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指我國在一些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建立的發展高新技術的產業開發區。是各級政府批准成立的科技工業園區,它是為發展高新技術為目的而設置的特定區域,是依託於智力密集、技術密集和開放環境,依靠科技和經濟實力,吸收和借鑑國外先進科技資源、資金和管理手段,通過實行稅收和貸款方面的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實現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建立起來的,促進科研、教育和生產結合的綜合性基地。

中文名稱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特 色

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開始於

1988年8月

集中於

沿海地區

簡介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讀音:ɡāo xīn jì shù chǎn yè kāi fā qū

是各級政府批准成立的科技工業園區,它是為發展高新技術為目的而設置的特定區域,是依託於智力密集、技術密集和開放環境,依靠科技和經濟實力,吸收和借鑑國外先進科技資源、資金和管理手段,通過實行稅收和貸款方面的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實現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建立起來的,促進科研、教育和生產結合的綜合性基地。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重工業 。

發展歷程

1988年8月,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開始實施,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明確列入火炬計劃的重要內容。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1年以來,國務院先後共批准建立了88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區以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得到了超常規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道路。

特色

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條件為依託,主要依靠國內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充分吸收和借鑑國外先進科技資源、資金和管理手段,通過實施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政策和各項改革措施,實現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建立起來的集中區域

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中國經濟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普的有效途徑。現階段要進一步依靠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強化功能建設,營造吸引優秀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者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重要基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

內涵豐富

1. 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基地;

2. 加速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創業的示範區;

3. 深化改革和加快體制創新的試驗區;

4. 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和對外開放的展示區;

5. 培養、造就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的學校;

6. 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輻射源;

7. 體現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新社區。

發展領域

1.電子與信息技術

2.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技術

3.新材料及應用技術

4.先進製造技術

5.航空航天技術

6.海洋工程技術

7.核應用技術

8.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

9.環境保護新技術

10.現代農業技術

11.其他在傳統產業改造中應用的新工藝、新技術

高新企業與人才

企業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行"以自主研究發創新為主,以引進吸收創新為輔"的產業發展方針,在加強與境外機構合作的同時,重點扶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園區內誕生了一批以聯想、方正、海爾、長虹、華為、遠大等為代表的著名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形成了具有各自優勢和特色的支柱產業。至2000年底,高新區內技工貿總收入超億元以上的企業已達1252家,其中超十億元企業已有143家。一大批機制靈活,適應市場經濟需求、技術創新能力強的中小高新企業在園區迅速發展。截止2000年底,據統計國家高新區內有企業20796家。

人才薈萃

高新區是世界新技術革命和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以人為本,依託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發展。高新區擁有一大批具有開拓創業精神、高速事業心和責任感、團結精幹的高素質管理團隊和高素質人才。高新區聚成了56萬科技人員,吸納了52103名碩士,9358名博士和5615名留學人員,建立了一批博士後流動站和250餘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一批批經過拼搏創業,專業技能強、有創造性、有經營管理經驗、志向遠大的複合型人才和職業企業家在高新區茁壯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