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議澶淵之盟,一場深刻影響北宋百年國運的城下之盟

公元1005年1月,北宋與遼國在澶州城下籤訂盟約,雙方停止大戰,重新回到一派和平的局面,這次簽訂的盟約因為發生在澶州(北宋時也稱澶淵城),因此被稱為“澶淵之盟”。

然而澶淵之盟自簽訂之日起,就飽受爭議,在北宋時期就得到廣泛的討論,直到現在,關於它的種種爭論也沒有停止,為什麼澶淵之盟會這麼的受到關注,它又是如何影響到北宋的百年國運,下面就來具體說一說。


再議澶淵之盟,一場深刻影響北宋百年國運的城下之盟


1.具體內容

要想知道澶淵之盟為何受到關注,就要了解它的具體內容,大體上分為四點

  1. 宋遼為兄弟之國,宋真宗比遼國皇帝年長,稱宋真宗為兄。
  2. 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3. 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 雙方在邊境設立榷場,互通貿易

2.爭議焦點

從以上的內容上看,受到爭議的無疑是第三點,它開啟了北宋向異族納貢的先河,從此宋朝走上了一條“屈辱”之路,成為飽受後世詬病的主要原因。

3.深刻影響

然而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它絕不僅僅是向“異族人”進貢那麼簡單。它在某種程度上深刻影響了宋朝的國運,讓宋朝在自身已有制度上繼續延長國祚,卻又不斷加深自身的缺點,直到再次被北方的金國人入侵,完成一次南北交替的歷史命運。

我們知道,自宋太祖趙匡胤基本完成王朝大一統的時候,宋朝的整個國家戰略是擴張的,它不斷的征伐只為收復舊土,再次完成歷史的統一,但是在北方,自938年起,最重要的燕雲十六州已經被遼國割據超過60年,失去了這塊天然屏障的北宋,在軍事戰略上一開始就處於被動局面。直到澶淵之盟的簽訂,北宋可以說徹底失去了收復燕雲的可能性,這就是對北宋來說的第一個重要影響。


再議澶淵之盟,一場深刻影響北宋百年國運的城下之盟


當然燕雲十六州的丟失是石敬瑭的私心。但是對於北宋來說,無論是之前的高粱河之戰,君子館之戰,還是雍熙北伐的失利,北宋在一系列軍事上的失敗讓燕雲十六州的收復可能性成為零。從此之後,北宋只能在華北平原上築城堅守,形成戰略防守的消極態勢。

第二個影響對於北宋來說,毫無疑問是軍隊戰鬥力的削弱。宋朝是一個經濟文化政治都高度發達的朝代,這也是歷代文人都比較嚮往的一個時代,然而它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軍事問題。當然宋朝的軍事問題與它的重文輕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是澶淵之盟的簽訂,對北宋來說毫無疑問是雪上加霜。

在北宋的國防體系上,最重要的兩個方向就是北方的遼國和西北的西夏,因此北宋的禁軍也主要集中在這兩個方向上,澶淵之盟簽訂後,河北一帶百年無戰事,這一點對於百姓來說是最好的事情,但是同時它讓軍隊的戰鬥力快速腐爛。

這一點直到後來宋徽宗時期北伐時,北宋20萬號稱精銳的軍隊仍然不能拿下幽州,這是因為當時北宋的河北軍備已經極度鬆弛,史稱

“河朔將兵驕惰,不練陣敵軍,須之用百無一有。如軍糧雖曰:見在粗不堪食,須旋舂簸僅得其半。 又多在遠處,將輸費力。 軍器甚闕(缺),雖於太原、大名、開德支到,封椿各件不足、或不適用,至於得地版築之具並城戍守禦之物悉皆無備。”

想要靠這些只拿軍餉不拿兵器的軍隊打仗,不輸才是沒道理啊。


再議澶淵之盟,一場深刻影響北宋百年國運的城下之盟


北宋能打仗的部隊,在西夏崛起之後,只有陝西,甘肅一帶的軍隊能與之對抗。很難想象,對於一個擁有上百萬士兵的國家,能打仗的只有十幾萬,這是一個多麼令人絕望的數字。

第三點,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被徹底延續下去。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但是在王朝初期,武將還是能夠得到重用。宋朝為了分割宰相的權力,在中書省外令設樞密院,史稱東西二府。東府中書省管政治,長官稱為宰相,樞密院管軍事,長官稱為樞密使。

樞密使因為關係特殊,在北宋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宋太宗雍熙北伐之時,史稱:宋太宗“獨與樞密院計議,一日至六召,中書不預聞”。這一時期的皇帝越過了宰相,直接和軍事最高長官分析局勢,可以說是非常少見的局面。

然而在澶淵之盟之後,大將曹瑋,馬知節,王德用等人被排擠。大戰之前,以勸真宗皇帝南遷成都的陳堯叟等文官掌管樞密院,武將只能做到副職,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

宋仁宗時期,以軍功升任樞密使的大將軍狄青,儘管威名遠播西夏,但是擔任樞密使僅僅四年,最後被排擠出開封,一年後即抑鬱而終,這又是為什麼呢?

第四點,宋人畏遼心理根深蒂固。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麼呢?不是敵人擁有了飛機大炮,而是我們還沒有見到敵人,就心生恐懼。怕,就輸了一輩子。然而這種恐懼,最讓人詬病的還是來自於北宋君臣之間。


再議澶淵之盟,一場深刻影響北宋百年國運的城下之盟


從宋朝建立之初到澶淵之盟簽訂時期,宋朝的皇帝順序是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恆,可以想見,對於出生於深宮的趙恆來說,無疑打仗是他最薄弱的能力,何況他的祖父,父親都沒能打敗遼國,對他而言,產生畏懼心理十分正常,並且這一份畏懼,直到北宋滅亡。

以上的分析都是對宋朝來說不利的一面,然而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無論對於宋朝來說,還是遼國來說,停止戰爭對雙方都是最有利的局面,畢竟在兩個超級大國面前,能保持百年和平真的是一個人類奇蹟,這也是澶淵之盟最好的一個體現。

儘管澶淵之盟產生了諸多影響,後世對它的觀點不一而足,但是,在這裡還是想要分析一下,這些影響究竟是如何而來,即這個盟約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我們現在人的一些觀點到底是不是可取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當時的主人公身上,儘管戰爭是靠軍人的浴血奮戰,但是主角卻是戰爭的掌控者,對於宋朝來說,毫無疑問是宋真宗君臣。

那麼我們就要分析一下,宋真宗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皇帝,為何他會簽訂城下之盟,他不怕後世的譏笑嗎?

以作者個人的觀點來看,宋真宗是一個比較糊塗的皇帝,或者說是一個不能看透時局,成長在深宮中的仁者之君。以這個觀點出發,簡單分析一下。

<1>當局者迷

宋真宗是宋朝的第三個皇帝,他成長的環境是錦衣玉食,以儒雅著稱的宋朝,這注定了他不能像同時期遼國的君主從小便能馳騁草原,也不能像西夏首領李繼遷那樣為了族人的生存,一次次刀頭舔血,在沙漠戈壁上奮力殺敵,宋真宗是不懂得生存是有多艱難的,這注定了他的性格並不能剛強堅毅,而是始終懷著一份仁慈之心,像水一樣柔軟。


再議澶淵之盟,一場深刻影響北宋百年國運的城下之盟


面對遼國人的進攻,他不能看到戰場上瞬息萬變的場面,不能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他看到的,只是遼國人已經越過黃河,澶州城危在旦夕。而他的都城開封,可能瞬間就會被遼國人摧毀,在這緊張的局勢之下,一個沒有戰爭經驗的君王是迷茫的,他能御駕親征靠的還是寇準等人的極力勸諫。

在澶州城下,儘管遼國主帥蕭撻凜被射殺,但是這個消息被蕭太后嚴密封鎖,宋軍並不知情。而當蕭太后主動提出議和之時,宋真宗心裡只有如釋重負,根本不會去考慮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2>鴕鳥心理

毫無疑問,宋真宗是有著鴕鳥心理的。這種心理就是膽小怕事的體現。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

1.當寇準逼迫宋真宗登上澶州城北門時,當時的場面是“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可見宋真宗的到來,讓軍民看到了希望,這本是一件好事,因為遼國皇帝也是親征,這樣就能對等,士兵在心裡也會認同自己的皇帝,但是遺憾,真宗皇帝在北城轉了一圈,晚上就回到了南城住下,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一旦城破,就能第一時間向南逃跑。

2.宋真宗派曹利用與遼國何談,他希望能將價格控制在100萬左右,當曹利用回來的時候,向真宗伸出了三根手指,嚇得真宗以為是三百萬,還說著“太多了,太多了”,但是這時候宋真宗心裡的正常反應應該是憤怒,當曹利用說出是三十萬時,真宗說道:才三十萬,這麼少。”沒見過被人勒索錢還嫌少的,宋真宗是一個奇葩。

<3>糊塗君主

宋真宗是一個糊塗君主,這一點其實並不冤枉。因為在澶淵之盟以後,宋真宗有些得意,他認為自己雖然花費了一些錢財,但是卻停止刀兵,是一件功勞。但是權臣王欽若卻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以萬乘之尊而為城下盟,恥”。

王欽若這番話其實是用來打擊政敵寇準的,因為正是寇準力勸,宋真宗才會到澶州去和遼國議和,而也是因為這翻話,寇準被罷相。但是我們分析一下,當時王欽若是勸皇帝南下金陵避難,而寇準則希望皇帝親征,若是沒有寇準,恐怕宋朝存不存在都是個問題,而宋真宗卻問罪寇準,這說明了宋真宗不辨是非,而之前得意洋洋被一句話就打擊的無地自容,可見其不明。


再議澶淵之盟,一場深刻影響北宋百年國運的城下之盟

寇準劇照


在這之後,宋真宗到泰山封禪,又搞出了所謂的“天書”,“祥瑞”等等鬼神之說,是在掩飾自己的過錯還是在進行自我麻醉呢?只怕到這個時候,宋真宗才明白自己以前有多麼糊塗。

4.現代人關於澶淵之盟的幾個觀點

澶淵之盟對於宋朝的得失,現代流行幾種說法,但是在我看來,都充滿著強烈的阿Q精神,下面就來說一說。

第一個就是宋朝有錢,以當時宋朝的國力來說,年貢30萬貫是一個極小的數字,根據現代人統計的數據,自996年至1021年,北宋收入由2224萬上升到150885萬,戶口由451萬上升到868萬,財富增加60多倍。然而,這裡面又有著很大的邏輯悖論。

試想,如果宋朝將遼國擊敗,然後再開放榷場,那樣不更好嗎?為什麼一定要支付年貢之後再同意開放。即使不簽訂盟約,二十年的時間宋朝就不會發展了嗎?而且即使宋朝再有錢,那也不能隨意給別的國家吧,一滴一粒都是民脂民膏,這些不都是從百姓身上得來的嗎?

第二個是宋朝是延續前人的方法,比如漢給南匈奴的歲賜,唐與突厥的和親等等,而宋朝只是給錢,所以並不丟人。這種說法同樣很輕浮。漢唐與匈奴的和親之時權宜之計,是在國家力有不逮之時委曲求全,但是在國家強大之後,總是能給予反擊,東漢對於南匈奴的歲賜是在拉攏南匈奴,共同對抗北匈奴,這和北宋與遼國的盟約之間怎能相提並論?

第三個是北宋簽訂盟約之後,百年無戰事,國家因此富足。這種說法初次看來很正確,但是細想之下漏洞百出,試想如果宋朝不簽訂盟約,就不會使國家富足嗎?使國家富足的方法難道是向別人低頭,以此來換取所謂的和平?難道不是一系列富國強民的國策嗎?宋朝是一個文化經濟高度發達的王朝,商業極為繁榮,這才是國家興旺的根本原因。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討論澶淵之盟對於宋朝的得失,其實我們一直都處在一種阿Q精神之下,這裡面反應出來的,是強烈的弱勢文化所引導的歷史觀,儒家的史官善於春秋筆法,對於真相,反而隱藏在真真切切的歷史事件當中,而不是史書中的幾行文字。

澶淵之盟背後的真正邏輯,是宋朝大敗虧輸,這在反面證明了當時遼國的政治軍事能力,其實是遠超宋朝的。

遼國當時的當家人雖然是遼聖宗耶律隆緒,但是實權卻掌握在其母蕭太后手中,蕭太后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在她掌權期間,基本貫穿了宋遼之間20多年的戰爭,在這一時期,遼國極大的擴張了自己的實力。

在蕭太后執政早期,便重用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在雍熙北伐中挫敗宋軍攻勢。在南下侵略宋朝國土之時,儘管名將凋零,但是仍然能維繫20萬遼軍遠征,這裡面隱藏著怎樣的政治智慧呢?

可以說,在戰爭初期,遼軍的形勢其實也算不得太好,但是遼軍並沒有後撤,而是不斷深入宋朝腹地,直到澶州城下,這裡面又有著怎樣的軍事智慧呢?

在主帥蕭撻凜中箭身亡之後,馬上封鎖消息,不慌不忙,派出使者談判,為本民族謀取最大利益,這裡面有著怎樣的生存智慧呢?

可以知道,在當時的國家博弈之間,宋朝在一開始就已經處於下風,以蕭太后為首的遼國君臣遠勝於以宋真宗為首的宋朝君臣。

而最為可惜的是,北宋並沒有在戰爭中看到王朝隱藏的危機,而是不斷在危機中“加油”。這就是最為人詬病的重文輕武之策。

時間到了宋真宗一朝,重文輕武已經很難逆轉了,崇尚祖宗之法不可變的宋朝,任何改變都是難上加難,而真宗皇帝在澶淵之盟後,排擠武將,罷黜主戰派寇準,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交由文官來管轄,毫無疑問對宋朝來說是一個致命打擊。

因為澶淵之盟並不是一個孤案,它為宋朝處理與其他國家關係開啟了潘多拉魔盒。

北宋與西夏的慶曆議和:西夏向宋稱臣,北宋每年給西夏歲幣絹15萬匹、7萬兩銀和3萬斤茶葉。


再議澶淵之盟,一場深刻影響北宋百年國運的城下之盟


南宋與金國之間的四次議和:從最初的割讓土地到最後,宋主稱金主為伯,歲幣增至銀絹三十萬兩,一次性支付金國犒軍錢三百萬貫。

宋朝與周邊國家處理危機的方式基本上是給與銀絹。無論雙方以兄弟相稱,還是以叔侄相稱,都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伎倆,對於國家並無實質性的損害,而這種處理危機的方式才是最有害而無力的,它嚴重損害了軍隊的戰鬥力。因為不是任何問題都是靠金錢來解決的,一個國家的強盛,除了經濟,還有民族的精氣神,沒有了精氣神,再多的錢也只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最後的總結

澶淵之盟是宋遼之間相互妥協的結果,但是這種妥協,在宋朝一方來看,卻是毫無半點光彩的,這一事件背後,是宋朝無力對抗遼國的最直接體現,它的出現,使得宋朝在原本就極為保守的軍事上,進一步削減戰鬥力,以至於在後來被西夏人拖住了幾十年。

宋朝雖然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但是軍事上的軟肋使得它並不能守住這份龐大的家業,正是應了那句話

“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我想,這才是澶淵之盟對後人最大的警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