的東北軍


東北軍
   因發動西安事變而聞名的東北軍,是地方性的武裝集團。其前身為大軍閥張作霖所統轄的奉軍。1928年底東北“易幟”後,該軍編為東北邊防軍,納入南京政府軍系統,擁有兵力約三十萬。其統帥張學良為國民政府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又為全國陸海空軍副司令。


   1931年“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命令“不抵抗”、“力避衝突”,東北軍拱手讓出富饒的家鄉,忍痛退入山海關內,在歷史上寫下恥辱的一頁。目睹家鄉廬墓橫遭踐踏,父母姐妹慘受凌辱,廣大將士義憤填膺,紛紛要求“打回老家去!”“收復失地!”一些未入關的官兵自動奮起抵抗,著名的江橋抗戰、雙城阻擊戰、哈爾濱保衛戰等,打擊了侵略軍的囂張氣焰,並推動東北各地抗日義勇軍迅速崛起。流亡入關的東北各界名流和愛國人士奔走呼籲,於1931年9月27日在北平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大力開展支援義勇軍工作。1933年初形勢急轉直下,日軍長驅直入,山海關失守,熱河守軍潰敗。3月,在全國人民憤怒譴責聲中,蔣介石將失地罪責完全轉嫁於張學良,逼張引咎辭職,下野出國。東北軍按照張學良臨行囑託,集結在華北一帶,籌謀還鄉大計。
   1934年1月張學良返國,3月就任鄂豫皖“剿總”副司令,部分東北軍南下“剿共”。蔣介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總”,任命張學良為副司令,調東北軍入陝甘。東北軍此時兵力十六萬左右,五分之四被驅入陝甘參加“剿共”。經過勞山、榆林橋、直羅鎮三次戰役,兩個多月損失近三個師。蔣介石不但不給補充,反而削減番號,減發軍餉。嚴酷的現實迫使張學良和將士們深思。官兵厭倦內戰,要求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張學良也感到再繼續下去將使全軍覆滅,永無回鄉之望,開始探求新出路。12月,張學良赴南京開會,秘密轉上海會見杜重遠、李杜等愛國人士。杜、李直率地向張學良進言:停止內戰,聯合一切愛國力量抗日是東北軍最好的出路。後來,李杜輾轉介紹中共秘密黨員劉鼎赴張學良處工作。


少帥張學良和他的東北軍


周恩來與張學良在延安舉行了聯合抗日救國會談。東北軍確立聯共抗日方向,為在西北地區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東北軍入陝甘後,許多共產黨員秘密進入該軍,為幫助其走上抗日戰線做了巨大努力。1936年6月末,在中共北方局領導下,東北軍內的地下黨員成立了東北軍內工作委員會,書記劉瀾波,委員宋黎、苗渤然。此後地下黨在東北軍的工作更加活躍,無論總部、各部隊、軍官訓練團和學兵隊,以及報社、通訊大隊等,都有共產黨員在裡面宣傳抗日救國道理,團結教育廣大官兵。8月30日和10月初,朱理治、葉劍英相繼至西安,與張學良磋商東北軍、十七路軍與紅軍三方聯合抗日大計,進一步加強推動東北軍抗日工作。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指引下,東北軍內和西北地區的地下黨組織互相配合,不斷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京民報》、《東望》和《西北文化日報》等進步報刊成了抗日的喉舌,“西北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東北民眾救亡會”等救國團體紛紛成立,並聯合舉行了“九一八”五週年紀念會、追悼魯迅和援綏抗日募捐等活動。


少帥張學良和他的東北軍


   抗日救國事業把東北軍、十七路軍和各階層民眾緊緊聯結在一起,在愛國熱情激勵下,將士們決心為抗日而獻身。11月27日張學良上書蔣介石,懇切地請纓援綏。蔣嚴詞拒絕,同時下令加緊鎮壓救亡運動,又策劃調集其嫡系部隊約三十個師進入陝甘,圖謀全殲紅軍並迫張、楊就範。12月4日蔣介石坐鎮西安威逼張、楊“剿共”,否則即將兩軍趕出陝甘。蔣的倒行逆施,使張、楊忍無可忍,終於激起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並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張學良、楊虎城及東北軍、十七路軍廣大官兵為中國人民的抗日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後張學良被蔣軟禁,東北軍被縮編並調往豫、皖、蘇各地。張學良身陷囹圄,仍念念不忘抗日,曾多次致書東北軍將領,勉勵部下:“吾等必須將吾們的血及此一點武裝(東北軍),供(貢)獻與東北父老之前,……以期在抗日戰場上,顯我身手。”


   七七事變爆發後,東北軍各部與全國軍隊一起迅速開往各抗日戰場,其中四十九軍、五十七軍和六十七軍在淞滬戰役和南京保衛戰中浴血奮戰,犧牲慘重;五十一軍參加保衛淮河及徐州大會戰(包括臺兒莊戰役),後與五十七軍一起挺進魯南;五十三軍轉戰冀、豫、鄂、湘,後入緬甸、越南對日作戰。在激戰中,吳克仁、朱鴻勳、吳桐崗、劉桂五、方叔洪、黃德興、劉啟文、扈先梅等將領及無數官兵,其中包括許多共產黨員壯烈犧牲,為國捐軀。張學良被扣後,東北軍在蔣介石消滅異己政策下,大量消耗損失並被分化瓦解。廣大官兵紛紛覺悟,陸續脫離南京政府控制,走上獨立自主開展游擊戰爭的道路。1937年10月,五十三軍六九一團團長呂正操在冀中舉起抗日大旗,經小樵改編,部隊迅速發展,後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並建立冀中軍區。1942年8月,五十七軍一百十一師師長常恩多和蘇魯戰區秘書主任兼政務處長郭維城率該師舉行“八三”起義。中共山東分局聞訊,立即派從該師撤出的秘密黨員萬毅(該師三三三旅旅長)和王振乾急返部隊。新一百十一師推選萬毅任師長(常恩多病逝),後編為八路軍濱海支隊。1945年8月,奉朱德總司令命令,呂正操、萬毅、張學思等率部挺進東北,實現了張學良將軍和東北人民湔雪國恥光復故土的夙願。東北軍走向抗日戰場,經過了苦難而曲折的道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東北軍在9·18事變發生時所轄兵力之簡要資料
  東北易幟後,東北軍編成步兵25個旅、騎兵6個旅、炮兵10個團。1930年9月,張學良支援蔣介石參加中原大戰,以其9個精銳旅共10萬人編成兩軍,由於學忠、王樹常統領入關。中原大戰結束後,入關的9個旅及配屬(騎兵3個旅及炮兵、工兵等)分駐在平津一帶。1931年7月,為討伐石友三的反蔣反張戰爭,又將東北的步兵3個旅、炮兵2個團共8萬人調進關內。再加上駐山海關的何柱國旅,這時東北軍步兵精銳和大部炮兵分佈在平津及河北、察哈爾一帶。留駐東北的步兵12個旅、騎兵3個旅和省防旅,裝備都較關內部隊差。由於東北軍政當局歷來是反共反蘇的,特別是1929年中東鐵路事件後,在兵力部署上主要是用來對付蘇聯。“九一八”事變前夕,在東北的正規軍16.5萬人、非正規軍4萬人,總計約20萬人(保守估計)。

具體駐地是:
  
    遼寧駐軍:
  
    獨立第7旅王以哲部,駐瀋陽;
  
    獨立第12旅張廷樞部,駐錦縣;


  
    獨立第20旅常經武部,駐鄭家屯;
  
    騎兵第3旅張樹森部,駐通遼;
  
    省防一旅於芷山部,駐山城鎮;
  
    省防二旅張海鵬部,駐洮南;
  
    公安總隊(由原第20師改編)黃顯聲部,駐瀋陽;
  
    輜重教導隊牛元峰部,駐溝幫子;
  
    東北空軍、海軍及憲兵司令部,均駐瀋陽;
  
    吉林駐軍:
  
    獨立第21旅趙芷香(後張治邦接任)部,駐寧安;
  
    獨立第22旅蘇德臣部,駐雙城;
  
    獨立第23旅李桂林部,駐長春;
  
    獨立第24旅李杜部,駐依蘭;
  
    獨立第25旅張作舟部,駐吉林;
  
    獨立第26旅邢佔清部,駐哈爾濱;
  
    獨立第28旅丁超部,駐哈爾濱;

  
    騎兵第4旅常堯臣部,駐農安;
  
    省防第1旅孫鶴喜部,駐方正;
  
    省防第2旅王紹南部,駐蛟河;
  
    炮兵第10團穆純昌部,駐長春;
  
    邊防軍公署衛隊團馮佔海部,駐吉林;
  
    哈爾濱特區公安大隊王之佑部,駐吉林;
  
    山林警備隊趙維祥部,駐延壽;
  
    黑龍江駐軍:
  
    省防步兵第1旅張殿九部,駐紮蘭屯;
  
    省防步兵第2旅蘇炳文部,駐海拉爾;
  
    省防騎兵第1旅王南屏部,駐綏化;
  
    省防騎兵第2旅吳松林部,駐克山、拜泉;
  
    獨立騎兵第2旅程志遠部,駐滿洲里;
  
    獨立炮兵第9團樸炳珊部,駐泰安鎮;
  
    邊防軍公署衛隊團徐寶珍部,駐齊齊哈爾;

  
    興安屯墾軍苑崇谷部,駐索倫; 保安大隊竇聯芳部,駐齊齊哈爾。
  
    東北駐軍和日軍力量上對比,東北軍裝備上雖不如日軍,但數量上佔絕對優勢。如果沒有不抵抗的命令,如果部署得當,日軍的侵略行動是不能輕易得逞的。

================================◆年表
  

少帥張學良和他的東北軍


  


  1901年誕生  1歲
  
  6月3日(農曆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張學良生在逃難中的大馬車上,養育在遼寧省臺安縣九間鄉鄂家村張家窩堡屯。因其父張作霖這天打了勝仗故得一小名——雙喜
  也因其生日與其父張作霖的遇難日是農曆的同一天(即1928年的6月4日,也是農曆四月十七日),故張學良從不在這一天過生日。
  
  1907年  7歲
  
  從師名儒崔名耀(崔駿聲),讀四書五經。胞弟學銘出生。
  1908年2月,與於文鬥長女于鳳至訂婚。
  1911年  11歲
  
  4月,生母趙氏病故 年底隨庶母盧夫人進奉天(今瀋陽)。
  1913年11月,師從金梁(金息侯)學習。
  
  1915年  15歲
  
  步入社會。參加反對袁世凱勾結日本帝國主義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遊行示威活動。
  
  1916年  16歲
  
  奉父命和長他3歲的于鳳至結婚,生有一女三男。
  
  春,經周大文介紹參加奉天基督教青年會,常有閻寶航陪同參加活動。拜奉天督軍署英文科科長為師學習英文,結識了普萊德等一批外國朋友。

  
  1919年   19歲
  
  3月,張學良入東北陸軍講武堂學習炮科,結識進步教官郭松齡;以優異的成績於第二年4月畢業。當年授陸軍炮兵上校軍銜。
  
  1920年   20歲
  
  6月2日,任奉天暫編陸軍第三混成旅旅長(東三省巡閱使署衛隊旅旅長)。
  
  11月,晉升陸軍少將。
  
  12月17日,任奉天陸軍第三混成旅第二團團長,是年秋,率軍赴吉林剿匪。
  
  1921年   21歲
  
  由本莊繁陪同,與張作相赴日參觀秋操。歸國後,建議其父改革軍制、整頓紀律、嚴格訓練,張作霖採納了他的建議。
  
  1922年   22歲
  
  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任“鎮威軍”東路軍第二梯隊司令。
  
  6月中旬,在山海關一線組織敗兵迎擊直軍主力,阻止了直軍進攻。6月17日奉直簽約議和,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
  
  7月,張作霖宣佈東三省獨立,設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張學良任參謀長,進行“整軍經武”。

  
  7月薪4日,任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參謀長。9月兼任東三省航空處督辦。
  
  1923年   23歲
  
  9月,奉軍成立航空處及航空學校,張學良出任總辦和校長。 11月22日,郭松齡反奉,張學良率軍與之在巨流河激戰。 12月24日,郭松齡反奉失敗,郭氏夫婦被捕,後奉帥令。
  
  1924年   24歲
  
  4月8日,任奉天陸軍第27師師長。5月初又兼任東三省交通委員會委員。
  
  9月15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張學良任鎮威軍第三軍軍長,與第一軍組成“一、三聯軍”,擔任山海關一線的主攻任務,打敗直軍主力,從此,一舉揚名。
  
  11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法”,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奉軍入關,張任津榆駐軍司令。
  
  1925歲  25歲
  
  4月,授陸軍中將軍銜。
  
  5月,任東三省陸軍訓練處副監。
  
  8月,任東北航空學校監督和東北航空處飛鵬隊隊長。

  
  10月,任鎮威軍第三集團軍軍團長,赴秦皇島收編渤海艦隊,擴大了奉軍的海軍力量。
  
  11月22日,郭松齡在灤州發表反奉通電。張學良三次要求見郭松齡,被郭拒絕,但郭松齡寫信向張學良表白忠心:起兵倒戈,“成則公之事業,敗則齡之末局”。
  
  11月30日,張作霖發佈討郭令,張學良被委任為前線總指揮,在巨流河與郭松齡展開激戰。12月24日,郭松齡反奉失敗。翌日,郭氏夫婦被害。
  
  1926年  26歲
  
  3月,張作霖與吳佩孚聯合,進攻國民軍。
  
  6月,張學良任安國軍陸軍第三方面軍軍團長。
  
  8月,任東北陸軍講武堂監督。
  
  12月,張作霖在天津就任安國軍總司令。令張學良負責京、津地區的警備任務。
  
  1927年   27歲
  
  3月,率三、四方面軍到河南與北伐軍對抗。
  
  5月,在河南和北伐軍作戰失敗,率軍北撤。

  
  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成立安國軍政府。張學良授陸軍上將軍銜。
  
  1928年   28歲
  
  4月,勸其父息兵罷戰,撤軍關外。並致電閻錫山:“實不忍奉晉相見以兵,糜爛北方。”
  
  6月3日,張作霖下令息兵出關。撤兵一事由張學良負責,自己先行返奉。
  
  6月4日,張作霖在瀋陽附近的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謀害。
  
  6月18日,張學良微服返奉。19日任奉天軍務督辦。21日公佈張作霖死讀,開始發喪。
  
  7月2日,東三省議會一致推舉張學良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3日,就任本兼各職。
  
  7月底,東北海軍總司令部成立,張學良任東北海軍總司令。
  
  8月16日,兼任東北大學校長、哈爾濱工業大學理事會 。
  
  11月30日,就任東北航空司令。
  
  12月29日,宣佈東三省易幟,與南京政府實行統一合作,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奉軍結束,東北軍誕生。

  
  1929年   29歲
  
  1月9日,出任東北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後改稱 )。
  
  1月10日,“以妨礙統一,阻撓新政”的罪名處決了楊宇霆和常蔭槐。鞏固了統率東北軍的地位。
  
  1月,任開拓長途鐵軌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名譽監理。
  
  2月,任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
  
  7月,受蔣介石唆使,挑起“中東路事件”。
  
  11月,蘇軍向東北軍進攻,東北軍戰敗,雙方派代表和談。
  
  12月22日,《伯力議定書》簽定,“中東路事件”得到解決。
  
  1930年   30歲
  
  3月,任國民政府國防委員會委員和東北交通大學校長、復州煤礦股東。
  
  4月,爆發了蔣、馮、閻、李新軍閥中原大戰。
  
  7月2日,張學良去葫蘆島主掛築港開工典禮。
  
  9月18日,發表巧電,擁護中央,倡導和平。要求各方“即日罷兵,以紓民困”。

  
  9月19日,命令東北軍將領于學忠、王樹常率20萬大軍入關,武裝調停中原大戰。反蔣聯軍失敗。
  
  10月9日,在瀋陽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
  
  11月7日,赴南京列席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受到隆重歡迎。同月24日,任國民政府委員和中央政治會議委員。
  
  1931年   31歲
  
  3月26日,任國民黨東北黨務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4月18日,由瀋陽移至北平順承王府辦公。19日正式成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行營,節制冀、晉、察、綏、遼、吉、黑、熱八省軍務。
  
  5月2日,赴南京參加國民會議,任 團成員。28日,因患重傷寒住進北平協和醫院調養。
  
  7月23日,通電討石,調東北軍主力入關。
  
  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制造“柳條湖事件”,以此為藉口,炮擊東北軍北大營。東北軍奉命不抵抗。一夜之間瀋陽失守。此為“九一八”事變。
  
  9月21日,張學良召集北平名流,討論對東北問題的對策,決定依賴“國聯”,聽命中央。

  
  11月16日,國民政府改任張學良為北平綏靖公署主任。
  
  12月27日,張學良電告南京國民政府,日軍長驅直入,錦州危急。
  
  1932   32歲
  
  2月29日,章太炎抵北平勸說張學良武裝抗日,張學良有口難言,告之蔣介石不抵抗密令。
  
  8月20日,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
  
  1933年  33歲
  
  1月1日,榆關抗戰爆發。3日,山海關失守。
  
  1月,任北平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第一集團軍司令。
  
  2月,任華北集團總司令兼第一方面軍總指揮,率軍進行長城抗戰。
  
  2月21日,熱河抗戰爆發。
  
  3月4日,承德失守。
  
  3月9日,與蔣介石在保定車站會晤,蔣暗示其下野。
  
  3月11日,發表辭職通電。內稱:“此次蔣公北來。會商之下,益覺餘今日之引咎辭職,即所以效忠黨國,鞏固中央之最善方法,故毅然下野,以謝國人。”

  
  3月12日,蔣介石致電張學良、何應欽稱:“漢兄離平時,代委員長職務準交敬之兄接代,以免職務中斷也。”張遵電正式將國民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職務交給何應欽。是日,偕夫人于鳳至及趙一荻、端納等從北平清河機場離平,當天下午抵達上海。出國前張學良決心戒毒,閉門謝客。並且撰戒毒條幅:“陋習好改志為鑑,頑症難治心作醫。”
  
  4月11日,由上海偕眷屬乘意大利郵輪起程出國。
  
  4月上旬,致書東北軍將領及東北名流,勉勵他們要親如手足,患難與共,準備收復東北為最大責任。“武要保存東北軍實力,文要發展東北大學。”
  
  5月4日,到達意大利布林迪西巷。當晚乘特別快車到達羅馬,投宿於“古蘭特”賓館。
  
  5月8日,張學良得知馬占山、李杜、蘇炳文由蘇經歐洲回國,便邀其到羅馬會晤。馬、李、蘇於是日抵羅馬謁張。
  
  張讚揚馬等奮力抗日之精神,鼓勵他們回國後不忘國恥,繼續抗日鬥爭。
  
  5月12日,自意大利致書王樹翰稱:“現雖寄身海外,但有三事尚不敢忘:一曰國難,二曰家患,三曰家仇。”並附寄張在羅馬拍攝的照片一張。

  
  5月26日,由羅馬致電萬福麟,勸告東北軍各將領,宜一致團結,服從蔣介石指揮,堅決抗日。
  
  6月上旬,在羅馬期間,專心研究法西斯黨運動及組織,曾與意皇及首相墨索里尼晤談數次。還多次訪問意空軍司令部,考察其航空事業。
  
  6月20日前後,張學良由羅馬經巴黎去倫敦。又飛回羅馬。
  
  7月1日,東北軍將領電請張學良回國,張於是日覆電稱:“最近有令張學良回國之風說,但目下餘正視察歐洲各地,至少3個月內,絕不能回國。
  
  7月11日,在羅馬會見出席國際經濟會議後回國途中的中國代表宋子文,交換對國內局勢意見。
  
  7月14日,出席墨索里尼歡迎宋子文的宴會。
  
  7月22日,張學良從意大利米蘭飛抵巴黎,法國總理達拉迪派代表歡迎。顧維鈞亦到機場歡迎。並在巴黎會晤法國航空部長柯特,參觀法國航空事業。
  
  7月30日,攜家屬再次飛抵倫敦,次日赴金斯頓奧克爾飛機制造所參觀,還參觀了當地的軍需品製造工廠。

  
  8月10日,赴朴茨茅斯參觀樸茨斯造船廠。海軍司令在官舍設宴款待。張還在航空母艦上詳細參觀海軍每週之操演,至晚始返倫敦。
  
  8月下旬,在倫敦對路透社記者談話:“此行頗有利,現時餘重得較離中國時增重28磅,且身體較前健壯。蔣介石致電張學良,請張統率東北軍移駐新疆。張回電稱:移駐新疆,雖無異議,但需查後再作答,於是張電羅文幹赴新疆實地考察。此計劃後因汪精衛、胡漢民等反對,加之此時張學良回國會對已見好轉之中日關係不利,故蔣又的拒絕回國。
  
  9月10日,張學良赴德國柏林考察訪問。
  
  9月下旬,張學良與中國軍事代表團團長陳策赴德國德尼司登陸軍學校參觀,並檢閱該校學員。
  
  10月1日,抵達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謁見古斯達阿克五世皇帝,並出席阿德無殿下之午宴。
  
  10月2號,考察“二福斯”兵工廠,“芬斯歐克”造約廠,同日飛倫敦。
  
  10月14日,飛芬蘭訪問,訪問芬蘭後本擬訪問蘇聯,經聯繫,因蘇不予接待而作罷。在結束對芬蘭訪問後,仍飛回倫敦。

  
  11月28日,張學良在倫敦對新聞記者談話:餘之歸國全因個人私事。原本擬訪問蘇俄後由西伯利亞歸國,現已終止此議,改經由法、意各國直達上海。
  
  11月下旬,在“福建事變”發生後,有人勸告東北軍加入反蔣鬥爭,而蔣介石又想調東北軍入閩“平亂”,於是東北軍將領致電張學良,報告閩變後的國內形勢,“務必立即返回”。
  
  12月1日,張學良由倫敦飛巴黎。他對人說,餘此次抵巴黎,只是經過,無訪問巴黎以外地方之計劃。
  
  12月8日,謁見墨索里尼辭行。墨索里尼親自授予張學良意皇之大十字勳章。
  
  12月9日,預定15日乘由威尼斯啟航之昆特帕爾特號輪船回國。並電告萬福麟等東北軍將領及在香港的胡漢民。15日偕秘書沈同祖及翻譯等起程回國。
  
  12月23日,歡迎張學良委員會在上海成立。高紀毅、榮臻、富雙英等人24日經津赴滬。萬福麟、王以哲、王樹常等東北軍將領25日聚議於萬家,先謀東北軍之團結,向中央請願,請必命張學良為東北軍統帥。
  
  1934年   34歲

  
  1月8日,由海外返回上海。
  
  3月1日,在武昌就任“豫鄂皖三省剿匪副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職,代行總司令職責。
  
  1935年   35歲
  
  2月5日,赴廬山見蔣介石。蔣限期3個月肅清豫鄂皖三省境內的紅軍。
  
  3月1日,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昌行營主任。
  
  4月2日,授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10月2日,就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務。設總司令部於西安市。29日,去南京參加國民黨六中全會,臨行前叮囑部下,沒有他的命令不許輕舉妄動。
  
  11月22日,任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執行委員、監察委員。
  
  12月,赴南京參加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會後赴上海會見杜重遠、李杜,堅定了抗日決心。
  
  1936年   36歲
  
  1月初,在洛川前線指揮所,會見了在洛川戰役中被紅軍俘虜的原東北軍107師619團團長高福源。高介紹了共產黨的主張。是月6日會見中共人士潘漢年。

  
  6月15日,長安軍官訓練團成立,張任副團長、代團長。18日張學良出資創辦《西京民報》,宣傳東北軍復土還鄉,團結抗日思想。22日,張學良發表《中國的出路唯有抗日》的演講,表明了他的抗日決心。
  
  9月,任“抗日同志會中央委員會 ”(這是由他直接領導的宣傳、鼓動抗日的政治性秘密組織)。
  
  10月29日,飛往洛陽,繼續勸蔣抗日,遭蔣怒斥。
  
  11月27日,上書蔣介石,請纓抗戰,遭蔣嚴詞拒絕。
  
  12月2日,去洛陽見蔣,告之西安情勢。要求釋放抗日救國會“七君子”。
  
  12月4日,蔣介石抵西安。調幾十萬大軍“進剿”紅軍。張與楊再次向蔣諍諫,又遭訓斥。
  
  12月8日,與楊虎城秘密商議,勸諫不通,只能“兵諫”。西安數千名學生為紀念“一二·九”一週年舉行遊行示威,前往臨潼向蔣請願。蔣下令“格殺勿論”。張學良親自追到東郊十里鋪勸阻說:“保證一星期內用事實來答覆他們。”
  
  12月10日,蔣介石召集軍事會議,決定12日發佈第六次“圍剿”紅軍命令。張、楊決心不再與紅軍作戰,要搶先打亂他的計劃。11日晚,張到華清池向蔣苦諫,毫無結果。蔣決定把東北軍調到福建,是日晚張、楊決定“兵諫”,並進行具體部署。

  
  12月12日,他與楊虎城將軍,為救國救民,力挽狂瀾,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發表通電,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停止一切內戰,釋放愛國領袖,開展民主愛國運動,保證人民政治自由,遵行總理遺囑,如開救國會議”等入項愛國主張。並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團到西安,商討抗日救國大計。
  
  12月14日,在西安電臺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取消“西北剿總”,組織“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張學良任主任委員。
  
  12月17日,與紅軍代表周恩來會談。
  
  12月20日,與端納會談,和楊虎城共同發表《告東北軍、十七路軍將士書》,號召兩軍將士不惜一切爭取中華民族解放。
  
  12月22日,宋美齡到西安,晚上,張學良和楊虎城、周恩來一起與宋子文、宋美齡舉行會談。
  
  12月23日,會談達成六項協議。蔣介石口頭答應,但不簽字,以領袖“人格”作保證。張學良決定釋放蔣介石,並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
  
  12月24日,周恩來在張學良的陪同下會見蔣介石。

  
  12月25日,會見楊虎城和東、西北軍高級將領,向他們表示釋放蔣介石。下午3時親自送蔣返京。當日,抵洛陽。
  
  12月26日,蔣介石與張學良各乘飛機先後飛抵南京。張學良暫住南京宋子文公館。
  
  12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李烈鈞為審判長,對張學良進行軍法會審。
  
  12月31日,軍法會審結果,張學良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剝奪公民權5年,他從宋子文公館移住南京中山門外孔祥熙公館。
  
  1937年   37歲
  
  元旦,張學良發表《告東北軍將士書》,勉勵東北軍精誠團結,加緊訓練,待命殺適度,收復東北。
  
  1月4日,國民政府發佈‘特赦令’,但仍將張學良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張從此開始幽居生涯。
  
  1月13日,遷移浙江奉化溪口鎮雪竇山中國旅行社。
  
  2月7日,“二二事件”發生後,張學良寫信給於學忠稱:“話不知從何說,淚不知從何流。”
  
  2月17日,致函于學忠,希望維護東北軍團結。

  
  3月30日,于學忠到溪口見張。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實現。
  
  9月秋節,張學良向蔣介石提出參加抗戰,蔣要他“好好讀書”。
  
  冬,遷移安徽黃山“聽濤居”。十天後遷移江西萍鄉“絳園”。
  
  1938年   38歲
  
  1月,遷移湖南郴州蘇仙嶺。
  
  3月,遷移湘西沅陵鳳凰山。
  
  9月,湖南省 張治中到鳳凰山看望張學良。張學良寫信給蔣介石,請張治中代轉,再次提出參加抗戰,結果石沉大海。
  
  1939年   39歲
  
  11月下旬,日軍進犯湖南,張又遷移貴州修文縣陽明洞。
  
  1940年   40歲
  
  2月,于鳳至因病赴美就醫,趙一荻由香港到陽明洞陪張幽居。
  
  1941年   41歲
  
  5月,張因患盲腸炎到貴州中央醫院做手術,出院後移住貴陽黔靈山麒麟洞。

  
  1942年   42歲
  
  2月,遷移貴州開陽縣劉育鄉。
  
  1944年  44歲
  
  春,移居距息蜂縣15華里的陽朗壩。
  
  初冬,日軍進犯湘南,貴陽告急,張遷移黔北桐梓縣天門洞。
  
  1945年   45歲
  
  春,東北籍國民黨中央委員莫德惠到桐梓天門洞。
  
  1946年   46歲
  
  11月2日,遷移重慶戴笠公館。不久被騙到臺灣新竹井上溫泉(也稱清泉)。
  
  1947年   47歲
  
  3月7日,託前往看他的莫德惠給大姐首芳帶信,求其買大字《明史》一部。
  
  10月,保密局設計委員會主任張嚴佛奉命陪張居住數月。
  
  是月,張治中夫婦到井上溫泉看望張學良。他託張治中向蔣介石提兩點要求:(一)恢復自由;(二)希望劉乙光搬出本該由他居住的房子。張治中的此次控訪引起蔣的不快。蔣介石手諭:“以後非經他批准,任何不人不得見張學良”。

  
  1954年   54歲
  
  5月下旬,在蔣介石官邸與蔣晤面。
  
  1956年   56歲
  
  張學良在蔣介石的英文老師董顯光、東海大學校長曾約農的引領下,扳依基督教,從此不再治史,也不再寫文章。
  
  1957年   57歲
  
  9月,蔣介石70壽辰前夕,張學良託人送蔣一塊金錶,以示祝賀。蔣介石回贈一根拐仗,表示謝意。
  
  1959  59歲
  
  蔣介石下令解除對張學良的管束。張學良提出要在臺北市郊自己蓋房。蔣經國表示贊成,並親自在臺北市北投復興崗給張學良選擇地皮。
  
  1961年   61歲
  
  張學良新居落成後,蔣經國給張送了一套客房用的傢俱。此房是棟兩層小樓,位於北投路70號。張學良自己買了一部二手福特汽車,可以自由進城拜訪張群、莫德惠老朋友。在臺的親朋故舊偶爾也去看望他。
  
  8月30日傍晚,張學良在寓所會見了他的長女張閭瑛及丈夫陶鵬飛教授。這是他25年來首閃見到他久別的女兒和他未曾謀面的女婿。

  
  8月,周鯨文應臺北“國民政府”之邀,出席陽明山座談會。經有關方面批准,前去會見分別25年的老朋友張學良。
  
  1964年   64歲
  
  7月4日,64歲的張學良與53歲的趙一荻正式結婚。他們經過20多年與世隔絕、相依為命的生活後,在臺北杭州南路美國人吉米·愛爾竇的家中舉行婚禮。愛爾竇是張學良的老朋友,證婚人是年已百歲的陳維屏牧師。女方證婚人是黃仁霖。13人的來賓中有宋美齡、張群、王新衡、莫德惠、何世禮、馮庸等。
  
  1966  66歲
  
  7月,周鯨人又一次到臺訪問張學良。這時張學良正在參加美國一家神學院的聖經函授學習,並著手翻譯一本有關基督教的書。精神更集中宗教了。
  
  1971年   71歲
  
  周鯨文再次訪張學良,被警察人員擋駕,說張先生旅遊去了。
  
  1975年   75歲
  
  4月5日,蔣介石在臺北士林官邸去世。次日,張群電話告訴張學良。
  
  4月8日,張學良和趙一荻前去弔唁,並送去自己題寫的輓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

  
  1976年   76歲
  
  張大千從巴西回臺定居,在臺北市郊外雙溪自建摩耶精舍。張學良與這位老朋友經常會晤。後來在張大千的提議下,張學良、張群、王新衡(監視張學良的特務,後來成為朋友),每月在摩耶精舍歡聚一次,人稱“三張一王團團會”。
  
  蔣經國當上臺灣“行政院長”後,張學良與蔣經國達成君子協定,每半年兩人會面一次。
  
  1978年  78歲
  
  蔣經國被選為臺灣的“總統”,第一個打電話祝賀蔣經國的就是張學良。
  
  1979年   79歲
  
  10月5日(中秋節)下午,張學良應邀,到蔣經國官邸參加蔣經國夫婦舉行的中秋節茶話會。這時張學良在臺北第一次露面。前去參加的還有張群、何應欽和張大千等。10月10日,參加“雙十節”慶祝大會,就座中央觀禮臺上。
  
  1980年   80歲
  
  春,張學良的好友、前東北馮庸大學校長去世,張學良、趙一荻前去參加追思禮拜。
  

  9月,四子閭琳到臺北看望父母親張學良和趙一荻。
  
  10月20日,張學良偕夫人由“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和副參謀長馬安瀾陪同,訪問金門,眺望大陸。
  
  1981年   81歲
  
  9月18日,到臺北榮民總醫院看望齊世英。
  
  1983年  83歲
  
  4月2日,任張大千治喪委員會委員。
  
  1984年   84歲
  
  6月,張學良五弟張學林之女張閭蘅從香港到北京談商務時,受伯父之託特地看望呂正操,並介紹了張學良在臺北的情況。
  
  1985年   85歲
  
  12月25日,看西安事變影片時,因心情激動沒看完就離去。
  
  1986年   86歲
  
  3月13日,張學良與趙一荻陪同張群遊覽桃園龍潭小人國。
  
  1987年初,張學良又託張閭蘅帶給呂正操詩作。
  
  1988年  88歲
  

  1月14,張學良到強北榮軍總醫院懷遠堂弔唁蔣經國,並向他這位老朋友深鞠躬。
  
  3月4日,東北大學在美校友會邀張學良赴美參加東北大學建校65週年和張學良兼任校長60週年紀念會,由於臺灣當局未予允准,未能成行。會後50多位學者和熱心人士聯署簽名,成立 了“爭取張學良將軍全面自由”執行委員會,並致函繼任“總統”李登輝。要求李作出答覆。當局迫於無奈,讓有關人士“同張學良進行商討”,決定以發表公開信的方式處理這件事。是月26日,臺灣各大報紙都在顯著位置登載了以張學良名義寫的公開信。
  
  1989年   89歲
  
  5月31日,張學良覆函日本人池宮成晃:“華函奉悉,老配林下寒居,素不見來客,警請原宥。老朽年歲衰邁,目朦手軟,又乏記室,對於一般信件素不作復。感先生素昧平生,遠邦厚誼,破例勉為動筆,字跡草率,文句粗陋,先生當可見及矣。願上帝祝福!”
  
  11月26日,張學良給居住上海的杜重遠夫人侯御之覆信:“御之夫人惠鑑:11月10日來信及照片8張俱已收到,我十分欣慰。你辛苦扶養子女成人,仲(重)遠有知,當已含笑地下也。我也為你驕傲。我目力衰退,書寫費力,恕不多寫,願上帝祝福你!”

  
  1990年   90歲
  
  1月30日,于鳳至在美逝世,享年92歲。
  
  6月1日,臺灣各界人士慶祝張學良90華誕。
  
  6月3日,是張學良90華誕。5月30日,鄧穎超特電祝賀。
  
  5月末,張學良書寄呂正操《謁延平祠舊作》。
  
  6月6日,東北大學校友會等在瀋陽慶祝張學良將軍90華誕。
  
  6月17日和8月3日,日本 NHK電視臺採訪組三次訪問張學良。
  
  1991年   91歲
  
  1月5日,為紐約東北同鄉會刊題主導:“讀物思鄉。”
  
  2月7日,張學良給東北軍史研究會會長、遼寧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德良和周毅覆信:德良、毅二鄉弟:來信寄來的《東北軍史》和《張學良將軍詩詞註釋》已收到,謝謝。餘老矣,恕目不佳,不能多寫,寫字相當困難,請原宥。願上帝祝福!又為張德良、周毅兩位教授親筆題寫:“愛人如己”。
  
  2月16日,張學良覆函瀋陽張學良陳列館:“敬啟者:茲收到《張學良將軍》共五冊,十分感謝,專此萬事如意。

  
  3月10日,張學良與夫人趙一荻赴美探親。
  
  3月14日,張學良夫婦去了兒子張閭琳居住的洛杉磯。
  
  3月29日,原東北學大學秘書長、代校長寧恩承從美國給閻寶航女兒、上海申大集團董事長閻明光傳來信息:“漢公亟願見見你和明覆,談玉衡(閻寶航,字玉衡)基金會和統一問題,請辦理來美手續,早日相晤。”
  
  4月10日,張學良單獨去到紐約。
  
  4月17日,張學良在紐約公開露面。
  
  5月3日,張學良接受紐約華文報紙《世界日報》記者魏碧洲的採訪。
  
  5月11日,張學良在美國紐約接受“美國之音”記者訪問。
  
  5月18日,又接受美國之音“新聞廣角鏡”節目記者採訪。
  
  6月25日,張學良結束了在美國105天的控親訪友和旅遊,從舊金山返回臺北。
  
  6月底,張學良在臺北寓所收到了來自大陸的陌生信件。
  

  這是來自江蘇江陰一個叫張靜華的17歲的農家少女寫給張學良的信:“張爺爺,你一直是我最敬佩的人。從小到現在,哪怕到將來,當我剛懂事的時候,我爸爸便給我講你的故事。說你是一個真正的東北漢子。想當年,你愛國憂民。為抗戰的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爺爺,你什麼時候能回來看一看,聚一聚,讓我們舉標同慶?我想,大概不會太遠了吧?”張學良挎不住激動,提筆為張靜華覆信:“靜華小妹妹:你的信和相片全收到了。你很關心我們,謝謝你。隨信附上近照一張,以慰情懷。願上帝祝福您!”
  
  12月21日,張學良為“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題寫了院名。
  
  1992年   92歲
  
  7月12日,鄧穎超在北京逝世。張學良得知後,委託張閭蘅向設在中南海西花廳的鄧穎超靈堂敬獻花籃。花籃的緞帶上著:“鄧大姐穎超千古  張學良、趙一荻敬輓”。
  
  9月11日,張學良在臺北北投寓所首次接受大陸記者採訪。他說:“只要時機成熟,國家一定能統一,希望國共兩黨第三次談判早日實現。”
  
  10月,張學良收到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院長王盛烈教授題贈的“關東秋爽,故鄉明月”字幅和幾位著名畫家合作的《青松梅鶴圖》,讚賞晃已。他接受了擔任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的聘書並留影。

  
  11月13日,張捷遷教授為東北大學覆校奔波於海峽兩岸。是日,張捷遷受託將東北大學的聘書送呈張學良。張欣然同意同任剛覆校的東北大學名譽校長和名譽董事長。
  
  1993年   93歲
  
  3月8日,國家教委正式批准東北大學覆校。新的東北大學校名,由張學良題寫。
  
  4月19日,《文匯報》記者採訪張學良。
  
  4月,張學良去臺北中山堂觀看北京京劇團的演出。
  
  7月,耿其昌、李維康夫婦等赴臺演出,與張學良將軍歡聚達八次之多。
  
  1995   95歲
  
  3月26日,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的周毅、連軍、常景興、趙雙城到夏威夷謁見張學良。
  
  6月1日,東北大學黨委書記蔣仲樂和校長赫冀成到夏威夷拜見張學良。
  
  6月,日本大阪外國語大學教授西村成雄到夏威夷拜訪了張學良。
  
  1996年   96歲
  

  6月1日,在美國夏威夷異常興奮地度過95歲壽辰。中國京劇院老生演員於魁智率該院琴師趙建華、鼓師蘇廣忠、旦角演員馬小曼(京劇藝術大師馬連良之女)飛抵夏威夷,祝賀張學良95歲壽辰,並贈送用中國京劇臉譜精心繪製的大幅“壽字圖”。
  
  1997年   97歲
  
  6月6日,在夏威夷會見了率團訪美的瀋陽市市長慕綏新。
  
  1998年  98歲
  
  1月,張學良研究會副會長張友坤教授赴美拜會了張將軍,贈送《張學良年譜》,轉交了親屬、故舊託帶信件和新年賀卡。
  
  6月,《開國領袖毛澤東》作者王朝柱、張學良之侄張鵬舉和外甥女王秦等到夏威夷給張學良慶賀98歲華誕。
  
  1999年   99歲
  
  6月,瀋陽電視臺採訪組趙傑等赴美採訪張學良。
  
  12月25日,張學良研究會副會長趙雙城赴美拜訪張學良,並贈送“中華世紀寶鼎”。
  
  2000年   100歲
  
  3月12日,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會長張德良、副會長王維凡、秘書長周毅到夏威夷謁見張學良併合影留念。

  
  6月,夏威夷時間22日上午11點11分,陪伴張學良將軍大半生,人稱“趙四小姐”的張學良夫人趙一荻女士,因肺炎及併發症,逝世於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享年88歲。張學良遽然痛失老伴十分傷痛,沉默不語地坐在輪椅上,淚水緩緩流下來。
  
  2001年 101歲
  
  10月15日,張學良將軍因病搶救無效在美國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零一歲。
  
  張學良在美期間曾道出了張氏祖上本姓李的內幕,此事發生在永樂4年,因為張家姑娘嫁到了李家但張家無子,於是邊從李家抱過一子作為繼承人,後來李家卻又無子嗣了,於是張學良曾向其父提出要將自己再過繼給李家,張作霖口頭連連稱善,但最後此事還是不了了之。
  
   張學良,一個扭轉了中國史,改寫了世界史的一代少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