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激光手術和晶體植入手術該怎麼選?應當由適應證說了算!

目前,近視眼矯正手術有兩大類,其中一類是“加法”手術即眼內屈光手術(ICL),有晶狀體眼後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一類是“減法”手術即眼外屈光手術(全飛秒、半飛秒等)。

角膜激光手術和晶體植入手術該怎麼選?應當由適應證說了算!

“加法”手術與“減法”手術有何差異?

角膜屈光手術通過切削角膜組織、改變角膜曲率,達到矯正近視眼的目的。

激光角膜屈光手術安全、有效、可預測性強,是目前眼科臨床矯正近視眼的主流手術,激光角膜表層屈光手術、飛秒激光輔助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FS‐LASIK)和新一代的飛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質透鏡取出(SMILE)手術3種方式各有優點和最佳適應證,三足鼎力,穩定發展。

有晶狀體眼後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ICL),通過眼內植入屈光性人工晶狀體,從而改變術眼的屈光狀態。

眼內屈光手術矯正範圍更高、效果穩定、無需去除角膜組織,在臨床得到逐步推廣。

兩類近視眼矯正手術通過適應證的合理選擇,拓展了臨床手術矯正近視眼的範圍。但是,前提是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個性化選擇更安全、更有效的手術方法,避免併發症,才能有效提高手術效果。目前屈光手術的適應證標準總的趨勢是低、中度近視眼可選擇激光角膜表層屈光手術,中、高度近視眼選擇激光角膜板層屈光手術,而高度、超高度近視眼選擇眼內屈光手術。

建議:不宜盲目擴大眼內屈光手術的適應證範圍

角膜激光手術和晶體植入手術該怎麼選?應當由適應證說了算!

近年有晶狀體眼後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在我國的應用更趨於低、中度近視眼化,甚至極低度近視眼、角膜形態結構正常者也被推薦首選該手術,這成為越來越多眼科醫師和患者關注的焦點。臨床應在近視度數選擇、職業需求、眼部結構個體差異及併發症方面,對眼內屈光手術持更加謹慎的態度。

中、低度近視眼不應推薦行眼內屈光手術

該手術為內眼手術,人工晶狀體在眼內對周圍組織的影響遠大於外眼手術,因此對於中、低度近視眼(除角膜不能滿足激光角膜屈光手術者)應慎重選擇,理由有四:

  • 理由一 內眼手術操作相對複雜,術中和術後早期角膜、虹膜、瞳孔、睫狀溝、小梁組織及晶狀體均可能受到影響,甚至損傷。
  • 理由二 由於植入後房型人工晶狀體,房水循環體系受到影響併發生改變;同時黏彈劑殘留、虹膜‑後房型人工晶狀體‑晶狀體隔阻滯,可能導致術後發生急性或惡性青光眼、虹膜炎。
  • 理由三 人工晶狀體度數測量誤差、屈光度數和散光軸位變化以及人工晶狀體大小不適宜、術中人工晶狀體位置不準確等,均可能需要取出或調位人工晶狀體,多次眼內手術操作,可進一步損傷眼內部結構。
  • 理由四 內眼手術存在眼內感染的風險,眼內炎可以是急性(術後5 d內發生),也可以是亞急性(術後6周內發生),或是遲發性或慢性。儘管眼內炎的發生率極低(1/8 000),但是致盲率極高。
角膜激光手術和晶體植入手術該怎麼選?應當由適應證說了算!

部分職業暫不接受行眼內屈光手術者

軍人、飛行員、航空安全員等職業目前尚不接受有晶狀體眼後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後者。這些職業要求僅可採用激光角膜屈光手術矯正近視眼,且術後時間須滿6個月,雙眼裸眼遠視力≥1.0,屈光度數穩定。

眼內屈光手術併發症及應對措施更嚴格

併發症之拱高過高或過低:拱高為評價手術安全性的重要指標。拱高過高可使人工晶狀體前頂虹膜,導致前房變淺、房角狹窄或關閉、虹膜脫色素甚至色素播散性青光眼、角膜內皮損傷。拱高過低可使人工晶狀體與晶狀體接觸摩擦,導致晶狀體混濁、散光型人工晶狀體位置不穩而發生軸位旋轉,從而影響術眼視力。因此,施行有晶狀體眼後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時,為了避免術後拱高過高或過低,對測量值的準確性要求非常嚴格。

併發症之併發性白內障和高眼壓:

併發性白內障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後房水動力循環發生改變,晶狀體前表面房水循環減少,引起晶狀體代謝紊亂,導致前囊膜下混濁。該手術後早期眼壓升高與黏彈劑殘留和瞳孔阻滯有關,多為一過性,隨著黏彈劑逐漸吸收,眼壓會逐漸下降。另外,由於術後中晚期眼壓升高的原因通常為使用糖皮質激素,因此應考慮及時停藥,大部分患者眼壓可恢復正常。

併發症之眼內炎和眼前節毒性綜合徵(toxicanterior segment syndrome,TASS):雖為少見,但是一旦發生可嚴重影響患者的視功能。內眼手術後發生TASS常在12~24 h,是外來致病菌與眼內無菌性炎症細胞之間的急性炎性反應。術後眼內殘留黏彈劑、注吸套管不清潔消毒等原因,均可導致術後發生TASS。因此,行有晶狀體眼後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時應強調規範化操作,手術器械及眼內沖洗液應規範化無菌使用,以避免術後發生眼內炎及TAS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