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贊同考研取消複試,直接按照初試成績排名錄取,為什麼?

莫寧_Morning


圖圖還是不建議考驗取消複試~

複試的意義:對國家來說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能夠選擇更好更適合的人,同時對於學生和導師來說也是提供了雙向交流認識的途徑。


1⃣️研究生是搞科研的環境,對你本科專業課基礎要求很高。就比如拿土木來說吧,初試大多院校只考結構力學,研究線彈性理論,但研究生期間基本用的很少,還是混凝土原理,設計,鋼結構等塑形設計法用的最多,然而這些都是複試考察的內容!!!所以有些同學初試分很高,複試甚至不及格,因為沒有達到科研最基本的專業課素養。


2⃣️初試➕複試是一套成熟的選拔研究生人才的方案。尤其複試中的面試更是素質教育的雛形,綜合考察你的各方位能力,演講,口語,心理素質等等。複試你所經歷的流程和心理變化以及考察的側重點是初試完全不能替代的!!


3⃣️那些想著僅僅以初試排名的定成敗的同學,但你們有沒有想過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正在努力拼搏,不驕不躁,耐心準備複試,雖然初試排名不高但是現在這種環境複試完全可以逆襲成功,而且每年有很多複試翻車的案例!所以即便是初試沒有發揮好的同學,趁這絕好的機會,耐住性子,全方位備考,複試逆襲完全有可能!


最後:若是單純只以初試筆試成績來作為錄取標準,那麼最後錄取的人是否能勝任專業日常的學術科研活動便要存疑。

對學生和導師來說,跟一個沒見過的老闆和帶一個從沒見過的學生恐怕也讓人不安~


廣東華圖教育


從學生角度:初試分高的贊同,分低的不贊同。

學校角度:你們可能不知道,複試費用也是一比收入哦。比如某財經大學會計專碩(Mpacc),2019年收100多人,找來了1000多人複試,一箭雙鵰了優質生源和一筆小收入。

老師角度:讀研對學生來說是學習,更是與導師的合作,屬於學習和工作的一種中間形式,面一下看看雙方是否合得來還是挺重要的。

學生怕遇到坑的導師,導師難道就不怕遇到坑的學生麼。。。

其實無論多爛的導師,只要和學生沒有深仇大恨,起碼碩士階段他都不會卡你畢業的,因為這對他也是負面影響,但是有的學生真的是你不替他寫論文,他很難畢業。


專科考研是需要複試加試的,如果沒有複試直接按初試成績錄取是不太合理的。

還有跨專業等等因素,其實在複試中都非常的重要。

綜上:只要不給國家添亂的前提下,還是會複試,最起碼也會通過網絡線上複試。


觀陽大師兄


是否贊成考研取消複試,直接按照初試成績排名?

可以說,我不贊成。

複試可以體現很多東西,尤其是面試環節,一個學生的整體素質在面試環節可以比較直觀的看出來。

通過面試,可以看出來學生的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心理素質,專業知識,應變能力等。

所以呢,在我看來,複試還是很有必要的。


留學李玲芬老師


這是提問者對研究生入學考試和研究生這個學位的錯誤認識。所以,大鵝不贊同,原因下面一一來分析!

研究生入學考試

為什麼說提問者對這個考試有誤解呢?

因為他將研究生入學考試與中高考等等混為一談了。

中高考也是選拔性考試,這沒錯,但中高考更大的作用是分配學生,優秀的學生去更好的高中、大學,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

這是理所當然的!

那研究生入學考試是為了什麼?為了選出專業人才,配合導師工作,做出科研成果。

其中關鍵之處,就包括專業知識和交往能力,以及跟導師之間合不合的來!

不是你懂得專業知識多就能跟導師擦出火花的!

如果最後沒有合作,沒有出論文成果。那豈不是白費功夫!

研究生做什麼?

其實這一點,上面已經涉及。這裡主要想談它跟大學及之前的教育的區別。

可以說,大學以下學得都比較基礎,小部分比較有天分的大學生也能做出厲害的成果。

然而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碩士是科研的起步時期!

所以從目的上看,一個是基礎,一個是探索。

自然是不能混為一談。


從這兩點,就能看出,複試(面試)是必不可少的!

其實這和找工作一樣,一家公司不可能只看學歷就把你收了。

只不過研究生朝七晚十一的“工作制”,最後能換來一個文憑跟論文成果。


大鵝有話說


作為大學老師,我明確地不贊同研究生取消複試,事實上也不可能取消複式。不管是哪一個專業的初試通常是筆試,它的侷限性非常明顯,初試分數高,只能表明考生對該專業領域的基礎知識概念有一定的掌握,很難考察專業素養和研究能力等等這些對研究生非常重要的素質。

就考試,特別是筆試,這種形式本身的屬性來看它的侷限性是難以克服的,從我們投入最多的,最正式的考試 高考這麼多年的實踐和改革來看,你就能夠理解所謂考能力,而不是考死記硬背的知識,說起來容易,其實要做到是很困難的。相對而言,大學的研究生命題,不管是統一命題,還是學校自主命題,其投入肯定是不能跟高考命題同日而語的,高考不能夠完成的任務,研究生的命題自然也完成不了。

以我這麼多年做老師的經驗來看,考試的這種侷限性從本質上是無法克服的,比如說我在出題的時候就發現有些章節的知識非常重要,但是很難把它變成一個題目,或者說很難有比較標準的答案,或者答案過於開放,那麼這個時候老師就給自己挖了一個坑,設了一個陷阱,怎麼評價呢?如果是自己帶的班級,自己的學生學期的期中期末考試倒可以做一些嘗試,即便是校內的考試,考慮到學生成績的公平性問題,老師一般也不願意去冒險出有創造性的題目。如果涉及到的是考研命題這樣一些涉及面更廣的影響更大的考試,所有命題老師的基本策略就是隻能出那些大家公認的,有確定答案的知識,否則的話,遭遇同行的指責和非議事小,如果大家爭議大,這個題目就成了一個事故。如此一來,任何學科的命題,它的範圍和領域甚至形式內容都是相對固定的,再加上中國龐大的考試培訓體系,以及中國考生強大的應考能力最後的成績,他所代表的含義就是你記住了,背下了多少該領域的概念知識,實際上與你的研究能力和專業素養關係不大。

所以研究生考試初試的成績只能是一個保證基本公平性的一個初步的篩選工具,複試才是高校最看重的環節。


劉亞百題


這是,後退一萬步講的辦法。。。

只就這個問題而言,我是不贊成的,

因為這可能會流失一些人才,而且,這樣做考察的只有考試能力,沒有考查到考生的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等能力,違背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